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一段有毒的關系是什么樣子的,如何識別有毒之人

沒有人希望陷入一段有毒的關系。然而事態突變,不知不覺間便危機重重。例如,你的雇主看似處處為你著想,但后來你發現他常常厚此薄彼;伴侶起初對你大獻殷勤,但他的虐待傾向與日俱增;再者,你可能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母親只有在不喝酒時才對你關愛有加,或你的兄弟姐妹在家中備受寵愛,而你卻備受冷落。有毒的關系可呈現出多種形態,有些甚至十分隱秘,當事人要經歷數月乃至數年的折磨,才能看清現實。

這段關系真的有毒嗎?

你可能會說:“就是因為知道有毒的關系的存在,我才來讀這本書的。”但你也許并不清楚自己是否正處于有毒的關系中。現在,不妨問一下自己:下列說法有多少與你的情況相符?

1.自從認識這個人之后,我的身體有了更多的病痛——其中一些病痛純粹是由壓力導致的,或是因壓力而加劇。

2.值得信賴的朋友和家人都說,與此人來往不利于我的身心健康。

3.這個人的一言一行令我有被貶低的感覺。

4.與他的交往使我一直處于情緒混亂的狀態。

5.我不再相信自己的判斷。

6.我將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

7.我因為他人的過失而責備自己。

8.我發覺自己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9.我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

10.我的工作遭人破壞/我的設備遭人入侵。

11.我花費許多時間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狀況,但遲遲不肯采取行動做出改變。

12.這個人煽動我的同事、朋友和家人與我反目。

13.她告訴我,我是個瘋子,沒人會愛我。

14.他對我說了很多刻薄的話,并宣稱那些話來自我的家人和朋友。

15.這個人告訴我,很多人都知道我是個瘋子。

16.我害怕改變現狀或離開這段關系。

17.這個人推搡/毆打/掌摑我,或者阻止我離開。

18.我的生存權受到嚴重威脅/我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19.我有自我傷害的行為。

20.因為這個人,我曾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認同其中一條說法,那么你可能已經遭遇有毒的關系了。你認同的說法越多,可能性就越大。簡單地說,若一段關系中存在操縱、虐待、情感操控(見第17頁),那便具備了“有毒”的條件。這段關系會在精神上、情感上,甚至身體上為你制造傷害,讓你失去自我。你自認是個通情達理的人——至少在陷入這種關系之前是這樣的。現在你可能覺得自己只是一副空殼。有毒之人就像能量的吸血鬼。哪怕只是靠近他們,就會讓你感到自己被掏空。

值得注意的是,你可能在想,“我的情況似乎沒有那么糟糕;我聽到過其他更糟糕的情況”。要知道,有毒和虐待關系有諸多跡象,因此并不一定要滿足上面所有20條陳述。有毒的關系通常在一開始沒有明顯的異常,但其威力隨時間推移逐步顯現,而你卻難以察覺。請查閱第12頁“這是虐待嗎?”獲取更多細節。

表現出有毒行為的人通常也有自戀傾向,在這本書中,我偶爾會把有毒之人稱為自戀者。自戀者傾向于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覺得自己應該享有某種特權,表現得好像比別人更“高貴”,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在自戀者心中,“他人”是拿來利用的。你可能覺得自戀者在向你表示同情,但其實她只是在展示辨別他人情感的能力——她的話語背后沒有真情實感,只是讓你誤以為她在乎罷了。你或許聽說過自戀型人格障礙(NPD),人們可能有自戀的跡象,但并不一定是自戀型人格障礙。自戀的程度有輕重之分,輕者可能只在壓力驟增時才顯現出來,而重者,一系列的自戀癥狀會影響他的正常生活和人際關系。(當然,沒有自戀特征的人同樣可能是有毒之人。)

以下跡象也可用于判斷有毒的關系或狀況:

