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醫院下達病危通知后,在農村老家經過一個星期的“折騰”,“四全”老人還是走了。
老人的名字并不叫“四全”,而是來源他兩個兒子名字合并的簡稱。
賜子千金,不如賜子好名。在一定程度上,名字,代表著長輩對晚輩的祝福和期盼。
老人曾讀過幾年私塾,心中多少有點文墨,為大兒子起名叫“福?”,為小兒子起名叫“壽禧”。
村里人喜歡開玩笑:福?壽禧都被你一家占完了,今后就叫你“四全老人”吧。
半開玩笑半當真,半含揶揄半恭敬,這經典神評一經出籠,周圍熟悉的人紛紛響應,綽號立馬蓋真名。
名字雖對一個人有暗示和引導作用,但不并等于“金口玉言”和“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畢竟,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名字,對一個人的綜合影響值,已排到六名開外,前五名都沒擠進,完全靠它也并不靠譜。
這么一理解,也就想得通了,全天下叫福貴的人多了去,但生活中真福貴的人,卻少之又少。
“福?”、“壽禧”兩兄弟,雖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沒有反義詞那么壞。
老大從事文字行業,老二從事醫療行業,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畢竟,從小到大,被人“福?”、“壽禧”的一天天這么叫,也算是一種有意無意的祝福和加持。
“四全老人”兩老伴,晚年雖跟兒子們生活在城里,但生前曾無數次抱怨:“城里什么都好,就是死后火葬不好,老班子人自古講究的是身體完好、入土為安,他們卻流行燒人,講得好點,那叫火葬,就得不好聽,那叫挫骨揚灰,是古時候罪大惡極的人,才享受的待遇,我以后百年歸壽后,你們要把我送回農村老家去,我怕痛.......”
兩個兒子還算孝順,自從醫院下達病危通知后,立馬將老人運回了農村老家,準備按老人的遺愿,選擇他自己喜歡的葬禮方式,來送老人最后一程。
老娘健在,父親剛逝,兩兄弟都是第一次當“孝子”,按老傳統辦葬禮,兄弟倆在認知上有差異,在“第一關”就出現了意見分歧。
老大是從事文字行業的,他認為:據老家的傳統,老人去世后第一時間要做的事:一叫、二哭、三擦身。之后,再請道士先生,設置靈堂,選出督管,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總之,一切都按照老制度老規矩來。
老二從是從事醫療行業的,他認為:從醫學角度來說,逝者剛剛走時,除了身體不能動之外,內心的神智還是清醒的,這個時候,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一做兩不做”。
“一做”是指:周圍環境要保持安靜,由眾親友或最親的人對死者說:你走了,這世間的事,就不用再留戀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將走你現在走的路,放心的去吧......說類似的話,目的就是要讓死者放下、釋懷。
“兩不做”是指:這個時候,有兩大禁忌最好不好做:一是千萬不可大聲哭泣,大聲哭泣,會讓死者心生留戀,心生悲傷,無法讓死者安寧離去。
二是千萬不要觸碰逝者的軀體,一絲輕微的觸碰都會令逝者如千刀萬剮,異常痛苦,痛苦又會讓死者心生憤怒和怨恨,這絕對是極大的虐待。
看老二這么說,老大反問:“按你這么說,農村傳承了那么多年的老規矩,到你手上,還得改改了?”
“老規矩如果有違于醫學常識,該改還得改!”老二接話說道。
“你這套所謂的醫學理論,到底站得住腳不?莫到時,相信了一個偽理論,而又沒遵循老傳統,搞變一個兩不像的東西,那丟人就丟到家了?!崩洗髮隙@套所謂的醫學理論,依然持懷疑態度。
“為盡量減輕逝者的痛苦,這只是延遲幾個小時而已,等逝者的神智也死亡后,該走的流程和步驟,我們一步都不省,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老二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
雖然兩邊都有理,而且都是本著從孝道出發,但看著兩兄弟這么爭執下去,也不是辦法,在一旁的老娘發話了:
“以前是有這么個講話,說老人去世后,作子女的不能大哭,特別是眼淚不能滴在老人的臉上,否則,老人放心不下,會走得不安心的。”
“我還聽說過,如果老人手腳僵硬,穿不進衣服,只要輕輕喊他幾聲,說要給您穿衣服了,好好伸胳膊,僵硬的手臂立馬就會軟下來,衣服一下子就穿好了,有些事確實很神奇,讓人不得不信!”
“你們兩兄弟都很孝順,出發點都是好的,為娘的看得見,這樣吧,我們這次采取一個折中方案,我們都先不要觸碰你爹的身體,先由我陪你們爹最后好好說說話,你們可以哭,但離你們爹稍微遠點,哭聲別太大就行......”
看見老娘發話,“福?”、“壽禧”兩兄弟便不再做聲,一邊看著母親依偎在父親旁邊,對著父親耳旁輕輕地說著話,一邊回憶著父母將自己兩兄弟含辛茹苦養大,不知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累,如今,到了羊跪乳,鴉反哺時,他們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不免悲從中來,在老大的帶頭下,兄弟倆雙雙在父母跟前淚流滿面、長跪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