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八兄妹共賦連句詩
- 詩魔白樂天
- 碣石頑童
- 3770字
- 2015-01-27 11:25:17
來到夾溝鎮已經是半日時分。樂天心想,得抓緊時間到朱陳村去一趟。昨天在陴湖的小島上過夜,玩倒是玩得開心,只是今天不能再在外面過夜,一定得趕回去,不然的話……樂天忽然又想起湘靈,昨天晚上在外面過夜,他的爹娘會怎么想呢?他又想起自己的娘,會不會因為自己在外面過夜而責怪自己呢?樂天就這么胡思亂想著。
“聽樂天說還要到朱陳村去,要去就快些。”劉大哥督促著大家,于是一行人從飯鋪走了出來,向著龍泉湖方向走來。
龍泉湖很快出現在大家面前,不過這龍泉湖大家已經很熟悉,又加上時間緊迫,大家都無心賞景,只是沿著湖岸向流溝寺方向急走。大家在有溶洞的地方喝了一頓清涼甘甜的泉水,繼續向著流溝寺方向行進。
流溝寺很快到了,樂天兄弟和湘靈三人還是五年前到過流溝寺,想起那流溝寺的大肚菩薩很好玩,于是提議再到流溝寺內看看那大肚菩薩,不過現在樂天兄弟都不再稱呼“大肚菩薩”,而是稱呼“彌勒菩薩”了。
現在彌勒菩薩又笑嘻嘻地坐在大家的面前,樂天覺得現在對彌勒菩薩的感覺跟五年前已經大不一樣了。五年前他們對彌勒菩薩就覺得好笑,因為彌勒菩薩不但是肚子大得出奇,而且自己總是那么笑嘻嘻的樣子,不過他為什么總是對著大家笑,那時候并沒有往深處想。現在不同了,經過五年的戰亂,樂天兄弟已經飽受離亂之苦,他對彌勒菩薩的開口常笑的處世態度已經有了深層次的認識。他開始覺得,彌勒菩薩之所以總是笑嘻嘻的樣子,也不全是在譏笑世人,最重要的是彌勒菩薩懂得快樂,懂得用豁達的態度對待生活,讓自己很自然地生活在快樂之中。
樂天認為,在佛教神靈里面,只有彌勒菩薩的處世態度最值得人們學習。釋迦牟尼雖然大智,但是太認真太嚴肅,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很完美,但是追求的過程太苦,幾乎叫人難以忍受。佛門那些戒律太嚴太死板。只有彌勒菩薩能夠做到既達到修佛目的又能夠自由快樂地生活。想到這里,他想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說說,以便得到大家的理解與贊同。
樂天首先給大家提了一個問題:
“你們知道佛祖為什么選擇彌勒做他的接班人嗎?”
對這個問題,“苻離五子”倒是從來沒有從深處想過,他們只是知道彌勒是佛祖的接班人。現在樂天忽然提出這個問題,大家只是互相看看,有的甚至伸出了舌頭。
只聽得樂天繼續說道:“當初彌勒跟佛祖做弟子,在佛祖所有的弟子中,只有彌勒不聽話,因為彌勒原來出身富裕家庭,過慣了好的生活,要他吃齋他不干,喜歡吃什么就吃什么,也喜歡穿好衣服。他這些習慣,別的弟子都看不慣。可是偏偏佛陀就選中彌勒做了自己的接班人。我在五年前到這流溝寺,看到彌勒兩旁的對聯,你們先看看這幅對聯。”樂天說完,大家一齊看那幅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好了,當時我把這幅對聯改了一下,我改的是:開口常嚼嚼天下可嚼之味,大肚能吃吃世間能吃之食,當時只覺得這樣改一改有點好笑,現在看起來,這樣一改,倒正合乎了本意。”樂天說到這里,大家又笑起來。但是樂天繼續說:
“食者,人之大欲。想當年佛陀在舍衛國看著眾弟子挨餓,也不得不派弟子到處尋找食物,包括肉食,只要能充饑就行,這說明佛陀也是看重吃的。這樣以來,我們就明白了,為什么佛陀要選擇彌勒做接班人了。實際上,佛陀正是看上了彌勒這一特點,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大家聽了樂天的這一番議論,覺得特別新鮮有趣。但是樂天的話還沒完:
“當然,對于接班人這樣的大事,佛陀不能隨隨便便就決定了,他還要對彌勒做全面的考察,于是他學習人間的皇帝爺的辦法,來了個微服私訪。他知道彌勒在人間用的是布袋和尚的身份,于是他扮作一位苦行僧前往明州奉化。那一天,布袋和尚正在給弟子們講《彌勒下生經》,正說得入情入理,眾佛徒聽得津津有味,一位小沙彌跑進報告,說門外有位苦行僧要見師父。布袋和尚當即停講,笑道:‘請他進來。’只見那位苦行僧禿頭赤腳,手拿破缽,提根拐杖,衣衫襤褸,渾身邋遢,步履蹣跚,走到布袋和尚面前,不卑不亢,伸出那只既破又臟的缽盂,開口討吃。布袋和尚笑道:‘不急,我的布袋里有你吃的!’說罷,伸手在身邊袋里撈了大把米飯,遞給對方。苦行僧三兩口吃完,伸缽又討。布袋和尚又慷慨地舍施,如此三番五次,布袋里的東西全部施舍。布袋和尚摸著自己的肚皮笑著說:‘師父,你這肚比我還大。’苦行僧問:‘你的肚皮能裝多少東西?’布袋和尚想了一下回答:‘能裝人間難以裝下所有的東西!’苦行僧贊許地點下頭,但他沒有想走的意思。布袋和尚又問:‘師父,還有事嗎?’苦行僧提起一只光腳,肆無忌憚地在布袋和尚面前擺弄,開口說:‘看吧,我一路步行,皮肉爛成這樣,沒雙鞋穿,能不能把你腳上的鞋施舍給我穿?’