? 病理性說謊。

? 抱怨你或他人的行為,但拒絕任何解釋或反饋。

? 將自己描繪成所有關系中的受害者。

?“拉力+推力”行為——在“懲罰”和“獎勵”你之間來回搖擺。

? 讓你和其他人對立,或讓孩子們相互對立。

? 不尊重他人的界限。

? 陰晴不定,喜怒無常。

? 騷擾和跟蹤。

? 威脅要通過法律手段使你破產。

? 拋棄你,或威脅要拋棄你。

? 在密閉空間(如車內)對你高聲吼叫,令你無處躲避。

? 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將你拋棄在半路。

? 慫恿你傷害自己。

? 將他們所犯下的錯誤歸咎于你。

? 對你惡語相向,而事后堅稱只是開玩笑。

? 貶低你。

? 任何形式的身體虐待,包括阻止你離開。

? 對兒童和寵物的虐待。

? 翻閱或隱藏你的物品。

? 當你出門在外時,擅自進入你家。

? 拒絕談及他們對你的所作所為。

? 侵入你的電子設備。

? 告訴你有人講過你的壞話。

? 拒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破壞你在別人心中的聲譽。

? 未經允許,用你的名字簽署文件。

? 偷竊你的東西,包括未經許可使用你的信用卡,或以你的名義開設信用卡或其他賬戶。

? 迫使你辭去工作,將你困在家里。

? 指責你為自己辯護。

? 強迫你去工作。

? 威脅要將你驅逐出境。

? 沒收你的護照或其他法律文件。

在情侶關系中

? 長期的不忠行為。

? 經常提起前任們,并對他們橫加指責。

? 強迫你進行性行為。

? 強奸,包括在你睡覺時或無法明確表達個人意愿時,與你發生性關系。

在家庭關系中

? 強迫或脅迫你照料年長或生病的家庭成員。

? 威脅要與你斷絕關系。

? 與你的伴侶或配偶調情或試圖搭訕。

? 平時極少往來,卻突然到家里找你。

在工作場所

? 搶走你的功勞。

? 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頻繁或大幅度地更改截止日期。

? 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對你的工作表現給出差評。

? 不允許你在工作日內適當休息。

? 強迫你透露請病假的原因。

? 將你私下向老板說明的健康問題泄露給同事。

? 拒絕支付你的工資或出具納稅證明。

? 威脅要因一些小錯而解雇你。

? 指使你偽造文件。

上述任何行為都是值得注意的,如果你還沒有咨詢過治療師或心理健康專家,我建議你與他們見面,討論你的情況。(在第6章中,我們將深入介紹心理健康專家——他們是誰、他們如何工作,以及如何與他們交流。)

有毒關系的三個階段

除了上面列舉的行為,還可通過有毒關系的三個階段來進行判斷識別,即理想化、貶低和拋棄。三個階段按照我列出的順序出現,讓我們依次來看。

有毒之人巧舌如簧,擅長做表面文章。一開始,你覺得表里如一。例如,新男友用甜蜜炮彈對你進行“狂轟濫炸”。在他眼里,你是最獨特的存在;他還用各種禮物表達對你的崇拜。你的老板可能告訴你,你是公司里最聰明的員工。你的哥哥當著你的面跟朋友說,沒有你他會無比失落。你的閨蜜告訴你,你是她唯一需要的朋友。他們將你視作“人間理想”,仿佛你是完美無缺的,這就是有毒的關系中“理想化”的階段。然而,這并不是他們的真實感受。

自戀者需要得到呼應,或者說需要一個讓他的自我得到滿足的方式——倘若有人稱贊他、寵愛他,不斷給他關注,他就可以掩蓋深層次的不安全感。“甜蜜炮彈轟炸”就是把你留在身邊的伎倆:你愛聽什么,他就說什么,你更可能愿意跟他深入來往。按理說,開始一段新的關系總會給人興奮和新鮮的感覺;但理想化階段的甜蜜攻勢有些太過猛烈了,它產生的美妙感覺令人難以置信。如果有人急于和你確立關系,企圖將你徹底占有或讓你脫離原有的圈子,那么你要非常警惕。你可能發現你和這個人有很多共同點,多到令人毛骨悚然。然而,他只是刻意跟你保持同步,為你制造默契的幻覺。他可能會問你是否已經全情投入,一旦得到肯定答復,確認你落入圈套,“貶低”就開始了。

“人間理想”逐漸變得一文不值。首先,這個有毒的人可能會小聲對你品頭論足——關于你的外表或你的行為。然后,她可能開始公然發表評論,甚至在其他人面前批評你。她開始挑剔你無法改變的事情,例如,你的身高或身體的特征。曾經你做什么都是對的,但現在一切都變了。你感到尷尬和羞愧。你開始責備自己。這個曾把你視若至寶的人,怎么會認為你很糟糕?

