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史記》中的神預言

在嗎?聊個未來

在歷史名場面“武王克商”之后,武王將親戚們逐一進行了分封,“親戚”一詞在此處代表了兩個枝繁葉茂的群體,一是天生的血親,一是后天聯絡的姻戚。周初兩大巨頭齊魯就是這兩大群體的代表。

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國,周公是武王親弟弟,武王的叔伯兄弟,都會和周公一樣,拿到一塊地盤,執行守土之責,并且世代傳承。久而久之,周天子遇到同姓的諸侯,都要謙虛地喊一句“伯父”或“叔父”;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國,姜太公的女兒嫁給了周武王,因此,齊國是典型的外戚,太公和武王等前輩先走一步后,齊國的繼承人就是周天子的親舅舅。又因為周王朝實行“同姓不婚”制度,歷代周天子只會在異姓的諸侯里迎娶王后,于是,每一個異姓諸侯,到后面都是周天子的舅舅,久而久之,周天子對異姓諸侯的稱呼,就都是“伯舅”“叔舅”了。也就是說,在周王朝擁有土地的,都是周天子的親戚們,周朝完全是個宗親政治、熟人社會。

當姜太公和周公旦得到守土的使命后,《呂氏春秋》記載了一個小預言故事,摘錄如下:

呂太公望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周公旦曰:“親親上恩。”太公望曰:“魯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魯雖削,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齊國;魯日以削,至於覲存,三十四世而亡。

說太公和周公在建立周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倆人得到相鄰的兩塊地,互相討論治國方針,以備借鑒學習。太公毫無不遮掩地說了自己的主張:“我準備采取尊賢上功的策略。”什么意思呢?尊賢比較好懂,上功可以理解為崇尚功績,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齊國將來只用有能力的人,不看國籍和學歷,沒有老少的差別對待,也沒有出身鄙視鏈,只要你有才,齊國就可以是“人傻錢多速來”的地方。周公對此有不同觀點,他說:“我準備搞親親上恩政策。”意思是,緊密聯絡和團結親人們,維持家族大業,只有親人才靠得住。外人,那可能是心懷鬼胎的。

這其實就是當代職場經常遇到的問題,老板只會任人唯親,公司像個家族企業,還是用人以賢,提拔真本事的人呢?此處,齊魯就像兩個大公司,給自己的企業劃好了兩條不一樣的路線。

任人唯親在當代是個職場敏感詞,似乎哪位領導要是這樣做,就是自掘墳墓,自毀長城,失盡人心。可是,以當時的社會形態看,倒不能批評周公目光短淺,不顧才能,只看血緣,因為,那會兒地廣人稀,而人與生俱來的榮辱感就與家族和宗親相關,沒空掃他人門前雪,所以,當時能團結起來的力量,只有族人,整個社會組織構架也是宗親結構。只有親人們才會利出一孔,沒有私心呀。即便有一些小家的私心,那也只是窩里小斗,對外的利益還是一致的。換句話說,親人永遠是親人,打打鬧鬧,始終是相愛的。

不過,作為一個羌人的支系,姜太公對宗族觀念并沒有那么強烈,聽了周公的話他有些驚訝,心說真是我敢問你敢說呀,如果按照周公的方針,他都能預測魯國的未來會怎么樣了:“這樣,魯國恐怕要變成戰五渣了。”

“改天一起吃魚吧,我看你挺會挑刺的。”周公開了個玩笑緩和氣氛。其實,周公心里也知道,只任用親人會將很多人才拒之門外,但他對姜太公的治國方針也并不認可,不僅不看好,他也看見了齊國的未來:“魯國也許會變成戰五渣,可你們齊國,以后恐怕不會是姜家的了。”

“你是魔鬼嗎?”姜太公也開了個玩笑。

乍一看,兩老爺子似乎在互相抬杠詛咒,你說我后代不行,我說你沒后代了,看誰更毒舌。事實上,倆人都是聰明到絕了頂的。當時的官制分工上沒有多少互相掣肘的設定,權力在一個國家里又是“能量守恒”的,如果朝堂的各個一席之地上落座的都是外人,自家人的坑位自然就少了,就要順勢淪落為底層,而當外人攫取了權利和地位后,怎么可能安心給草包們打工呢?而如果按周公的親親原則,永遠只內部消化,來來回回都是一族血脈的一種慣性在做決定,社會完全靜態,最后可不就變成一潭死水了嗎?

