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鴻箋”之術
- 仙子,我只想采藥
- 小燃紙
- 2109字
- 2023-12-22 18:20:16
王無患舉著那本書角已經磨毛的小冊子,只是一眼便眉頭緊皺。他下意識的又翻看了下封面,發現它確實是私人制作的一本薄書,上面連個字跡都沒有。
而且,里面寫的東西簡直不堪入目,情不自禁便讓人生出厭惡之感。
看起來不像什么修仙秘籍,倒是像記錄的什么邪術,也不知道書本的原主人究竟如何偏執瘋狂才會相信這些東西。
比如拿紫河車縫制的衣服,美其名曰可以萬法不侵。如果單單如此還則罷了,偏偏要拿十月懷胎未滿的孕婦體內取出來的才作數,簡直喪心病狂!
還有引煞術,需把天癸未至的七歲女孩或八歲男孩折磨而死,然后再借用其生父生母的祭祀招魂,奴役成小鬼,令人毛骨悚然。
最可怕的還是其中記載的一鎮邪之術——打生樁。
為了改變風水,驅除怨靈,平息鬼神的怒氣,竟然要把兒童活埋在地下,這些可憐的靈魂便會千年萬載困守此處,永世不得翻身。
王無患只是看了幾眼,便有種當即將其付之一炬的沖動,若是所謂的仙法都是以此種殘害生靈的方式來完成的,那這仙,他寧可不修!
氣憤之下,他禁不住將書冊往桌上一摔,不成想,卻有一頁脫落下來,晃晃悠悠的飄落在地上。
王無患好奇的將其拾起,發現這頁紙原本就是夾在書冊中的,與其并不是一體,而其材質略微泛黃,想必有些年頭,關鍵上面的字跡明顯不同,娟秀清麗,由蠅頭小楷書寫而成。
瞅著上面的小字,竟莫名的讓人心頭的怒火都舒緩許多。
王無患連忙展開在窗前觀看。
通讀了一遍,臉上終于浮現出一絲喜色,原來那山羊胡老者手中的紙鶴正是由這頁紙上得來。
其中記載了一則名為“鴻箋”的小法術,或者說折紙方法,看起來十分玄奧清奇。而且,那小紙鶴沒有別的用處,僅僅可以用來傳訊。
最關鍵的是,除了那種獨特的折紙手法,小紙鶴上還需要畫一些靈符。相關的符箓留下書頁的人已經畫好了小樣,字跡沒有張牙舞爪反而俊逸清秀,好似山間輕霧,晚照落霞一般。
尤為重要的是畫符之時不可用凡間之墨,更不可使用妖血朱砂,需以真心著筆,靈力為墨,在精致小巧的紙鶴上畫下“燭照”和“洞玄”兩個符箓。
王無患撓著頭,一陣愕然。
什么叫以真心著筆,以靈力為墨?
而且自己尚未修行,從哪里弄靈力來?
如此精巧高深的折紙符箓之法,山羊胡老者肯定不會,而那個無緣無故死了的小冊子原主人估計也是不會的。
可那只小紙鶴從何而來?
王無患將其從袖口中拿出,仔細翻看了一番才恍然大悟。
小紙鶴的材質和那張孤零零的書頁一模一樣,明顯是同一個人留下的,不知過了多少春秋,又怎的落入一個污濁邪惡之人手中。
拿著這兩樣小巧精致的東西,王無患一下子就來了興致,先是找了些宣紙來,一遍一遍按照書頁上留下的順序和技法折紙鶴,而后又提起筆,依葫蘆畫瓢的臨摹那兩個奇特的靈符。
一番折騰下來,日頭都要落山了,他才想起要給徐若谷送藥。
戀戀不舍的放下筆,卻發現柜臺上擺放著幾副黃紙包裹的藥材,并留下來一張小紙條,不知道什么時候,陳月依已經給他備好了。
出了家門,紅日西斜,私塾恰好在鎮子西方,王無患向日而行,瞬間感覺霞光萬道,整個天空似乎都變成了金色,刺得他禁不住遮擋一下眼睛。
或許是今天見了血光,遠處山巒上漂浮著片片紅云,火一樣變換個不停。
自然的瑰麗禁不住讓他胸懷舒暢,不知道是不是身體恢復了健康的緣故,往日他可從來沒有留心過身邊的景致,畢竟在小鎮上住了近二十年,一切早已習以為常。
放學的孩童歸來,一群群嘰嘰喳喳的笑著,瞅見他,那些小家伙兒好像都很意外,估計是沒想到病秧子也有給人送藥的一天。
“王無患,今天你小媳婦兒被壞人抓了嗎?”
“王無患,月依姐沒事吧?”
“王無患,你臉紅什么呀?哇,你是不是偷偷在家跟陳月依親嘴兒了?哦吼,不知羞不知羞!”
不知道為什么,一幫小孩子總是喜歡跟他嬉鬧。過去可能是覺得他病懨懨的,對自己構不成威脅,不會像別的大人那樣捏自己鼻子。
可現在他精氣神兒明顯好了許多,他們卻依然不怕他,或者說喜歡跟他親近。
王無患一瞪眼,嚇唬道:
“山柱,你小子還敢笑話我,不知道爹娘為了給你要個小妹鬧了矛盾,晚上都開始打架了嗎?”
“不信?他們是不想讓你擔心,晚上等你睡著了再打。”
“山柱,你不是一直羨慕別人有個小妹嗎?那你晚上的時候可得好好勸勸你爹娘,他們總是打架,還哪有心思給你要小妹呀?”
山柱八歲多,長得虎頭虎腦的,是個孩子王,癆病鬼什么的,平日里就數他叫喚的最歡。
“柱子哥,你爹娘真的總是打架呀?”
“沒有,俺爹娘從來不打架!”
“那王無患怎么說他們晚上背著你打架來著?”
“我……我晚上裝睡瞧瞧!”
山柱抓著腦袋,半信半疑,決心晚上去爹娘的房間調查調查。
街邊小鋪里有幾個大姑娘小媳婦兒正在忙著收攤,見他戳弄人家小娃子討打,禁不住白了他一眼,臉頰微紅,一個個笑彎了腰。
私塾。
說是私塾,其實就是一處不論貴賤皆可入學的小學堂。
徐庭堅老先生十多年前來到鎮子上,有感于當地鄉民質樸純真,便起了教孩子識字的心思。
大家伙兒都說他是從大地方來的,特別有學問,便爭搶著把孩子送到他那里蒙學。起初鎮子上的百姓還擔心出不起束脩之禮,不能像富貴人家那樣送孩子讀書。
不成想,徐庭堅老先生確實做不到一視同仁。
不過,卻是富貴人家分文不少,貧苦人家能免則免。
這樣一來,鎮子上的男童基本上沒有不識字的。
十年過去,甚至連一些女孩子都受到蒙陰,出了不少識字的丫頭,只是不能像男孩子那樣去學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