你發覺她在大家面前總是那么美好。你認識的每個人都崇拜她,或者至少認為她是個不錯的人。然而,當她生氣時又換上另一副面孔。抓到她的破綻時,她一定會否認或指責你,絕不會表示懺悔。她說,你看到或聽到的不是真的,你這么想一定是瘋了。

每隔一段時間,她又會重新示好。有時是在吵架之后(盡管她從不為自己的行為道歉);有時,貶低似乎沒有任何原因就發生了。這種反反復復的行為被稱為間歇性強化。由于不知道“美好”版本的她下次何時會出現,你往往會堅持守候更長時間。低谷十分難熬,但美好時刻的“獎勵”著實美妙。我們的大腦會對這種不可預測性上癮,離開這段關系也就難上加難了。作為一個有同情心的人,你可能會為她的反復無常而責備自己(覺得自己負有一定責任,但我想讓你知道的是,現在的狀況不是你的錯)。有毒的人極有可能跟你說過,她變成這樣完全是因為你先前的某些行為。這種推拉撕扯的有毒關系還會導致創傷性聯結(我稍后會在本章詳述)。

失去寵愛的你很快就要被拋棄了。“拋棄”和最初的“理想化”一樣突然,一樣強烈。你遭受雙重打擊——你幻想中美好的他根本不存在,而他現在的樣子令你崩潰。

拋棄是迅速而殘酷的,并且往往難以理喻。憤怒有時是拋棄的導火索。你以某種方式傷害到他的自戀,或威脅到他的自負。例如,你沒有“服從”他,你戳穿了他的欺騙行為,他知道你就快看透他的把戲了,或者你談到他的行為令你擔憂。導火索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總之你即使思考很久也很難搞清楚他為什么突然怒不可遏。要記住,你沒有做錯任何事。

有毒之人通常不太認可客體恒常性(object constancy)——這一心理學概念表示的是就算一段關系中出現矛盾和波折,這段關系依然能夠穩定存在。一個健康的人會與他人相愛,但她也會接受伴侶或朋友偶爾做一些讓她不高興的事情。一個健康的人也明白,她可以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解決這些問題。自戀者崇尚“焦土作戰”,他會以一種丑陋的、令人震驚的方式結束一段關系。

“當他知道自己得到我了,貶低就很快發生了。拋棄是冷酷和殘忍的。他完全變了個人,好像從未心動過。他的眼神沒有溫度,沒有感情。”

——阿伊莎,32歲

陰魂不散

在拋棄你之后,有毒之人可能會將你晾在一邊,偶爾投來些許關愛,防止你徹底離去。當她認為就要失去你時,她會陰魂不散,試圖把你吸回到有毒的關系中。一旦她覺得已經給予你相應的“懲罰”了,或渴望獲得更多關注了,抑或你有新的用處了,她可能會聯系你。有時她會留下一條隱晦的短信來誘惑你回話,或者她會發一條語音留言,表現得好像你們兩個人的關系仍然很好。

正常的想法是,也許她這次改過自新了——當對方表現不好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期待某種程度的改觀。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有毒的人還會故技重施。她可能只是在確認,你是否愿意回復她的信息。這就意味著,人們往往無法一次性就徹底告別有毒的關系。

幸好這些伎倆同樣有跡可循。他們可能會告訴你他們想你了——但他們很少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如果你要求他們道歉,他們的態度可能立即從友好變成咄咄逼人。為了能將你挽回,她們可能什么話都說得出口。她會向你承諾事情會變得不同,或者提供她認為能讓你回到她身邊的確切條件。例如,前男友可能會告訴你他終于準備好結婚生子了;你的母親可能會說她決定嘗試戒除酗酒的12步治療法;或者如果你留下來,老板同意給你加薪。然而,當你回到這段關系后,這些計劃卻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當你提起這個話題時,對方要么選擇回避,要么會說正因為你做了什么,所以他才重新考慮這些承諾。這種自戀者的畫餅術被稱為“偽造未來”。你感受到的情感虐待只會更加嚴重。你很可能發現自己的身體也會受傷,我們將在第11章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

