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有多少光陰的故事
- 真水與火焰:作家的流行音樂履歷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3108字
- 2023-12-28 22:32:26
陳武
《光陰的故事》
演唱者:羅大佑
作詞:羅大佑
作曲:羅大佑
發行年代:1982年4月
作者簡介
陳武,當代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鐘山》《十月》《花城》《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雜志發表小說數百萬字。曾獲紫金山文學獎、山東文學獎、《雨花》文學獎。代表作《連滾帶爬》《中介》等。
早在2007年第12期《作家》上,我發表長篇小說《植物園的戀情》時,就引用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里的一句歌詞作為這部小說的引言:“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后來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這句歌詞同樣被引用在扉頁上。由于歌詞的內容所具備的深意,這部小說就被賦予了非同尋常的情感色彩和敘事基調。而小說結尾的一段話,和那句引用的歌詞,更是形成了時間、空間和心理上的多重呼應:
我的植物園的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可我心里的植物園依然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青春的流逝,植物園越來越是我的依戀之地。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條河流,植物園就是河流的源頭。我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就是從植物園開始的。我的許多經驗、生活、感悟,都可從植物園那段短暫的生活里找到源頭,看到影子。每每想起植物園,意念中走進植物園,就有種抑制不住的流淚的沖動,單純、無知、輕狂、憂傷,還有年少的夢想和無序的愛情,像一陣煙,一縷風,一灣流水,游弋在漫漫時光中,枯藤老樹昏鴉,水洼邊散落的野花……如同發黃的黑白老照片,記錄著生命中歡樂的青春、憂郁的回憶、光陰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是羅大佑傳唱不衰的多首歌之一,我最初聽到是在20世紀80年代。那時候,只要有時間,我就趴在簡陋的寫字桌上讀書或寫小說。我哥哥當時在供銷社工作,帶回來一個手提式錄放機,在他翻錄的許多盒磁帶里,就有幾首羅大佑的歌。我原先是反感哥哥聽歌的,因為噪聲會影響我的構思和寫作。但是有一天,他把錄放機遺忘在家里了,我正好寫累了,便拿過來聽,就聽到了《光陰的故事》。我初聽這首歌的時候并未上心,沒覺得有多么好。當時以為,港臺歌曲都應該是鄧麗君那樣的“靡靡之音”,突然出來一個“破鑼嗓子”,還體會不到其中的妙境。
被《光陰的故事》的情感表達所感動,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那是在幾年后的90年代初,一個外地來連云港的詩人開了一家酒吧,我們會到他的酒吧消費,偶爾也蹭吃蹭喝,他倒樂得我們去。他不僅是詩人,還喜歡唱歌,作詞、作曲無所不能。他有一把吉他,平時就掛在吧臺側面墻上的價目牌邊。不知為什么,當時我們的感覺是,那把吉他,靜靜地掛在那里,很適合酒吧的氛圍,這才像酒吧的樣子,也給酒吧增添了無限的魅力。他一個人在酒吧時,會修改詞曲,自彈自唱。當有好朋友去了,他會給我們來一曲,并講解歌曲的風格、流派和唱法,特別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欣賞一首歌。
我在中篇小說《上青?!防?,寫到古影子慫恿楊洋唱歌時,她選了《鄉村路帶我回家》(Take Me Home,Country Road),文中對楊洋的歌唱有這樣的描寫:“她一開口,就驚艷到我了。她的英語發音是那么的好,節律、氣息和情緒的把控更是恰到好處,都是約翰·丹佛的調調,我仿佛看到大片的田野、陽光,風光奇麗的山谷、鄉村,仿佛感受到通向故鄉的小路和掠過的輕風,感受到那份自由和無憂無慮,感受到那發自內心的懷念、向往和抒情?!边@首歌是他的“教科書”,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最初的那點音樂知識,就是在他的啟發下開始萌芽的。
大約是在一個陰郁的雨天吧,酒吧里只有我們兩人時,他給我講了他的故事,講了他離開故鄉的原因,講了他的初戀,還有遺落的情感和糾結的過往,然后,他拿起吉他,彈唱了《光陰的故事》,那近在耳畔的旋律,那情深意切的演唱,以及對遙遠往事的追憶,還有他眼里的閃閃淚光,深深地感動了我,也唱進了我的心中。我用他教我的欣賞方法,體會到了旋律和歌詞所表達的意義,自己的一些少年夢想、青春往事、舊日情懷和懵懂愛情全部涌上心頭,那些曾經的美麗和歲月的斑痕,真的能化成一陣云煙而消逝嗎?
