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模仿到創造:可復制的創造力
- (日)佐宗邦威
- 2275字
- 2023-12-14 16:40:48
“手思”:通過動手模仿獲得感覺

設計師會“動手思考”
你會常備幾支筆嗎?如今,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的普及,在商務會談或商務會議中,用電子設備記筆記的現象十分普遍。教育方面也啟動了“GIGA School”構想計劃[1],電腦及平板電腦的使用頻率不斷增加,使用紙筆記錄的場合逐漸變少了。
從效率性和便利程度上看,將筆記電子化具有一定優勢。不過,我也十分注重對紙筆的使用。
我會根據具體情況分別使用電腦和紙質筆記本。在查找、搜集信息等輸入環節及編寫電子文檔、編輯資料等輸出環節,使用電腦會十分方便。相反,在輸入和輸出環節之間的思考過程中,我會充分使用紙筆,將已經整理完的收集到的信息,轉化成自己獨有的思維內容。這時,手寫的方式更能讓我厘清自己的思緒。
有研究結果表明,在加深記憶等方面,手寫的效果要比打字的更好。也有一些人切身感受到,手寫信息時會記得更快。這都是因為在人繪制個性圖示或在腦中構思全新形象時,手寫會充當一面鏡子,完美地映射出大腦內信息。
俗話說:“設計師是‘動手思考’的。”
我一直十分鐘愛紙張的觸感。我在設計學院或工作中結識的設計師及創作者都非常重視手寫習慣,迄今無一例外。
無論是對設計師還是創作者來說,他們構思時最基本的準備就是拿出紙筆,通過素描一點點在紙上勾勒。其原因在于,這個對著白紙拿筆涂畫的過程,不是在“畫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在“通過繪畫思考”。
下面這張照片是我在設計學院留學時的筆記。我按自己的方式,一邊畫圖注解一邊記錄講義的內容,成功加深了對課業的理解。
設計師等選擇這種視覺化輸出方式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只有通過直觀的視覺表現,才能讓讀者形象地理解。其次,手繪素描的效率更高。而我選擇這種方式,是想通過動手用身體消化信息,有效利用“身體性”。

增加過圖示的留學筆記
當然,我也會活用電子設備。不過,哪怕我積累再多的數據信息,我的“身體性”也無法同步消化信息。
例如,當你對著素描本描繪自己的構想時,你的手會運動,視線也會追隨畫筆游走。不知不覺間,你就能夠隨著身體的移動,自在地感受翻頁時紙張的觸感;琢磨一下是要凝視,還是要綜觀全局地俯瞰;與其他構思做一下比較等。同樣是思考,然而,將構想轉化成數字信息后,你看到的便只有顯示器和鍵盤了。機器的操作難度會極大地限制思考的自由度。而這種由于受限導致的思考效率低下的情況,也令人難以忽視。
面對嶄新的紙張,我們會感覺到自由,這種自由感在從零構思新事物的過程中尤為重要。不過,在面對平板電腦時,相較于構思,你一心想著的其實不過是電腦操作罷了。
不知你是否見過下面這個圖像,它被稱作“潘菲爾德的侏儒圖”,是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懷爾德·潘菲爾德(Wilder Penfield)基于對大腦與身體對應關系的研究繪制而成的模型,它展現了身體各部位在大腦中對應的區域大小。

潘菲爾德的侏儒圖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模型的雙手以及嘴部極大。而這兩個部位異常的比例,意味著大腦神經細胞集中分布在這兩個區域。約有40%的大腦神經細胞分布在手部。也就是說,如果不用手,就相當于閑置了大腦近40%的神經細胞。最近,人們上網課及居家辦公的頻率增加,經常是一言不發地聽課,或者用電腦啪啪地按鍵盤,但這樣一來,人們大腦思考的時間就會急劇減少。
現在是數字時代,正因如此,養成“動手思考”的習慣才更加重要。
臨摹一張自己喜愛的插畫
臨摹是一項基礎訓練,下面我將介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臨摹訓練法。在“多摩美術大學創意領導力項目”里,有一門叫作“描繪訓練”的課程,由濱田芳治老師教授。
先準備一支圓珠筆,然后,上網找一些自己喜歡的插圖進行臨摹,爭取一直畫到筆墨被用盡。
初學階段就想在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把畫畫好,難度太高了。我在設計學院留學時用過這樣一個方法:在畫素描之前,先用搜索引擎的圖片檢索功能找出一張與參照物近似的圖片,再對照圖片開始臨摹。這是因為人們只有仔細觀察過參照物,才能把畫畫好。而在日常生活里,我們很少細心觀察。因此,我們可以先從臨摹近似的畫作著手。
你如果覺得臨摹也很困難,還可以上網找一張好看的插畫,把它用數位板[2]顯示出來,或是直接打印出來,再對其進行描摹。在課堂上,我特別推薦了花森安治[3]的作品。她的畫線條簡單,主題日常,但卻很好地展現了她的個人風格。
你可以每天選取一個參照物進行臨摹。要爭取每天在便簽上臨摹一張畫,并將其保存下來。臨摹看起來不過是在簡單地依樣畫瓢,而且依照的還是信息集中的平面插畫,臨摹似乎不需要多費心思,但神奇的是,一旦手動起來,大腦就會自然地開始運轉,你會不知不覺地覺察出細微的差別,那一點點的傾斜簡直是恰到好處,切身體會到“動手思考”的感覺。
我們先要選取一個自己眼中的美麗事物進行“照抄”,用身體去記憶好創作的模板。要想記住這種模板,最重要的就是通過身體記憶并使之逐漸成為慣性。因此,希望各位讀者在初學時盡量多動手。

每天選擇一個參照物臨摹
在創造環節中,模仿是“守”。大腦喜歡偷懶,因此,在剛開始仔細觀察事物,運用“動手思考”時,我們可能會感覺吃力。不過,在養成習慣后,我們就能夠下意識地完成這些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形成身體記憶,我們就會掌握對事物的新的認識法、思維法,并漸漸從中收獲樂趣。
一旦領悟到“照抄”的訣竅,我們自然就能感覺出自己曾經琢磨不透的感性情緒,諸如“喜愛”“厭惡”等。
小練習 每天在便簽上臨摹一幅喜歡的插畫。
[1] “GIGA”全稱為Global Innovation Gateway for ALL,是日本文部科學省于2019年提出的建設網絡教學系統計劃,計劃與谷歌教育合作完成,預計在2023年實現?!g者注
[2] 又名繪畫板,是一種計算機輸入設備,常用于繪畫創作。——編者注
[3] 日本編輯出版界、生活美學方面的知名人物?!幷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