那么,這兩位頂級精英知識分子的預言,誰獲勝了呢?兩個人都勝了,或者說,兩個人都敗了。

原來都是預言帝,失敬失敬

《呂氏春秋》補上結局,后面,齊國膨脹800斤,在齊桓公的帶領下更是達到了空前的昌盛,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匡扶周王室、援助諸侯各國,中原各路諸侯都主動尊崇齊國為大哥。齊國的首都臨淄吸引了各地的貿易商和游客,成為當時諸侯各國的國際大都市,在大周城邑GDP排行榜上年年奪冠,無論是列國諸侯,還是王公貴胄都喜歡到臨淄旅游,那盛況,大概就像今天的北京和上海。各國的普通小老百姓提起臨淄來都十分向往,當時的流行歌曲就是“我想要帶你去浪漫的齊臨淄……”。

但是,物極必反,盛況下的后遺癥也來了——正是因為齊國的政策不約束外族,齊國本土勢力逐漸被削弱,變透明,而其他國家的人才不斷涌進齊國,就在這些涌進的人才中,出現了一個讓齊國未來發生天翻地覆的人的始祖——陳國公子完。公子完在父親陳厲公被殺,祖國一片混亂的情況下,投奔到了齊桓公手下,齊桓公則按政治避難原則給了陳完一塊自留地,從此,陳氏在齊國立足了。陳氏后來改為田氏,在齊國不斷收買人心,甚至搞了一套營銷宣傳,說老早就有預言帝占卜,陳氏將來在另一塊姜姓的土地上能得到延續,建立國家,終于,齊國傳了二十四世以后,被田成子篡位,史稱“田氏代齊”,也就是說,戰國的齊國,雖然國號沒變,可領導階層已經徹底換血了。姜太公的齊國就像一個絢爛的煙花,突然閃耀,倏忽湮滅。

魯國呢,魯國活得比較久,傳了三十四代國君,可從春秋以來,生活不斷對魯國下手,魯國人則不斷對自己人下手。魯桓公以后,他的三個兒子世代霸占魯國國政,學貪吃蛇一口一口吃掉了國家的財政和土地,“三桓”變成了三木亙。最后又公開地兩度打劫國君,先是“三分公室”,然后又“四分公室”,把國家榨取得干干凈凈。在三桓的霸權和謀私中,魯國從王者掉成了青銅,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只能到處認大哥,看別人臉色生活,始終沒能抬頭挺胸過。值得一說的是,偉大的先圣、帶領魯國改變外交政策的孔子,就是被三桓趕走的。

兩個預言,“二語成讖”。齊魯兩國真是印了那首歌“長得丑,活得久,長得帥,老得快”。

《呂氏春秋》雖是小說家言,《史記》里卻也記載了一個類似的預言故事。

同樣是姜太公和周公旦獲得了齊魯封地,姜太公回到齊地治理,僅僅五個月就跑回首都報告工作完成度,周公驚嘆“你大爺果然還是你大爺”,那么大一塊地方,又是完全不同的人群雜居,五個月就搞定了,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太公嘿嘿一笑:“我就是個事業腦啊,羨慕吧。”

周公表示不懂就問,忙求太公給個治國速成法則。

太公清了清嗓子:“簡單點,辦事的方式簡單點就好了。我只是把一切禮儀程序都簡單化了,民風上遵從當地的習俗,大家就都很乖巧。”

哇,治國小課堂的直播啊,周公記下了。

魯國呢?因為武王死得早,兒子成王年幼,成王的叔叔周公和召公就留在了京師輔佐,各派長子去封地工作。魯國是周公的長子伯禽去了,伯禽和姜太公差不多時間出發,可一連兩三年過去了都沒見回來匯報一下,周公不免有點焦急,心想不會是這小子鎮不住場子吧?畢竟,魯國首都曲阜那塊地方當年可是商朝的重要分支——奄國的根據地,而且,分封的時候,為了把商朝移民隔離處理,周王朝撥了“殷民六族”給魯國,既要對付外面的東夷,又要維持內部穩定,魯國的擔子實在是重。

一直到三年后,伯禽終于回京述職了。周公忙不迭地問:“咋這么慢啊?”

