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廣州學評論(第1輯)
- 徐俊忠 涂成林主編
- 7098字
- 2024-04-09 16:38:28
廣州學研究中的若干關鍵詞[1]
姚華松[2]
摘要:廣州學是專門從事廣州歷史、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與變遷研究的重要學科。在廣州學的研究過程中,有必要對廣州在城市發展、變革與轉型過程中的若干關鍵詞進行提煉,尤其在廣州正在親歷和見證深刻的經濟、社會與文化轉向情勢下。本文試圖概括廣州轉型過程中的若干關鍵詞,包括廣州戰略規劃、國際商貿中心及嶺南文化名城、綠道與宜居灣區、紅磚廠、城中村、秀山樓,對于豐富和總結廣州轉型過程、深化當代廣州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轉型升級 廣州學 關鍵詞
廣州,這座有著2600余年歷史的古城,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早在秦漢時期,廣州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與海外交往頻繁,中國的絲織品、瓷器、鐵器、銅錢、紙張、金銀等以廣州為起航站運往海外,換回珠寶、香藥、象牙、犀角等,廣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貿易大港。到了元代,世界上同廣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與地區有140多個。明代廣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會”。清朝由于“一口通商”的實施,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對外交往更加頻繁,著名的十三行就是專門分工開展對外貿易的洋行。近現代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的建立更是將廣州的對外交流事業推向新的高潮。兩千多年來,廣州一直保持開放性的城市底質,即使在近代中國整體處于閉關鎖國的特殊時期,廣州的開放程度和深度也從未改變。新中國成立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國家對城市的建設投資力度加大,得益于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政策,以廣州為代表的相對發達型城市有很多內地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所不具備的發展條件和機遇,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進程都走在全國前列。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和建設“一帶一路”的具體設想,這無疑給具有對外開放光榮歷史傳統的廣州的再次啟程提供了重大機遇。
本文從人文地理和城市規劃學視角,通過城市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多面向辨識,尋找廣州發展的關鍵詞。
一 廣州戰略規劃:開全國之先河
好的城市規劃,一定對城市的未來發展起到基礎引導和規制作用。某種意義上,一座城市的發展預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城市的規劃水平和質量如何。這也是國內外眾多城市競相開展城市各類規劃的重要出發點。秉承開拓創新的嶺南文化精神,廣州總在面臨新形勢、新問題情況下創造性地開展新工作,在城市發展與規劃層面體現最為明顯。早在2000年,廣州市就開全國城市之先河,為積極應對國際國內發展環境變化的機遇與挑戰及廣州市行政區劃調整對原有區域發展帶來的影響,廣州市編制了《廣州市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2001-2010)》,對廣州城市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議題)開展高水平研究與論證,為廣州城市未來發展制定相對穩定的城市結構框架和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為下屬各層次規劃提供前瞻性指引和規制。作為城市發展八字方針的“南拓北優東進西聯”,成為城市規劃的業內佳話,被眾多城市效仿。相對于傳統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等規劃體系,戰略(概念)規劃開創和實施具有重要意義。2009年,《廣州2020:城市總體發展戰略》完成,此次規劃特點在于,從國家、珠江三角洲、廣佛都市圈等多層面入手研究廣州如何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帶動區域一體化發展;以2020年為目標年制定了階段性戰略目標,突出時效性及對實施的引導;以戰略規劃為統領,統籌協調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貫徹生態優先的原則,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2010-2020)》和《廣州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綱要》相繼出臺。廣州城市規劃的巨大成功,也引起廣泛的國際關注。在肯尼亞舉行的第46屆國際規劃大會上,廣州市戰略規劃獲“國際杰出范例獎”,廣州成為中國首個獲得全球規劃最高級別獎項的城市。
