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反秦烈火勢成燎原

自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倡反秦,于陳縣自立為王,天下各郡縣的百姓、豪杰苦于秦國地方官吏的橫征暴斂、濫用刑罰,紛紛起來懲罰當地的郡縣官吏,殺郡守縣令,起兵響應陳勝。由于起義軍勢力的迅猛發展,為適應形勢的需要,陳勝封吳廣為“假王”,暫時授予他代行王權的職位,率領眾將統兵西向攻擊重鎮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東北)。與此同時,陳勝又令陳縣人武臣、張耳、陳余北上攻占原趙國的領地;令汝陰(今安徽阜陽縣)人鄧宗攻占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壽縣,轄今安徽、江蘇的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及今江西省大部分地區)。一時間,原楚國故地大江南北的各支起義軍,人數在千人以上的隊伍已是不可勝數。

且說原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人張耳,年少時是魏公子無忌(受封為信陵君)的門客。后逃亡于外黃(今河南民權縣西北),當地一富豪把女兒嫁給他,女家用豐厚的資財使張耳得以招引來遠方賓客。張耳出任外黃縣縣令,賢名由此遠揚。還有陳余,也是大梁人,喜好儒家學術,多次游學于趙國苦陘(今河北定縣東南),當地一富豪把女兒嫁給他,知道他不是個平庸的人。陳余年少,在張耳面前以事奉父輩的禮節對待他,二人結成生死與共的刎頸之交。

秦軍滅魏時,張耳居于外黃縣,劉邦曾游學于張耳,在那里客居數月。秦滅魏數年之后,聞知張、陳為魏國名士,懸賞千金、五百金捉拿張耳、陳余,二人變更姓名,一同逃往陳縣。在陳縣,二人充當里門的守門人以糊口。里中小吏因陳余有小過而鞭打他,陳余想起身反抗,張耳暗中踩他的腳,讓他忍受鞭打。小吏離去后,張耳把陳余領到大桑樹下批評他說:“當初我怎么對你說的,今日為什么因受到一點小小的侮辱便忍受不住,想要與小吏拼死命。”陳余覺得張耳的批評很對。有趣的是,秦懸賞捉拿張耳、陳余的詔書,便是他二人以里門看守的身份向里中居民傳達的。

當陳勝率領數萬起義軍攻下陳縣后,張耳、陳余前往陳勝軍帳,通報自己的姓名,請求被接見。陳勝及左右的人,早就聞聽過張、陳的大名,只是未曾見面,因而非常高興地接見了他們。

陳縣的豪杰父老們都勸說陳勝稱王,陳勝就此事詢問張耳、陳余,二人回答說:

“秦國無道,滅亡他人的國家,毀壞別人的社稷,斷絕他人的后代,耗盡百姓的勞力,掠盡百姓的財產。今將軍義憤揚威,不顧一死為天下人除害,剛剛在到達陳縣便稱王,這只能是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私心。望將軍不要稱王,急速領兵西進,派人復立六國的后代,替自己樹立黨羽,給秦國多樹敵人。樹敵多則秦軍兵力分散,黨羽眾則自己兵力強大。這樣一來,原野上無有交戰,郡縣中也會無人替秦守城,如此便可誅滅暴秦,據有咸陽而號令諸侯。六國諸侯被秦滅亡后又復得立為王,以恩德使他們心服,如此則稱帝于天下的大業可成。今日只是在陳縣稱王,恐怕天下諸侯會同您離心離德。”

陳勝沒有聽從張耳、陳余二人的勸告,在陳縣自立為王。

陳余在陳勝稱王后又進言說:“大王在魏、楚之地舉兵向西,在于進入關(指函谷關)中,顧不上派兵收復黃河以北趙國的地區。臣曾游學于趙國,了解那里的英雄豪杰及地理形勢,愿請求撥給人馬,出奇兵北上攻取趙地,”

于是,陳勝派過去同他要好的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負責調節各將領之間的關系;任命張耳、陳余為職位僅次于將軍的左右校尉,撥給三千多名步兵,北上攻取趙地。

