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山居錄
- 舒放
- 1901字
- 2023-11-20 20:53:23
前言
玩樂有方。
愛玩還得會玩,有方就是得法。武夷山就是那玩樂的一方天地。
玩樂山水間
人生不過百年。孔子說:“三十而立”。人到三十,知道干什么,專注于職場拼搏;“五十知天命”,知道自己不干什么,傾心于游山玩水,遍訪祖國大好河山,追溯中國文化源頭,尋跡泉茶寺觀,周游各地,走馬看花,為退休后找到能持久的愛好和能長居的圣地;“六十耳順”,心智提升,有容乃大,順天命,歸自然,且向山水尋清音,達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經(jīng)歷了知識青年和工農(nóng)兵學(xué)員的時代歷練,畢業(yè)后回到中國科學(xué)院。改革開放初期“下海”,在英美外企工作多年。年過半百,人生的機遇使我得以從繁忙的商務(wù)中解脫出來,從以工作為主順便玩玩,到以玩為主順便工作。在世界各地看過很多美景,美得讓人陶醉,景色越看越多,感動卻越來越少,直到遇見梅里雪山。清晨,太陽從遠方走來,慢慢地驅(qū)散夜幕,晨曦中逐漸顯現(xiàn)的卡瓦格博峰,雪白而神圣。忽然,太陽從地平線跳出來,霞光初現(xiàn),為峰頂抹上一縷鮮紅,繼而又將峰巒染成一片金黃。太陽的腳步匆匆走來又匆匆走過,一切復(fù)歸于平靜,山峰復(fù)歸于純潔的雪白。初見時,山是雪山,再見時,山是神山,又見時,山還是山。但這瞬時的變幻,這無與倫比的心靈震撼,仿佛在催促我上路,開始尋訪自然之靈的行腳。
游山玩水,訪古問茶。游走于青山綠水,游歷在文化古跡,玩耍于茶山古道,玩味在廟宇道觀。留三四張觀景影像,抹一兩幅墨筆涂鴉,所得文字,記于現(xiàn)場,所得感悟,寫于歸途。十年游歷,集腋成裘,在耳順之年就有了一本閑書《訪古問茶》。
雖是在歐美文化氛圍中工作多年的“理工男”,但是在多年中西山水的游歷中愈發(fā)喜愛中國文化。在山水之中自悟緣覺,喜游玩,樂巖茶。耳順之前,以云游去發(fā)現(xiàn),乘物以游心。耳順之后,以水墨去感悟,借書以存意,景可觀而字可想。水墨香茶,吾之最愛。墨色可書,茶湯亦可書。水行墨動,于無墨處體道意;水送茶香,于無香處悟妙境。書畫的靈動在筆墨未到的留白處,令人遐想不盡;茶香的妙韻在回甘的余味中,令人回味無窮。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玩耍以無事為瀟灑。無事就是身體無恙,衣食無愁,生活無憂。清心則寡欲,恬淡則優(yōu)游。快樂很簡單,簡單很快樂,要的少一點,耍得就爽一點。
年少時少不了貪玩曠課的經(jīng)歷,好玩是人的天性。因為好(hào)玩,所以好(hǎo)玩,因為好好(hǎo hǎo)玩,所以好好(hǎo hāo)玩。中華文字真是豐富多彩,妙趣橫生。

玩是身的愉悅,樂是心的享受。愛玩活得輕松,會玩活得快樂。因玩而樂,因樂而玩。玩得文化,樂得高雅。一泓水,一盞茶,一美景,一雅集,身心愉快,自得其妙。
佛教禪宗四祖司馬道信說:“快樂無憂,故名為佛”。你看,玩都能成佛。
玩樂感悟以照片記之,百看不厭,圖勝千言。有時候總覺得在圖像面前語言反而顯得多余,圖像自己會說話。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所以禪宗云:“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玩樂感悟以書法記之,書畫同源,如燈取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書合大道,內(nèi)有乾坤,玩有所悟,樂有所得,墨寫心畫,點題成書。
圖像是人為創(chuàng)作的圖形,圖像是自然再現(xiàn)的畫面,所以書法是圖像,注重形狀和變化趨勢。圖片是圖像,注重色彩和整體印象。書法和圖片通過抽象和寫實兩個不同的側(cè)面來描述自然界。玩樂有方的三要素——圖片、書法、文字,三元齊下,樂趣橫生。
武夷山是個迷人的地方,飲有巖骨花香,吃有山珍土菜,玩有碧水丹山,史有三教千年。以茶為媒,以景為介,武夷山自古以來就是退隱山林的玩樂圣地。
古人的武夷山游記,大多是走馬觀花、到此一游的見聞,對景點和人文的描述雖然只是一帶而過,但今日對照讀來仍然興趣盎然,比如明代徐霞客1616年所著的《武彝山日記》,清代袁枚1786年所著的《游武夷山記》,英國人羅伯特·福瓊于1843年和1848年所著的《兩訪中國茶鄉(xiāng)》,蔣叔南1918年游武夷山寫下的《蔣叔南游記》等。當(dāng)年的那些只言片語彌足珍貴。
能夠下馬看花、長期居住和玩樂有道的代表人物是明代少司馬[1]陳省,他退隱后在武夷山客居十三年,沉浸于山水,玩物造景,在云窩景區(qū)精心打造了以云為主題的眾多精品,“因崖割勝,居處廬旅部署歷歷,法趣相生,使后至者有鳩借鵲巢之思焉”(鐘惺《游武夷山記》)。
蘇軾《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云:“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我在武夷山沉淀下來,以“慢樂”的生活節(jié)奏,細(xì)細(xì)品味武夷巖茶和武夷山水的味道。和書法一樣,生活也需要留白。三年山居,玩樂其間,于是在“奔七”之年就有了這本閑書《武夷山居錄》。
唐伯虎的一首《言志》正是追求這種生活狀態(tài)的寫照。
不煉金丹不坐禪,
不為商賈不耕田。
閑來寫就青山賣,
不使人間造孽錢。
[1]少司馬:明朝左右兵部侍郎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