二 國際商貿中心與嶺南文化名城:廣州之根
廣州城市的定位一度撲朔迷離,歷史上廣州的發展定位先后經歷了如下演變:國際大都市(1993)、區域性中心城市(1996)、現代化大都市(2001)、華南中心城市(2002)、“帶動全省、輻射華南、影響東南亞”的現代化大都市(2003)、廣東首善之區(2008),而2008年底國務院頒布實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對廣州定位的描述是“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將廣州建設成為廣東宜居城鄉的‘首善之區’,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國際大都市”。定位越來越清晰,但百姓識別度更強烈的具體功能仍然是廣州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中心城市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廣州上下經過激烈的集體大討論,結論是“國際商貿中心”和“嶺南文化名城”。余以為,這個判斷很準確,十分契合廣州的發展事實。如前所述,廣州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到十三行,到廣交會、廣博會,廣州的商貿功能一直沿襲和強化。一般而言,體現某城市商業氣質的直接指標就是專業街,廣州是全國專業街最多的城市。其中,海印電器總匯、海印布料城、玩具文具工藝精品城(藝景園)、一德路海味干果街、小北路外貿服飾等特色專業街馳名遠近,同類商品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是國內外游客最有興趣光顧的地方,可以作為對廣州進行記憶和識別的標志性符號。高度專業化的地域分工與地域集中,無疑彰顯了廣州發達與繁榮的市場經濟。
對于廣州的另一功能定位——嶺南文化名城,這似乎與流行觀點格格不入。一直以來,人們都把廣州標定為工商業發達的城市,這種標定是合乎實際的。廣州確實由于工商業的發展而不斷走向興旺并為世界創造了機會,但不論世界還是中國,要真正獲得世人的尊重,僅有發達的工商業是不夠的。歷史上的猶太民族就是一個商業民族,但猶太人沒有由于商業成功而獲得世界的尊重。相反,正是猶太人的商業特性使其備受世人非議,莎士比亞筆下的猶太人形象幾乎都是自私自利的奸詐財迷。其實,不論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發達的商業可以造就令人羨慕的繁榮與富裕,但僅有商業卻難以喚起人們對于這種繁榮與富裕發自內心的敬重。究其原因,也許就在于“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時下,廣州在提出建設國際商都的同時,響亮地提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這是廣州決心超越自身發展樣態,重鑄發展靈魂與氣質,實現城市內涵更新與提升的一種宏大氣魄。廣州有著較為深厚的歷史積淀,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文化性格與特征鮮明,成為世界文化大觀園里顯示度較高的獨具一格的文化樣態。從廣州的歷史底蘊、歷史文化資源狀況和文化特征與個性等方面看,廣州完全有可能成為世界文化名城。
三 綠道:快工作結合慢生活
長期以來,以廣州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給世人的印象是“世界工廠”,每個人都行色匆匆,為工作和生意馬不停蹄。目前,這種傳統認同正在漸行漸遠。廣州和珠三角其他城市正致力于打造以珠江出海口為中心的植被覆蓋率高和生態環境良好的宜居灣區,繁忙的工作之外,高品質的生活將是每個珠三角人可以預期和見證的尤物;除了快節奏的工作外,居民還可以享受慢一拍的休閑生活。“綠道”工程的提出,正是廣州在實施“青山綠水”工程中落實宜居灣區計劃的具體行動。所謂綠道,就是一種線行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鐵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內設可供游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線路,連接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民居住區。2013年底,廣州已建成生態型、郊野型和都市型綠道共計1060公里,覆蓋全市12個區縣級市的98個鎮街,幾乎連通了廣州所有歷史人文底蘊最足和自然景觀最美的地段,是珠三角九市中建成里程最長、覆蓋面積最廣、服務人口最多、配套設施最完善、試運營最早和貫穿城市中心區最長的綠道。其中穿越中心城區的路段長393公里,服務人口高達700多萬。如今,廣州市民可以從白云山出發,順著麓湖綠道抵達東濠涌綠道,然后進入沿江大道綠道,順著二沙島綠道進入臨江大道綠道,就可以抵達萬畝果園,接著可以進入番禺區的大學城。綠道配套設施齊全,廣州已建成各類綠道驛站99個,無線寬帶信號、手機充電站、固定電話、小賣部、醫療救助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極大滿足了廣大市民在物質需求滿足后對生態休閑日益增長的需要。2014年,廣州計劃建設500公里綠道。此外,廣州綠道還盡可能利用當地自然和人文資源,綠島建設與城市規劃、與環境整治、與農家樂、與鄉村扶貧等進行無縫結合,形成了綠道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多贏局面。未來,廣州將繼續致力于打造更多的優質環境,傾盡全力改善民生福祉,將廣州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宜居宜業之都。
