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思袁本初耳
書名: 拯救大魏:從三國志開始作者名: 蒼山孤月本章字數: 2106字更新時間: 2023-12-01 20:43:40
臨近深夜,賈詡在許諸的陪同下走進了魏王宮。
早在許諸到來之前,賈詡就已秘密跟曹丕會見過。
要說什么,賈詡心中自是有數。
賈詡跨進殿內,連忙行禮:“太中大夫賈詡,拜見魏王?!?
曹操打起精神,望著姍姍來遲的賈詡,笑道:“文和不必多禮,坐吧。”
即便是早有準備,賈詡仍然頗為受寵若驚,連忙應是,隨即落座,為以示恭敬,跪坐時后臀懸空,不敢壓在腳后跟上。
曹操望著七十歲的賈詡,早已老得形容枯槁,比自己還要不堪,忍不住笑道:“文和,你看起來也老了不少啊。”
賈詡笑了笑,說道:“臣是凡夫俗子,自然會老,這一上了年紀,腿腳不便,連家門都少邁出一步。”
曹操哈哈大笑,搖頭道:“文和雖不出門,但想來也知天下若何,孤心何憂吧?”
賈詡道:“臣不敢妄言。”
“文和,孤頗為敬重你的為人,當年張繡降而復叛,使得孤損失慘重。官渡之戰前夕,袁紹帶甲十萬,孤兵微將寡,急需用人之際,是你力主讓張繡投降于我,使孤無后顧之憂,安心跟袁紹決戰,此乃一大功也。”
曹操回憶起往事,臉上寫滿了復雜的神色。
賈詡聽后不敢應聲,畢竟當年張繡的復叛一役,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護衛典韋都死于亂軍之中,跟賈詡的計策是脫不了干系的。
好在賈詡沒有看錯人,曹操是真的心懷天下之人,將事情的過錯都攬于自身,若非犯下錯誤,張繡也就不會復叛了,事后依舊不計前嫌地重用了張繡跟賈詡。
賈詡忙道:“臣大半生茍活于世,只求得棲身之所庇護,并無更大的貪圖?!?
曹操呵呵一笑,朗聲道:“文和,你是個聰明人,孤向來敬重,自你入我幕僚以來,凡有決策,必料于先機。唉——現在孤的心頭便有一樁難事,到了這花甲之年,也得想好立嗣一事?!?
賈詡故作驚訝地道:“此乃魏王家事,不是臣所能妄言的……”
“立嗣于國于家,都是天大之事。此間只有你我二人,再無六耳,有何不能暢所欲言?你且為孤分憂解難,子桓跟子建之間,哪位公子更適合為世子?”
曹操直接打斷了賈詡的話,盯著他的眼睛認真問道。
賈詡作沉思之態,目光呆滯,陷入了沉思。
曹操本就困乏,見賈詡居然想得入神,已至于忘了時辰,不禁道:“文和,你似乎想得許久?”
賈詡回過神來,一副如夢初醒的模樣:“臣死罪,竟一時追憶故人,魂游天外。”
“追憶故人?何人?”
“思袁本初。”
曹操面露詫異之色,心想這簡直離題萬里,可隨即又意識到了什么,思緒如云海翻騰,豁然開朗,一時竟笑了出來:“孤明白了,文和請回吧。”
賈詡心中松了一口氣,拜謝道:“多謝魏王,臣告退。”
困擾曹操多年的立嗣問題,在賈詡的“思袁本初”四字中徹底破局。
袁紹作為曹操平生所遇的最大敵手,如何能讓他忘得了?
昔日的官渡之戰,雙方兵力懸殊,曹操兵微將寡,在戰略相持中糧草即將耗盡,眼看就要退兵避其鋒芒,幸得許攸臨陣倒戈,指明了袁軍屯糧于烏巢,一舉偷襲得手,這才完成了軍事上以少勝多的大逆襲。
當然,官渡之戰雖然以曹操為勝者,卻并沒有真的傷及袁紹的根本。作為北方的霸主,雖然損失了十萬精兵,可袁紹坐擁冀、幽、并、青四州之地,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舊不是曹操能一口吞下的。
戰后,不久袁紹病死,曹操仍舊花了七年的時間才統一了北方。
之所以能在七年內統一北方,消滅袁氏的殘余勢力,依賴的還是袁紹生前在立嗣問題上犯了渾,直到臨死前還沒指定繼承人,導致了袁譚、袁熙、袁尚三兄弟不睦,河北各大勢力也形成派系,不能連成一片。
正是袁氏內部不和,形同散沙,曹操這才能順勢而為,徹底統一北方,曹軍深入塞北,直抵遼東,并大破烏桓,斬蹋頓而還。
曹操負手而立,望著長殿宮門照進來的清冷月光,地上如一地冰霜,猶豫不決的心中已然有了決斷。
作為東漢末年最為傳奇璀璨的亂世梟雄,曹操可不像袁紹般優柔寡斷,賈詡所言不虛,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搖擺不定,意氣用事只會步了袁紹的后塵。
——
次日天明,曹植已經醒來,在書房內將柜子挪開,將那本《三國志》拿了出來。
對于這本奇書,曹植生怕天底下有第二人知道,藏得極為嚴實,此書居然記載了跨度近百年的歷史,將近三百個人物的生平事跡。
作為學富五車的曹植,自然明白《三國志》是類似史書的寫法,大部分內容以陳壽部分為主,裴松之等各種引用內容為輔。
其中陳壽所著的內容,尊魏為正統,多有回護之意,例如在寫到曹操屠徐州一事,只用了“所過多有殘戮”六個字一筆帶過。
這場浩劫發生于初平四年,曹植年幼自然未曾親眼看過,卻也知之甚詳,祖父曹嵩由于避禍途徑陶謙的地界,卻為陶謙的部下所殺。曹操盛怒之下興兵直奔徐州,放縱士兵一路燒殺搶掠,將徐州變成了人間地獄。
而書中引用的史實《后漢書》則比較還原事實,沒有任何遮掩的意思:“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余,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曹植從這里就能猜出幾分:“倘若此人作為史官,秉筆直書是其本分。況且著史之人,就算是當今皇帝,按理來說也不可查看史官究竟寫了什么?!?
此人既然寫得有幾分拘謹,說明很可能受到當朝者的威脅,若是直言不諱,很可能史書就無法流傳后世。最關鍵的一點就在于,《三國志》里有關司馬懿的字眼,都以“司馬宣王”代稱之,并且全書并無《司馬懿傳》,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只有當了皇帝之人,才不會被寫進傳記里,而是單獨立皇帝本紀,但陳壽撰寫三國志時顯然也不繞開司馬懿這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又要避尊者諱,故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