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虱子的進化

虱子是一種寄生蟲,繁殖能力和傳播能力都很強。虱子的起源早于人類,科學家發(fā)現,至少在6500萬年前,虱子就已經存在了。有科學家還推測,恐龍的脾氣之所以很暴躁,主要就是因為常年被虱子折磨和騷擾。古代史料中,奔馬受虱蚤蚊蟲騷擾而受驚的例子也有很多。人類自誕生后的整個歷史都遭受著虱子的困擾,所以一直以來脾氣也好不到哪里去。

虱子是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生物之一。民國時期報紙上有一則笑話,說是先生講完了進化論的課,問學生,最接近人的動物是什么。學生回答說:虱子。(《笑話日歷》,《社會日報》1945年8月17日)確乎如此,還真想不出比虱子與人更親近的動物了,恐怕那位學生在回答時手里就攥著幾只虱子。虱子可以說伴隨了整個人類的漫長歷史,而人類擺脫虱子也只是近數十年的事。

有學者認為虱子來自石炭紀蟑螂的前身,虱子最初并非像如今這樣是寄生動物,而是能獨立生存的。但在進化過程中,虱子聰明地在人的身體上找到了生存的理想國:溫暖、舒適、衣食無憂,沒有爭奪食物的對手,也沒有來自其他動物的攻擊。于是,“它犧牲了自由,從此不再為食宿問題而奔波”([美]漢斯·辛瑟爾《老鼠、虱子和歷史:一部全新的人類命運史》,謝橋、康睿超譯文)。虱子的這一進化過程很漫長,它們思考了很久:

虱子也并非總是需要依靠宿主才能生存的生物。它們曾經是一種熱愛自由的生物,當其他昆蟲向它們打招呼時,它們能夠用復眼望著對方,對之報以微笑。這是比《獨立宣言》的頒布還要遙遠許久的事兒了,因為虱子花了好幾個世紀才放棄它的個人主義。

(《老鼠、虱子和歷史》)

以出賣自由來換取安逸的生活、財富和權勢,至今也是其他一些高等動物進化或退化的邏輯。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對虱蚤之處境有一段傳誦千古的話:

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于裈之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裈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饑則嚙人,自以為無窮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滅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處區(qū)內,亦何異夫虱之處裈中乎?

以虱子喻人之處境。虱子鉆入褲襠,逃進衣縫,藏在敗絮,自以為是理想家園,但它卻依賴并受制于這個處所,走動時都不敢到褲隙褲襠的邊際,并以此為生存準則,即便燒死在褲子里也不愿逃出。你們這些處在人世間的君子們,與這些虱子又有何區(qū)別呢?

虱子寄宿在人類身體上,較之人類對它們的厭惡,卻展現出了對主子極高的忠誠。虱子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尤因曾以為虱子可以隨意更換宿主,但著名醫(yī)學家漢斯·辛瑟爾經過實驗卻發(fā)現:“一只虱子更換了宿主之后,可能會導致其消化困難,甚至足以致命。”(《老鼠、虱子和歷史》)可能就跟吃慣了地溝油的腸胃,對于健康食物也會消化不良一樣。虱子的忠誠是以性命為擔保的。

虱子的忠誠不只體現在“安土重遷”的觀念上面,它竟至于還會根據宿主的膚色來改變自己的顏色,按照民族主義者們的說法,稱它們?yōu)椤笆椤币埠敛贿^分:

虱子會根據宿主的顏色調整自己的顏色以求適應,所以非洲的虱子是黑色的,印度的虱子是煙熏色的,日本的虱子是黃棕色的,而北美印第安人身上的虱子是深棕色的,因紐特人身上的虱子是淺棕色的,而歐洲人身上的虱子則是臟灰色的。(《老鼠、虱子和歷史》)

