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編 皇權的博弈:維持平衡可不容易

宋明間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1]

從北宋一直到明末,將近七百年左右時間,盡管換了不少朝代,一個統治階級替換原來的統治階級,一個家族推翻原來的統治家族,爬上統治的寶座,除舊布新,廢止舊的某些苛政,頒布一些新的鞏固統治的法令。但是,地主階級統治的本質并沒有改變,依然是占人口極少數的地主統治集團騎在廣大農民頭上吸吮脂膏,進行窮兇極惡的剝削。

在這期間,農民為了反抗地主階級的壓迫,曾經舉行過無數次的武裝起義。

在統治階級集團內部,也由于經濟情況的變化,特別是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繁榮、壯大,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對束縛生產力的某些規章制度作適當的改變,要求在政治上有他們自己地區的代言人;也由于南北長期分裂、對立,南北地主階級之間也因而形成一種互相輕蔑、不信任的心理狀態;同樣,由于各地區經濟、政治情況的不同,統治階級內部由于生產資料占有情況和剝削方式的不同發生了矛盾;前兩者造成了地區間的相互矛盾;而后者又造成了超越地區間的矛盾,這一些人與那一些人的矛盾;政局的變化和改革的浪潮一個接著一個,

南方地區和中原地區的地主階級代表人物發生矛盾,這一群地主代表和那一群地主代表發生矛盾;形成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反映在政治上是新舊黨爭和其他形式的政治斗爭。例如北宋前期北方豪族王旦、寇準和南方新興地主階級代表王欽若、丁謂的斗爭,中期北方豪族韓琦、富弼、司馬光和南方新興地主階級代表王安石、呂惠卿之爭,后期的北方豪族代表和南方新興地主階級代表蔡京之爭,這種斗爭一直繼續到南宋。中間金、元入侵,雖然情況改變了,民族壓迫成為主要的矛盾,地主階級內部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但是通過民族壓迫,北人和南人在政治地位上的差別更顯著了。

到明代,北方地主階級和南方的地主階級代表的利害沖突,又隨著東南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發展,在政治上表現為當權的北方官僚有意地排斥南方的新進人物。也有時表現為當權的南方官僚有意地排斥北方的官僚。在中期倭患嚴重時代,更發展為沿海主張對外通商的地主和內地主張斷絕通商地主的嚴重斗爭。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一個方面的具體表現是掌握政權的首相地位的爭奪,和當時官僚主要出身門路進士的爭奪。

以宋朝史事為例,如真宗朝首相王旦是大名府莘縣(今山東莘縣)的豪族,祖父三代都做官。王欽若是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喻)人。真宗要任命王欽若做宰相,王旦說:“我看祖宗朝從來沒有南方人管國家大事的。雖然古人說過立賢無方,但是,也只適用于賢士啊。我做宰相,不敢排斥人。說的是公論。”真宗只好算了。王旦死后,王欽若才做宰相,他告訴人說:“王旦一句話,遲了我十年做宰相。”[2]

王欽若在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八月被任命為左仆射平章事,由此可見在這一年以前,沒有一個南方人曾經做過宰相。宋人筆記因此臆造出宋太祖曾經立石政事堂,說南人不可為相,要后代遵守。事實上宋太祖即位于960年,這時南方有荊南、蜀、南漢、南唐、吳越五國。到963年荊南才投降,965年蜀孟昶降,971年取南漢,975年降南唐,至于吳越,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王錢俶才納土投降。王旦、寇準所指的南人,大體上指的是南唐、吳越地區的人,975年以前,南唐、吳越都沒有劃歸宋的版圖,怎么有可能讓這兩個地區的人做宋的宰相呢?

也應該指出,這個故事雖然是臆造的,并無其事,但是,在政治上輕視、排斥南人,不使南人當國執政,卻是當時北方地主階級的比較普遍的企圖。這個故事是正確地反映了當時的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情況的。

寇準是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縣東北)人。和王旦一樣,極力排斥南人。公元1015年的進士考試,照規矩,要由皇帝召見考取前幾名的進士,根據各人的儀表語言,決定誰是第一名。這次被召見的有新喻人蕭貫和膠水(今山東平度)人蔡齊。蔡齊儀狀秀偉,舉止端重,真宗一見就喜歡他。寇準又說:“蕭貫南方下國人,不應該放在第一。”蔡齊就考第一了。真宗很高興。寇準自命很高,很討厭南方人輕巧。召見以后,他出來告訴同事說:“又給中原奪得一個狀元了。”[3]