伯禽說:“嗐,我不是在那教他們怎么做人嘛,當地人的習俗禮儀和我們完全不同,我要用我們周人的規矩是同化他們,同化和融合是需要時間才能見成效的。何況二伯武王剛死,我要服喪三年,除了孝服才趕來呢。”

姜太公聽到伯禽的匯報,搖了搖頭:“還是年輕啊。”有人問他為啥這么說,太公解釋道:“老百姓懂得又不多,政策搞那么復雜,誰能明白呀,大家都一臉懵,還怎么跟當家的親近呢?明明可以是1+1=2的事情,非要用高等數學串上物理化學公式去解讀,這哪里是治國,這是出題考試,人間教師啊。只有平易近人,讓大家感覺到親切,老百姓才會跟你玩。唉,我看,魯國以后要向我們齊國稱臣嘍。”

后來的歷史我們知道了,姜太公的預言絲毫不差,齊魯磕磕碰碰數百年,魯國一直被摁著摩擦,不過,作為一個有先見之明,堪為后事之師的人,他只穿過歷史的迷霧看透了幾百年,看到齊國的強大和魯國的臣服,卻沒能看得更遠了。

其實,齊魯兩國的治國方針,都是在大膽改革,一個在做減法,敢于丟棄煩瑣的教條,一個則在做加法和乘法,把自己的規矩強加到別人身上,全盤周化。姜太公是典型的后浪,開拓、進取、聽得進意見,而伯禽卻是前浪做派,沉穩、緩慢,不講效率,但凡有一口氣在就行。誰先入海呢?最后歷史的方向盤忽然來了個急拐彎,齊國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塌方了,加速奔流朝海里而去,魯國則如古井水,紋絲不動,直到被打水喝的一點點榨干。

《史記》原文: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作為一個合格的末代君王,我作死挺努力的

本文的男主人公申侯是春秋時期申國的首領,侯爵,所以被稱呼申侯。按理說申國既不是諸侯國中的一流國家,也沒有跟周王室有多親,能夠在史書上留下這么一大筆,純靠他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行為——帶領外族侵入周朝,使得西周滅亡。

乍一看,這似乎是一個千古罪人了,而且還是一個萬惡的“帶路黨”,可歷史的評價也不盡然如此,因為,被他拉下馬的這個“皇帝”實在是不討人喜歡,幾乎沒有人為他惋惜,甚至大多數人也想把他拉下臺,沒有拍手稱快就已經很對得起同一個祖宗了。當然,其他諸侯沒有申侯那么強烈的欲望,也沒有那么堅固的立場,同時也沒這份膽量。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申侯就敢呢?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申侯除了是周王朝其中的一個諸侯國之外,還有一個特殊身份,他也是周王朝的老丈人。他的女兒姜氏嫁給了周王朝的天子,也就是這個被他拉下臺的周幽王。當然,周幽王生前不叫周幽王,大家都喊他天子,他也不知道他死后會得到這么個混賬的謚號。為了好區分,本文還是從周幽王這個叫法。

也許有人要問了,申侯既然是諸侯國中一個不怎么起眼的國家,周王朝的天子為什么要娶他的女兒?是姜氏的姑娘長得太漂亮了嗎?這也許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規定,同姓不通婚。周王朝的封國幾乎都是本宗的姬姓人,少有幾個外姓的諸侯,每一個姬姓的人都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后代,等于大家祖上都是一家人,違背人倫的事情當然要杜絕。于是,申國無疑有一個很好的身份,他們姓姜。

申侯從一個普通諸侯變成了周天子的老丈人,應該是無上榮耀的事情,都說丈人看女婿,越看越順眼,那他最后為什么會干出拉女婿下臺的事兒呢?這中間有一個親疏的關系,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得從周幽王這個女婿說起。

如果劇透地介紹的話,周幽王是西周王朝的最后一位天子。變成最后一位,無疑也是有很多原因的,他的亡國一點也不冤枉。

周幽王不是一個合格的國君,如果給中國歷代君王打分的話,能給20分算是對得起死去的他了。

周幽王即位初的第二個年頭,岐山發生了大地震,涇、渭、洛三川都震感嚴重,河流也因此堵塞,大夫伯陽甫見多識廣,史書看了一堆,發生這種情況,他第一個有了不好的預感,并且把這個預感大膽地說出來了。

他說:“國家要完蛋咯。你看,地震了,說明天地的陰陽失調了,又造成河川阻塞,水流不通,這不是亡國的預兆是什么?不要說我妖言惑眾,我是有證據的!以前伊、洛衰竭,夏朝完蛋了,后來河川衰竭,商朝也完蛋了,現在我大周的涇、渭、洛三川衰竭,這是上天的預示呀,我們被老天爺拋棄了。所以,我們快要完蛋咯,如果要給這個完蛋加上一個期限,我覺得是十年!”