最讓人不解的是,有毒的關系有它短暫的美好。當沐浴在美好之中時,你會希望它永遠延續下去。然后,有毒的部分便開始了,這種模式是典型的虐待循環。如果一段關系在90%的時候是美好的,但在10%的時候是不健康的,那么它仍然是一種有毒的關系。僅僅因為某人有時對你很好,并不能抵消其虐待行為。

“當我和他在一起時,我真的無比快樂。他把我推下樓梯,扇我耳光,還跟蹤我——這些時刻除外。”

——帕姆,29歲

這是虐待嗎?

當我與客戶見面,并將他們所經歷的事情稱為“虐待”時,他們最初是抵觸的。在描述你們的關系時,你可能不愿使用“虐待”這樣的字眼。你可能會想,“他有些暴躁,但我不會稱之為虐待”,或者“我們只是沖突比較多而已”。重要的是要認識到,虐待行為有多種形式。我們通常認為虐待指的是身體暴力,例如,打人、踢人和打耳光。即使對方從未對你采取過身體暴力,這段關系依舊可能存在虐待。除了身體虐待,它還可以是性虐待、財務(或經濟)虐待、言語虐待以及情感和心理虐待。情感和心理虐待也被稱為“脅迫控制”,它可以和身體虐待一樣具有破壞性。

在所有這些類型的虐待中,施虐者的目標是獲得控制和權力。你對施虐者的依賴性越強,停留的時間越久,你就越難離開。施虐者對這一點非常清楚。施虐者尤其希望確保你不向其他人透露自己遭遇虐待。

問一問自己,對方是否曾經對你做過以下事情。

身體虐待

? 掐你。

? 過度地撓癢戲弄。

? 堵住你的出口或逃跑路線。

? 咬你或向你吐口水。

? 打人、踢人、揍人、打耳光。

? 把你拋在某地,把你踢出車去或拒絕帶你回家。

性虐待

? 嘲弄你的身體或性表現。

? 拿性生活當籌碼。

? 通過拒絕性行為來“懲罰”你。

? 在你睡覺或失去意識的時候與你發生性關系。

? 強迫你進行性行為。

財務(或經濟)虐待

? 限制你的開銷。

? 拒絕在任何財務文件上填寫你的名字。

? 拒絕購買食物或衣服。

? 扣留你的錢作為“懲罰”。

? 強迫你把收入上交。

? 強迫你辭掉工作。

? 威脅要告訴你的雇主你的情緒不穩定。

? 拒絕讓你使用交通工具。

言語虐待

? 用齷齪的語言稱呼你。

? 對你大罵和尖叫。

? 說你的穿著過于挑逗。

? 在其他人面前批評你。

? 在你的孩子面前貶低你。

情感(或心理)虐待

? 阻止你接近家人和朋友。

? 告訴你別人說了你的壞話,讓你和別人對立起來。

? 當你表現出獨立的跡象時,對你進行規勸和羞辱。

? 質疑你作為父母的能力。

? 威脅說要把孩子從你身邊帶走。

? 羞辱你,讓你不敢將受虐事實告知他人。

? 通過對比他人讓你自愧不如。

? 讓你質疑自己感受到的現實。(見第17頁的“什么是情感操控?”)

