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勾山查檐
- 火紅年代:知青中的手藝人
- 重生重回年代
- 2004字
- 2023-11-01 11:15:30
“衛國,別跟他們一般見識,走,明天咱們磚窯就開工……”
趕過來的馬春生,對著馬鵬展輕蔑地看了一眼,隨即又說起來那磚窯的情況。
“這磚窯是我們村兒馬大頭家里的,他家娘們病了,幾個小子還嗷嗷待哺,幾個兄弟因為分錢不均,都退出來了。三個月前就閑置起來了……”
“我娘說,買不到磚,就跟馬大頭商量一下把這個磚窯盤下來。”
“只是我家準備東西花了不少錢,沒那么多了……”
周衛國頭都沒有抬,直接對他說。
“這事兒好辦,你打聽好了嗎?這磚窯他賣多少錢?”
“這年頭,燒磚是個技術活,一般人干不了。還有得需要大量的壯勞力。”
“具體還沒問馬大頭,但我估計總歸不會超過200塊錢。馬大頭他媳婦兒的病重,急需要錢……”
周衛國把手里的大前門煙,往地上一甩,一腳蹬的皮鞋在自行車的車架,弄了一下泥。
“錢的事我搞定。”
他爸媽臨走前給他帶了一兜子錢,周衛國數都沒數,揣兜里就來了。
這幾個月,用的錢大部分都是舅舅給的錢,小金庫壓根就沒動。
到了馮村知青點,周衛國翻開自己的床鋪,拿出那小包,仔細數了數竟然有300塊零40元。
周衛國抽出來了20張大團結直接給了馬春生。
“把磚廠盤下來吧,事不宜遲,最好明天就能動工。”
馬春生拿著錢眼睛都直了,他長這么大還沒見過這么多錢。
“衛……國兄弟,好好好,我現在就去……”
看著他的背影,葛大鵬小聲提醒周衛國。
“哥,你就不怕他把錢給你貪了?”
“大鵬啊,你還是眼界窄了。有句話聽說過沒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葛大鵬撓著后腦勺,慢慢咀嚼著這其中的道理。
“明白了,哥。”
周衛國直接拍了一下他頭,對著呆若木雞的葛大鵬說道。
“走吧,把生產隊的活趕緊忙完,咱就有空干私活了。”
……
種麥子的活,還剩下有1/3,接下來就是出紅薯,出花生,秋玉米已經收完了,就等著把玉米打了,打成籽兒之后,去交公糧。
第二天,整個馮家村知青隊就流傳著一個爆炸大消息。
“周衛國買了朱家村的磚廠,這是要燒磚致富嗎?”
“一個二流子而已,還真以為他能干出什么事業?”
在周衛國背后說也就罷了,當他和葛大鵬在干完知青大隊的活之后,準備去朱村磚窯廠的路上,有兩個不長眼的人沒看到,多嘀咕了一句。
結果,葛大鵬的拳頭就伺候了上來,一拳一個。
瞬間,這兩人鼻子流血,差點沒暈了過去。
“葛大鵬,竟然敢打我們朱村知青,你是活的不耐煩了。”
這地界兒確實已經到了朱村知青點兒,這兩個人如同是入了狼群的羊一樣,本該夾起尾巴做人,結果竟然還這么橫。
葛大鵬瞪著銅鈴似的眼睛。
“咋滴?不服氣啊。”
接著大腳丫子又伸了出來,咚咚兩下跺在了兩人的屁股上,這兩人當即來了個嘴啃泥,爬起來二話沒說就往知青點兒跑。
“怎么樣?哥。”
葛大鵬打了人之后,還向周衛國在邀功,周衛國真是無力扶額。
“葛大鵬,你真是沒腦子。咱現在的任務是啥?全力以赴賺錢賺錢。”
朱村知青點明顯抱團,在人家的地界上,葛大鵬還這么橫。
幸虧人沒多大事兒,不過,周衛國也看清了其中一個人正是朱村知青點大隊長劉志勇的一個親戚。
這人不會善罷甘休是肯定的,但葛大鵬已經把人打了,顧不了了。
“走吧,趕緊去磚窯廠。”
馬春生早就在那候著了。
要說這燒磚瓦是個技術活,一點兒都不假。
農村蓋房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有兩種,一種是瓦房,另外一種就是草房。
不論是瓦房還是草房,墻壁都很厚,大約為1尺6的厚度,這是基于墻壁厚保暖,所以一般老屋子才冬暖夏涼。
瓦房通常叫做里生外熟,原因是外面的磚經過高溫燒制而成,所以叫做外熟。
至于里面包裹著的是生土坯,自然是生的。
而這個瓦房根據用磚量的多少,又可以分為外包青和下平窗兩種。
外包青是外墻全部用青磚砌成,下平窗是輕磚只砌到窗戶以下部分。
這里面的學問多的很。
當年周衛國學藝的時候,還專門研究過五六十年代的房子。
在磚窯廠,馬春生他爹和他娘都在候著,肯定不放心,想要親自看看周衛國燒制磚瓦。
“大伯,大娘,你們咋也來了?”
馬父和馬母不好意思說是來監工的,扯了一個幌子。
“在家也沒事,現在磚瓦是大頭,得趕緊趕制出來……”
周衛國心知肚明,也沒揭穿,一邊往磚窯里面走,一邊問他們。
“蓋房子講究勾山查檐多經100年,勾山查檐的瓦房堅固能歷經百年不壞。勾山指的是砌山墻時要慢慢的往里收。查檐指的是用磚把椽子頭和檀條頭都包在墻里不露出來。查檐又分為四封檐,三封一出,兩封兩出,兩邊都不封檐稱之為四出檐………”
不僅是馬春生,馬父和馬母也愣在了那里,大概是想不到周衛國一個城里的年輕娃娃竟然還真懂得農村蓋房子,起碼這些理論顯得挺專業的。
“衛國,你真的給別人蓋過房嗎?”
周衛國嘴里邊的狗尾巴草,吐了出來,咧嘴一笑。
“以前確實蓋過很多,最近手有些生了……”
馬父和馬母心頭一滯,差點沒摔倒。
這孩子可真會說大話,滿打滿算才18歲的年紀,上哪兒給人家建房子去?
周衛國假裝沒注意到了,繼續往磚窯里面走。
這個磚窯規模不大,就地取材粘土,旁邊又是空曠的樹林。
70年代的土地還遠遠沒有像后世那樣被利用的很充分。
有些農村,離村莊不遠的地方都埋上了墳頭和活人爭地。這年代的喪葬制度,火葬還沒有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