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轉培訓師實操手冊:手把手教你打造翻轉課堂
- 楊迎等
- 2854字
- 2023-11-17 18:35:49
第一節 “知識搬運工”的時代已經結束
回想一下,你曾經接受的諸多培訓和學習,哪些是讓你感受較差的,也可以參照以下羅列的場景,在你認為有同樣感受的情況前打鉤。
□ 培訓師從頭到尾都是念課件,一人在唱“獨角戲”,很想逃離這樣的課堂。
□ 培訓師全程沒有互動,這樣的課程聽著容易走神、犯困。
□ 培訓師好像沒有備課,講授的內容非常生疏,離實際需求十萬八千里。
□ 最可怕的是,課件內容堆砌嚴重,培訓師照著念都念不好。
以上的情況,你是否也遇到過?作為學員,你肯定不愿意聽這樣的課。如果你是企業負責人,你會愿意請這樣的培訓師給你的員工培訓嗎?答案很顯然。以上的培訓師都擁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都是“知識的搬運工”。“知識的搬運工”指的是沒有對知識進行深加工,而是把從網上、書本上或從其他載體中獲得的知識直接搬到學員面前,照本宣科式地講授。
“知識的搬運工”在知識匱乏時代或許很吃香。老師是人類社會最古老、最受人尊敬的職業之一,他們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所以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老師是知識的傳授方,學生是知識的接收方。在教學的過程中,兩者角色固定,即“老師永遠在教,學生永遠在學”。然而,時代在改變,老師和學生的角色也在發生改變,已經不能簡單地用“位置”的不同來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了。數千年前的孔孟時期,老師的地位非常高。《尚書》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把“師”的地位與天、地、君、親并稱,并且寫在同一牌位上供眾人朝拜,這就是“天地君親師”之說,所以老師教學的時候可以坐著甚至躺著講,學生在一旁畢恭畢敬地跪著、站著聽講;到了近代,課堂上老師站著講課,學生坐著聽課,而學生對老師仍然是恭恭敬敬、言聽計從;如今,老師依然站著,學生坐著,如果學生覺得無趣,還可以提出“抗議”,所以老師得想盡辦法調動、引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
時代的變遷帶來“位置”的改變,老師和學生之間“教與學”的方式也要做出相應調整。“知識的搬運工”的時代已經結束,尤其對于培訓師來說,我們要敏銳地“嗅”到企業需求、學員關注點、培訓模式所發生的改變,無論是課堂角色還是教學方式,都對新時代的培訓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培訓從工業時代進入數字時代,傳授知識的關鍵是內化
提到工業時代,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就是效率第一。在當時的工作崗位上都有標準的流程和操作步驟,員工只需按流程、指令完成工作任務。在這一時期,知識傳播是培訓師教學的第一目的,最終的效果是讓員工快速復制知識、流程和技能。進入數字時代之后,隨著各種新技術快速迭代和滲透到各行各業,工作性質發生了改變。多元化、個性化、創造性的工作越來越多,這就不僅要求員工簡單地學習知識、流程,還要激發員工的創新性思維并提高員工解決問題的能力。顯然,照本宣科的培訓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培養人才的需求,培訓師的關注點應放在如何更高效、更結構化地傳遞知識,同時促進知識內化,激發學員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最終將知識轉化為行為。
二、企業培訓越來越重視量化產出,看重投資回報率
企業培訓組織者最頭疼的是花了大量財力、物力、人力,費盡周折地開展了培訓項目,培訓效果卻遭到老板的不滿。老板認為沒有看到員工的任何變化,而員工對于這種周期長、學習任務重的培訓,要么找各種理由不參加,要么把培訓當作休假,培訓后“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將知識都還給了培訓師。隨著大環境的變化與企業資金壓力的增長,培訓組織者不得不開始調整培訓方向,“輕內訓”的培訓形式隨之誕生。“輕內訓”要求培訓師不做知識的堆積,不需要再將背景、原理、概念、定義、方法、案例、可能遇到的問題、掉的坑等統統講完,而是要做到知識高效地、結構化地輸出,重在推動學員對知識的轉化和應用,最終產生行為上的改變,進而提升工作績效。
三、知識傳遞不再是課程的主線,培訓師的競爭對手竟然是搜索引擎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又多又便捷。想學習職場穿搭,上網一查,有圖、有文、有視頻;想了解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溝通,打開搜索引擎,指尖輕松一點,海量信息蜂擁而至;想提升辦公軟件的操作技能,點開各種App,隨時隨地了解。很多培訓師并沒有意識到培訓課堂已不再是學員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培訓人的競爭對手也不再是“同行”,而是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甚至各種知識類的App。曾讓無數培訓人引以為傲的“知識傳播者”的角色,正在被時代顛覆。這個時候,培訓師的價值感就會被削弱,培訓師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思考如何成為“知識生產者”。
四、學員群體從X世代到Z世代,越來越注重“體驗感”
不同時代下的學員特點也是影響培訓發展的重要因素。X世代(1965—1979年)的學員,就是我們常說的60后和70后,他們關注系統性、全面性的知識,包括背景、理念、原理、方法等,喜歡以培訓師講授為主的課堂形式,只要有簡單的提問、討論、互動就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
Y世代(1980—1994年),也就是80后和90后,他們關注知識的實操性,對于學完即用的方法、技能比較感興趣,喜歡“干貨”多的課堂。他們對課堂的參與和意見的發表越來越多,但比較排斥流于形式的“假互動”。無論是小組研討,還是案例分析,他們都期望有實質性的成果產出。
Z世代(1995—2009年)就是當下的95后和00后,他們在移動互聯網、手游、動漫等環境中成長,追求自由和平等,喜歡通俗易懂、有趣的小知識,但對于太復雜、難懂的知識興趣就沒那么高。他們對于課堂的體驗感要求越來越高,喜歡觸摸體驗、畫面體驗、視像體驗、觀感體驗、氛圍體驗,課堂還得有創意、有挑戰、有自由、有趣味。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不同時代的學員對知識、權威、課堂形式都有不同的認知和需求,如表2-1所示。培訓師應該深入研究這些不同點,采取不同的知識輸出形式和教學模式,真正地因材施教。
表2-1 不同時代學員的特征對比

說到這里,相信讀者朋友已經感受到時代變化背景下,企業的需求、學員的關注點和培訓模式都在發生改變,“知識的搬運工”般的傳統培訓師正面臨淘汰危機。如何突破和轉變?打造翻轉課堂,成為翻轉培訓師,將是數字時代新型培訓師的“翻身之路”。
在接下來的小節中,我們將一起進入“翻轉之旅”,學習什么是翻轉課堂、什么是翻轉培訓師、翻轉培訓師與傳統培訓的不同,以及如何成為翻轉培訓師。
在正式開始之前,你可以想想心目中理想的培訓要達到的效果,請在下面的選項中打鉤,帶著這樣的憧憬和畫面繼續閱讀本書。
□ 我不用為準備大量的課程內容而感到煩惱,不用再逐字背稿。
□ 我的學員在課堂上非常自由好學,我只要帶領他們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即可。
□ 我的課堂不僅受到學員的喜愛,而且課程的產出和學員受到的啟發都非常多。
□ 學員不僅自己可以探索知識,還能在培訓結束后將知識運用于實踐。
□ 我能為企業設計提升績效的項目,并且因此取得個人成功。
□ 我成為培訓界炙手可熱的培訓師,學員喜歡我,甲方信賴我,一年排期滿滿當當。
總結
在這一小節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啟發?有哪些方法可以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啟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