虱子雖然與人類相伴已久,但在很長時期內人類對其卻不甚了了。關于虱子所由生,蘇東坡和秦少游還進行過一場賭局。蘇東坡與秦少游夜宴,東坡順手捫得一頭虱子,大概是經常在身上搓污垢的經驗給了他啟發(fā),就對少游說,這虱子是垢膩所生。但少游不認可此說,認為虱子應該是棉絮所成。或許是少游身上新衣里的棉絮很多的緣故吧。兩人各執(zhí)己見,辯論很久難決勝負,于是相約明日一起請教佛印大師,請其裁斷,負者設席受罰。等酒散后,少游并沒有回家,而是直接去找佛印,告知原委,說明日大師您若認定虱由棉絮所生,我就做個“馎饦會”,大概就是請大師吃一頓上好的湯面。少游前腳走,東坡后腳至,也囑托了大師一番,許諾若是大師說虱子乃垢膩所生,就做“冷淘”,就是請吃一頓涼面。第二天三人會面,裁決此事。這時難題扔給了佛印,但大師畢竟是大師,他說:“此易曉耳,乃垢膩為身,綿(棉)絮為腳,先吃冷淘,后吃馎饦。”最后是“二公大笑,具宴為樂”。([明]謝肇淛《五雜組》)出人意料地來了個大團圓結局。

若是謝肇淛參與酒席,可能會提出第三種答案—虱蚤都是氣化而成,無種而生的:

天地間氣化形化,各居其半。人物六畜,胎卵而生者,形化者也。其它蚤虱、蟫蠹、科斗、虸蚄之屬,皆無種而生。既生之后,抱形而繁,即殄滅罄盡,無何復出。蓋陰陽氤氳之氣主于生育,故一經薰蒸醞釀,自能成形,蓋即陰陽為之父母也。(《五雜組》)

東坡和少游之間,本是科學的賭局,被人情的面子和禪意的折中所化解,這個或許是杜撰的笑話恰好說明了中國人對自然充滿著世情和詩意的態(tài)度,也能在某種程度上解釋為何中國沒有發(fā)展出現代的科學及博物學的知識系統(tǒng)。

人類對虱蚤第一次的科學觀察是西方科學史上的一件大事。這次觀察歸功于英國著名科學家羅伯特·胡克。胡克是科學史上的大人物,但其聲名不彰多半是因為牛頓蓋過了他的風頭。據說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定律就是受到了胡克的影響,這一發(fā)現成就了光芒四射的牛頓,也留下了落寞的胡克。牛頓有一句被廣為引用的名言(盡管不是他的原創(chuàng)):“如果我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這話就出自牛頓寫給胡克的信,有人認為這句話頗有諷刺意味,因為胡克就是那些巨人之一。

牛頓寫給胡克的信

標出部分即那句“名言”:If I have seen further,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如果我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

《顯微圖譜》書影

胡克的研究中還有一個成就受到后人的稱頌,那就是利用顯微鏡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然界微小之物的模樣。胡克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665年發(fā)表的《顯微圖譜》(Micrographia)。此書是他利用顯微鏡觀測并繪制的各種微物圖片合集,書中有六張折頁圖案,最大的一張呈現的就是一只跳蚤。這張圖片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因為人們第一次看清楚了困擾人類數千年的這種小東西的真容。

羅伯特·胡克利用顯微鏡所繪制的跳蚤

這張圖片公布后,引起神學領域的爭論,人們開始思考,如此小的微生物是否經過了上帝的精心設計。

描繪出這張圖并不容易。胡克面臨的難題之一,就是如何讓這只跳蚤安安靜靜地躺在顯微鏡鏡頭下擺拍。如果把跳蚤弄死,就會破壞其身體的完整性。胡克果然聰明,他用自己喝剩的白蘭地醉倒了跳蚤—“我給了它一些白蘭地或酒精,一段時間后它甚至會爛醉如泥。”([英]奧利弗·特爾《秘密圖書館:一部另類文明史》,柳建樹譯文)

羅伯特·胡克利用顯微鏡所繪制的虱子和人的頭發(fā)

較早有機會通過胡克的方法看到虱蚤的中國人,是晚清奉使出洋的滿漢官員。自稱為“中土西來第一人”(《天外歸帆草》)的首批官派官員斌椿,于1866年率領同文館學生隨外籍總稅務司赫德去歐洲游歷,在國外時他曾用顯微鏡觀察過水滴中的微生物和虱蚤等微小之物:

有滴水于玻璃,用顯微鏡照影壁上,見蝎蟲千百,游走其中,滴醋亦然。蚤虱大于車輪,毫發(fā)粗于巨蟒。奇觀也:野馬窗前飛,醯雞甕中舞。照壁見蝎行,鄉(xiāng)心動一縷。君看一粒粟,世界現須彌。有國稱蠻觸,莊生豈我欺。(《海國勝游草》)

《莊子》所言的蠻觸之爭,于此可見了。1878年,李鴻章保薦李鳳苞任德國公使,李鳳苞出使德國期間,曾在柏林參觀過一家“顯微鏡水族院”,特色便是通過顯微鏡觀察細小之物,他所見的就有豬肉蟲、疥蟲、蜻翼、蚊睛、蟻足等,令人耳目一新。水族院在推廣新知的同時也兼牟利,李鳳苞當時就看穿了:“取名水族院,實則為售顯微鏡之所。”(《使德日記》)只不過不知道他是否購買了這種先進的神器。

顯微鏡下,虱蚤成了微物之代表。其實在歷史上,每當談及細微之物,虱子也常是首選的喻體。圍繞虱子,常展開大小之辯的話題。《史記·項羽本紀》中宋義對項羽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宋義將圍趙的章邯喻作虻蟲,把秦國看作蟣虱。若去拍打虻蟲,并不能除掉蟣虱,所以顏師古解釋此話說:“以手擊牛之背,可以殺其上虻,而不能破其內虱,喻方欲滅秦,不可與章邯即戰(zhàn)也。”雖說“虻大在外,虱小在內”(韋昭語),但這里蟣虱卻是大志之所在。

陳如惠《跳蚤和鼠疫》

《少年科學雜志》1937年第3卷第19期

古代形容射箭技藝精湛有“穿楊貫虱”之說:“穿楊貫虱,精之至也。”([明]謝肇淛《五雜組》)貫虱的典故來自《列子·湯問》中紀昌學射的傳說。話說神箭手紀昌最初向飛衛(wèi)拜師學射,老師飛衛(wèi)并沒有直接教他射技,而是告訴他先要練習不眨眼睛的本領。于是紀昌開始在家練習,堅持練了兩年,到最后就連錐子刺在眼皮上,他也不眨一眼。飛衛(wèi)接著讓他學會看東西,要求必須“視小如大,視微如著”才行。紀昌所找的微小之物就是虱子。他用牦牛尾上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掛在窗上,面向南方遠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紀昌用上好的弓箭射擊虱子,“貫虱之心,而懸不絕”,即穿過了虱子的心,牽系虱子的牛毛卻沒有斷。練就這樣的功夫,確實令人驚嘆。但也有現代人表示可惜,紀昌看虱子的“目的只是射箭,要是用之研究生物細菌,洋鬼子今日的成績,我們在二千年前就包辦了”(畢雨秋《談虱子》,《朔風》1939年第10期)

虱蚤也常用來比喻人之卑微渺小。晉懷公子圉把孔子介紹給宋國太宰,太宰見過孔子后對子圉說,我見過孔子之后,看你就如同虱蚤那般渺小了,我要將他介紹給宋君。子圉一聽麻煩了,怕孔子受寵于國君,忙對太宰說,要是你引薦孔子給國君,國君就也會把你視為虱蚤。太宰一聽也有道理,就不再推薦孔子。(《韓非子·說林上》)

古人常從虱蚤之中講道理,從一粒沙看世界,從一滴水觀大海,微物總能給人以啟示。亞里士多德說:“自然界的每一角落都必有某些可驚奇的內蘊。”(《動物四篇·動物之構造》,吳壽彭譯文)虱蚤類微物,確實能成為人類反觀自我的一種途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边| 乌鲁木齐市| 韩城市| 建水县| 江门市| 嘉定区| 精河县| 徐水县| 嵊州市| 民乐县| 蕲春县| 无锡市| 湖南省| 正安县| 云南省| 罗江县| 玛沁县| 阿瓦提县| 鹤岗市| 突泉县| 财经| 科尔| 六枝特区| 丹棱县| 岚皋县| 太保市| 基隆市| 米泉市| 宕昌县| 凌云县| 洛南县| 株洲市| 忻州市| 比如县| 江都市| 博湖县| 巴东县| 尼勒克县| 莱芜市| 合作市|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