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文學經典:從古希臘到當代
- 王鋼主編
- 6129字
- 2023-10-30 18:32:48
第一章 古希臘羅馬文學
第一節 古希臘羅馬的原欲文化
作為歐洲文明搖籃的古希臘羅馬時代是歐洲歷史上政治經濟迅速發展、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從氏族社會瓦解到奴隸社會形成,標志著西方最早的階級社會誕生;奴隸主城邦制度促進了民主政治發展和文化繁榮,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創立奠定最初基礎;奴隸制工商業獲得長足發展,奴隸成為財富主要來源;原欲文化觀念滲透到西方文化的土壤中,對后世文學產生重要影響。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社會發展與社會面貌
從社會形態演變角度看,古希臘羅馬時期原始氏族社會逐漸解體,奴隸制社會形成,階級與奴隸制關系開始進入歷史視野。氏族社會各部落通過相互間的戰爭與掠奪增加財富,大量俘虜變為奴隸,成為部落酋長的私人財產。貧富不均使階級逐漸形成,奴隸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早在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希臘原始社會已經開始向奴隸社會過渡。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希臘氏族社會進一步解體,奴隸主城邦制度逐漸形成,原始血緣維系方式更迭為信仰維系方式,血緣紐帶被城邦一體紐帶所取代,個人意識覺醒,表現個體欲望與情感成為普遍要求。各部落神話逐漸體系化,最終形成以宙斯為首的奧林波斯神統,“多神論”成為宗教主要形態。較希臘稍晚,奴隸制度也在古羅馬形成。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原始公社開始解體,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2世紀中葉,當希臘奴隸制社會衰落時,正是古羅馬奴隸制社會發展時期,通過不斷對外擴張,古羅馬獲得了大量的奴隸和財富。到公元1世紀至2世紀,古羅馬達到奴隸制全盛時期。奴隸對自由的渴望、對命運的反抗與斗爭使社會矛盾異常激化,引起了作家的同情與反思。對此,恩格斯評述道:“沒有奴隸制,就沒有希臘國家,就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羅馬帝國。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1
從政治制度確立角度看,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制度與古羅馬的貴族共和政體、帝國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調和了階級矛盾,但也潛伏著諸多隱患。公元前8世紀起,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開始形成國家,一二百年內,開始陸續出現村社結合而成的“城邦”。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公元前6世紀末,是歷史上的大遷徙與海外殖民時代,隨著人口增長,耕地不足,希臘幾十個城邦又先后建立總數逾百的移民區。新興工商業奴隸主階級的崛起,使這些城邦最終確立奴隸主民主制度,債務奴隸制的廢除,使民主政治高度發展,公民能夠充分表達個體政治訴求。希波戰爭后,希臘進入黃金時代,形成以雅典為中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局面。城邦間的長期分立,加劇了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內戰爆發,最終使城邦民主制度走向衰亡。古羅馬最初作為意大利的一個城邦,為調和階級矛盾而建立貴族共和政體,但隨著貴族與平民矛盾的日益尖銳,奴隸起義頻繁發生,舊有共和政體被軍事獨裁所替代,開始進入屋大維統治的“奧古斯都時期”,這一階段成為古羅馬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公元1—2世紀,古羅馬進入全盛的帝國時期,在專制獨裁與僵化體制下,個體言論與思想受到嚴格控制,縱欲享樂、驕奢淫逸風氣盛行,呈現消極頹廢傾向。
