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之路:我們的四十年(1978—2018)
- 王小魯
- 1808字
- 2024-02-05 15:55:26
1.一度輝煌的“一五”時期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在經歷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兩次國內革命戰爭之后,終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此前,中國歷經近兩千年的專制皇權社會已經衰亡,但社會分裂,外寇入侵,經濟蕭條,人民極度貧困。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戰爭,國家瘡痍滿目,統一后的新中國亟待振興。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將恢復發展經濟和推進工業化作為自己的使命,開始了全面建設過程,并參照當時蘇聯的模式,以推進國有化和建立計劃經濟體系來實現工業化。
在開始建立國有經濟的初期階段(1953~1957年,即第一個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時期),經濟一度發展強勁。最初的國有經濟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和日偽敵產形成的。隨后從蘇聯大規模引進了156個工業項目,范圍涉及電力、采礦、冶金、機械、化工、軍工、煉油、造紙等,以國有經濟為主,全面奠定了我國的初步工業基礎。這期間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年均9.2%的高速度增長,而工業增加值年增長率則高達19.8%,遠快于GDP增長。工業化進展迅速,而農業、服務業、城市化和居民收入等方面的發展則相對較慢。到1957年,工業總產值按不變價格已經是1949年的4倍,工業增加值占GDP的份額從1952年的17.6%上升到25.3%,工業化取得了明顯進展,政府將工業化置于優先地位的發展戰略取得了初步成功。[1]
全面建立工業基礎是新中國成立后取得的一項巨大成就。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看,在一個極度貧窮和工業十分落后的國家,靠自發的經濟發展逐步形成工業基礎,可能需要十分漫長的過程,而且成功的概率不高。有許多窮國由于國內既得利益階層對社會的掠奪,不同民族、宗教、經濟勢力集團的互相爭斗和內亂,外國勢力的干預、入侵和殖民以及不利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等因素,長期陷在貧困的泥潭中無法脫身,遲遲不能走上工業化發展的道路。而以政權的力量鏟除了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既得利益集團,并集中全國之力進行工業化建設,在工業化初期階段確實顯示出了其有效性。“一五”時期,全國居民人均消費年均增長4.5%(缺收入增長統計),雖然顯著慢于GDP增長,但人民生活條件比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狀況還是有了明顯改善。
在這一時期,還沒有全面形成計劃經濟體制,仍處在混合經濟階段。市場受到限制,但并未取消,私人工商業仍與國有經濟并存。到1957年,以私人經濟為主的非國有經濟成分在工業總產值中仍占有46%的份額。
在以發展國有經濟的方式推進工業化的同時,也在推進農業集體化。當時經過土地改革,農民都分得了土地,改變了很多地方土地占有極度不均、貧富懸殊、社會兩極分化的狀況。但由于長期戰亂,青壯年勞力顯著減少、農民財產大量損失,很多農民家庭有了土地但缺勞力,有些農戶有勞力但缺牲畜、農具、資金,以至于生產難以正常進行,這成為阻礙農業恢復的瓶頸。為了應對這些困難,有些地方的農民自發組成了互助組,農戶之間勞力、畜力、農具互換共享,等價交換,互相幫助。還有些地方的農民進一步組織了合作社,以入股的方式共同使用土地、勞力、畜力等資源。
這些現象是農民中早就存在的互助合作傳統的體現,當時被看作走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萌芽因素,受到政府鼓勵并大力推廣,因此也緩解了農業生產要素嚴重短缺的問題,促進了經濟恢復。到1957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95億噸,比1949年產量(1.13億噸)增長了72.6%。這一方面是戰亂后的恢復,另一方面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緩解了農戶生產要素短缺狀況、改善了資源配置,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當時黨內對農民的互助合作出現了兩種意見。例如,主管農村工作的鄧子恢等人認為,應當從當時小農經濟的現狀出發,在農民自愿互利的原則下穩步發展合作經濟,不宜操之過急,不能搞強迫命令,要尊重農民的選擇,實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而黨內另一些人則急切地希望盡快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1955年中央主席提出,要在一年內把全國合作社的數量增加一倍,1956年要從全國65萬個合作社發展到130萬個合作社,并對鄧子恢提出了嚴厲批評,認為他的主張“像小腳女人走路”,犯了“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2]
結果在各級黨政機關的強力推動下,1956年合作化在全國普及,96%的農戶被要求加入了合作社。其中大部分“初級社”隨后又升格為“高級社”,不再承認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土地無償轉歸集體所有,取消了入股分紅;農戶的牲畜、大農具等生產資料則折價轉歸集體所有,分期償還。但有資料顯示,實際上多數地方都沒有償還。當時土地改革剛剛完成數年,大量貧困農民因為獲得了土地,吃飽了飯,對共產黨十分感激,因此各級政府推動的農業全面集體化并沒有遇到很大阻力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