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黃帝:哥早已不在江湖,江湖卻流傳著哥的傳說
- 語文老師陪你讀《史記》:明星列傳
- 大梁如姬
- 3466字
- 2023-12-13 17:38:15
【第一部分 六位帝皇丸】
1.黃帝只是傳說?
中國人都知道,我們有兩個共同的祖先,炎帝和黃帝。
炎黃二帝生活在什么時代呢?大約距今5000多年,這也是我們中國人自稱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原因。
在炎黃時期,中國還處于部落社會,這個時期的基本特征就是,一群宗親聚居在一起,公推一個有能力帶領大家生存、生活的人當首領,讓他掌舵前行。因此,這時期的部落首領能力大、責任也大,干得好就被大家一代一代口口傳頌他們的領導力,干得不好,就被人丟臭雞蛋擠下臺了。炎黃就是部落首領里的佼佼者,盡管早已身亡于宇宙天地間,但我們世代享受著他們的優秀創舉,人間也永遠有他們的傳說。
所以,炎帝和黃帝其實都不是“帝”,當時并沒有皇啊帝啊的概念,而是后人為了拔高這些給大家帶來不少好處的偉大領袖,就把他們尊稱為“帝”了。為人民服務的首領比比皆是,被尊為帝的也就多了,于是大家想了一個組合稱謂,把他們用數字概括到一個范圍內。
什么數字比較受古人推崇呢?一般都是奇數,如一三五七九,這涉及了古人對于陰陽的概念,奇數是陽,偶數為陰,陽就像太陽那么光芒萬丈,是天地的統治者。而每一個奇數隨便加一,就變成了“雙數”,又可以寓意好事成雙。
古人其實一直喜歡搞組合,比如大家都聽過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更早的時候,炎黃也被歸納為一個組合里,稱為“上古五帝”,五帝之前,則是“三皇”,合稱為“三皇五帝”。“五帝”,聽起來就一目了然了:這是表示上古五個有德行的部落領袖。
關于“五帝”到底是哪五位,現在流傳著好幾個不同的版本,這其實是因為,好的領袖太多,規定的數字又只有五,那么之前那些更久遠、和后來者相比貢獻更小,或者說于當時而言,之前的貢獻已經不算什么壯舉了的,就要被踢出組合之列了。比方說,我們在互聯網上足不出戶就能了解世界,通常只感謝互聯網的發達,或發明電腦的人,而極少說感謝那位發現了自然界有電荷的人。
所以,《史記》版本的五帝,拋開更早的時代,只自黃帝開始,他們是黃帝和他的后代們:黃帝、黃帝的孫子顓頊、黃帝的曾孫帝嚳、黃帝的玄孫堯帝、黃帝的后代舜帝。
作為中國人公認的始祖之一,黃帝身上的傳說故事可謂豐富多彩,從春秋戰國開始,歷代能說會寫的文學大家,沒事就喜歡給他增添幾個神乎其神的事跡,讓他顯得更傳奇,更像上天指定或能和上天溝通的神人。然而,即便是春秋時期,距離炎黃時期也有2000多年,相當于我們現在距離春秋戰國那么久遠,在沒有文字記錄的年代,三皇五帝的故事,早就不知道真實性有幾許了。
歷史想要得到石錘,需要輔以考古資料,目前中國考古界都在致力于證明不被西方認可的夏朝是否存在,比這更早的炎黃時期,想得到實證就更難了。由于得不到考古證據,中國學界也達成統一共識:中國目前的信史最早只能追溯到商朝,夏朝處于待發現,而三皇五帝的時代,則被劃定為上古傳說時代。
寫《史記》的太史公對此也很苦惱,只能結合古代典籍,同時走遍名山大川,把這些資料融合,寫成了黃帝的故事。
2.文獻中一統天下的黃帝
據說,作為人文始祖的黃帝雖說不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他的出生卻也脫離了胎生動物的模式,完全不需要爹的幫助,靠孤雌就繁殖了。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少典氏的次妃、黃帝的媽媽附寶到郊外游玩,忽然電閃雷鳴,附寶被雷劈了。正常人被自然電擊,不死也要受點傷,而附寶不僅沒事,還自此有了妊娠反應,25個月以后,生下了一個孩子。他就是黃帝。
黃帝名叫軒轅,一出生就展現了與眾不同的絕技:別人一歲多開口說話,他可能幾個月就能跟你交流了。還處在兒童時期,黃帝就把聰明展現得淋漓盡致,后來這項天賦一直隨身成長,很快,黃帝成年了,并被公推為少典氏的首領。
這時期,各個部落之間都共同尊崇一個叫神農氏的部落,神農氏據說就是炎帝,他們就像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炎帝部落能有這么輝煌的業績,大概是因為,第一任炎帝見老百姓常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于是帶領大家找希望之草,又親嘗百草為天下人治病,大家自然都很愿意跟著他混。炎帝部落傳到一個叫榆罔的首領時,嘗百草的恩澤已經因為時間太久被人遺忘了,而榆罔既沒什么好處給大家,又沒魄力鎮服各部族,完全沒法引領部落主義核心價值觀,于是,大家都開始渴望獨立自治。為了爭奪資源,各部落動不動就約架,天下一片混亂。雖然當時處于新石器時代,打架都是用石頭砸來砸去,但還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傷亡。