從社會經濟發展角度看,新興工商業奴隸主階級崛起,奴隸制工商業迅猛發展,對外貿易繁榮。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社會經濟結構來看,農業是社會的經濟支柱,工商業則處于次要地位。工商業之所以能夠崛起,首先與自然資源的匱乏有很大關系,例如雅典人口眾多,糧食不能自給,需要大量從外地購買,加上地理條件優越,使得工商業獲得很大發展;其次,離不開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的支持,在統治階級自由放任的政策下,工商業者可以自由開拓市場;再次,工商業自由民強烈的參政意識為他們贏得了政治權利,民主政治與工商業經濟相輔相成;最后,完善的民商法制度為工商業經濟提供了保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古希臘羅馬工商業經濟推動了奴隸主民主政治的法治文明。
總之,在歐洲絕大部分地區還處于野蠻狀態時,古希臘羅馬社會率先進化發展,并且從一開始就達到相當的高度。古希臘羅馬時期形成的政治文明、經濟形態、人文精神等對近現代西方乃至世界都產生深遠影響。根植于古希臘羅馬文明土壤的原欲文化,為文學創作奠定了基本思想內核,與理性精神一起,構成西方文化精神的雙重維度,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與人本意識成為后世西方人學思潮的開端。
二、原欲文化與西方人學思潮的開端
原欲文化在古希臘“天人之別”的傳統、依山傍海的地理環境下產生,并在古羅馬那里得到了繼承與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克思稱希臘人是“正常的兒童”2,希臘神話和史詩也隨之成為最完美的人類童年的產物,具有永久的魅力。重視個體尊嚴與價值、肯定自然本性與原始欲望是原欲文化的本質特征,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肉體的贊美與對情欲的熱烈追求。人的發現首先是對自身肉體性存在的發現,從而完成屈從于戰爭需要到自主性認知的轉換。對形體的推崇逐漸演變為對自身肉體性的注視與贊美,使得當時裸體體育競技蔚然成風。海洋民族較之內陸民族,想象力更加豐富,思維視野更加廣闊,原始情欲也表現得更為充分。在古希臘羅馬人的觀念中,情欲是與生俱來的“萬樂之源”,神與英雄為所欲為、恣意縱情的行為,隱喻了對原始欲望充分實現的潛在沖動;同時情欲也是“萬惡之源”,無數神與英雄在追逐情欲中毀滅,在古羅馬帝國后期,不加節制的縱欲享樂深化泛濫,腐朽頹廢的風氣最終導致帝國走向滅亡。古希臘羅馬人明知毀滅卻偏要追逐,表征了飛蛾撲火般的悲壯傳統。
其次,在自然面前強烈的征服意識和自由觀念。自然條件的惡劣以及海上貿易的危險,使人們產生對自然力未知的恐懼。在原始人看來,自然力是某種異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東西,因此他們“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3,通過創造眾多自然神祇以達到精神慰藉與心靈自由。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4。最初的宗教表現是反映自然現象、季節更換等的慶祝活動,人們在這種儀式活動中獲得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滿足感,通過對自然現象的神秘式闡釋獲得掌握感。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5
再次,對命運的不斷抗爭并力圖戰勝命運的主體精神與行動意識。由于土地貧瘠與戰爭殘酷等現實原因,古希臘羅馬人逐漸意識到寓于偶然之中的必然性束縛,他們將不能認識與理解的一切遭遇統統歸之于命運,使不合理的事物合理化。在他們看來,命運具有不可抗拒性和邪惡性,孤單的個體生命在命運的羅網中苦苦掙扎。但他們在命運面前并不完全屈從,而是積極與之抗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正是在這種自由意志與命運圍困的斗爭中,人類高揚了主體意識與理性精神,迸發出個體生命強勁耀眼的火花。史詩中的神與英雄全然不顧命運的安排并與之抗衡,體現了古希臘人對主體自由的捍衛;古羅馬時期頻繁的奴隸起義以及文學作品中曲折表達的爭取自由的理想愿望,都體現了底層人民對命運的反抗意識。
最后,肯定現實生活與個體生命價值的世俗人本意識。長期戰爭與海上冒險等經驗使古希臘羅馬人感受到生存苦難與生命的脆弱,與其他民族相比,他們更重視世俗生活與物質享受,神話與史詩中宴飲、競技與奏樂等娛樂活動頻繁是對現實生活狀態的反映。農業與漁業個體家庭生產方式以及工商業文明的個體經營,培養了希臘羅馬人的獨立精神與個人本位主義觀念。特洛伊戰爭的起因以神話解釋是象征財富與榮譽的“金蘋果”和象征愛情的美女海倫之爭,兩者的實質是個人榮譽與尊嚴。史詩中神與英雄的行動大多不是從集體利益出發,而是出于個人利益。
