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大禹九鼎何往
- 問鼎長天之二樂出伽藍
- 錦官舊人
- 4145字
- 2024-01-04 19:50:25
彡濤第一次向劉卿露出了贊賞的笑容:
“話糙理不糙,AI的事自會有更多像我團隊中的那些精英人士去照料,我們當下的工作更是要快馬加鞭地加快對深埋地下或流落民間的典籍收集工作,當然在公良兄和劉廣陵的努力下,已經有一大批典籍悄悄進入了博物館,留在了政府的專業庇護下,很值得欣慰啊。”晁光望向劉胥,他知道劉廣陵是誰,但是公良——晁光一把抓住彡濤的手,激動地搖晃著:
“這么說,彡,你是見過公良成的咯?”彡濤微笑地點頭,旁邊的劉胥卻是憤恨不止地說道:
“他不僅見過,哼,公良還和他魂靈相交,成為一體了!你說這,這,這可怎么辦!”聽此言,晁光急忙托起彡濤的手,自己后退一步,上上下下,仔仔細細地打量起他,面上的喜悅難以掩飾:
“哎呀,哎呀,這是真的嗎?彡,啊,公良啊,你也是能聽到我說話的咯,這是真的嗎?”公良成也是激動萬分,直接通過彡濤的嘴說出話來:
“晁兄,千年不見,你還是老樣子啊,想當初,咱們見的最后一面,還在為老聃的走留產生分歧,你認為老聃作為圖書的管理者自是不應該一走了之,縱使他對前景多么的失望,也不能丟下自己守護典籍的責任。而我則極力勸說他堅持自己余生去游歷的夢想。最后他老哥沒有搭理咱倆,在一個早上就那么沒有任何告別的離開了。啊,你是能猜到彡兄弟的身份的吧,他是朝王啊!”晁光加重了握住彡濤手掌力量,竟令后者微笑地皺了皺眉頭:
“哈哈哈,我當然能猜到彡是朝王的轉世,能讓你公良為之魂靈相交的還會是何人,況且朝王離去后,雖然你我再無相見,但朝王與你的約定還是成為了一個傳言,眾人雖不知真假,但大家都想做這個秘密的守護者,我也幾次想去和你言歸于好,只是毀了黃帝的九鼎重煉編鐘的事已讓我煩心不已,等到我整理好自己,要去找你時,才知道你已失蹤很久了。”這時站在外圈的劉卿一拍大腿,驚喜地叫道:
“哎呀呀,我說怎么看您這么眼熟呢,您就是我在夢中頻繁見到的那個年輕人啊,那個指責你的看來真的是黃帝啊。不過你現在已經不再年輕了呢,你們也會老嗎,不是說你們可以隨意在時空間穿梭,不會老嘛。”晁光苦笑了一下:
“看來不是這樣,我看不見自己的變化,想來還是會變老啊,只是可能會慢一點吧。”彡濤在這時忽然開了口:
“先生,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傳聞,說不是黃帝所鑄的九鼎,而是大禹,更有甚說,古書《山海經》上那些奇怪的地理地形、海內外風土人情、珍禽異獸,都只是后人對這套九鼎圖飾銘文的文字解釋而已。歷史上先是大禹鑄造了九鼎,而后后人才依照鼎圖內容繪制了山海圖、再依照山海圖再編寫了《山海經》。
說者還說出更多內幕,說是九鼎存儲了上古時期四海九州島的山川地理、寶物礦藏信息,更可以感應天象、觀測吉兇、預示一個王朝的興衰,九鼎在哪里,哪里就是九州的中心,所以每一次遷移都伴隨腥風血雨、王朝更迭。后來秦滅六國,九鼎在秦始皇手上不知所蹤,九鼎的下落也成了千古謎團。
而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卻寫道“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說在上古時期,大禹曾經收集天下九州島進貢的青銅貴金屬,鑄造出九鼎,用來烹煮牛羊祭品祭祀上天和鬼神,所以九鼎也被稱為禹王鼎。這一段記載,提到九鼎是由大禹鑄造,用來祭祀上天。