你可能會用施虐者的方式反擊回去,包括大喊大叫、身體暴力或沉默不語。由于你知道這些行為是錯誤的,你可能會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失望和不安。但“以毒攻毒”并不意味著你是個壞人。你正在努力從絕望處求生存。你可能已經受到身體或情感上的威脅。你可能已經被禁足了。為了度過這一天,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包括情感虐待的受害者,會訴諸施虐者慣用的行為——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讓侵害停下來。

當你表現出與施虐者同樣的行為時,這被稱為反應性虐待。這并不代表你有虐待傾向。然而,施虐者可能會反過來說,你才是真正的虐待者。她可能會告訴你,她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不要相信這些話。你究竟如何,取決于你一生的行為模式。如果你在早期沒有虐待行為,那么現在的情況可能是出于對被虐待的反應。或許你覺得我這是在為你開脫——讓你相信,與有毒之人相比,你的行為貌似沒有那么嚴重。但不是的,對真正的威脅做出反應,是自我防御的體現——這絕不意味著你與施虐者同流合污了。

倘若你成功從施虐者身邊逃脫了,仍有必要參加心理咨詢,用這個過程來消解自己的羞愧和內疚。關于心理咨詢的更多建議,請見第6章。

“他告訴我,工作占用了我太多的時間,他需要我在家里。我就辭職了。現在我意識到,他只是想把我孤立起來。”

——金杰,50歲

“我告訴她,我不喜歡她對待我的方式。她直接在半路把我趕下了車,然后飛馳而去。”

——梅麗莎,43歲

什么是情感操控?

情感操控是心理和情感虐待的一種形式。施虐者通過一系列操縱手段,讓受害者懷疑自己的判斷和感受。隨著時間推移,受害者感到他正在失去理智,無法信任自己對世界的認知。然后,他更加依賴施虐者來確定所謂“正確”的現實。

施虐者(或操控者)的最終目標是獲得對一個人的控制和權力,從而獲得對方所有的注意力。一些情感操控者可能有某種心理健康障礙,例如,自戀或反社會傾向,以及自戀型人格障礙等。

情感操控行為包括以下內容:

? 告訴你看到或聽到的只是幻覺。

? 經常出軌,卻執著地指責你對感情不忠。

? 告訴你其他人認為你是瘋子。

? 破壞你的工作。

? 通過內疚和羞愧向你施壓。

? 把你的貴重物品藏起來,然后責怪你。

? 告訴你,別人更寵她,對她更好。

? 告訴你,你是唯一對她不滿的人。

? 了解你的心理弱點并加以利用。

情感操控是一個緩慢、隱秘的過程,時間越久,危害越大。它能夠讓一個人質疑自己的理智。如果你經歷過情感操控,請一定要和心理健康專家見面交流,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強烈建議進行個體治療,而不是夫妻治療——操控者可能試圖影響治療師,從而把一切問題歸咎于你。關于心理健康專家的更多內容,請見第6章。

如果你在工作中受到了虐待

若是一個人的行為影響到你的工作或讓你無法在公司里待下去時,這就屬于騷擾行為。這個人可能是你的老板、同事,還可能是公司外部人員(如客戶)。不恰當或有害的行為不一定直接針對你——如果公司對欺凌和其他虐待行為視而不見,令你產生不安,或者你目睹有人被欺負,那么這也屬于職場騷擾。在美國,工作場所的騷擾(包括性騷擾)屬于就業歧視,違反了多項聯邦法律。更多內容請見第2章的“與高沖突人格者一起工作”(見第50頁)。

這事怎么會發生在我身上?

要想知道如何擺脫一段有毒的關系或盡快從已經結束的關系中康復,有必要搞清楚自己為何以及如何落入其中。如下幾個因素使人更容易受到有毒之人的影響,而且難以跟對方切割——而其中許多因素是你無法控制的。這些因素包括在一個機能不全的家庭中長大、自尊問題、創傷性聯結、社會壓力、缺乏資源、沉沒成本效應,以及認知失調。

原生家庭問題

我們通過觀察自己的家庭來學習如何在一段關系中表現自己。回想一下成長過程中你父母的關系。他們是平靜地討論問題,還是大打出手?你是否試圖變成隱身人,以防他們的怒氣波及你?我們傾向于在生活中重復相同的模式。如果你在一個混亂的家庭中長大,你可能會發現:作為一個成年人,你的人際關系有很大的起伏,這對你來說似乎很正常;如果你處在一段健康的關系或友誼中,平靜的感覺對你來說可能顯得很無聊;你還可能覺得健康的關系好得不真實,而你甚至在等候“另一只鞋掉下來”的悲傷結局。你有一種感覺,如果事情進行得相對順利,那么你可能預感到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你可能被迫與一個有毒的家庭成員保持聯系,這個家庭成員導致你對人際關系有不健康的看法。你可能因為有毒之人的所作所為而責備自己,因為有人告訴你這是你的錯。

原生家庭的特征對你成年后的依戀模式有很大影響。你的依戀模式決定了你如何與其他人交往和互動。我們將在第5章深入探討這一概念。

日記素材——我曾經在哪里見過這些行為?

