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成為雍正
  • 李正
  • 7219字
  • 2023-10-16 11:40:27

張廷玉:清朝太廟的唯一漢臣

雍正皇帝一生里有過很多大臣。但是在中央,陪伴雍正帝走完整個13年執政周期的,其實只有張廷玉一人。最終,雍正帝也在遺詔中宣布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然而,雍正帝身為清朝皇帝,讓張廷玉這一位漢臣配享太廟,這在當年還是引發了一些爭議。只能說,或許在雍正眼里,張廷玉才是一位大臣最應該有的樣子。

張廷玉身為漢臣,死后能進清朝太廟,繼而受享皇家香火這件事,說起來還是挺奇怪的。首先,在清朝配享太廟的王公大臣一共有26人,其中23人是滿人,2人是蒙古貴族,進太廟的漢人,就只有張廷玉。不僅如此,在26人中,有23人都是戰功赫赫的。剩下的3人,一個是雍正摯愛的親弟、雍正朝的“常務副皇帝”老十三怡親王允祥,另一個是晚清時皇族的“大咖”、洋務運動的主心骨恭親王奕?,最后一個,就是張廷玉。

所以,張廷玉配享太廟這件事,從民族上講,他是漢臣,很特殊;從功績上講,他是文官,沒有戰功,仍舊很特殊。

張廷玉縱橫官場,跨越了康雍乾三朝,他到底憑什么進太廟?又為什么說他的結局不算善終呢?

一、勤學苦干地崛起

張廷玉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他父親張英不但是當時的文華殿大學士,而且曾被康熙指定為皇四子胤禛的漢學老師。因此,張廷玉從小耳濡目染,他所接受的教育,其實都是皇家水平的。此外,張廷玉自己的科舉之路,也可以說非常順利。

張廷玉16歲中秀才,25歲中舉人,29歲中進士。康熙三十九年(1700),29歲的張廷玉在考中進士后,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的日子里,與周圍人都鉆研四書五經不同,張廷玉對滿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

研究清書,幾忘寢食。[1]

到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的翰林院散館考試時,張廷玉憑借著自己御試滿文“一等第一”的成績,升任翰林院檢討。一個漢人,考了滿文考試的“一等第一”,張廷玉的學習能力可見一斑。并且,張廷玉也因此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

僅僅一年后,康熙四十三年(1704),張廷玉就被安排去南書房[2]值班,這里是康熙朝的決策中心;同年,他還兼任了康熙的日講起居注官[3],負責服侍康熙并記錄康熙的日常言行。都是康熙欽點的。康熙能看中張廷玉這個翰林院小官,極可能是因為以下兩點:一是因為張廷玉苦學滿文,這會讓身為滿族皇帝的康熙有極大的好感;二則是因為張廷玉的父親張英在康熙朝始終以老成持重著稱,很受康熙器重。兩點疊加,才讓年紀輕輕的張廷玉早早進入南書房,常伴御前。

久居權力中心的張廷玉后來的仕途也是扎扎實實地一步一腳印:康熙五十一年(1712),升任翰林院修撰;康熙五十四年(1715),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康熙五十五年(1716),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康熙五十九年(1720),轉任刑部左侍郎,這一年,張廷玉49歲。

張廷玉的為官風格雖然在大體上和他的父親張英如出一轍,始終秉承著謹小慎微的原則,但張廷玉也時常能在關鍵時刻展現出自己的魄力與決斷。

比如,康熙六十年(1721),當時在山東有鹽販和生員以“宗教”的名義聚眾鬧事,而當地官員為了邀功,將犯人的活動夸張地定性為“謀反”,做成了一樁株連了150多人的大案。于是,張廷玉以刑部左侍郎的身份,代表中央巡視山東,確認案情。彼時的張廷玉“窮日夜之力,撿閱卷案”[4],最終扛著“包庇漢人謀反”的政治壓力,將案件改判為“盜竊罪”而結案,并把判死刑的人數壓到了7個,成功平息了當地民怨。

對于這個結果,康熙也很滿意,當年就將張廷玉從刑部侍郎平調為吏部侍郎,又因為時任吏部尚書的富寧安[5]在新疆駐兵,張廷玉就成了吏部實際的控制者。就任后,張廷玉開始整頓風氣、打擊貪腐。取得的效果很理想,時人稱張廷玉為“伏虎侍郎”。“打老虎”的反腐先鋒,也成了張廷玉在康熙朝的最終形象。