要說最有人情味的還是夏朝這一段,《左傳》上有一段文字:“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是說上古夏朝剛剛建立時期,天下被分封為九州島,四海九州島都將自己疆域內的山河地貌繪制成地圖,和當地的金屬一起進獻給中央朝廷表示歸順,夏王大禹于是利用各地進貢的金屬鑄造了大鼎,另外收集各地金屬,我想應該也是為了防止他們鑄造兵器叛亂吧。重點來了,同時將各諸侯國的獻出的地圖上的各種山河、礦藏、寶物、珍奇異獸、甚至山精水怪等,統統都鑄造繪制在大鼎之上,使臣民能夠知道天下萬物、善惡正邪,這樣出門在外就能識別,不會遭遇危險。同時鑄鼎也用于祭祀溝通上天,讓王權得到上天的賜福。用《山海經補注·序》的話來說,‘九鼎即成,以觀萬國。’就是九鼎鑄成之際,就是遍覽九州島萬國之時。于是《山海經》粉兒們干脆斷定山海圖的內容其實是來自于九鼎,而我們看到的山海經,則是九鼎圖的說明書,也是破解九鼎秘密的關鍵所在。
呵呵,我說這么多的意思,只是想從您這個當事人這獲得真相,九鼎到底還是黃帝鑄的啊,為什么那些寫古書的史學家們要這么熱衷于誤導后人,九鼎是大禹鑄的呢?”任七蒔這時和劉卿對了下眼色,關于黃帝和大禹以及九鼎之事,她倆已經聽巫姑講過了的,這時卻不便在晁光面前直接講給彡濤聽,只好暫時不語。偏偏她倆的這一小動作晁光完全看在眼里,似有所悟,但也不愿深究,反而只是深意地注視著彡濤說:
“答案就在你剛才說的這些話里,只是你沒有察覺到而已。”彡濤也盯視著晁光的雙眼,似乎那答案就在晁光那黑白分明的眼仁中,然后,他作恍然大悟狀道:
“先生的意思是說,黃帝鑄造出了九鼎,那九鼎讓您給鑄回了編鐘,而大禹也鑄造了九鼎,那九鼎也正如史書上所寫那么精彩,而最終,鼎在秦朝時丟了?”晁光大笑:
“哈哈,孺子可教也!黃帝所鑄九鼎確是存儲了上古時期四海九州島的山川地理、寶物礦藏信息,更可以感應天象、觀測吉兇、預示一個王朝的興衰,九鼎在哪里,哪里就是九州的中心,所以每一次遷移都伴隨腥風血雨、王朝更迭。所以他懲罰我世代守衛那十四個編鐘,只在盛世才可現身,如今我卻也是做到了。”任七蒔剛想問損壞的那個編鐘是不是晁光從博物館里偷走的,但她摸了摸身邊挎包里的漆盒,舔了舔嘴唇,最終還是將話咽了下去。就聽晁光帶著頗為神往的神色接著說道:
“要說《山海經》這本神書分為山經、海經、荒經三大部分,全書記載了五百多座山,三百余處金銀銅鐵玉等各類礦藏資源,堪稱上古時期的地理寶藏說明書。整個《山海經》將東南西北,各地的山川、河流、物產、礦脈、部落文明等等統統記錄在內,這在遠古時代對于統治天下的王權來說,自是是最具戰略價值的檔案。大家翻閱山海經,特別是五藏山經部分,就會發現里面的內容,講述的風格基本是‘往東三百里……’、‘又東四百里…….’這樣的,所以可以斷定,山海經在編寫的時候,一定是依照一張圖,按照方位和距離逐次解說的。而這本書本就是存在典藏中的。公良定也是很清楚吧。”公良成這時也借彡濤之口幽幽道來:
“自是知道,老聃將此書視為瑰寶,絕不示人,我幾次去求都沒有得到,偏偏造化弄人,這本書在有一天忽然從書室里消失了,老聃宣布了這個消息后,卻并未著急去尋找,我當時還很奇怪他是不是煩膩到連書也不關心了,現在想來,許是老聃自己將此書藏了起來,他走時就帶走了呢。”晁光也點點頭:
“我也是這么猜測的,因為后來在一些朝代的民間書坊是見過相關內容的抄本的,可惜啊,不知真本何在!再去看海經部分,就像是看圖解說,為圖畫配上的解說文字。而且我在歷朝穿梭是也發現有關于山海圖的記載,當初老聃帶走的定是有一張山海圖與山海經一起流傳下來的,那一張山海圖才是大禹將此書存世的關鍵,怎么解釋呢,那最終失去的九鼎?大禹最終是利用九州島各國所獻這些金屬鑄造大鼎,而且將各方獻上的地圖、山河地貌、寶藏、奇珍異獸鐫刻在大鼎之上,象征天下九州島臣服華夏的誓約見證。這樣九鼎就變成一張世界地圖,如果有反叛的,夏朝就可以依圖派遣軍隊長驅直入去討伐,另外通過查看九鼎圖,夏王就能了解到各國的地理、風土人情,對天下了然于胸,九鼎就是一座萬國地理博物館。這樣你們就知道九鼎遺失,山海圖也就此失蹤了吧。
神奇的是大禹那九鼎鑄造完成后,在鼎中裝滿水,竟然可以通過觀察鼎的狀況來觀測天象、占卜吉兇,鼎已經不光是簡單的地圖檔案,居然也是可以感應天地,觀測未來的神器了。在夏朝末期,暴君桀在位的時候,祭司忽然發現九鼎內的水居然無故沸騰了,占的這是大兇之兆,預示國之將亡,后來果然應驗。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有這樣一件事:‘帝武丁得傅說為相,殷復興焉,稱高宗。有稚登鼎耳雊,武丁懼。祖己曰:“修德。”武丁從之,位以永寧。’商朝到了武丁當政時期,任命賢能的傅說為丞相治理國家,于是殷商又再次強大起來。忽然有一天,看管人員發現有一只野雞居然飛到了九鼎之上,大聲鳴叫,怎么趕都不走。一琢磨,這就是九鼎有異象啊,得趕緊上報。武丁聽到稟報后,嚇得大驚失色,趕忙召集群臣分析。大臣祖己說,這是上天警示大王德行不夠,要趕緊修德。武丁趕忙照做,從此以后天下太平。由此可見,在夏商乃至咱們周王室時期,九鼎是既神圣又讓這些帝王懼怕的存在,是可以感應天地的鎮國神器。
就說周朝末年吧,也就是咱們前面一點的時間,九鼎又再一次顯示異象,居然自行發生震動,再一次了預示了周朝即將滅亡的征兆。因為知道九鼎非常靈驗,是神器,所以歷代帝王都是又愛又怕,派人嚴加看管觀察異動。
《史記·封禪書》還提道:‘遭圣則興,鼎遷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大禹之九鼎遇到圣明的帝王,王朝就會興盛,鼎鑄造于夏朝,后殷商興起,九鼎又再遷移到商朝國都,武王伐紂,周朝推翻商朝后,九鼎又被遷移到周朝。到了戰國末期,秦國吞并西周、東周之后,抱有野心的秦昭襄王,也喜滋滋地把九鼎遷往自己的國都咸陽。”
“歷代帝王都是又愛又怕,晁光哥哥,你的意思是說,大禹那九鼎后來找到了?”劉胥驚訝地問。晁光猛拍了一下他的背:
“想什么呢,遺失的總還是遺失了,只不過,不是秦昭襄王對外所宣告的,九鼎全丟了,而是只丟了一只,當年秦昭襄王派遣軍隊走的水路,好不容易將九鼎運送到了彭城泗水的時候,突然出了么蛾子,其中一只裝鼎的船居然沉了,一只鼎也一起沉到了水底。所以說真相是,最終秦昭襄王在咸陽應該只收到八只鼎,另外一只落在了泗水。
許多年后,到了他的重孫秦始皇一統天下后,又再次出現九鼎的線索,當時有人報告說,有人看到泗水中當年那只沉沒的鼎了,秦始皇聽了大喜,想想自己往上三代也算是積了大德,所以才感召神鼎現身,當即派出數千人的打撈隊去撈鼎,據說在打撈現場,用工具繩索快要把鼎吊出水面時候,突然從水里飛出一條龍,一口咬斷了繩索,結果鼎又重新沉到水底,從此,那個鼎再也沒能找到。偏偏秦朝滅亡,劉邦項羽掘地三尺也沒能找到九鼎,也就是說,另外那八只也不知所終了。而以后歷朝所說的九鼎,無非是再鑄而成,卻并無大禹九鼎的神奇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