武臣等人率兵從白馬(黃河渡口,舊址在今河南渭縣東北)渡河,所至各縣,首先向各縣的百姓聲討秦的暴政,鼓動各地豪杰殺郡守縣令響應義軍,并向百姓告知陳勝、吳廣已率大軍西向擊秦,是豪杰成就“封侯之業”的大好時機。各地豪杰認為武臣講得很對,武臣沿途招收人馬,擁有數萬名徒眾,“號武臣為武信君”,接連攻下趙地十余座城池。其余城池的秦軍都堅持固守,武臣未能攻下。

武臣領兵向東北攻擊范陽(今河北定興縣固城鎮),范陽的辯士蒯通向范陽令陳說諸侯叛秦,勢不可擋,如果立即派他面見武信君武臣,“可轉禍為福”。范陽令果然派蒯通見武臣,蒯通向武臣獻“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的妙計,指出各縣的縣令堅守城池,是由于此前有十余個縣令皆被誅殺,因而不敢投降義軍;如果賜給范陽令侯印,使他乘坐裝飾富麗堂皇的車輛驅馳燕、趙故地,各地郡守、縣令見首先投降的范陽令受封為侯,定會爭相投降。武臣采納蒯通計謀,趙地有三十余座城池不戰而下。

葛嬰東向攻城略地,到達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五十里)時,立楚人襄強為楚王。后來葛嬰聞知陳勝已自立為王,便殺死襄強并返回陳縣報告此事。葛嬰到達陳縣后,陳勝以葛嬰立襄強為楚王一事,將他處死。

陳勝令部將魏人周巿率兵北上攻占原魏國的故地。

吳廣率兵圍攻滎陽。滎陽是秦帝國三川郡治所,秦丞相李斯長子李由任三川郡郡守。在李由的固守下,吳廣未能攻下滎陽。陳勝征召國內的豪杰商討對策,任命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房君為上柱國。上柱國在楚國是地位僅次于令尹(丞相)的官職,是楚國的最高武官。

周文,又名周章,陳縣人,是陳國的賢人,曾在楚國名將項燕的軍中任“視日”官,掌管占候卜筮、觀察天象以占卜吉兇,又稱“日官”。他曾事奉過楚國春申君黃歇,是黃歇的門下客。此人自稱熟習軍事,陳勝授予他“將軍”大印,令他率大軍西向攻秦。周文一路上招收人馬,待到達函谷關時,已擁有兵車千輛、步兵十萬人。周文率領的大軍抵達戲(即戲水,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在這里扎寨,準備向秦都咸陽發起總攻。這時,秦二世令少府章邯赦免驪山修墓刑徒和奴婢之子,率大軍攻擊周文,起義軍被打得大敗,東向逃出函谷關。章邯窮追不舍,于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大破義軍,周文自殺,起義軍不戰而潰。

在陳勝派周文率大軍西進時,認為天下已經大亂,有輕視秦帝國的意向,不再對秦軍有所防備。投奔陳勝的秦博士孔,是孔子的八世孫,他向陳勝進言說:“臣聽說兵法上講,不能依賴敵軍不向我軍發起進攻,而是要依靠我軍不可被敵軍攻破。今大王依賴敵人的不來進攻而不依靠我軍的不可攻破,如果一旦一蹶不振,后悔也來不及了。”

陳勝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對孔 說:“寡人在軍事方面的事,就不必勞先生操心了。”

周文的兵敗,除了他本人的指揮無能之外,陳勝的輕敵也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耳、陳余率兵到達趙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聞聽周文于戲水被秦軍打敗而退卻,又聞聽為陳勝四出攻城占地的諸將領歸還陳縣時,多因遭受讒言而被誅殺,因而怨恨陳勝不采納他廣立六國的后代并率大軍西進的計策,對不任命他們二人為將軍而擔任校尉一事也深為不滿。于是,張耳、陳余對武臣說:“陳王起兵于蘄縣,至陳縣便稱王,看來不一定會立六國的后代。今將軍僅以三千人馬攻下趙地十余座城池,單獨被隔在黃河以北,不稱王便無法鎮守趙地。況且陳王聽信讒言,如果回去匯報請示,恐怕會難免于禍,不如立自己的兄弟為王,要不然就立趙國的后代為王,請將軍不要失去這一時機。時間緊迫,不容猶豫不決。”

