建興元年尾聲在不知不覺中到來,相比起永嘉年間的窘迫,今歲的除夕則顯得歡快些。
也許是并州軍的大勝,讓并州五郡上下士民百姓感受到了未有的安全感吧。
從代地的雁門到晉南的上黨,皆是沉浸在除夕的喜悅之中,位于晉陽的大將軍府自然也不例外。
侍女、仆僮在崔氏的指揮下,布置起大將軍府,使全府也有了佳節的氣息。
而九州紛亂的戰事,也在建興元年的歲末,得到了暫時的平息。
在關中,長安朝廷在匈奴軍的進攻下,屢戰屢敗,一路敗退至黃白城,關中告急,長安危亡,晉廷覆滅仿佛只在轉瞬間,最終晉軍主帥麹允趁匈奴軍不備,在城下大敗劉曜,誅匈奴司隸校尉喬智明,匈奴敗退,長安朝廷得以保全。
而在江南,瑯琊王司馬睿令揚州都督王敦領兵討伐盤踞在江水上游的流民帥胡亢,杜苾,時為奮威將軍的陶侃于武昌設伏,大破流民軍,重據漢沔之地,收復荊州。
各地戰事的告終,也令久遭兵禍的生民百姓能在歲末除夕短暫地享受到一絲安定。
天下暫安,舊有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也在被逐漸建立起來,舊日的傳統也得以被恢復。
是日,劉琨令人于晉陽城中舉行了盛大的儺禮,以示除舊迎新,驅除邪祟。
在空曠的大將軍府前,百名少年,頭戴赤色頭巾,手執大鼗(類似撥浪鼓),繞城巡游,而在百名少年之中有四名方相氏(古代驅疫辟邪的神氐),身披熊皮,頭戴面具,上有黃金所鑄四目,上衣玄色,下裳朱色,執戈舉盾,率眾起舞。
隊伍所過之處,兩側百姓注目歡呼,無論男女老少,還是士族寒門,皆是格外虔誠。
待繞城三遍之后,持火炬送隊伍出晉陽東門,棄火炬于城外汾河之中,以示送疫。
今歲的儺禮格外盛大,晉陽闔城百姓幾乎都參加了,而且也是這么多年來的第一次。
先前除夕為何不辦儺禮,倒也不是劉琨不想,只是之前并州情況過于危急,處于朝不保夕的情形,滅亡只在彈指間,故對其不在意。
而今歲并州軍大勝,加上并州也恢復了不少元氣,財計漸寬,民生恢復,自然是要借此佳節慶賀,又為來年祈福。
望來年災禍,瘟疫,兵亂,饑荒不再出現在三晉大地之上。
劉琨看著周遭男女祈福的模樣,也不由地笑了出來。
劉琨于并州保境安民,使三晉安寧,百姓安居,看似不過是盡了牧守的職責。
可各中心酸苦累也只有劉琨一人體會。
外有虎狼環伺,內有群丑作亂,無強兵無外援,與朝廷斷絕來往,失陷于胡虜之中,兵敗國滅旦夕之間。
在這樣惡劣的內外環境之下,劉琨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光熙元年,出鎮并州的劉琨,胸懷壯志,意氣風發,建興元年的劉琨,失了年華,失了銳氣,卻多了堅韌,多了沉穩。
劉琨曾在深夜撫枕感嘆自己的所做所為,到底有沒有負朝廷、百姓和曾經的自己。
但今日晉陽百姓安樂祈福的神情,告訴了劉琨,其無負百姓,無負朝廷,更未曾有負自己聞雞起舞時所立的壯志。
眼前太平的景象,讓劉琨頗是動容,雙眼有些濕潤。
……
冬日里的晉陽銀白一片,大雪雖已停,但寒風不時地呼嘯,令路上的行人打起了寒顫。
劉群見劉琨已站在外許久,擔心其身體,便在旁關心道:“阿父,晉陽不比洛陽地暖,冬日寒風肆掠,不如早點回府?”
劉琨看儺禮已進行得差不多,便應承了下來,在甲士的護衛下回府而歸。
驅儺之禮結束,刺史離去,百姓也散去,晉陽城中各家便開始了屬于自己的除夕。
晉人慶祝除夕的習俗,傳承自上古先秦,但歷代慶祝時間不同,待西漢武帝時,太初歷的改定,才徹底確立。
而伴隨著除夕的確立,與其有關的習俗也一起被傳承了下來。除了驅儺之禮外,晉人還有諸多除夕慶賀習俗。
為了驅邪避禍,貧寒之家紛紛于自家門扉之上掛上桃符,上書神荼郁壘而字,以求庇佑。
而富貴之家則會在門扉之上,印上神荼郁壘二人神像,稱作桃印。
至于為何一定是桃符,桃印,大抵是因為古人信奉桃可克鬼之說,經過一系列衍生之后,方形成掛桃符,桃印的習俗。
待夜色漸濃之時,各家便開始了聚宴飲酒,晉陽城內的大將軍府也是這般情形。
劉琨一家數人難得地聚在一起,安享除夕。
大將軍府內宅中,劉群帶著庶弟劉崇向坐在上首的祖母郭氏敬獻椒柏酒。
“孫兒敬祝祖母,南山之壽,不騫不崩,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椒,香草也,性溫和,柏,佳樹也,性堅韌,于晉人眼中此二物,有長壽延綿之意,
故晉人習俗,除夕正旦飲椒柏酒,既有新春祝頌之意,又有延年益壽之愿。
郭氏笑著接過了劉群所敬的椒柏酒,微抿一口,以示笑納。
敬完郭氏,劉群和劉崇才向左側的劉琨夫婦敬獻椒柏酒。
自西漢始,歷朝便以孝治天下,延至晉代,更是如此。
故即使劉琨身居高位,貴為大將軍,獨掌一州。
但在除夕這樣佳節,為示尊老和孝道,都需偏居次席。
劉琨接過酒尊,一飲而盡,飲罷椒柏酒后,便分別對劉群和劉崇祝愿道。
“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保爾自立,令爾不依!”
“歲旦之日,于彼碩人。屢之屢盡,以啟百福!”
劉琨所言兩句祝福,皆出自《詩經》,前一句顯然是希望還是少年的劉崇,日后能自強自立,不可倚仗父兄。
而后一句則是勉勵劉群,不要懈怠,在新的一年,雖然依然會堅難困頓,但經歷困苦之后,方能開啟百福。
劉群和劉崇兩人恭敬地答道:“小子謹記大人所言!”
觥籌交錯,樂享除夕,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建興元年的歲末終于畫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