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周易》的流傳與得名

我們所講的《周易》,是指今天所見到的傳本,而在周代,易書至少有三種。《周禮·春官·太卜》說:“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說明先秦時期,還有《連山易》和《歸藏易》與《周易》并存。即使是《周易》,自秦漢以來也有不同的傳本和結構形式。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有人盜發了戰國時魏襄王的墓,墓中有《易經》,但沒有《易傳》(亦稱十翼),爻辭也和今本《周易》不同。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其卦名、卦的排列次序都與今本不同;十翼中沒有《彖傳》《象傳》《文言傳》,卻另有《要》《昭力》等三篇;其中雖有《系辭傳》,內容也與今本有差別。這種情況說明,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不但只是先秦易學著作中的一種,而且僅是眾多《周易》傳本中的一種,別的《周易》傳本和易學著作,與今本的結構、卦名、卦序、傳注等都是不同的。然而,對中國文化的傳延與發展、對中國民族精神產生了巨大影響的,無疑是今天所見的這個《周易》傳本。所以,本書所論,當然也就只能是以這個傳統的《周易》傳本為據。

《周易》一書最終著成于戰國末期。秦始皇焚書,未及卜筮之書,所以它未遭秦火。自西漢起,有了傳《易》的專門之學。開始諸家皆祖田何,以后又有了今、古文《易》的區別。今文《易》有施讎、孟喜、梁丘賀、京房等諸家,他們所傳的是《易經》十二篇,受到官方維護和承認,得立于學官。其特點是經、傳分開,不相混雜。當時還有費直傳古文《易》,官方雖不承認,在民間卻流傳較廣。其特點是專以《易傳》解經,把《彖傳》《象傳》《文言》雜入卦中,使經與傳合為一體。西漢末年,劉向用皇家秘藏的古文《易》校對施、孟等人的今文《易》,發現后者有不少脫字,而費直《易》卻與秘本相同。至東漢,原受冷落的費氏《易》開始興盛起來,著名經師鄭玄、馬融等皆治費氏《易》,結構上大體仍其舊。魏人王弼注《易經》,晉人韓康伯續注《易經》,用的都是鄭玄的本子。唐代初年,孔穎達主編《五經正義》,其中《周易》用王弼和韓康伯的本子。宋代易學大發展,程頤作《伊川易傳》,用的也是王弼的本子。宋人呂大防、晁說之、呂祖謙等人,恢復漢時人今文《易》之舊,又將經與傳分立。清代初年官修的《周易折中》,采用經、傳分立的老辦法,讀起來甚為不便,所以阮元編《十三經注疏》的時候,采取的是王弼、孔穎達的注疏本,這個本子也被錄入《四庫全書》,即今天的《周易》通行本。溯其根源,實起于漢代費直的古文《易經》,而當時立于學官的施、孟、梁丘三家傳授的今文《易經》,在晉末“永嘉之亂”時就亡佚了。

《周易》因何而得名?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目前卻還沒有確切的解釋。有人認為“周”是“周匝”“周遍”的“周”,有人認為是“周族”的“周”,還有人認為是“周代”的“周”。“易”字的解釋更是五花八門。有人說“易”象蜥蜴之形,蜥蜴善于變色,取其善變以為義;有人說“生生之謂易”,認為萬物的繁衍生殖是“易”的本義;有人說“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認為“易”是筮官的官名;還有人認為易占的方法比龜卜容易,因而釋易為“簡易”之義;更有人統而觀之,認為易有“簡易”“變易”“不易”“交易”“反易”“對易”“移易”等多種含義。

以上諸說,見仁見智,都有一些根據和道理。雖莫衷一是,眾說紛紜,但也足見《周易》之學博大精深之一斑。現代學者多認為,《周易》是周代的一部占筮書,《周易》一名必和周代的占筮分不開。如《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昭公五年:“莊叔以《周易》筮之。”哀公九年:“陽虎以《周易》筮之。”凡提《周易》都與“筮之”相連,說明《周易》在春秋以前,并無其他方面的功用。因此,《周易》名稱的含義,似以“周代的占筮”為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安县| 平原县| 泸水县| 阿合奇县| 调兵山市| 东兰县| 读书| 宣汉县| 府谷县| 黎川县| 安陆市| 平凉市| 柘荣县| 龙川县| 绥宁县| 鄂托克旗| 沁阳市| 自贡市| 碌曲县| 虎林市| 加查县| 平定县| 三江| 林口县| 涿鹿县| 鸡东县| 习水县| 漳州市| 永寿县| 甘泉县| 小金县| 龙口市| 石嘴山市| 大悟县| 祁东县| 晋城| 高州市| 元谋县| 津南区| 汉川市|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