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學習者
- 沈文婷
- 1086字
- 2023-12-25 10:33:30
前進的動機心理學
回溯到20世紀中葉,當時的科學家認為,行為主要基于兩種動機,第一種是生物性動機:人類和其他動物會通過進食止餓,通過飲水解渴,通過交配來滿足性欲;第二種則來自外在動機:為得到獎勵或避開懲罰而做出特定行為。事實也的確如此,孩子考試考得好,如果有獎勵,就會更加努力學習;大人若能實現加薪,工作則會更加賣命。
但是有位科學家的實驗打破了這一固有認識,這位科學家就是威斯康星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哈利·F.哈洛(Harry F.Harlow)。早在20世紀40年代他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研究靈長類動物行為的實驗室。有一次,他設計了一個關于學習行為的實驗,找來8只恒河猴解鎖一個裝置。沒想到的是,猴子在沒有任何人教的情況下自行成功解鎖,即便在這期間并沒有任何外部獎勵,實驗后期這群猴子依然會饒有興趣地解鎖。哈洛在他的報告中提出疑問:為什么當解鎖裝置不會給猴子們來帶食物、水和性快感,即沒有外部誘因時,學習者(猴子)也可以完成學習并且維持學習呢?于是他提出可能存在的第三種動機——內在獎勵,僅僅因為好玩就喜歡做,愉悅感就是獎勵。
他進一步研究第三種動機和前兩種動機的關系:如果疊加額外獎勵,猴子是不是就會表現得更好呢?但是當哈洛投喂葡萄干作為獎勵的時候,猴子在解鎖裝置過程中犯錯次數反而變多并且解鎖次數反而變少了。哈洛借此發現,顯然,第三種動機存在并且并不從屬于前兩種,它和前兩種動機一樣強大。遺憾的是,因為哈洛的研究方向并未在動機這個主題上繼續展開,這一觀點并未產生應有的廣泛影響。
20年后,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愛德華·德西(Edward L.Deci)沿著哈洛的線索,借著索瑪立方塊拼圖實驗進一步揭示了一個驚人且矛盾的發現,那就是“獎勵會有副作用”。“把金錢當作某種行為的外部獎勵時,行為主體就失去了對這項活動的內在興趣。 ”德西發現內在動機真實存在,但更為脆弱,只有在合適的環境下才能存在。由此,他和伙伴開啟了一生的探尋,甚至為捍衛觀點被所在學院解雇,但最終向世界發表了關于驅動力的最新觀點,就是“自我決定論”(圖1-1)。這一理論成為動機科學的主導理論,顛覆了原有的大部分基本理念。

圖1-1 自我決定論圖解
注:圖片源自《人生模式》,根據自我決定論經典論文(Ryan & Deci,2000)改編而成。
圖片看上去很復雜,但關鍵要點一句話就能說清,那就是在驅動自己這件事情上,內部力量高于外部懲罰或獎勵。
德西和他的伙伴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解釋了動機有不同類型,但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只要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內在動機(類似驅動力的表達)就比外在動機有效得多。
有趣的是,神經科學家可沒有停留在這個理論的宏大敘事中,無論是內在動機還是外在動機,他們認為最終是神經化學因素在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