古希臘羅馬原欲文化蘊含著原始形態的“人”的觀念,具有強烈的人本意識與人文精神特征,成為后世西方文學人學思潮的開端。隨著認識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強,人對原始欲望的放縱、對內在生命力與自然本性的外現愈加強烈,自我發現也隨之產生。公元前5世紀普羅泰戈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闡揚了人的主體地位,從此人作為抽象主體而存在。此后西方的人文主義、古典主義、啟蒙主義等文學思潮,在深層次上始終貫穿和蘊含著濃厚的人學觀念。
三、文學對古希臘羅馬時期社會發展與社會面貌的回應
第一,奴隸主階級成為文學創作主體,對奴隸社會發展面貌進行藝術化呈現,表現奴隸主生活情趣與貴族立場、諷刺貴族的墮落、表達對奴隸的同情與對奴隸制關系的反思,奴隸爭取自由的思想愿望通過奴隸主文學曲折表達出來。
古希臘古風時期的抒情詩和寓言表現不同階級立場的情感與思想。薩福(公元前612?—?)是古希臘最杰出的女詩人,被柏拉圖譽為“第十位文藝女神”。她的抒情詩大致作于公元前6世紀前后,以愛情為主要題材,配合音樂來歌唱和吟誦。《致阿佛洛狄忒》和《在我看來那人有如天神》描寫貴族少女矛盾的戀愛心理與熱戀感受;名作《致阿那克托里亞》將熱烈如火的激情和沉痛婉轉的哀怨之情表現得無以復加。她用各種不同的體裁寫詩,她的詩作始終洋溢著鮮明的個性色彩,對同時代以及后世的文學家、詩人、學者影響巨大。阿爾凱奧斯(?—公元前570)的抒情詩表達憂國憂民的思想、樂觀高昂的戰斗情緒與縱情于酒的灑脫情懷。品達(公元前522?—前442)的詩作表現出泛希臘的愛國熱情并進行道德教誨,歌頌希臘人在薩拉米戰役中的勝利。《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一個名叫伊索的被釋奴隸所作,反映了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思想感情。《狼和小羊》將壓迫者比作狼,譴責他們為非作歹的暴行,是對奴隸社會的深刻寫照;《農夫與蛇》《龜兔賽跑》《烏鴉和狐貍》《狐貍和葡萄》等寓言故事總結了下層勞動人民的斗爭經驗和生活教訓。
古羅馬共和時期戲劇文學藝術再現和批判社會現象。普勞圖斯(公元前254?—前184)改編希臘新戲劇再現羅馬社會現實,《吹牛的軍人》(公元前205)講述一個雅典青年從軍官手中奪回所愛的藝伎的故事,諷刺在侵略戰爭中自鳴得意的羅馬軍人;《俘虜》(公元前188?)通過一個奴隸冒險救主人的故事,反映出當時戰俘被賣為奴隸的情景以及奴隸的悲慘處境。普勞圖斯生動刻畫了羅馬社會的各類人物,描繪了一幅廣闊的社會圖景,奴隸在其劇作中占有特殊地位,反映出其民主傾向。泰倫斯(公元前190—前159)的喜劇《婆母》(公元前160)講述一個家庭從引起糾紛到歸于和好的故事,是對羅馬奴隸制迅速發展、社會思想意識發生巨大變化的反映,集中刻畫兩代人新舊思想的矛盾沖突,主張寬容忍讓,調和社會和家庭矛盾。
古羅馬帝國時期諷刺文學與小說表達了奴隸主下層思想,揭露了社會現實。馬希爾(40?—104?)的詩歌諷刺羅馬社會的各種風習,對社會下層表示一定的同情,流露出感傷情緒。朱文納爾(60?—127?)諷刺奴隸主貴族的門第觀念,提出“道德是衡量高貴的唯一的、僅有的標準”。佩特羅烏尼斯(?—65?)的《薩蒂利孔》大致寫于尼祿統治時期,描述了富豪如何通過卑劣手段致富,具有一定的揭露性與諷刺性。阿普列尤斯(125?—180?)的《變形記》(又名《金驢記》)創作于公元2世紀前后,被認為是歐洲最早的長篇小說雛形。作品以魯巧變形后的經歷與見聞為線索,揭露羅馬社會道德敗壞、人民遭難的現實,被稱為“羅馬外省的百科全書”。
第二,文學對社會政治和戰爭進行及時反映與反思,服務于政治現實的需要,甚至成為政治斗爭與統治的工具。
古希臘古典時期的喜劇與演說詞表達對內外戰爭的不同態度與反應。“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前385?)是有著“強烈傾向的詩人”6,劇作《阿卡奈人》(公元前425)反對雅典與斯巴達的內戰,目的在于掃除雅典公民的主戰心理,號召訂立和約。伊索克拉底(公元前436—前338)的演說詞(公元前380)號召希臘城邦聯合起來反對波斯。狄摩西尼(公元前383—前322)的演說詞號召希臘城邦聯合抵抗馬其頓的菲利普二世,洋溢著憂國憂民的熱情。
