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要暴富了【二更】
- 火紅年代:知青中的手藝人
- 重生重回年代
- 2154字
- 2023-11-02 00:03:00
這一連串的術語,局外人都聽不懂,除了馬大頭。
“大頭哥,衛國兄弟說得對不對?”
馬大頭顯然很意外,走到周衛國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錯啊,小兄弟,還挺懂行的嘛。”
馬大頭又轉過身來對馬春生說道:“你們不用擔心了,你這小兄弟看起來很懂。錯不了的。”
能花錢盤下這個窯洞,那自然是有真本事在身上的,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而周衛國顧不得和他寒暄,趕緊吩咐馬春生去找人手,越多越好,但人有要求,學東西必須得快。
當然了,知青隊里面閑置的人很多,但是未必肯過來幫忙,周衛國有的是辦法,這年頭,誰會跟錢過不去?誰又會跟吃的過不去?
一盆雞蛋番茄就足夠讓他們趨之若鶩了,可想而見誘惑力有多大?
盡管天色要黑,但周衛國絲毫沒有下工的意思,時間緊迫,必須得教會目前這幾個勞力,起碼也得讓他們對燒窯的過程有個大致的了解。
在所有的工序當中,最復雜的就是摔磚坯,負責教這項技術的人,就被人稱之為大師傅,這是尊稱,意思是技術高。這技術在那個年代水漲船高,如果是給隊里邊兒燒窯,一天的工分是20分,幾乎是平常壯勞力的三倍。就連打下手的人都能領到10分,比平常壯勞力還要多兩分。
和泥的時候,一般講究的是四六開,就是四分沙土,六分粘土,配好的泥土堆從中間挖一個小窩,然后往外擴大,往小窩窩里面注水,這個順序能夠使泥沙粘土充分的攪合在一起。
一般情況下,注水之后,需要停上一夜,泥土變成了濕泥土之后,再把混凝土反復的踩,踩一遍還要翻動一遍,直到踩到那泥土軟硬適中,拿在手里從手指縫里會溢出,但是不會流出來,堆在那里也不會松垮塔軟,就能夠使用了。
等到摔磚坯的時候,把和好了的泥巴用力甩在坯模具里面,力度要拿捏到正好。力度大了,濕泥巴從模具里飛跑,填不滿。力度要是小了,甩出來的磚坯密度不緊密,會出現氣孔,燒出來的磚塊也不結實。
這就對師傅的摔磚劈的力道要求拿捏的很好。
摔磚坯的時候最好是三伏天,那時候天氣最熱,燒出來的磚質地是最好的。但現在,已經來不及了。一般這工作在夏天進行時,由于摔磚坯的師傅的手,拿泥巴,粘泥巴,連喝水的動作都無法完成。助理便會不停的給大師傅擦汗,并且會。捧著大茶杯給大師傅喝,這一口往往都能喝去一大半兒。
所以,皖北的地區管這種茶叫一氣茶。
摔磚坯的模具一般都是三塊磚并排排列在一起,呈現長條狀,一般是棗樹的硬木材質做成的。每塊磚樣的結合處是隔板,磚坯模具的下面是木板片,它們緊緊的拷在磚模具的框上,就形成了所謂的平整光滑地,多余的泥巴用竹片刮走。
一般師傅是用弓箭的弦那樣的刮具,來刮掉多余的泥巴。
這樣摔出來的磚坯,要曬去濕氣后,再壘成鼎,整齊放在一起慢慢的陰干。而且,成鼎地半干磚坯上,還要鋪上稻草秸稈,能很好的避免在暴曬情況下開裂。
一旦磚坯上出現了裂紋,燒制的時候裂紋就會裂開越來越大。同時在整個過程中還要防雨淋,磚坯被雨淋了之后極易變形散掉。這樣陰干之后,就可以叫做生磚坯了。
而現在周衛國就想讓大家先了解生磚坯的制作過程,聽到馬春生和葛大鵬云里霧里一般,也不知道周衛國是怎么記下來這些繁瑣的程序的。
“哥,你可以啊。”
葛大鵬對周衛國的印象,還停留在二流子的階段,這了解了以后,心理不由的對周衛國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觀。
說實話,他之所以心甘情愿的當周衛國的狗腿子,那是因為周衛國曾經救過他的命。
“好了,今天你們把制作生磚坯,能消化和吸收了就好。咱現在需要做的是,得去挖沙土,還有粘土,這是制作生磚坯的材料。”
這年代,運輸工具只有大隊里有馬車,沙土倒是河邊就地取材,而粘土必須得從其他地方運過來。
這就需要馬車,周衛國現在都需要舅舅的幫忙,馬車歸生產隊管,但周衛國還沒那么大的臉。
“這事包在我身上,我回去給俺爹說。”
王大虎拍著胸脯,信誓旦旦的保證,周衛國也放下心,他這個舅舅做后盾,什么事兒都不用愁。
“讓我舅幫忙打聽一下,誰買自行車和梅花手表?這兩樣下來,起碼也得賺他個千把塊錢。”
眼下需要花錢的還很多,前期的投入是必要的,沒有投入哪有產出?
這兩個賣出去,輕松能獲得1000元,要暴富了的節奏。
“成。”
王家三兄弟踏著暮色而去,周衛國和葛大鵬也要回到馮家村知青點,馬春生要回到家里找人,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只是周衛國和葛大鵬在走到馮家村村口的時候,突然之間看到一個人,身上穿著孝衣,有一個老人帶著,來到了村頭的土地廟。
“這誰家又死了人了?”
在村子里待了幾個月,周衛國他們也熟悉了農村人的做法,每當家里有死人的時候,孝子孝孫就由專門的人帶領著去村口的土地廟,燒了紙之后,口中念念有詞,這被稱之為報廟。
70年代各家各戶有家里老人去世,根本就不需要各自發喪,都是由生產隊統一發喪。隊長就是家務長,一切事情都是由他操心安排,如果死者后人兄弟姐妹多,需要特殊隆重熱鬧一些,隊長一致同意勞力及雜工,一切由隊長統一安排。
盡管這時已經開始提倡火葬,但土葬仍然占據著豫東大部分農村的葬禮形式,而最為重要的一環就是得有嗩吶匠。
嗩吶表演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音調動作節奏相互配合,激發出內心的情感。
七八十年代,嗩吶匠的地位非常高,一個像樣的嗩吶匠,十里八村都聞名,不僅賺錢,還受人尊敬。每逢出百事時,孝子孝孫都跪倒一片,請求嗩吶匠為老人演奏送行,
走到村口,便看到馮村大隊長急匆匆往外走,看到周衛國和葛大鵬,連忙叫住了他們。
“小周,小葛,你倆去焦村一趟吧,請那個大嗩吶匠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