周幽王對這些才不予理睬,除了救災的隊伍分配下去,他依然要執行自己的大計劃——廣選美女。

周幽王即位初就開始全國各地大選美女,其實他的后宮一點也不缺女人,因為按照規矩,天子一娶十二女,也就是說,周天子娶諸侯國的公主為妻,公主得有兩個姐妹或是該國的同宗女作為媵妾陪嫁,另外諸侯國的同姓國家中,得有三個姜姓公主陪嫁,而每位姜姓公主都得有兩個姐妹或本國同宗女作為媵妾陪嫁,加起來就是十二個人了。比如說,周幽王娶了申侯的姜氏公主為妻,那么,同姓諸侯中齊國、紀國、許國就得各派一位公主以及媵妾陪嫁,等于買一送十一個。可不知道是這些姜姓姑娘都長得不出彩,還是人心不足、貪得無厭,周幽王對此一點也不滿足,除了給姜氏姑娘們該有的名分外,他就開始全國各地招聘美女入宮了。

大型假歷史名場面:“烽火戲諸侯”

在一次招聘中,選來了一位絕世大美女褒姒,這位美女不僅長得好看,性格還很酷,怎么樣都逗不樂她,用現在的話來說,笑點非常高。(有的記載說是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無奈進獻美女給周幽王,這樣的記載跟夏商兩代如出一轍,夏朝的“亡國”美女妺喜是夏桀征伐而得,商朝的“亡國”美女妲己也是商紂王征伐有蘇氏得來,這樣的說法太過千篇一律,本文采取選美的說法。)

褒姒的到來讓周幽王如獲至寶,他開始全面身心取悅這個姑娘,把后宮里的無論是姜氏還是什么氏的姑娘都拋之腦后,哪怕姜后為他生了一個太子。

周幽王一門心思撲在褒姒身上,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都給她,大概上趕著的都不是愛情,褒姒對周幽王不感冒,總是冷冰冰的,從來不笑,即使她也為周幽王生了一個孩子伯服。

為此,周幽王絞盡了腦汁、費盡了心思。一著急,開始昏招亂出,在周幽王眼里,后宮的女人們不都是喜歡名分嗎?于是,他一道旨意下去,姜后被廢了,褒姒被立為王后。褒姒什么反應?沒反應,笑臉也沒給周幽王一個。周幽王不解了,難道是做的還不夠?于是,又一道旨意下去,姜后的太子宜臼也被廢了,伯服被立為太子。褒姒高興沒有?沒有,褒姒還是沒有笑。

男人的征服欲望有時候來得很強烈,褒姒越是不笑,周幽王越覺得吸引自己,于是,朝野上下幾乎都在辦一件事,如何逗樂新王后?周幽王的總理虢石父是個挺有想法的人,可惜才能用偏了地方,如果說周幽王在一門心思逗褒姒,那么他的職責就是一門心思逗周幽王。現在,天子不開心了,也就等于他的困難來了,所以,虢石父想到了一條辦法——烽火戲諸侯。

這就要說到周王朝的防衛措施了,周王朝定都在鎬京(今西安),四周都是他的諸侯封國,大家圍成四面八方,為周王朝保駕護航。那么問題來了,大家雖然在四面八方,卻始終隔著地兒,又沒有手機電腦,以什么作為聯絡信號呢?就是烽火臺。烽火臺建得很高,如果周王朝有困難,只要點燃最近的烽火臺,臨近的諸侯看見,也點燃自己的烽火,一傳十、十傳百,所有的諸侯就都知道了,于是一起趕來營救祖國。

所以,顧名思義,烽火戲諸侯的意思就是,根本就沒有敵人入侵,可他們要點燃烽火臺,把諸侯都叫來,讓褒姒圍觀一下這種盛況。

說做就做,這一天晚上,周幽王帶著王后褒姒以及盛大的團隊游覽烽火臺,坐定以后,周幽王命令虢石父點亮烽火,褒姒對這些毫不知情,茫然地看著這一切,她大概也知道,眼前這個老男人又在想方設法逗自己了,可是她真的笑不出來。

眼看著,第一個烽火臺亮了,接著第二個、第三個……一直傳到視線的盡頭,不一會兒,遠方隱隱約約傳來浩浩蕩蕩的聲音,馬匹嘶鳴、人聲嘈雜。再接著,有更浩浩蕩蕩的聲音不斷地傳來,還隱隱約約喊著口號:“援救祖國,趕走外敵,保護天子!”