這是你第一次遇到一個有毒的人嗎?或者你在生活中是否已經遇到過幾個自戀者或反社會者?花點時間寫下你在童年時遇到的那些沒有把你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的人。可能是你的家庭成員、朋友、老師、教練或其他對你生活有影響的人。借助本章前面的有毒行為清單,描述他們的不健康行為。你現在與他們的關系是怎樣的,你還經常和他們見面或交談嗎?你是否與他們保持距離?或者他們是否已過世?

日記素材——有毒之人是如何改變我的童年的?

基于你在上一篇日記中列出的人員,寫出每一個有毒之人是如何影響你看待自己和周圍世界的方式的。你可能從挑剔的父母那里形成了自卑,從老師那里學會了無限制地越界,從教練那里學會了無止境的謾罵。這個清單有助于你確定應在哪些方面付出努力,避開有毒之人。如果你正在接受治療,可以跟心理咨詢師分享相關內容。

自尊問題

自尊是你對自身價值或能力的主觀感覺;自卑會使你容易受到有毒的人或情況的影響,原因是你很難設定或維持界限。自卑可能是拜機能不全的家庭所賜,但下列情況也可能成為誘因:

? 在學校或工作場所受到欺凌。

? 學習/工作表現不佳。

? 一路坎坷,諸事不順。

? 有焦慮、抑郁、雙相情感障礙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病史。

? 被排斥或被邊緣化。

? 經歷過糟糕的關系。

? 有過被虐待的經歷。

? 患有慢性疾病。

? 長期的壓力。

? 難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如住房或食物。

當你感到自卑時,你可能覺得要對他人的過錯負責,或覺得是自己導致了有毒之人的卑劣行徑。你可能會覺得,如果你和這個有毒的人斷絕關系,其他人也容不下你。你可能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但你確實有存活于世的權利。你也有權得到尊重和體面的對待。如果這段關系或當前情況侵害了你的基本利益,你有權離開。

快速核查表:你的自我價值感如何?

你的自我價值感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否自我寬恕。看一看你是否同意下面的說法:

1.總的來說,我對自己的生活感覺很好。

2.我能很好地照顧自己。

3.我會向他人尋求支持。

4.我認為挫折是暫時的。

5.我認為在困難時期可以吸取寶貴的經驗教訓。

6.生活有時是混亂的,但我整體的感受很安穩。

7.如果有人惹我不高興,我不會對此耿耿于懷。

8.我意識到另一個人的感受屬于他自己,我不能對其進行“修復”或改變。

9.我有良好的邊界感,因而可以活出自我。

10.情緒只是暫時的,不能長久影響到我。

你同意的選項越多,你就越有可能擁有良好的自我價值感。這意味著你可以經受住生活中的坎坷,堅定地相信自己。

如果你不同意的選項占到大多數,那也沒關系,建立自尊是需要練習的,你可以慢慢培養。我們將在第5章、第6章、第8章和第10章詳細探討。

創傷性聯結

創傷性聯結是導致人們難以脫離一段有毒關系的又一大原因。創傷性聯結源于虐待和孤立的循環,而施虐者的某些行為偶爾在受害者眼中表現為善意和慷慨,[1]從而使其對施虐者產生依戀或同情。創傷性聯結可能發生在任何形式的虐待中,包括家庭暴力、兒童虐待、人口販賣和人質劫持等情況(事實上,創傷性聯結有時也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征,這個術語你可能聽說過——它的本意表示的是人質情結,即人質對他們的綁架者產生了依戀)。

一段關系中的以下特征有助于形成創傷性聯結:

? 施虐者和受害者之間存在權力差異。

? 關系存續期間,有間歇性的虐待和非虐待行為。

? 受害者經歷了強烈的恐懼,有強烈的生存意志。

? 施虐者向受害者講述他的童年遭遇,并為其行為找借口。

? 在發現受害者打算離開或已經離開這段關系時,施虐者的行為會升級。

創傷性聯結可能需要幾天或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形成。目前尚不清楚為什么在虐待關系中會出現創傷性聯結,但推測與激素分泌有關。在這里,我對其背后的生物學知識做個簡要說明。你的自主神經系統(即不受意志支配,能自主活動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系統(SNS)和副交感神經系統(PNS)組成。最簡化的說法是,SNS讓你的身體做好應對壓力事件的準備,PNS則在事后讓你的身體恢復正常狀態。當你打架或與人起沖突時,你的SNS就會激活。你的腎上腺會將腎上腺素輸送到體內,觸發釋放一系列其他激素,讓身體處于高度警戒狀態——你的心率和血壓升高,呼吸變快,感官變得敏銳。這就是“戰斗、逃跑或僵住”機制。當你處于虐待關系中時,你更有可能“僵住”而不是“戰斗或逃跑”,因為你正處在求生模式。這可能導致抑郁、自卑與無助感,同時會加深你與施虐者的關系。[2]當危機短暫解除時,你的PNS會開始運轉。你的腦垂體向體內釋放一種叫作催產素的荷爾蒙(當你與一個人在身體或情感上有親密互動時也會發生這種情況)。催產素有助于加強依戀關系。結果就是,和你在一起的“怪物”變成了一個沒那么壞的人——而且這個過程可能持續發生。

當你和你的伴侶一起經歷過創傷(即使你的伴侶是施虐者)后,你傾向于依靠她來理解所發生的事情。對于外部觀察者來說,這可能很難理解,但你的大腦渴望為虐待賦予意義——而施虐者是答案的最近來源。創傷也因此造就了一個依戀的循環。

創傷性聯結的跡象包括:

? 為發生虐待而責備自己。

? 為這個人的虐待行為指責他人。

? 避免任何可能激怒施虐者的行為。

? 專注于施虐者的需求和愿望,并有所期待。

? 對施虐者的日程安排和習慣有詳細的了解。

聯結是一個生物過程。當你與一個有毒之人分開時,你感到的壓力源自大腦中化學物質的作用。就像一段成癮過程,你此刻正在經歷戒斷癥狀。戒斷癥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這就是為什么要盡力切斷與有毒之人的聯系——你需要時間調整狀態。(我們將在下一章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

“他告訴我,我是他見過的最了不起的人。幾乎是在他問我是否‘100%投入’這段關系的第二天,他就開始露出真面目了。”

——賈米拉,26歲

社會壓力

當思考是什么讓你處于一個有毒的環境中時,請反思一下你可能在社交媒體上或從周圍的人那里接收的信息。我們的社會希望我們處于并保持在關系中。你可能聽說過類似的說法,“無論如何都要愛你的家人、尊重他們,他們是你唯一的親人”,或“血濃于水”。整個社會也強調,有人相伴總比單身要好,即便這段關系是不健康的。

還有一種彌漫在社交媒體和流行心理學中的有毒的積極性。你應該“始終往好的方面看”并“更加努力”,這些論調給那些本就在煎熬的人帶來了壓力,而壓力會動搖你擺脫有毒之人的決心,嫉妒和自責就會出現。

缺乏獲得資源的機會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它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容易。如果你有能力購置房屋、尋求心理咨詢服務,或踏上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你就更有能力離開一段有毒的關系。這正是為什么一個有毒之人可能試圖限制你自己賺取收入的能力或禁止你獨自駕車。這種形式的虐待稱為經濟或財務虐待,它限制了你的獨立性,將你禁錮在施虐者的掌控中。

“他覺得我‘不懂錢’,要我把所有財產轉移給他。如果當初我沒同意,現在離開他就會容易得多。”