不只是文官、進士,連武官也是如此。公元1006年,有人建議諸路巡檢要選擇武勇、心力強明的,請不要用福建、荊湖、江浙、川

峽地方的人。真宗也覺得不對,對王欽若說:“人的勇怯,不一定是南人北人的關系,用這辦法區別,不是用人之道。”[4]因為武官是不參預政治的,因此,真宗沒有采納。

元代的臺省重要官員,絕大多數都是北方人。漢人、南人在萬數人中找不到一兩個。[5]

明初有科場案,洪武三十年(1397年)會試發榜,泰和(今江西泰和)人宋琮考第一,北方人一個也沒有錄取。北方的舉人大鬧,說主考官劉三吾等都是南方人(劉三吾湖南茶陵人),有私心。明太祖大怒,叫侍講張信等檢閱考卷,結果不滿意,考生又攻訐說是劉三吾故意拿不好的卷子復閱。明太祖越發生氣,把張信等考官殺了,劉三吾以年老充軍。狀元宋琮也被罰充軍。明太祖親自出題另考,取了六十人,全是北方人。當時叫作南北榜,又叫春夏榜。[6]

明英宗時的吏部尚書王翱,鹽山(今河北鹽山)人。性不喜南士,引用的多是北方人。[7]北方人很喜歡他。到后來桐廬(今浙江桐廬)人姚夔做吏部尚書,又反過來,多引薦南人了。[8]

明武宗時首相焦芳是泌陽(今河南泌陽)人。他深惡南人,每退一南人就高興。連談到古人,也是破口罵南人,只要是北方人就稱贊。作了一幅南人不可為相圖送給當權的太監劉瑾。[9]

后期的東林黨爭,也包含有地方的因素。1654年清世祖和漢臣談話,指出明末北人南人各自為黨,把明朝搞壞了。[10]東林書院在江蘇無錫,東林黨人多是南人,魏忠賢是北方人,他的主要爪牙如馮銓等也多是北人,順治的話是有些道理的。

這七百年間統治階級的內部斗爭,表現的一個方面是北方地主階級和南方地主階級代表人物間的斗爭,和這一批地主代表與另一群地主代表之間的斗爭。

宋、元的統治者都是從北方用武力統一南方的,首都也在北方,自然而然地構成了以北人為主的官僚集團。明代雖然從南方起事,統一北方,但是明太祖從政治上考慮,有意識地扶植北方人出身的官僚,到明成祖遷都北京,情況改變,北人在政治上就越發吃得開了。

從宋到明,東南地區的經濟情況逐步改變,生產更加發達了,對外貿易發展了,念書識字的人多了,文化水平在不斷提高。相反,中原地區由于戰爭的破壞,生產下降,經濟重心逐步轉移到東南地區。特別是從宋太宗以后,進士科擴大考取名額,從唐朝的每科三五十人,擴大到幾千人以至萬人。同時,由于印刷術的發明和書籍的商品化,結合東南地區的經濟上升,就使進士科的地區比例發生變化,南人愈來愈占較大的比重,官僚集團的地區比例也隨之而發生相應的變化。通過考試加入官僚集團的南人,不能不代表本地區新興的地主階級和以地主階級為中心的對外貿易集團的利益,要求變革一些不符合他們利益的規章制度,建立保護他們利益的新制度新辦法。這種變革的要

求就被中原的地主階級斥責為“輕巧”,斥責為變亂祖宗成法,堅決反對。道理站不住時就只好拿天變來嚇唬了。

宋代新法派的領袖王安石的名言:“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就是針對這種情況發出的抗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小金县| 上饶县| 柏乡县| 开远市| 聊城市| 吉木乃县| 阳谷县| 宽城| 东辽县| 昆明市| 抚顺县| 阜南县| 茌平县| 进贤县| 桂东县| 本溪市| 晋中市| 尖扎县| 曲松县| 黄浦区| 西乌珠穆沁旗| 安吉县| 文登市| 敦煌市| 陆丰市| 根河市| 临安市| 巫山县| 嘉善县| 右玉县| 张掖市| 册亨县| 甘泉县| 紫阳县| 勃利县| 东乡县| 武山县| 汝阳县| 青河县| 定南县| 梓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