沒多久,聲音漸漸清晰了,連人影都清晰了,烽火臺下站著浩浩蕩蕩的人群,大家各自高舉著旗幟,分別有魯國、齊國、鄭國、秦國、許國、晉國、燕國,等等,褒姒還沒搞明白情況,忽然這么多人站在臺下,她不禁來了點興趣。按照預先說好的,看著這么多人站在臺下,虢總理發話了:“那個,今天其實沒有什么事兒,就是天子想念大家了,召集各位諸侯來看看,聯絡聯絡感情。沒有什么事兒,大家散了吧!”

諸侯國一個個都是國君親自領兵前來,結果虢石父這樣說,大家都愣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過了許久才弄明白,被耍了。大家心里都很不爽,可是當著面不好發作,于是,一個個嘀嘀咕咕、罵罵咧咧地走了。看著這個場景,褒姒忽然放聲大笑,笑得喪心病狂。周幽王一看,這下樂開了花,千金難買美人笑,這大概就是最原始的例子了。褒姒的笑點果然有點高。

發現這個方法好用以后,周幽王開始動輒點個烽火戲弄戲弄諸侯,久而久之,諸侯們都知道大王在逗你玩,于是漸漸的都不來了。

憤怒的岳父

此時,有一個人知道時機來了,他一直在等這一天。這個人就是本文的男主人公申侯。消失了這么久,差點被周幽王喧賓奪主,申侯終于出場了。他一直在等周幽王鬧騰,鬧騰到一定的地步,盡失人心,他就要有所舉動了。因為,他女兒被廢了,外孫也被廢了,作為一個疼愛女兒的父親,和一個慈愛的外公,這口氣實在是難以咽下。

申侯開始了自己的計劃,聯絡周邊的繒戎和西夷犬戎一起去打周幽王,其實他早就想打這個兔崽子為女兒報仇了,可是他一個人的力量不夠,所以,他一直忍耐到了今天。

周幽王對此毫不知情,他仍然在和褒姒歌舞升平,過著沒羞沒躁的日子。犬戎和繒戎得知可以去京師搶一筆,并且還有周王朝的諸侯國做開城門做內應,馬上就答應了要求。沒多久,外族鬼子打進來了,殺、燒、搶是他們的慣用伎倆,周幽王大驚失色,趕緊命人到烽火臺去點燃烽火求助諸侯,可惜,為時已晚,狼來了的次數太多,諸侯們都不相信了,沒有一個國家再愿意當傻瓜被騙。因此,周幽王就此魂飛魄散,被殺死在驪山腳下。至于美女褒姒么?被鬼子俘虜走了,美女人人都喜歡,由此也看見,當時大家的審美觀是比較一致的,也說明褒姒是一個360度無死角的美女。

故事到這里差不多結束了,申侯聯絡西戎們狠狠地報復了一下周幽王,等諸侯發現這次烽火是真的,趕來營救的時候,周幽王已經死了,而唯一的王位繼承人就是申侯的外孫——太子宜臼。太子宜臼被諸侯擁立為周天子,史稱周平王。由于京師鎬京被搶奪得差不多了,防范也不再穩固,周平王決定遷都,遷到了洛陽。洛陽在西安的東面,因此,周平王的周朝在歷史上被稱為東周。

現在,再回過頭看看申侯,因為父愛,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引兵入侵自己的祖國,這跟我們現在網絡所諷刺的“帶路黨”是否有一點相似?(“帶路黨”多為對現狀不滿的人,他們經常喊著要開城門迎接更光明的主子和時代到來。涉及敏感,不多介紹,意思領悟即可。)

也許有人說,諸侯來援救周朝,難道不治申侯引敵入室的罪嗎?沒有,大家很清楚,周幽王的德性,外加上諸侯們多多少少都被他耍過,沒有人喜歡他。而申侯手里又有當年名正言順的太子,自然而然,沒有人會追究他的過錯。他雖然做了王朝的第一個內奸,卻沒有被歷史釘在恥辱的柱子上,也算是千古第一幸運了。

《史記》原文: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靖宇县| 兰坪| 同德县| 东丰县| 城固县| 岳普湖县| 浠水县| 华坪县| 礼泉县| 诏安县| 邓州市| 佛冈县| 商城县| 郯城县| 揭东县| 永丰县| 沂水县| 昌黎县| 彰化市| 清涧县| 铅山县| 太康县| 阿瓦提县| 开远市| 江城| 繁昌县| 定结县| 合江县| 双柏县| 文化| 库伦旗| 靖江市| 平果县| 谢通门县| 寿阳县| 太和县| 永兴县| 安塞县| 延川县| 尚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