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武夷山居錄
  • 舒放
  • 1610字
  • 2023-11-20 20:53:26

壹 千年儒釋道

道南理窟

朱熹,別號紫陽,南宋著名理學家。他有珍貴的對鏡而作自畫像存世,據畫像題字可知,成畫年代為宋紹熙元年(1190年)孟春。朱熹面相奇特,右耳面頰連排七顆黑痣,狀如北斗七星,預示著文曲星下凡。朱熹故居紫陽樓位于五夫古鎮,面朝屏山,門臨潭溪,屋前半畝方塘,四周古樹參天,翠竹繞舍,將紫陽樓掩于綠蔭之中。

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熹父親朱松在建州病故,臨終前托孤于五夫鎮的好友劉子羽。14歲的朱熹奉母遷居五夫鎮,在此定居近半個世紀。

五夫鎮潭溪旁一棵朱熹16歲成年禮時種下的古樟樹,如今雖已樹干中空,卻曾經奇異地長出一株樹靈芝,可惜早被人盜走了。朱熹任武夷山沖佑觀主管時親手所栽的兩株桂樹還在,每年中秋仍花滿枝頭,飄香幽遠。

“靈泉”石刻

沿紫陽樓東側鵝卵石小路步行片刻便見一泓清泉,崖壁有石刻“靈泉”二字,為朱熹手筆。他在《懷潭溪舊居》詩中所述“傍崖寒冽一泓泉”便指此泉。

漫池細流,水清如鏡,藍天白云倒映在水面上,儼然一幅“天光云影”的圖畫。提壺汲泉,掬一口清冽甘甜,用此源頭活水泡茶當為上品。

朱熹與茶結緣始于初生三天后,就被施以宋代貢茶“月團”行“三朝”洗兒之禮,朱熹在五夫鎮開始了人生的起步和最初的啟蒙。他一生借茶修道,以茶明理,晚年自稱“茶仙”。這眼靈泉陪伴朱熹度過了近五十年的研修歲月。

坐在朱熹手植樟樹的綠蔭里,煮一壺靈泉水泡茶,巖茶特有的香氣被活水喚醒,瞬間彌漫在林間。陽光穿過樹葉,斑駁的樹影灑落在杯中,仿佛間時空穿越,以茶為媒,與紫陽樓的朱熹雕像對談,討論格物窮理的理學奧妙。水還是那水,茶還是那茶,惟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屏山書院遺址考古現場

屏山書院遺址位于五夫鎮府前村,原是朱熹義父劉子羽的家塾。朱熹遷至五夫鎮后,在此從師苦讀,成年之后也常在屏山書院授學。書院幾度興衰,建筑年代從南宋至清共分五期,其中明代建筑基址規模最大,是為數不多的經考古勘探證實的朱子文化史跡之一。

興賢古街上“過化處”門坊,贊美朱熹在此地的教化

興賢書院位于五夫鎮興賢街,原是朱熹老師胡憲的學堂“籍溪山居”。書院門牌樓頂為三頂烏紗帽造型,分別代表榜眼、探花和狀元。書院門楣橫額為“洙泗心源”。朱熹在此受業,胡憲家學以論語學為入道之要,朱子受其啟發,加深了關于“理一分殊”的思想。著名史學家蔡尚恩評價:“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朱子理學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武夷山是朱子理學的活水源頭和文化圣地。

興賢書院

在武夷山五曲隱屏峰下,朱熹率弟子擇地開基,壘石砌瓦,修建武夷精舍。所有建筑均以碎石為基,夯土成墻,樹皮與枯草作頂,粗陋與茅屋無異,朱熹作《武夷精舍雜詠并序》以記其詳。他在九曲溪畔著書立說、興教傳學,共有七年時光。武夷精舍成為四方士友的聚集地,武夷山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道南理窟”。

武夷精舍保留的宋墻

武夷精舍后的溪中“茶灶石”是朱熹常去煮水品茶的地方,朱熹精通琴律并有專著《琴律說》,還創作有《碧澗流泉》等多首琴曲流傳于世。朱熹在他的《武夷精舍雜詠》詩中說:“琴書四十年,幾作山中客。一日茅棟成,居然我泉石。”

考亭書院

紹熙三年(1192年)夏,朱熹搬離五夫鎮,定居建陽考亭。明嘉靖十年修建的考亭書院牌坊,前臨麻陽溪,面對翠屏山。書院也是朱熹講學終老之地,朱熹在這里完成了其理學思想最后體系的建構。

朱子陵園

朱熹父親朱松墓在上梅鄉地尾村中峰寺后寂歷山,三遷而后墓此。風水師曾卜墓地在寂歷山,恰與父所作詩句“鄉關落日蒼茫外,尊酒寒花寂歷中”有一語成讖之感。

朱熹母親祝夫人墓在莒口鎮馬伏村。朱熹于墓旁建數間草房,取名“寒泉精舍”,并在此隱居九年守喪,授徒和講學著書,這是朱熹親手創建的第一所書院,現已無跡可尋。“寒泉”一詞出自《詩經》中“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后世常以“寒泉”喻子孝其母。

朱熹與夫人劉清四的合葬墓位于建陽區黃坑鎮九峰村后塘,墓地背倚九龍巖,呈“鳳”字形。據傳朱熹曾夢見仙人說“龍歸后塘”,恰與此地契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秭归县| 渑池县| 东乌| 疏勒县| 长岭县| 延边| 蒲江县| 昌邑市| 兴安县| 如东县| 西乌珠穆沁旗| 肇东市| 甘德县| 辰溪县| 明光市| 建水县| 额尔古纳市| 台南县| 青川县| 松溪县| 高台县| 玉田县| 剑阁县| 府谷县| 新田县| 衡阳县| 中江县| 五家渠市| 安徽省| 上栗县| 巩义市| 神农架林区| 双柏县| 黔西县| 东莞市| 新邵县| 乌兰察布市| 上栗县| 香河县| 忻城县| 怀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