從此我愛上了這首歌,并學會了這首歌。在很多場合,我毫不掩飾對這首歌的喜歡和迷戀,如果有機會泡歌廳,我也會大著膽子選唱這首歌。我知道我五音不全,還是左嗓子。但我也知道這首歌會讓很多人感同身受,會讓許多人產生共鳴。
在不多的幾次選唱中,還真的唱哭了一個人,那是在20世紀末一家文學雜志舉辦的文學筆會上。一天晚上喝完酒后,幾個氣味相投的文友去了歌廳??赡苁蔷凭饔?,大家都爭著唱,個個都是麥霸。而我不勝酒力,躲在角落里睡著了。臨散時,有人把我搖醒,眾人起哄讓我也唱一首作為“壓軸”,我便選了這首《光陰的故事》。當旋律響起時,歌廳里突然安靜了,我認真地唱了起來,雖然荒腔走板,但情感和身心的投入是真切的。一個比我大幾歲的作家一邊看著屏幕上的歌詞,一邊輕輕地跟著哼唱,唱著唱著,我看到他眼睛紅了。歌聲結束時,他流淚了。他一邊鼓掌一邊過來跟我擁抱,還泣不成聲地欲說還休。我知道,這首歌觸動了他情感深處的某根神經。
羅大佑的歌確實有這樣的魔力,論嗓音,他算不上天賦出眾,但他能夠把旋律、配器和歌詞甚至是舞臺效果恰如其分地融成一個完整而共情的調性,來觸動聽者心中或封塵已久的記憶,或欲罷不能的懷想,或刻骨銘心的情感,讓你不由得走進自己的人生世界里,跟著他的旋律游歷、回溯、淘洗一番,進而在內心深處震蕩起舊日的情懷并產生無盡的追憶和思念。
更讓人感懷的是,羅大佑的幾首著名的歌在情感上是相互牽絆的。如果說《童年》每每唱起,總有一種憑吊的感覺,那么唱《穿過你的黑發的我的手》時,我們長大了,我們有了情感之路,我們手足無措、戰戰兢兢,搞不懂滄海怎么會變成桑田。帶著這樣的心境,我們走進了《滾滾紅塵》。時光漫漫,人生倥傯,我們又心歸何處?經意與不經意間,又錯過了多少牽手的機緣?一回首便是冰冷徹骨的夜風,一展望又是憑空無聊的寂寞,只剩下蜿蜒的歲歲時光還在流淌。好在我們迎來了《戀曲1990》?!盎蛟S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笔澜缣罅?,來不及等我們去讀懂,就匆匆數年,我們必須帶著滿腔的鄉愁踏上征程,誰知那竟是無法轉頭的漂泊,迎接我們的,豈止是藍藍的白云天和轟隆隆的雷雨聲,還有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
我們盡可以如此聯想《大地的孩子》《愛的箴言》《你的樣子》等,當然還有《東方之珠》。雖然“海風吹過了五千年”,這些歌的情感居然都相通,都在訴說著“光陰的故事”。難道不是嗎?羅大佑記錄和演繹的,不僅是對過往歲月的追憶,還是對我們未知人生的展望。
2020年1月,我在《小說月報·原創版》發表的短篇小說《戀戀的時光》里,男女主人公的人生之路和情感之路,就是致敬《光陰的故事》,同時也是《光陰的故事》的翻版。特別是小說中有一段唱歌的情節這樣描寫:“老陽深情地唱著,所有人都保持音樂響起時的姿勢,托腮的、歪頭的、聳肩的、一只手支著下巴的,端著茶杯做喝水狀的,像雕塑一樣,生怕動一下,產生一點點動靜——哪怕是細微的風,也會驚擾這好聽的歌。是的,真是太好聽了。我不止一次地聽老陽唱歌,唱別人的歌,唱自己的歌,應該說,這一次,或這一首,最讓我動情。不僅是因為我寫的詞,實在是音樂、聲調和他的全情投入觸動了我心底最柔弱的部分。我禁不住淚盈眼眶了。我看到小貓也眼含淚水,鼻翼在微微抽搐。有一個女詩人,竟然兩手掩面,飲泣起來。大家都沉浸在對遙遠往事的回憶中,仿佛回到舊日的時光里,那騷動的青春、無序的情感、不可名狀的憂傷,還有街頭酷酷的哼唱,全部蜂擁而至。”
是的,我們這一輩人,在羅大佑的歌聲中慢慢長大,情感也在羅大佑歌聲營造的世界里慢慢醞釀、慢慢成熟,在默默行走、漸漸老去的路上,我們唱著羅大佑的歌,回憶著我們一生的四季輪回和萬花筒般的斑駁歲月,在光陰的故事里,繼續經歷著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