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初悟
陽明初悟武夷山,
倒影溪光逝水參。
止止壺天曾宿洞,
行行龍場始航帆。
——題武夷山水光巖陽明先生初悟地 一六居士
據一六居士考識,明正德二年(1507年)初夏,王陽明先生為避宦官劉瑾之害,詐死脫險后,乘商船從錢塘欲往舟山避難,未料商船遇颶風被吹至福建福寧州海岸登陸。王陽明先生順應天意安排,下船入住客棧,寫下《泛海》詩志懷:
險夷原不滯胸中,
何異浮云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
月明飛錫下天風。

陽明先生沿著官道兼水路輾轉至他心中向往之地武夷山,隱居在大王峰下“止止壺天”巖洞中。因武夷山中多暴雨且潮濕,陽明先生在洞口外搭建草棚以遮風雨。遠在江西洪都(南昌)鐵柱宮的應機道長,契緣來到武夷山與陽明先生會面,二人在陽明先生假居的止止壺天洞中暢敘數日,應機道長在臨別前贈予陽明先生詩一首:
識君總應機,
固道且相宜。
亂世奸雄舉,
勤王不遠期。

陽明先生和贈應機道長:
覓道總接機,
尋仙且共宜。
壺天心仰止,
君子志明期。
應機道長辭別后,陽明先生時常倚佇在水光石上的醉月亭里,忽一日,觀溪光中長亭倒影而感悟逝者如斯,男兒當懷濟世救國之志為國家建功立業,豈可貪身形之逸而匿跡于山野。遂決定聽從朝廷貶謫赴貴州龍場驛任驛丞,并終在龍場悟得致良知心學而成為圣人。
王陽明先生因臺風漂流至閩界,來到武夷山,正如止止庵中那一方“有緣”石刻和那棵機緣巧合從古樹枯洞中穿出生長的翠竹,真是天意有緣。


西禪巖

水光巖“建王文公祠”石刻紀事
陽明先生后人和學生曾在西禪巖建造王文公祠,并勒石記載于九曲溪中“一曲”水光巖。

武夷山人杰地靈,千百年來,不少仁人志士在此修行開悟。辛丑年冬日,在水光石下,止止壺天洞前,席地而坐,煮一壺香茶,和一六居士探論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智慧,追溯先生“初悟武夷”的脈絡。
陽明初悟武夷山,
龍場深研演易盤。
格物致知循善念,
順天承命保民安。
——一六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