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最后,朱瞻坺也沒有答應王琰和李安的懇求。
不是他不愿意答應,也不是他擔心什么,單純地只是因為這件事兒他做不了主。
如果是個普通人的話沒什么,無論是同意或不同意,朱瞻坺自己就能做主,但王琰和李安二人是大明侯爵之子。
雖無官職,但也不是朱瞻坺能夠做決定的。
不過,朱瞻坺倒也沒有拒絕他們,只是說要跟老爺子稟報一聲,讓老爺子做決定。
對于兒子的決定,朱高燧也表示贊同。
如今他們父子二人的牽扯太深了,稍微一動就有可能牽動無數人,凡事都得經過深思熟慮才能做決定。
不過,朱高燧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并沒有去跟老爺子稟明這件事,而是一如既往的在家里呆著,一直到了除夕這一天。
皇宮,興慶宮。
按照慣例,每到除夕,皇帝都會在這興慶宮中宴請文武百官,從洪武朝開始到現在,若非特殊情況,基本不會出現變故。
今年同樣。
而且,因為此前朱棣特意下旨讓藩王帶著世子進宮,今年的除夕晚宴顯得格外不同。
“趙王殿下到!趙王世子殿下到!”
隨著門口太監那尖利的喊聲,身著團龍常服的朱高燧帶著朱瞻坺進了興慶宮的大門。
一時之間,興慶宮的丹墀(殿前廣場)上,除了表演的雜耍藝人外,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了門口的方向。
朱高燧父子倆都算不上是什么帥氣的人,但他們父子倆都是自幼接受皇室的教育,儀態更是教育中的一種,所以風度和氣度還是有的。
“兒臣拜見父皇,父皇圣躬金安。”
“孫臣拜見皇爺爺,皇爺爺圣躬金安。”
朱高燧父子倆同時跪地行禮。
“朕安,朕安!”朱棣顯得很是高興,擺了擺手,竟站起身走了下來。
“老三,這些年據守順天,邊關不定,這些年你辛苦了。”
“父皇您哪里的話,這是兒臣本就應該做的。”在人前,朱高燧的表現從來都是無可挑剔的。
“嗯,很好,很好……”朱棣很是滿意地點頭,同時笑著夸贊道。
“你不僅自己很出色,也給你爹我生了個出色的孫子啊!”
說著,朱棣拉起了朱瞻坺,往下面走了幾步。
“瞻坺,這位是市舶司總監事,之前的指揮使,也是兩次帶領寶船隊遠下西洋的主帥,鄭和!”
“下官見過趙王世子殿下。”鄭和連忙走了出來,對著朱瞻坺躬身行禮。
“見過鄭指揮使。”朱瞻坺拱手還禮。
“此前瞻坺就對鄭指揮使久仰已久,對于鄭指揮使在沒有絲毫經驗和情報的情況下,就敢于帶著寶船隊遠涉重洋,劈波斬浪,揚我大明國威。”
“佩服,佩服!”
“世子殿下哪里的話。”鄭和再躬身,自謙地說道。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陛下于我有大恩,這本就是三保應該做的。”
三保,是鄭和的原名,鄭和原姓馬,名三保,鄭和是朱棣賜的名字,也正因為馬三保這個原名,再加上宦官的身份,鄭和也被稱為三保太監。
“誒對了。”在朱棣滿臉笑意地注視下,原本正跟鄭和相談甚歡的朱瞻坺突然嚴肅了起來。
“鄭指揮使先后兩次遠渡重洋,瞻坺倒是有件事情想要請教一下。”
“不敢當,殿下您請說。”鄭和拱手,雖不知道朱瞻坺為什么表情突然嚴肅,但他也收起了臉上的笑意。
“不知道鄭指揮使在下西洋的路上,亦或者是途徑其他國家的時候,有沒有聽說過帖木兒這個國家,知不知道與他們相關的事情。”
“帖木兒?”鄭和皺了皺眉,很快就從記憶中找到了這三個字。
“聽說過,也了解過,但不多。”
“下官只知道,帖木兒是一個大國,其疆域之遼闊,或許不及我大明,但聽那些海外諸國所說,怕是也與我們大明相距不遠。”
“不過,前兩次下西洋,下官也只是走到了德里蘇丹賽義德王朝下轄的毗奢耶那伽羅國,據下官了解,若是想去帖木兒,怕是還要繼續向西不遠的距離。”
“瞻坺,你對遠洋有興趣?”聽著二人的交談,朱棣插嘴道。
“那看來爺爺讓你管轄市舶司,倒是遂了你的興趣。”
“回皇爺爺,并非如此。”對于老爺子的話,朱瞻坺搖頭。
“之所以與鄭指揮使請教這個問題,不是孫兒對遠洋有興趣,而是因為此前曾經聽聞過一個消息,但因為不知道其真實性,所以便想著問問我們大明最見多識廣的鄭指揮使。”
“什么消息?”看朱瞻坺的表情不似在說笑,而是真的像有正事似的,朱棣也嚴肅了起來。
“回皇爺爺,您也知道,此前孫兒整治了北方的商賈,所以在消息上也算得上是靈通。”
“大概兩年前吧,孫兒從一支出塞商人的口中得知,他們經由古絲綢之路出了中原,抵達了西方。”
“據他們所說,在咱們大明的西方,大約是在烏思藏都司群山的西面,有一個名為帖木兒的國家,這個國家是根據這個王朝的第一任統治者的名字來命名的。”
“他們自稱是黃金家族的血脈,同時稱我們大明的皇帝是……”
說到這里,朱瞻坺的臉上露出了難色,似乎是有什么話不太好說出口似的。
“稱朕為什么!?”自稱的轉變,代表著朱棣生氣了,也嚴肅了。
“稱……”朱瞻坺臉上的為難之色不減,但好似是咬了咬牙似的說道。
“稱我們大明的皇帝是契丹國的野豬皇帝……”
朱瞻坺此言一出,全場都安靜了下來。
所有人都低下了頭,而朱棣則是死死地盯著面前的朱瞻坺,似乎是在探尋著什么。
見此情景朱瞻坺輕嘆一聲:“皇爺爺,其實這事兒我估計有很多國家都知道,比如鄭指揮使方才所說的德里蘇丹賽義德王朝下轄的毗奢耶那伽羅國應該就知道。”
“因為據孫兒所聽說的,帖木兒曾經在永樂二年的時候意圖出兵我們大明,但尚在調集兵馬和糧草的時候,帖木兒本人就去世了。”
“因為沒有確立儲君,再加上帖木兒死的突然,他的子嗣便陷入了皇位之爭中,東征一事便不了了之了。”
“孫兒估計,鄭指揮使之所以并不知曉此事,是因為海外諸國有所隱瞞。”
“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帖木兒是他們不能觸怒的存在,我們大明下西洋的寶船隊也是兵力和彈藥都充足,足以滅掉一般的小國。”
“左右得罪不起,便只能選擇閉口不言。”
“孫兒聽說,鄭指揮使此次歸來,也帶來了古里、柯枝和小葛蘭等國的使臣。”
“孫兒覺得,他們或許不知道,但也應該是有所耳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