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文化印象
- 1978,我的文藝年代
- 莫閑莫清
- 2159字
- 2023-11-16 17:04:02
“真的,領導已經同意搞了,接下來只需要我整理成文件材料交上去,給領導把把關,就可以了?!?
陳書友出言,再次肯定了袁易的做法得到批準。
“那好,我把我的文稿帶來了,一天時間,我全給寫完了。”
袁易一邊說著話,一邊從公文包里取出手稿。
接著,袁易帶著手稿從沙發上起身,走向陳書友的辦公桌。,然后。把稿紙放置在陳書友的桌面上后,便回到桌位上繼續安然地坐著,等待著陳書友看稿。
陳書友一邊翻閱這袁易的手稿,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袁易說話。
“袁易啊,我聽說你還叫報社記者寫標題?”
袁易很坦然地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回道:
“對啊,怎么了嗎?我這可是為了未來貴州在全國人民面前的文化印象而努力!”
陳書友有些吃驚,主要怪他昨天出去離開得太早,沒有細聽袁易和記者的對話。
但凡陳書友多待兩分鐘,都不會為袁易的“大言不慚”吃驚,而是會為了報社記者的膽量吃驚。
陳書友問道:
“如此浮夸的標題,豈不是在開歷史的倒車?你可是文化先鋒,怎么能這么做事呢?
你努力的方向是不是反了?”
袁易心中早有腹稿,一點都不怵別人的提問,回道:
“非也,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
這是一場報業革新!當我們率先用大膽的標題、貼切真實的內容寫新聞稿,這將進一步刺激報紙消費市場!
我省人民會領先他省人民一步,實現全民閱讀的氛圍,提前建設書香社會!
今日報紙的出奇銷量,就是明證!”
洋洋灑灑一大堆,其實就“標題黨”三字而已。
陳書友本來在看稿,一聽袁易如此高論,不由得不升起一種熟悉感,為什么感覺好像在很多場合聽過似曾相識的話?
不過,陳書友還是帶著好奇問道:
“真有那么好?”
袁易說的,讓陳書友都有些動心了,如果真有那么棒的效果,《山花》不介意當個排頭兵,做報業革新的先鋒!
袁易發覺陳書友好像有點被忽悠瘸了的趨勢,立馬住嘴。
這年代就是好,人心單純。
瞎說都有人信。
不過,想了想,袁易還是覺得應該幫助陳書友徹底打消相關念頭,不然真讓陳書友把《山花》帶到溝里去。
袁易的罪孽就大嘍!
“咳咳,老陳。其實沒有那么好。
短期來看,這種新的方式會刺激銷量。
長期來看,這樣的方式會妨害公眾的大腦,我們的大好社會,很可能會變成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
不要以為“美麗新世界”在這里是什么好詞。
三大反烏托邦小說里,赫胥黎虛構的“美麗新世界”是最可怕的,因為這個虛構的世界,竟然在后世逐步成為現實......
如果要簡單地理解“美麗新世界”的話,“美麗新世界”就是一個“娛樂至死”的世界。
階層注定,科技雖然高度發展,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卻大到無可想象的地步,一切都在出生前就被決定,每一個人都是流水線產品。
陳書友自然是看過《美麗新世界》的,所以他明白了袁易的話。
但是陳書友仍舊好奇,袁易此前不是說這樣做關乎貴州未來在全國的文化印象嗎?
難道袁易想......不行!作為一個過來人,陳書友得勸勸袁易。
“袁易啊,你不會想讓我省的文化印象變成美麗新世界吧?
這件事你是做不成的,也是萬萬不能上手去做的!”
“???”
袁易很懵逼,陳書友以為他要做什么?那是他能做的嗎?
袁易很直接地回道:
“老陳,你想哪里去了,我怎么可能做那種事。
你要這么想,新時代馬上就要來了,解放思想是必要的。
如果我們走在前面,大家對我們的文化印象不就跟全國對我的印象是一樣的了嗎?
先鋒!新銳!”
陳書友一時間竟覺得袁易說的很有道理。
“那未來怎么辦?”
袁易不在乎地說道:
“未來太久,我只爭朝夕?!?
沒多久就快要高考放榜了,袁易馬上就要帶著自己的大筆稿費北上就學。
以后多半是不怎么回來了,以后的事他也說不準。
但是貴州如果能以這樣的方式在當下引起關注也是好的。
在扶貧這項浩大的工程和互聯網時代開始之前,貴州是真沒得到多少全國關注,能出圈至少是好的。
只要出圈,多少能撈著點好處。
陳書友在得知了袁易的回答,一時間無話可說,這不是典型不負責任的流氓嗎?
奇了怪了,那些記者為什么就會鬼迷心竅聽了袁易的話呢?
人心啊,最是難以琢磨。
……
京城文藝界最近很關注遠在西南的袁易。
老家伙們全都等著袁易發新的作品出來,好揪一揪錯,搞一搞文學批判,讓袁易這個他們眼中離經叛道的毛頭小子吃吃苦頭。
“老先生,老先生!終于有關于袁易的消息了!”
這個年代車馬很慢,這些老先生們想要第一時間知道袁易的消息可得費些功夫。
幸好,采訪袁易的幾家大報里有一家是京城的全國發行的大報的分社。
京城這邊對袁易好奇的先生們總算是能看到廬山真面目了。
“這小子,長得也挺正派,果然人不可貌相,古人誠不我欺。”
“什么?坐著看?哪能這么回答問題?這成什么樣子?”
“正確的……中肯的……不是那么一針見血的,這小子在陰陽怪氣啊!
還懂不懂前后尊卑了!”
“還以貴州文脈自居?”
一個個老先生們氣急敗壞地提起筆來寫稿,甚至部分沒打算這么早復出的幾個老先生也都開始復出寫稿。
只不過不是寫他們當年的拿手好戲,而是一份份“討伐”稿。
說不定部分老先生拿手的就是搞這一手?
李陀發現先生們又被搞破防了,也是很無奈,這方面他沒辦法幫忙寫稿論戰了。
王蒙也不可能出來站臺了。
只能等袁易自己北上京師,親自和老先生們斗一斗了。
但等到后續,其他全國其他報紙紛紛轉載袁易的相關報道,以及隨稿附上的照片。
袁易的名聲開始逐漸在全國青年之中不脛而走。
有欣賞他的文才的,叛逆的年輕人視他為偶像。
也有欣賞他顏值的,顏控的年輕人也視他為偶像。
最后就是,貴州又在全國媒體面前露臉了。
“他們總是在搞新的東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