——艾麗鵑德,32歲

沉沒成本效應

當處于一段有毒的關系中時,你不斷投入時間和精力使其向好的方向發展,想要離開或許沒那么容易。一部分原因是,人們往往會經歷“沉沒成本效應”。你希望自己為這段關系而付出或放棄的一切是值得的,所以即使現狀已經不符合你的最佳利益了,你仍然選擇繼續投入[3],你不想讓自己感覺“浪費”了這些時間,也就不太可能脫離或終止這段關系。那么不妨想一下:如果你和這個人耗下去,其實會花費你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最初我告訴自己,既然已經在那里工作了3個月,為什么不堅持一下,看看情況是否會好轉。然后是6個月……1年……我開始擔心無法找到下一份工作,然后擔心自己這兩年的簡歷上毫無亮點。最終我意識到,我花了太多時間去適應一個不正常的環境。”

——唐娜,52歲

認知失調

當你第一次遇到有毒之人時,可能絲毫看不出她的異常,但隨著關系越來越近,你開始看到一些不健康的行為。這些行為與你對這個人的了解不一致,也挑戰了你原有的觀念。你一直被教導要避免與不健康的人建立關系,卻發現自己正在跟這種人在一起,內心會十分糾結。這個人對待你的方式跟你預期的方式相反。那為什么離開和重建新的關系會如此困難?

當你關心的人以一種不合理的方式對待你時,你的大腦會感到有點混亂,這被稱為“認知失調”。當你收到與自身信念相矛盾的信息,并且它違背了你對周圍的人和世界的理解時,認知失調就會發生。既然新接收的信息與已知信息截然不同,通常我們會:

? 忽視新的信息。

? 更加堅定自身的信念。

? 避免接觸相互矛盾的信息。

? 把我們不知所措的感覺投射到別人身上。

? 吸收對立信息并改變我們的現有信念。

? 接受沖突的信息,并同時持有兩種不同的信念。

認知失調是內心信念沖突的感覺。你嘗試把這些不和諧壓制在心里,但它們仍會不斷冒出來。你可能會用藥物和酒精來麻痹自己。你還會感覺自己被困在一個有毒的環境里。

要停止認知失調并重建生活,你首先需要更多地了解它。可以向心理健康專家尋求建議,由他們為你解答疑惑。(我們將在第6章深入介紹與心理健康專家合作的注意事項)。

日記素材——哪些因素影響了你?

在上面你讀到的因素中,哪些影響了你離開有毒的關系或處境的能力?

? 原生家庭問題

? 自尊問題

? 創傷性聯結

? 社會壓力

? 缺乏獲得資源的機會

? 沉沒成本效應

? 認知失調

這些因素中,哪一個構成的阻礙最大?如果這些因素中的一個或多個正在影響你的人際關系,那么你今后可以做些什么來提高警惕?

到現在為止,你已經學會了識別不健康關系的種種跡象。了解到虐待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它也可以有情感虐待、言語虐待、性虐待和財務(經濟)虐待等形式。你還了解了為什么你可能被卷入一個有毒的環境,包括原生家庭問題、創傷性聯結、認知失調以及其他因素。在下一章,我們將轉向治愈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盡力避免接觸。


[1] Joan Reid et al., “Trauma Bonding and Interpersonal Violence,” in Psychology of Trauma, ed. Thijs van Leeuwen and Marieke Brouwer (Hauppage, NY: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13).

[2] Matthew H. Logan, “Stockholm Syndrome: Held Hostage by the One You Love,”Violence and Gender 5, no. 2 (2018):67-69, http://doi.org:10.1089/vio.2017.0076.

[3] Sara Rego, Joana Arntes, and Paula Magalh?es, “Is There a Sunk Cost Effect in Committed Relationships?,” Current Psychology 37, no. 3 (2018):508-519, http://doi.org:10.1007/s12144-016-952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安市| 恭城| 德令哈市| 冕宁县| 益阳市| 洛浦县| 广德县| 徐州市| 永泰县| 博野县| 曲阳县| 林芝县| 许昌市| 克山县| 托里县| 确山县| 普陀区| 合阳县| 塔河县| 都昌县| 建德市| 天津市| 常宁市| 富川| 吉安县| 三原县| 磴口县| 谢通门县| 五常市| 富宁县| 乌鲁木齐县| 轮台县| 大庆市| 虹口区| 龙川县| 黔西县| 西吉县| 临汾市| 多伦县| 琼中|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