武臣聽從張、陳的計謀,自立為趙王,任命陳余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武臣派人向陳勝報告稱王一事,陳勝大怒,想要把武臣留在陳縣的家屬全部誅殺,發兵攻擊趙王。陳勝的相國房君勸諫說:

“秦尚未滅亡而誅殺武臣家屬,這等于又樹立一個敵人。不如因此而向他祝賀,令他急速率大軍西向擊秦。”

陳勝聽從房君的計謀,把武臣的家屬軟禁在宮中,封張耳的兒子張敖為成都君。

陳勝派出的使者到達邯鄲,代表陳勝祝賀武臣稱王,同時令他率大軍西入函谷關擊秦。張耳、陳余對趙王武臣說:“大王稱王于趙,并非是出自陳王的本意,不過是出于權宜之計表示祝賀。一旦陳王滅秦,必定加兵于趙。愿大王不要西向出兵,而是北上攻占燕、代,向南攻占黃河以北地區以擴大領土。趙南據有河內,北有燕、代,如此即或是楚兵滅秦,也不敢制服趙國。”

趙王認為二人講得很對,便不發兵向西,而是派韓廣北上攻占燕地,派李良出擊常山(秦郡名,治所在元氏,今河北元氏縣西北),派張黡攻占上黨(秦郡名,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市北)。

陳勝、吳廣自秦二世元年七月于大澤鄉起義,至同年九月,僅僅兩個多月的時間,以陳勝為首的這支起義軍勢力迅速壯大。由陳勝向東、西、北三面派出的各路義軍,占領了秦帝國東土上的大片土地,有的還自稱為王。除此之外,各地響應陳勝而起義的,還有項梁及項籍、劉邦、田修、魏布、酈商等人所率領的各路義軍。

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項籍是項梁的侄兒,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縣西南)人。項氏世代為楚國將領,受封于項(今河南沈丘縣),故稱項氏。項籍少年時學習讀書寫字,沒有成就,便去學習劍術,又半途而廢。叔父項梁為此很生氣。項籍對叔父說:“讀書寫字,夠寫個姓名罷了;劍術只能對抗一個人也不值得學習;侄兒愿學對抗萬人的本領。”

于是,項梁教他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但也只是略知大意,不肯把兵法學完。這時,項梁因受他人牽連被櫟陽(今陜西臨潼東北)官吏追捕,便請蘄縣主管監獄的小吏曹咎寫信給櫟陽主管監獄的小吏司馬欣,事情才算了結。后來因項梁殺人,便同項籍一同到吳中(秦會稽郡治所,今江蘇蘇州市)躲避仇人。吳中當地的賢士大夫,論才能都在項梁之下。因此,吳中每有大的徭役或喪事,項梁常常替他們主辦,暗中用兵法部署來管束賓客子弟,借以了解他們的才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幸會稽郡,渡過浙江。項梁與項籍叔侄二人有機會一同觀看皇帝出游時車駕和儀仗的盛況。在觀看的人群中,項籍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項梁聽見侄兒口出大逆不道之言,趕快用手捂住項籍的嘴,小聲說道:“不要亂說,這是要禍滅全族的啊!”項梁因此知道侄兒是個奇才。長大后,項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吳中子弟沒有不畏懼他的。

陳勝于七月在大澤鄉首倡起義,天下響應。九月,會稽郡郡守殷通召項梁到郡府大堂議事。在天下舉兵反秦之際受到郡守的突然召見,項梁心中很犯思量,便決定帶領侄兒一同前往,以防不測。去郡府的途中,項梁對郡守為何召見自己,不時地做出多種設想。到達府門,項梁令侄兒在門外等候,自己步入府門內的大堂。

在堂上,郡守殷通請項梁就座,對他說道:“大江(指長江)以北都反了,這也是上天要亡秦的時候啊。我聽說先發動可制服他人,后發動則被他人所制服。我想要興兵反秦,令您和桓楚為將。”

桓楚是吳中的奇士,當時逃亡在沼澤之中。項梁不愿與殷通共舉義旗,也不愿與桓楚一同為殷通部將。思索了片刻,項梁主意已定,便對郡守殷通說:“桓楚逃亡在外,沒有人知道他的去處,唯有侄兒籍知道此事,他今日與我同來,請允許我到門外看他是否還在那里等候。”

