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誰可以做終身壽險的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
專業解析
保險合同屬于要式合同,訂立保險合同必須采用法律規定的方式。
既然是合同,就會有合同主體。保險合同的主體是人,客體是保險利益。因此,我們在保險合同中會看到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等不同的“人”,這些都是保險合同的參與者。他們之間因保險利益而形成的法律關系,就構成了保險合同。
《保險法》第十條規定:“保險合同是投保人與保險人約定保險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其中的保險人,就是與投保人訂立保險合同,并按照合同約定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保險公司。
下面,我們分別來講一講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含義。
1.投保人
投保人是指與保險公司訂立保險合同,并按照合同約定負有支付保險費義務的人。通俗一點來說,投保人是指能簽訂合同,并且有能力交費的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十七條、第十八條以及《保險法》第十二條的規定,只有滿足以下條件的人,才可以作為投保人:
(1)18周歲以上的自然人;
(2)16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
(3)沒有精神疾病,能完全辨認自己的行為;
(4)對被保險人應當具有保險利益。
前三項要求投保人必須是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否則無法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第四項要求投保人對被保險人應當具有保險利益,這是為了防止有人為騙保而對被保險人做出不道德的行為。
根據《保險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投保人對下列人員具有保險利益:
(1)本人;
(2)配偶、子女、父母;
(3)前項以外與投保人有撫養、贍養或者扶養關系的家庭其他成員、近親屬;
(4)與投保人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
投保人與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有最大的利害關系,所以第一項中的人員是投保人本人。第二項中的人員因為與投保人是直系親屬關系,其生老病死以及發生意外,對投保人的經濟、生活都會產生直接影響,所以他們一般都能作為被保險人而順利投保。第三項中的家庭其他成員、近親屬投保,通常要能證明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存在一定的撫養、贍養或扶養關系。撫養,是指家庭成員間長輩對晚輩生活來源的供給;贍養,是指晚輩對長輩生活來源的供給;扶養,是指同輩人如夫妻、兄弟姐妹之間對生活來源的供給。如果沒有上述三種關系,投保人對其是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一般來說,投保人在有直系親屬的情況下,很難以其近親屬為被保險人投保人壽保險。而第四項的勞動關系,主要存在于雇主責任險、借款人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之類的責任保險中,通常人壽保險很難通過核保。
由此我們知道,終身壽險的投保人通常是被保險人的直系親屬。那么(外)祖父母可以給(外)孫子女投保終身壽險嗎?這個問題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區別看待:
(1)如果(外)孫子女不滿8周歲(《民法典》規定,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外)祖父母是不可以作為投保人為其隔代投保的。
(2)如果(外)孫子女已滿8周歲且不滿18周歲,作為其監護人的父母對此事知曉,并在《未成年人投保授權聲明書》上簽字,那么(外)祖父母可以作為投保人為其隔代投保。
(3)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如果滿足第(2)項的要求,是允許隔代投保的,但是有些保險公司合同規定不允許隔代投保。所以對于隔代投保的問題,最終還是要看保險公司的規定。
不過,雖然有些保險公司允許隔代投保,但是為了防范道德風險,通常會有產品上的限制。增額終身壽險一般是可以作為隔代投保的產品的,因為未成年人發生風險時,賠付的是現金價值或所交保費,基本沒有杠桿賠付。而高杠桿的定額終身壽險則不同,不少保險公司是不允許將它作為隔代投保產品的。
除了產品上的限制,隔代投保還有保額上的限制。這一點我在第7節講未成年人的死亡理賠金額限制時已經提到過,大家可以回顧一下。
總之,終身壽險這種比較特殊的保險產品,投保人的選擇尤為重要,因為多一種選擇方式,對個人保險資產的規劃就多一種方案。
2.被保險人
被保險人是指財產或者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也可以做被保險人。保險合同對被保險人的身份也是有要求的:
(1)只有自然人才能作為被保險人;
(2)在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保險合同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成為被保險人,但父母為未成年子女投保的情況除外,這種情況通常有最高保險金額限制;
(3)必須與投保人具有保險利益。
因此,與投保人有保險利益的自然人就可以作為被保險人;未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由父母為其投保,且最高保額有限制。
3.受益人
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投保人、被保險人都可以做受益人。投保人指定受益人須經被保險人同意。
從字面意思來看,受益人可以是任何人,只要是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就都可以。但在實際操作中,保險公司為了防范道德風險,一般只允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其直系親屬為受益人。所以在中國,我們看不到司機或者保姆成為雇主本人保單的受益人。
被保險人本人成為受益人只能是生存受益人,比如年金的受益權一般就屬于被保險人。但是被保險人本人不能成為身故受益人,否則被保險人身故時,身故受益人也同時身故,那么保單的身故保險金就會成為被保險人的遺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在后面的章節中會詳細講解。
那么,如果在投保人身保險的時候,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沒有指定受益人呢?按照《保險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無法確定的”,被保險人死亡后,保險金會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很多人投保時,在受益人那一欄中只填寫了“法定”,根據《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九條的規定,這仍屬于指定受益人,即指定所有的法定繼承人共同成為受益人。此時,保險公司賠付的保險金屬于被保險人的法定繼承人的財產,而不會成為被保險人的遺產進行分配。關于這個問題,我會在后續章節中再做詳細分析。
終身壽險的受益人,只能是身故受益人,通常是被保險人的直系親屬。[1]另外,在保險實務中,(外)孫子女可以成為(外)祖父母的身故受益人。
還有一個問題也是很多人疑惑的,那就是終身壽險的保險合同為什么一定要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簽字,即使被保險人未成年,也需要其監護人代為簽字,而受益人卻不需要簽字呢?
前面我們介紹了保險合同涉及的四個主體,其中保險人和投保人是合同的當事人,而當事人簽字,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所以投保人是必須簽字的。被保險人雖然不屬于合同的當事人,但《保險法》規定,訂立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合同,未經被保險人同意并認可保險金額的,合同無效。終身壽險就是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合同,主要保險責任就是被保險人身故,所以合同必須經被保險人同意才能生效,被保險人需要通過親筆簽字表示自己對投保事宜知情且同意投保人為其投保。我認為,這是一種對道德風險的防范機制。如果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之間關系緊張,那么投保人給被保險人投保高額的終身壽險,必然會引起被保險人的警惕。
需要強調的是,父母給未成年子女投保終身壽險,不需要子女簽字,父母作為其監護人代為簽字即可;如果子女已經成年,那就需要子女在終身壽險的保險合同上自己簽字了,父母代簽是無效的。
終身壽險的受益人是被保險人去世后領取身故保險金的人。無論他是否同意領取保險金,都不影響保險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所以,身故受益人沒有必要簽字。
保險合同的三個主體

延伸閱讀
《民法典》
《保險法》
注釋:
[1]若終身壽險合同的保險責任中包括全殘,那么被保險人全殘后,全殘保險金會付給被保險人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