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1章 東京保衛戰(三)

  • 靖康沉思錄
  • 作家rTT0sc
  • 1466字
  • 2025-03-07 17:13:32

宋軍大敗,金軍渡過黃河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汴梁。

汴梁,又稱汴京,別稱東京,現在叫開封。

史上著名的“東京保衛戰”即將拉開序幕。

大戰在即,趙佶首先慌了,連夜帶著蔡京、童貫等老伙計跑到安徽、江蘇一帶去了(畢沅《續資治通鑒》:“是日,聞浚州不守,夜漏二鼓,道君車駕東幸,出通津門”)。

老爹跑了,兒子也不淡定了,也想跑。

領導都沒斗志了,下屬更是渙散不堪(《宋史》:“庚午,道君皇帝如亳州,百官多潛遁”)。

官越大,權力越大。

權力這東西,也還包含著責任。

王安石、范仲淹等人經常撂挑子,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責任,而不會將權力轉化為利益,所以做得辛苦。王安石1次晉升不要,2次主動辭官。范仲淹1次主動辭官。

蔡京、童貫等人到了7080歲還想著做官,是因為他們能將權力轉化為利益,所以越做越有味。而王安石等人畏如虎的責任,則可以轉嫁給下屬或者旁人去完成,只要用官職或者利益去誘導就行了。蔡京4次被免職,4次靠關系再次掌權。童貫1次令致仕,1次復起。

現在金軍打過來了,權力中利益的誘惑少了,責任的要求高了,宰執和百官們開始撂挑子了。

誰也不想吃力不討好扛責任。

1月4日,中央核心決策圈(即所謂的“宰執”)紛紛勸趙桓出逃(李綱《靖康傳信錄》:“聞宰執奏事,議欲奉鑾輿出狩襄鄧間”)。

宰執們的姓名如下:

太宰:白時中(后改為李邦彥);

少宰:張邦昌;

門下侍郎:趙野;

中書侍郎:王孝迪;

尚書左丞:蔡懋。

這些大佬級實權派事后都被認為是誤國誤民的奸臣、社稷之賊(畢沅《續資治通鑒》:“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趙野、王孝迪、蔡懋、李棁之徒,庸繆不才,忌嫉賢能,動為身謀,不恤國計,所謂社稷之賊也”)。

那這些“社稷之賊”又是怎么在北宋嚴格的官員選拔機制中一步一步上去登上權力之巔的呢?是不是值得反思?

京東保衛戰之所以載入史冊,是因為這時候朝廷中還是有人站了出來。

他,就是李綱。

李綱,祖籍無錫(《宋史》:“李綱,字伯紀,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無錫”)。

父親李夔一直在地方任小官,臨終熬到了龍圖閣待制,一個虛職,從四品(《宋史》:“父夔,終龍圖閣待制”)。

1126年,靖康元年,李綱43歲。職務是太常寺少卿,正四品。一個邊緣部門的副部級官員。

李綱為人耿直,用宋欽宗趙桓的評價就是“性剛”(《宋史》:“帝曰:‘卿性剛,不可以往’”)。

當然,這還是趙桓重用李綱時說的話,而且非常委婉。

用現在白話講其實是說李綱脾氣太臭,性子急,容易產生矛盾。

趙桓對李綱的看法是有依據的。

李綱30歲考中進士,33歲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前面講過,監察御史是御史臺的中層正職職位,正五品,此時的李綱屬于很有前途組織重點培養的青年俊才(《宋史》:“綱登政和二年進士第,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

李綱任臺職剛一個月,就非常不滿官場任人唯親、裙帶成風的現象,上書抨擊時弊,從而得罪了蔡京等利益群體,被貶為員外郎、起居郎(《宋李忠定公文集選》:“以論內侍建節及宰相任用堂候從官入朝,以笏擊其下凡三事,忤權貴,罷言職”)。

被貶了官的李綱郁悶了,但似乎并沒有因此改變習性。

1119年,宣和元年,開封發生了嚴重水災。李綱又上《論水災事乞對奏狀》,抨擊當權者救災不力。要知道當時朝廷是嚴禁官員“越職論事”的,蔡京馬上抓住把柄,指責李綱“所論不當”,將其貶為南劍州沙縣稅務,感覺有種一擼到底的味道(《宋史》:“宣和元年,京師大水,綱上疏言陰氣太盛,當以盜賊外患為憂。朝廷惡其言,謫監南劍州沙縣稅務”)。

這下李綱老實了。

這也是李綱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靠著父親在朝廷的人脈和關系,在地方待了5年后,李綱調回了京城。

回來后的李綱低調了很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蕴县| 大名县| 大安市| 靖江市| 晋城| 金沙县| 罗城| 咸宁市| 伊金霍洛旗| 海伦市| 二手房| 丹棱县| 永胜县| 福清市| 彭水| 乌鲁木齐市| 泰和县| 兰溪市| 白水县| 萝北县| 浠水县| 彭州市| 苗栗县| 葫芦岛市| 万源市| 浦北县| 金阳县| 乃东县| 吐鲁番市| 博客| 广宁县| 郧西县| 阳新县| 安溪县| 安岳县| 明水县| 吐鲁番市| 红河县| 阿拉善左旗| 阿鲁科尔沁旗| 屏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