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火藥與掃盲班
- 大明歷代皇帝教崇禎治國
- 當年大表哥
- 2007字
- 2023-11-01 23:53:31
“為何火藥在鐵管里燃燒,就可以推動鉛彈射出去。
而在外面燃燒,鉛彈動都不動呢?”
崇禎循循善誘道。
這到底是何道理呢,徐光啟和孫元化低頭呢喃著。
兩人是明代開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對西學的研究頗深。
崇禎的一番話讓他們的腦中升起了一絲念頭,但是又抓不住。
徐光啟沉吟了一會,把此時的想法說了出來。
“能把鉛彈推動的不是火藥,而是火藥燃燒時產生的濃煙。
這些煙想要從鐵管里散出來,只能把前面的鉛彈推走。
而在外面,濃煙可以向四處散發,所以鉛彈動都不動一下。”
崇禎欣賞地看了一眼徐光啟,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想出火銃的發射的原理。
看來自己把火器的研發交給他們師徒二人,是個明智的選擇。
“徐老說的沒錯,正是火藥燃燒時產生的氣體推動鉛彈射出去。
諸位可以再驗證一下,火藥在空曠的地方點燃時,只是煙火。
倘若用紙將其緊緊包住,就變成了可以炸傷人的爆竹。
既然,我們知道了火銃的原理。
那么,我們就可以從火藥和銃管這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什么樣的火藥可以產生更大的威力。
火藥的產生源于煉丹術,經過前人一步一步的改良。
由當初只能起火,升級到北宋年間的“霹靂炮”、“震天雷”。
所以,朕認為,當務之急是要改良火藥。
越好的火藥,燃燒時產生的氣體就越厲害。
推動鉛彈的力就越大,就越能殺傷敵人。
其次,就是銃管。
優秀的銃管一定要抵擋得住火藥爆炸時產生的威力,避免炸膛傷人。
其次,還可以使鉛彈往前方射出去,而不是往四處亂射。
所以,銃管的內壁一定要光滑,避免鉛彈卡在銃管,引發炸膛。
另外,銃管的內徑大小要和鉛彈一致。
如果留有縫隙,那么火藥燃燒時產生的氣體就會泄露。
打出去的鉛彈,自然就會軟綿無力。”
徐光啟和孫元化陷入了沉思的狀態,他們感覺腦海中的迷霧正一點一點地消散,火銃的神秘面紗就要揭開。
孫承宗雖然不懂如何研制火器,但也忍不住地提了一個疑問。
“陛下,既然銃管容易炸膛,那把它加厚加粗不就可以了嗎?”
底下的大匠和官員聽了點了點頭,看來很多人心中也有此認識。
隨著討論加深,有的認為直接加厚加粗,有的則認為要鍛煉出一種新的精鐵來代替舊的。
最后,兩撥人吵成一團。
崇禎伸手虛壓幾下,場面才重新安靜下來。
“加厚加粗是可以,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到它的造價,以及攜帶的便利性。
火銃的研制不能只顧及一個方面,還需要放眼整體。
只有局部都好了,整體才算好。”
........
走出了軍械監,崇禎對身后的孫元化問道:“火器的制作流程以及實驗的數據,是否用文書記錄下來?”
孫元化愣了一會,疑惑地回答道。
“火銃的制作方法均是由大匠們口授相傳,一來,大匠們沒幾個是識字。
二來,也是為了防止火銃的技術流傳出去。
至于,實驗數據用文書形式記錄,監中未曾有此制。”
崇禎擺了擺手,不滿地道:“后人不忘前秦之事,皆因先輩們用刻刀通過文字的形式,把事情記錄下來。
倘若沒有了這些竹簡和書籍,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我等都不知自己是誰,從哪里來。
既然我們現今懂得如何制作火銃,就應為后人留下可以為之自豪和追索的史料。
實驗數據的記錄也同樣重要,有了記錄,下次就可以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和做重復的實驗了。”
孫元化面露難色,躊躇了下,說道:“陛下,文書記錄倒好辦。
最主要是很多大匠不識字啊,要他們拿毛筆寫字,簡直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崇禎恍然大悟,是自己太想當然了,卻忽略了封建時代識字率。
即使后世的民國時代,男性識字率約為30%,女性識字率僅為5%。
要想推動大明的工業發展,先提高工匠的文化水平是前提。
崇禎想起了之前為了教會太監和宮女識字,而在宮中開設了掃盲班。
看來,掃盲班不僅要在軍械監中開辦,兩局乃至大明境內都須開設。
回到乾清宮,崇禎依然在思索著如何在大明境內開辦掃盲班。
苦思一夜,依然毫無頭緒。
只好在朝會上,把這個難題拋給大臣們。
眾臣得知陛下要開設掃盲班,雙眼不禁一亮。
教化萬民,乃天下讀書人的夢想。
誰要是真正能做到教化大行,和孔圣人平起平坐毫無問題。
其中,東林黨一派的官員相當激動。
自從陛下通過京營和錦衣衛,將靜坐抗稅的東林黨官員全部處罰后,東林黨在朝中的氣勢大減。
如今,陛下欲開設掃盲班,教化天下。
東林黨一派的官員,覺得此次的機會正是為他們而準備。
戶科給事中薛文周迫不及待地出列。
“陛下,臣認為開設掃盲班,應多講講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猶如黃鐘大呂,深撼人心,令人向善。”
薛文周的迂腐之論令崇禎為之語塞。
開設掃盲班,只是想讓平頭百姓多認幾個字,能讀懂白話文即可。
崇禎停頓了一會,說道:“圣人之言,字字皆微言大義。
非大家指導,難以入門。
朕只是想讓平民會認幾個字,能讀懂大明皇家時報即可。”
薛文周著急地拱了拱手道:“陛下,臣并非要求百姓精通經書,只是想他們用圣人之言來修身養性即可。
正所謂朝聞道,夕可死。”
崇禎懶得跟他糾纏,順水推舟道。
“與其讓百姓翻閱高深的儒家經典,不如從經籍中抽出精華。
翻譯成白話文,再編成課本。”
如此一來,百姓既能認字,又能了解圣賢之道。”
崇禎的話聽上去不失為兩全其美,薛文周試探地問道:“陛下的主意甚妥。
只不過,該誰來編這課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