四 紅磚廠:城市更新與改造
在“退二進三”和從“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產業演進的背景下,廣州原來分布在城區內大大小小、形態各異、功能不同的舊廠房又迎來了它們的春天。舊廠房們褪去了原有的功能,卻揮不去濃郁的歷史氣息,幾十年的沉淀讓它們成為創意產業的最佳孵化地。創意產業園悄然入駐,仿佛是一夜之間,“千樹萬樹梨花開”,各大創意產業園掛牌成立,勃然發展壯大了起來。它們攜帶著創意,在舊廠房寬闊的空間里肆意揮灑,古老的機械訴說了工業時代的輝煌。廣州入駐創意產業園的企業以服裝設計、工業設計、動漫、建筑、廣告策劃、現代藝術、攝影和影視為主。原有的歷史背景和新來的資源整合能力也造就了風格各異、主題不一的創意園。創意產業正在成為一股勢不可當的力量向我們襲來,活躍了廣州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社會生活,為羊城增添了一道耀眼的風景線。羊城創意產業園的活躍和創新,太古倉濃厚的商業藝術,TIT的精致和時尚,信義會館的靜謐雅致,紅磚廠的濃郁藝術氣質和“1850”的強烈創意碰撞之感……年輕且個性十足的“80后”“90后”們總能尋找到心儀的玩樂場所。創意集市、品牌發布會、藝術展覽、音樂會……無一不豐富著市民們的精神世界。但是,在市場化程度相對高的廣州,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苗頭。總體上,廣州創意產業園缺乏整體規劃,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部分園區建設發展思路明顯雷同,創意產業園有“大躍進”式發展趨向,整體發展難以實現錯位、優勢互補。廣州的越秀、荔灣、天河、海珠、白云五個老城區在建的創意產業園多達12處,創意企業青睞老建筑,其核心目的不是重拾傳統文化,而是賺錢。就連地處遠郊區的番禺、黃埔、經濟開發區、蘿崗區都在籌備大大小小的創意產業園。從具體行業看,不少創業園只有園區,沒有創意,很多創意產業園只是房地產項目,是為小公司提供工業廠房或倉庫改建的廉價辦公場所而已。“創意產業園的老板就是地產商,地產商看中的是利潤,才不管招進來的是什么企業,只要把空間加價租出去賺錢就行了”,一位圈內朋友如是評價。可見,深挖廣州歷史文化特色,以文化再現的初衷和終結為原則,嚴禁創意產業地產化傾向,做好全市創意產業發展規劃與空間布局,設定相對高的進駐門檻,加強創意產業相關資質設定與管理工作,是廣州創新產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廣州創造”的根本。
五 城中村:城市轉型的文化符號
城中村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國城市土地及人口管理體制與制度轉型的特殊產物。浙江村與三元里,成為人們談起北京和廣州兩座城市時耳熟能詳的地域單位。不同的是,北京的城中村更具同質性,廣州則更加彰顯其文化多元包容的特征,城中村數量多(138個),人口構成方面多以混合型的異質性結構為主。城中村存在工具理性,它們給大量進城外來工提供工作、棲息、生活與娛樂之所,為城中村原籍村民提供了巨大經濟收益,創造了“人家種地,他們種房”的奇觀。城中村更有其價值理性,它們扮演了社會沖突與矛盾緩沖器的角色,它們對城市的和諧與穩定,對于社會矛盾的緩和與化解,地位舉足輕重。同時,從文化學視角看,它們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建筑符號,有著豐富的文化沉淀,是城市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城市最重要的文化印記,它們真實見證了廣州近現代大批流動人口南下打工、城市產業轉型、土地制度變更、傳統村落和宗祠空間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嬗變。從城市生態學角度看,它們是中國城鄉統籌和人口管理制度變革背景下城市的必然組成部分,其存在具有客觀性與合理性。自2010年7月始,為完善城市區域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空間綜合價值,廣州市已全面啟動城中村的拆遷改造工程,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全市138個城中村的整治改造任務,對其中的52個村實施全面改造,對86個村開展綜合整治。全面改造的對象是影響城市景觀和區域協調發展的舊村,以獵德村為代表,將舊樓全部拆除,然后再將地塊“招拍掛”進行出售或者由村集體自行引入開發商進行重新建設。采取這個模式的還有林和村、楊箕村和冼村等。綜合治理的對象是有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舊村,可視為保護性改造,以海珠區黃埔古村、荔灣區裕安圍村為代表,它們將被改造為既保留傳統嶺南水鄉文化又有現代工業化進程印記的“新城中村”。