項梁借故來到府門外,近前小聲對項籍如此這般地囑咐一番,令他持劍在門外等候。項梁再次入堂,坐定后對郡守說:“籍尚在門外,請召籍登堂,使令他受命桓楚前來議事。”

殷通點頭答應,項籍被召入府中。當項籍登堂后,項梁向他使了個眼色,說道:“可以了!”項籍應聲上前,拔劍砍下了殷通的頭顱。于是,項梁手持郡守的人頭,佩帶著郡守的印綬,郡守左右的人見此情景無不大驚,府中頓時亂作一團。項籍當場擊殺數十百人,府中的人都嚇得伏在地上,沒有人敢于抬起頭來。

項梁召集平時所熟悉的豪吏,向他們講明殺死郡守是為了起義反秦,于是調集吳中兵馬,派人攻占郡內所屬各縣,得精兵八千人。項梁布置郡中豪杰擔任校尉、侯、司馬等官職。一名豪杰未被任用,向項梁詢問何故,項梁回答說:“前些時候某家辦喪事時,使令您主管某事,未能辦成,因此這次沒有任用您。”眾人聽項梁如此回答,無不佩服。于是,項梁自任會稽郡郡守,以項籍為副將,帶兵巡行郡內各縣。

廣陵人召平受陳勝之命進攻廣陵(今江蘇揚州市),未能攻下。召平聞知陳勝兵敗退走,秦軍又即將到來,便渡過長江,假托陳王的命令,拜項梁為楚王上柱國,并且說道:“江南既已平定,應急速帶兵西向擊秦。”項梁于是率大軍渡江到達江北,加入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洪流之中。

狄縣(今山東高青縣東南)人田儋(dān),原是齊國國王的宗族,他的弟弟田榮、田橫,都是有威望的豪強大族,在當地很得人心。陳勝起兵稱王后,派周巿北上攻占魏國故地,到達狄縣時,縣令固城堅守。田儋假裝捆住自己的奴仆,讓一伙青年人跟著來到縣衙門口,說是要拜見縣令并依法斬殺奴仆。待見到縣令后,便趁機殺死縣令,同時召集縣中的豪杰、官吏和青年子弟,向眾人說道:“現今諸侯都已反秦,自立為王。齊是古國,儋是田氏宗族,應該做齊王。”于是,田儋自立為齊王,發兵攻擊周巿。周巿率軍退走,田儋趁此率兵東向,攻占齊國故地。

六縣(今安徽六安市東北)人黥(qínɡ)布,姓英氏,是秦帝國的一名平民百姓。進入壯年后,英布犯法應受黥刑,在臉上刺字涂墨。他受刑時高興地笑道:“有人給我看過相,說是當受刑而稱王;今天受刑,大概是快要稱王了吧?”

在場的人有的聽到他這句話,都譏笑他。因遭受黥刑,人們便稱他為黥布。定罪后,黥布被押送到驪山為秦始皇帝修墓。他與刑徒中的頭目很熟,便率領伙伴們逃到長江一帶做了強盜。陳勝于大澤鄉起兵后,黥布與同伙往見鄱陽縣縣令番君吳芮,與吳芮的部眾舉兵叛秦,聚兵數千人。番君還把女兒嫁給黥布為妻。項梁起兵后,黥布率兵投奔項梁,加入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行列。

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南)人酈商,在陳勝大澤鄉起兵后,于家鄉聚集少年,四出擴大徒眾,得數千人。后來,他投奔了劉邦的起義隊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戈县| 筠连县| 乌拉特前旗| 高清| 安宁市| 施秉县| 江都市| 汉中市| 大埔县| 遂昌县| 宾川县| 湖州市| 盐山县| 新泰市| 酉阳| 德州市| 延津县| 泸西县| 册亨县| 民丰县| 吕梁市| 富阳市| 文成县| 云和县| 潮安县| 克拉玛依市| 张家界市| 洛川县| 汕尾市| 樟树市| 东阳市| 五台县| 岫岩| 吉木乃县| 都兰县| 攀枝花市| 石棉县| 钟山县| 义乌市| 长白| 安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