古羅馬黃金時期的散文和詩歌同樣反映當時的政治生活,表達對統治階級的維護。西塞羅(公元前106—前43)的散文著作反映了共和國末期社會政治生活,描繪了各類政治人物。盧克萊修(公元前99?—前55?)的詩作反映了共和國末期民主派對貴族元老的反抗。這一時期維吉爾(公元前70—前19)、賀拉斯(公元前65—前8)以及奧維德(公元前43—公元18)三位詩人的成就最為突出,但他們的詩作大多是對政治的粉飾。維吉爾是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他的田園抒情詩《牧歌》(公元前42—前37)是對奧古斯都的期待和歌頌,贏得了屋大維的賞識;《農事詩》(公元前37—前30)是為適應屋大維的農業政策而作,分別寫了農業、園藝、畜牧和養蜂;《埃涅阿斯記》(公元前30—前19)以神話方式描寫羅馬建國的歷史,歌頌羅馬祖先創業建國的偉大功績,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詩。雖然維吉爾的大部分詩作都是迎合屋大維的產物,但詩中不乏對勞動的同情和肯定,具有一定積極意義。賀拉斯的《歌集》共四卷,前三卷發表于公元前23年,第四卷發表于公元前13年,詩作適應屋大維整頓社會風尚的需要,批評當時道德敗壞的社會現象。奧維德的長詩《變形記》(公元前8—前2)集流行于西方和近東地區的神話和趣聞于一體來展現光怪陸離的故事,同樣暗含對凱撒和屋大維的歌頌。
第三,文學對原欲文化觀念進行藝術呈現,重視個人尊嚴與價值,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原始欲望,表達對自然與命運的強烈抗爭意識。
對原欲文化觀念藝術化表達最為充分的當屬古希臘神話與傳說。古希臘神話與傳說最初見于荷馬史詩以及公元前8世紀末至公元前7世紀初赫西俄德的《神譜》等典籍,之后又在古羅馬詩作、歷史著作、悲劇等體裁形式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豐富和發展。龐雜的神與神話體系化過程在荷馬時代始告完成,并形成了具有濃厚階級色彩的新神譜系。古希臘人認為,新神譜系中的眾神主要居住在奧林波斯山上,因此他們被稱為“奧林波斯眾神”,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十二主神。盡管不同的神話故事版本對“奧林波斯”十二主神的說法不盡相同,但大體包括:眾神之王宙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陽神阿波羅、月神阿爾忒彌斯、愛神阿佛洛狄忒、海神波塞東、爐灶女神赫斯提亞、火神赫淮斯托斯、戰神阿瑞斯、農神德墨忒爾、神使赫爾墨斯。
古希臘神話之所以具有無窮的魅力,主要是因為神人同形同性,神猶如人一般具有七情六欲,神的身上映射著希臘社會原始初民的欲望與情感,充滿著人性的鮮明色彩,他們對情欲熱烈追逐,引發諸多風流韻事。古希臘神話的這一追求與放縱原欲的特征集中體現在眾神之王宙斯身上。作為雷電之神的宙斯同時也是生殖之神,他對無數女神以及凡間男女展開熱烈追求,多次化作天鵝、牛、金雨等不同形態,只為接近欲望對象。他的四處風流獵艷常常招致妻子赫拉的嫉妒,在特洛伊戰爭中也曾因受赫拉誘惑而耽誤了轉變戰機的時間。宙斯這個典型的原欲形象反映出古希臘初民對生殖和極強生命力的崇拜。
與神的故事相映生輝的則是英雄傳說。英雄傳說起源于希臘人的祖先崇拜,主要包括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伊阿宋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等。英雄是神人結合而生的結晶,他們英勇非凡,具有半人半神的特點。他們的故事往往受到人的神化因素作用的影響,展現人與自然、命運的斗爭,借此肯定人自身的價值和力量,傳達濃郁的希臘本土意識。
作為希臘藝術的源頭,古希臘神話與傳說具有奇幻爛漫的意境和深刻生動的人生哲理意蘊,被馬克思盛贊為“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7
- 大學生應該知道的事
- 鄒為誠《綜合英語教程(5)》(第3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練習答案】
- 短視頻拍攝與創作案例教程(全彩慕課版)
- 金融科技風險管理
- 魏宗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程》(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19年山東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考試《綜合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智慧金融1.0:互聯網金融
- 王金發《細胞生物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Altium Designer 18電路設計從入門到精通(第2版)
- TCP-IP協議及其應用
- 過程檢測技術及儀表(第三版)
- 網店運營與管理(微課版)
- 大學生心理成長導引
- 樂理 視唱 練耳
- 廈門大學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