六 秀山樓:外國人集聚區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廣州市經濟飛速發展背景下,以及廣州作為“世界工廠”的商品集散地和包容、熱情、務實的城市品格,來穗從事經商活動、旅游和在穗長期居留和定居的外國人呈快速上升趨勢。據統計,2009年,在穗長期居留或定居的境外人員數為15312人,比1995年增長2倍多;近幾年,外國人數量增加更是突飛猛進,2006年底在穗外國人達到18686人,比2004年增加46%。此外,來穗短期經商、旅游等未辦理居留手續的在穗人員數量遠遠高于長期居留和定居的外國人數量,每年在廣州臨時住宿登記的外國人約50萬人,人數之眾在全國省會城市中首屈一指。從國籍分布看,在穗外國人涉及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等共153個國家,尤以日韓、歐美等地區的發達國家為主。從職業分布看,在穗外國人主要為領事館人員(領事和參贊)、外派公司高級職員、餐飲酒店業高管、創業者、外教、留學生等。空間分布方面,超過一半的在穗外國人(57.61%)居住在天河和越秀兩區,其中,居住在天河區的外國人數量最多,占總數的35.27%,其次為越秀區,占總數的22.34%。此外,廣州新區也逐漸成為外國人定居地點的新選擇,統計發現,13.55%的長期居留或定居的外國人居住在番禺,這一比例僅次于天河、越秀兩區。蘿崗、花都、增城等遠郊市區外國人數量較少。從在穗外籍人口的空間分布看,目前廣州各區均有分布,但也存在一些地段分布相對集中的“扎堆”現象,整體上在城市建成區和郊區相對集中,在天河、白云和番禺區外籍人口尤多,在老城區越秀區的邊緣地段也集聚了大量外籍人士。總體上看,基本形成了“4個主片區”和“1個副片區”的空間格局。其中,4個主片區分別是:環市東片區、天河北片區、三元里片區、番禺片區。環市東片區以廣州市環市東路為中心,包括秀山樓、淘金路、花園酒店、建設六馬路、建設大馬路等地段,是廣州外籍居民最早集聚的地段,人口密度最大,總人口逾千人。這一帶外籍人口以從事貿易的非洲人和歐洲國家使領館、日本使領館工作為主,本片區的秀山樓、天秀大廈、登峰賓館、登月酒店、恒生大廈等商用寫字樓都有外籍人士入住。天河北片區以天河北路為中心,包括體育東路、天河路、龍口西路、林和中路等地段,作為城市的CBD,此片區吸引了大量外籍高級商務白領,其中的中信大廈內有包括數十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大量外國公司辦事處,附近的酒店式公寓入住了大量從事貿易的日本人、美洲人和歐洲人。三元里片區以三元里為中心,包括白云區金桂村、機場路小區等地段,這里的外籍人士以經營鞋類、服裝生意的非洲人居多,高度集中于遍布廣州越秀區的秀山樓。近年來,不少從事中韓貿易的韓國人也聚集于此,白云區遠景路一帶因短短500米路段就聚集了40多家韓國餐廳、發廊、酒吧、夜總會和商店,被譽為“廣州的韓人街”。第四個是番禺片區。隨著廣州城市發展方向的南拓,近些年番禺區房地產得到迅猛發展,一些大型配套設施較好的樓盤如祈福新村、麗江花園等在該區出現,吸引了大量來自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的東亞、東南亞外籍人士居住。1個副片區是位于越秀區南面和海珠區北面的二沙島、新港西片區。二沙島面臨珠江,風景秀麗,配有廣州音樂廳、星海音樂學院等高雅藝術場所,近些年逐步開發的高級別墅區吸引了很多外企高級職員、外派人員的入住,出現的新情況是一些外籍高級白領正逐步向珠江新城拓展。對于新港西片區,由于中山大學布匹市場和中山大學的存在,這里集聚了大量在中山大學布匹市場和國際輕紡城做生意的韓國商人及留學生,短短2年新港西路一帶就出現了13家韓國餐館。
總之,廣州學是專門從事廣州歷史、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與變遷研究的重要學科。除了研究廣州學科構建、概念體系、研究內容等外,還應該系統深入梳理過往緊扣廣州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等諸面向的一系列具有重大深遠意義和能直接折射廣州轉型要義的關鍵詞,不斷總結不同時期廣州城市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這是廣州學研究的重要范疇。
參考文獻
[1]姚華松:《 流動人口的空間透視》,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2]曾雅:《城市空間重構優化 廣州戰略規劃獲“國際杰出范例獎”》,《廣州日報》2010年9月2日。
[3]葉書宏:《美國要走“再工業化”之路》,《海南日報》2010年8月13日。
[4]佘慧萍、葉華:《廣州總部經濟規劃出爐 提出打造新世紀CBD》,《南方都市報》2009年6月4日。
[5]辛均慶:《廣州綠道建設不搞大拆大建》,《南方日報》2011年1月7日。
[6]朱四倍:《富人數量全球第四的多元審視》,《揚州晚報》2010年6月26日。
[7]盧軼、常仙鶴、祝桂峰:《有效保障轉型升級用地需求》,《南方日報》2011年6月24日。
[1] 本文系“廣州學”協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其他資助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01132)、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S2013010014780)、廣州市“羊城學者”科研骨干項目(12A023D)、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GD11YSH03)。
[2] 姚華松,湖北黃岡人,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城市社會地理、城市底邊群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