布袋和尚毫不猶豫地脫鞋,遞給苦行僧說:‘師父,拿去吧,快穿上,恕我剛才沒有看見。’苦行僧穿上鞋,仍然不想走,手指著自己的破衣衫,要布袋和尚把身上的袈裟脫下施舍給他。弟子們認為苦行僧太過分了,想轟他走。布袋和尚二話沒說,準備脫袈裟。他才脫到一半,苦行僧制止說:‘別脫,我不要了!’說畢,轉身便走。扮作苦行僧的釋迦牟尼邊走邊想:身有百萬家財愿意捐贈部分資產以普救眾生,固然可敬可佩,而布袋和尚則愿意施舍自己身上一切,哪怕是一雙鞋,一件衣服,一口飯,看起來都微不足道,但他如此慷慨解囊而不圖回報,體現著崇高的理念與愛心。他已把佛家行善積德,慈悲救世的真諦推向極致。人間多么需要這種無我利他的精神啊,唯有這種相互關愛的情懷,才能打造人人和諧相處的時空。要是五十億年后讓他再次下生人間,執掌佛家,我佛必興,人間一定和諧安康。釋迦牟尼想到這里,猛然回首,朝布袋和尚揮手。他一揮手不打緊,卻把布袋和尚的肖像永遠定格在人間了。”
大家聽到這里,都舒了一口氣,原來這彌勒菩薩還有這么一番來歷。樂天帶著總結的口氣說:“在我的眼里,彌勒菩薩是可愛的,也是高尚的。他性格開朗,生活得自由快樂,而且樂善好施,富有愛心。這些品德正是人間最寶貴的,也是最需要大力提倡的。”
大家都紛紛議論起來。樂天用征求意見的口吻說道:“各位兄弟,在下倒有一個想法,是不是把我們苻離的有志青年組織起來,搞一個團體,專門對彌勒菩薩進行研究宣傳,把彌勒菩薩的處世態度和樂善好施富有愛心的品德加以大力提倡,把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普及開來?”
對于樂天的這一提議,苻離五子都覺得是件有意義的好事,這事基本上就決定下來了。
從流溝寺出來,大家徑直向朱陳村走來。翻過一個山坡,一路下坡就到了朱陳村。樂天兄弟跟湘靈都是五年前到過這里,但是由于當時留下的印象深刻,雖然時隔五年,他們對這里的一切都還有比較清晰的印象。至于苻離五子,不過是熟門熟路。
一行人浩浩蕩蕩走進朱陳村,大家不斷地跟朱陳村的男女老少打著招呼,互相問好。那一張張笑臉讓樂天一行人心中暖烘烘的。
大家首先到村公署大樓瞻仰了那塊“大唐古文明示范村”匾額。只見那匾額在斜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面對匾額,大家無不心情激動,心中涌起一股對朱陳村百姓的崇敬。
現在他們來到村子外面的一個高地上,在這里可以看到朱陳村的全貌。只見村子附近的道路上有不少人來往,有男人挑著柴走向村子的,有女人挑著水桶來回走動的,有老人或者少年兒童趕著水牛或者黃牛向附近的山坡上走的,還有三五成群的年輕女子聚在一起跳舞唱歌的……
忽然,在離樂天一行人不遠的地方來了兩個年輕人,是一男一女,看樣子他們是一對戀人。由于他們只顧說話,沒注意附近有人看著他們,只見那前面的女子忽然轉過身子面對著男子笑,男子用手掌在女子的臉上輕輕拍了幾下,然后就是二人的一陣甜蜜的笑聲。
看到這一幕,樂天一行人無不感到一陣說不出的愉悅,湘靈的內心一陣沖動:這朱陳村的青年男女好幸福好快樂,這里跟別的地方真的太不一樣了。
就在這時候,樂天心里一動,靈感又來了,詩句就脫口而出:
“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
劉大哥聽到這里,搶過樂天的話頭吟道:
“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
張仲素接著道:
“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生為村之民,死為村之塵……”
行簡也由不住了:
“田中老與幼,相見何欣欣。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
這時候誰也不愿意落下,于是就依次來了一個句句相連,連湘靈也不例外:
“親疏居有族,少長游有群。黃雞與白酒,歡會不隔旬。生者不遠別,嫁娶先近鄰。死者不遠葬,墳墓多繞村。既安生與死,不苦形與神。所以多壽考,往往見玄孫。我生禮義鄉,少小孤且貧。徒學辨是非,只自取辛勤。世法貴名教,士人重冠婚。以此自桎梏,信為大謬人。十歲解讀書,十五能屬文。二十舉秀才,三十為諫臣。下有妻子累,上有君親恩。承家與事國,望此不肖身。憶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孤舟三適楚,羸馬四經秦。晝行有饑色,夜寢無安魂。東西不暫住,來往若浮云。離亂失故鄉,骨肉多散分。江南與江北,各有平生親。平生終日別,逝者隔年聞。朝憂臥至暮,夕哭坐達晨。悲火燒心曲,愁霜侵鬢根。一生苦如此,長羨村中民。”
忽然大家一齊笑著問:“這是誰做的詩?”
“大家的,大家的詩!”
最后劉大哥下結論:“這首詩應該由樂天記載下來,題目就由樂天定好了。”
“用不著想,這題目還不明擺著?《朱陳村》。”樂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