炎帝不打算管,少典氏的黃帝像感受到了上天正義的感召,決定要做點什么了。
黃帝把自己部落的人召集到一起,發表了一通講話,表示也要出去打群架了。黃帝出動的理由是,大家都不聽神農氏老大哥的話了,我來幫忙揍到他們低頭認錯。結果,那些首領被打懵了,也不敢去拜神農氏,反而集體跑到黃帝面前唱《征服》。
炎帝一看,打著我的旗號,卻把人都收歸己有?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趕緊發兵爭人。炎帝并沒有選擇直接跟黃帝作戰,而是挑軟柿子捏,打擊那些已經投靠黃帝,或者還在搖擺之中的吃瓜群眾。結果,適得其反,炎帝越打,部落首領們越跑,一批又一批老大們表示此后緊密團結在以黃帝為中心的部落聯盟周圍了。
現在的局勢是,炎帝差不多成了舊篇章,黃帝眼看就要接過接力棒,繼續統領天下了。
實力大增的黃帝想:既然大家都推崇我,那么,責任大,也要做事情呀,于是黃帝開了門思想道德課,又推算出自然界四個季節的規律,教導大家務農。中國人常說的“五谷豐登”,其中的“五谷”稻、黍、稷、麥、菽,相傳就是黃帝推行開的。
黃帝又派人丈量自己所統領的土地,進行人口普查,給各部落的人民上體育課鍛煉身體等,在完全了解了自己的實力后,終于打算把天下掀翻了重來——挑戰神農炎帝。與此同時,炎帝也在組織和訓練軍隊,想擊敗黃帝,從他手里奪回屬于自己的天下。
然后,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開始了,較量成員是:黃帝和他的小弟們,炎帝和他的小弟們。雙方在阪泉的郊野相遇。準備2小時,戰斗5分鐘,雙方大戰了三次,終于決出勝負,完成了華夏族兩個文明的興替——炎帝敗。在中國古代,“三”有時只是一個虛數,表示次數多。不管是實指還是虛數,都側面反映了這場大戰的激烈。
打敗了炎帝,天下還有一個難啃的骨頭——九黎部落的首領蚩尤。相傳蚩尤能征善戰,所向無敵,而且他有81個兄弟,大約就是九黎部落的小酋長,個個都是英雄豪杰。蚩尤聽說曾經的老大都被打服,知道黃帝下一個目標必然是自己,趕緊決定先下手為強。
黃帝再次召開天下大會,準備和九黎部落打群架。雙方在一個叫涿鹿的地方交戰。這場大戰的過程后來被演繹成神仙打架,什么蚩尤部落有能制造狂風暴雨的人,黃帝的聯軍打不贏,黃帝只好上天請神仙助戰,一個叫女魃的仙女下來幫忙,驅散濃霧,制止暴雨,抽干洪水,于是,大家繼續陸地作戰。最終,九黎部落戰敗,蚩尤被殺死,天下一統。
涿鹿之戰,既是黃帝武統天下的戰爭,也是華夏文明和九黎文明碰撞的開始,算是中華大地上最初的民族融合。此后,黃帝真正取代神農氏,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哥大。我們現在說是“炎黃子孫”,也是先炎帝后黃帝,他們之間存在著興替和傳承的關系。
得到天下后,黃帝干得最出色的工作其實是:當好了一個老農民。在種植和養蠶這種技術活上,黃帝帶領大家突飛猛進,讓人民不再吃土。大家覺得,厚德載物的大地對軒轅領袖和他的事業很有幫助,土又是黃色,黃帝的尊號就這么產生了。
這么大的天下,除了和各大首領一起治理,黃帝還有沒有什么賢內助呢?相傳,黃帝有四個大老婆,正妃是大部落西陵氏的女兒,叫嫘祖,黃帝部落推行的養蠶制作絲綢的工藝,就是嫘祖主持工作的;次妃是方雷氏的女兒,相傳她發明了梳子,在大家都是披頭散發的年代,梳子可起了大作用,把打結了的頭發整理好了,工作和打仗效率能大大地翻倍;老三是彤魚氏的女兒,據說她發明了用筷子吃東西;老四叫嫫母,這是個長得隨心所欲的人,但思想品德很好,黃帝為了讓大家都注重品德,就把嫫母給娶了回來。
四妃不僅共同管理黃帝的家務事,對天下也各自有貢獻,同時,由于她們的人際關系網,那些大部落堅定地跟黃帝部落組隊。黃帝和他帶領的時代,基本奠定了華夏民族幾千年的基調。后來的歷代在他基礎上增補、修葺,一步一個腳印地將我們的文明帶入新階段。希望將來有一天,這些僅存于古代文獻的上古傳說時代,也能被考古證實。
央視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的開場白有一句經典問答:
“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我們有多年輕?”
觀眾答曰:“上下五千年。”
既驕傲著我們獨樹一幟的文明,同時又要低調謙虛處事,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底色。
《史記》原文: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