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審計實務(微課版)
- 田釗平 胡丹主編
- 2295字
- 2023-11-16 18:27:41
二、審計目標
(一)審計的總體目標
審計目標是在一定歷史環境下,人們通過實踐活動所期望達到的境地或最終結果,包括審計的總體目標和具體審計目標兩個層次。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是注冊會計師通過執行審計工作,對財務報表是否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編制,以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方面發表審計意見。可見,審計的總體目標是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表示意見。
1.對合法性的評價
評價財務報表的合法性時,注冊會計師主要考慮下列內容:評價選擇和運用的會計政策是否符合適用的企業會計準則,并適合被審計單位的具體情況;評價管理層做出的會計估計是否合理;評價財務報表反映的信息是否具有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評價財務報表是否做出充分披露,使財務報表使用者能夠理解重大交易和事項對被審計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影響。
2.對公允性的評價
評價財務報表公允性時,注冊會計師主要考慮下列內容:評價經管理層調整后的財務報表是否與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一致;評價財務報表的列報、結構和內容是否合理;評價財務報表是否真實地反映了交易和事項的經濟實質。
(二)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認定
在被審計單位治理層的監督下,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編制財務報表是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責任。治理層是對被審計單位戰略方向及管理層履行經營管理責任負有監督責任的人員或組織。在某些被審計單位,治理層可能包括管理層,如治理層中負有經營管理責任的人員或參與日常經營管理的業主。管理層是指對被審計單位經營活動的執行負有經營管理責任的人員。同樣,在某些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包括部分或全部的治理層成員。認定是指管理層對財務報表各組成要素的確認、計量、列報做出的明確或隱含的表達,主要包括關于各類交易、事項及相關披露的認定和與期末賬戶余額及相關披露的認定。
1.關于各類交易、事項及相關披露的認定
(1)發生:記錄的交易和事項已發生,且與被審計單位有關。
(2)完整性:所有應當記錄的交易和事項均已記錄,所有應當包括在財務報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3)準確性:與交易和事項有關的金額及其他數據已恰當記錄。
(4)截止:交易和事項已記錄于正確的會計期間。
(5)分類:交易和事項已記錄于恰當的賬戶。
(6)列報:交易和事項已被恰當地匯總或分解且表述清楚,相關披露在適用的財務報告編制基礎下是相關的、可理解的。
2.關于期末賬戶余額及相關披露的認定
(1)存在:記錄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是存在的。
(2)權利和義務:記錄的資產由被審計單位擁有或控制,記錄的負債是被審計單位應當履行的償還義務。
(3)完整性:所有應當記錄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均已記錄。
(4)準確性、計價和分攤: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以恰當的金額包括在財務報表中,與之相關的計價或分攤調整已恰當記錄,相關披露已得到恰當計量和描述。
(5)分類: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已記錄于恰當的賬戶。
(6)列報: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已恰當地匯總或分解且表述清楚,相關披露在適用的財務報告編制基礎下是相關的、可理解的。
(三)具體審計目標
注冊會計師了解了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認定,就很容易確定每個項目的具體審計目標,并以此作為評估重大錯報風險,以及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基礎。
(1)與所審計會計期間各類交易、事項及相關披露相關的審計目標。
①發生:確認已記錄的交易是真實的。例如,如果沒有發生銷售交易,但在銷售日記賬中記錄了一筆銷售,則違反了該目標。發生認定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管理層是否把那些不曾發生的項目列入財務報表,主要與財務報表組成要素的高估有關。
②完整性:確認已發生的交易確實已經記錄。例如,如果發生了銷售交易,但沒有在銷售明細賬和總賬中記錄,則違反了該目標。發生和完整性兩者強調的是相反的關注點。發生目標針對潛在的高估,而完整性目標則針對漏記交易(低估)。
③準確性:確認已記錄的交易是按正確金額反映的。例如,如果在銷售交易中,發出商品的數量與賬單上的數量不符,或是開賬單時使用了錯誤的銷售價格,或是賬單中的乘積或加總有誤,或是在銷售明細賬中記錄了錯誤的金額,則違反了該目標。
④截止:確認接近于資產負債表日的交易記錄于恰當的期間。例如,如果本期交易推遲到下期,或下期交易提前到本期,均違反了截止目標。
⑤分類:確認被審計單位記錄的交易經過了適當分類。例如,如果將現銷記錄為賒銷,將出售經營性固定資產所得的收入記錄為營業收入,則會導致交易分類的錯誤,違反了分類的目標。
⑥列報:確認被審計單位的交易和事項已被恰當地匯總或分解且表述清楚,相關披露在適用的財務報告編制基礎下是相關的、可理解的。
(2)與期末賬戶余額及相關披露相關的審計目標。
①存在:確認記錄的金額確實存在。例如,如果不存在某客戶的應收賬款,在應收賬款明細表中卻列入了對該客戶的應收賬款,則違反了存在目標。
②權利和義務:確認資產歸屬于被審計單位,負債屬于被審計單位的義務。例如,將他人寄售商品列入被審計單位的存貨中,違反了權利目標;將不屬于被審計單位的債務記入賬內,則違反了義務目標。
③完整性:確認已存在的金額均已記錄。例如,如果存在某客戶的應收賬款,在應收賬款明細表中卻沒有列入對該客戶的應收賬款,則違反了完整性目標。
④準確性、計價和分攤: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以恰當的金額包括在財務報表中,與之相關的計價或分攤調整已恰當記錄。
⑤分類: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已記錄于恰當的賬戶。
⑥列報: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已被恰當地匯總或分解且表述清楚,相關披露在適用的財務報告編制基礎下是相關的、可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