轉年,康熙駕崩,雍正上位,張廷玉迎來自己人生的第二階段。

二、君臣相伴的典范

在康熙駕崩后的第二個月,51歲的張廷玉就被雍正委派了兩個官職:一、禮部尚書;二、《圣祖仁皇帝實錄》副總裁官。也許有人會覺得禮部尚書是從一品、正部級官位,顯然是更重要的,但其實,后者這編纂《圣祖仁皇帝實錄》的官職才是關鍵所在。

因為,康熙作為清朝政權的實際鞏固者與版圖的實際確立者,與清朝歷代君主的實錄冊相比,《圣祖仁皇帝實錄》的內容實在是太簡潔了,而且對比原始檔案,《圣祖仁皇帝實錄》明顯有著非常多的刪改痕跡。目前學界幾乎公認,這多半是雍正授意的,為了掩蓋“九子奪嫡”的部分真相,從而對政敵的負面評價添油加醋,對自己的陣營則盡量維護。

舉個冷門的例子:康熙一廢太子時,曾有一篇羅列胤礽罪行的口諭長文,這一記錄就在《圣祖仁皇帝實錄》里被刪改了。而如果查閱當時的大臣回奏的滿文記錄,卻能發現其中有一條極為關鍵的信息,那就是老二年輕時曾經暴打過老四,以致把老四踢到昏死,直接從臺階上滾下去了。存在著諸如此類的黑歷史的前提下,雍正將諱莫如深的宮廷檔案交給張廷玉去修纂,足見他們君臣二人之間早已存在的信任與默契。

在張廷玉出色地完成任務后,君臣關系開始持續升溫。其實,這放在今天也一樣,下屬替領導做多少件公開的好事,都不如替領導做一件私密的壞事。

于是,在雍正朝的前6年,張廷玉的工作履歷看起來很有意思。他幾乎主管過清廷所有的核心部門:雍正元年(1723),52歲的張廷玉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監察全國各省和在京百官;同年,又改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兼任戶部尚書,握住了全國的錢袋子;雍正三年(1725)升大學士;雍正六年(1728)兼任吏部尚書,這一年,張廷玉57歲,說他一句“門生故吏遍布朝堂”,毫不夸張。但雍正始終很放心,因為張廷玉他既不結黨,也不營私。

先說不結黨。除了雍正的口諭和奏折,張廷玉從沒以私人名義給任何一位官員寫過哪怕一封信,

無一字與督撫外吏接。[6]

用一句話來形容,張廷玉的為官之道就是“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黃庭堅《贈送張叔和》)。

再說不營私。張廷玉幾乎不收禮,

凡饋禮值百金,輒峻卻之。[7]

禮物但凡貴重一點,就嚴詞拒絕。張廷玉的生活之清苦,甚至連雍正都看不下去了,有一次決定賞他兩萬兩白銀以補貼家用,張廷玉一開始拒絕了,表示臣不需要。后雍正堅持才收下,但他又拿出部分錢給老家的人和族人用。

張廷玉除了用清廉自守換得了雍正的絕對信任之外,他也靠自己的勤政和付出,成了雍正離不開的“貼身秘書”。根據《清史列傳·大臣畫一傳檔正編十一·張廷玉》的記載,雍正的口諭需要張廷玉擬旨時,后者使“述旨信無二,萬言頃刻成”,簡直如語音輸入一般又準確又快。

如果說康熙是真正奠定清朝統一版圖的皇帝,那么雍正就是正式確立清朝國家制度的皇帝。像是軍機處的設立,以及那些為清朝強行續命的改革,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甚至是“改土歸流”,這些制度與政策能成功推行,除了依賴雍正本人近乎偏執的勤政之外,也離不開雍正破格選拔重用的一系列重臣。而這些重臣,如果說在地方的代表是非科舉出身、忠心耿耿的李衛與田文鏡,那在中央的代表,就只能是清廉能干、勤勉當差的張廷玉了。雍正幾乎所有的制度建設與改革政策,都是由張廷玉草擬的。換句話說,雍正是改革方案的設計者,張廷玉是改革內容的宣講者。就像雍正在遺詔中對張廷玉的評價:

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清世宗實錄》卷一五九,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而雍正對張廷玉的喜愛與依賴,幾乎到了他自己想想就很開心的地步。比如,張廷玉曾有幾日病了,沒上班,直到老張身體好了后,雍正才突然和身邊的人說:

朕股肱不快,數日始愈。[8]

朕的這胳膊和大腿啊,其實已經疼了好幾天了,直到最近才感覺好了一些。此話一出,周圍的侍從就很慌張,皇上胳膊和大腿疼?我們這些做奴才的怎么都不知道啊!接著就是陣陣賠禮道歉,請罪道是自己沒有伺候好圣上。但雍正卻哈哈一笑說:

張廷玉有疾,豈非朕股肱耶?[9]

而此種依賴在雍正八年(1730)以后,更上一層樓。那一年,雍正帝最得力的助手,老十三怡親王允祥去世了,此后,除了必須由滿人出面的事情,張廷玉幾乎扮演了允祥生前的所有角色。雍正身體抱恙時,就曾指定由張廷玉來辦理一切事務。而謹小慎微、勤勤懇懇地服侍了雍正半輩子,幾乎所有事上都和雍正堅定地站在一起的張廷玉,也換來了他的巨大回報。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駕崩前留下了遺旨,著張廷玉配享太廟。

在清朝,這對一個漢臣而言,是無上的光榮,這意味著此后歷任清朝皇帝祭祀祖先時,還要一起拜一拜張廷玉。

可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臨終前的好意,卻讓張廷玉在晚年備受折磨。

三、配享太廟的風波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清世宗雍正皇帝駕崩。皇四子弘歷繼位,成了我們熟悉的乾隆皇帝。

說起來,乾隆最初對張廷玉還是不錯的。不但在繼位之初就給張廷玉加封了伯爵,讓張廷玉成了自滿洲入關以來,第一個獲封伯爵的漢臣,乾隆還公開承諾會繼續保留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而張廷玉對乾隆也很忠誠,在乾隆推行各項政策時,自己都表示支持;而等到乾隆想安排訥親、傅恒等新人取代自己在軍機處的位置時,老張也同樣很知進退,選擇了接受。

但這其中還是存在著一個尷尬的問題——雖然說,讓張廷玉配享太廟這是白紙黑字寫在雍正的遺詔中的,但真要較起真來,這純粹是雍正仗著自己的個人喜好胡來,朝堂上對此的非議始終是很多的。

道理很簡單,在張廷玉進太廟之前,清朝太廟里一共有19位大臣,其中18位都是立有軍功的。包括乾隆朝早期兩個有資格進太廟的,一個是主持西南各省“改土歸流”的鄂爾泰,一個是鎮守西北的“超勇親王”策凌,兩個人都戰功赫赫。而那時,太廟里唯一一個沒有軍功的,還是雍正的親弟弟,老十三怡親王允祥。張廷玉只是一個漢臣,能跟允祥比嗎?顯然是不能的。以至于在乾隆即位后不久,就有人對張廷玉進太廟這件事提反對意見,比如吏部尚書史貽直[10],就帶頭反對過。乾隆自己說:

史貽直久曾于朕前奏,張廷玉將來不應配享太廟。(《清高宗實錄》卷三五四,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而乾隆對此的反應是:

而彼時,朕即不聽其言也。(《清高宗實錄》卷三五四,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可見,在早期,面對其他大臣對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質疑時,乾隆還是一度選擇保護張廷玉。只不過,“章總”(因喜好在字畫上蓋章,乾隆被戲稱為“章總”)也是太過在意張廷玉配享太廟這件事了。

乾隆十三年(1748),77歲的張廷玉提出要告老還鄉時,乾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清高宗實錄》卷三〇七,乾隆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

張師傅,您將來可是要進太廟、在京城享受皇家香火的人,您怎么能回家養老呢?這一年,乾隆38歲。這句話聽著像是乾隆在刁難張廷玉,但也能聽出來乾隆對張廷玉的承諾仍在,至少乾隆此時還是認為張廷玉是能配享太廟的。那在這里,乾隆的話或許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以你張廷玉的功勞,配享太廟本來就有很大爭議了,倒不如留在京城,死在京城,一輩子鞠躬盡瘁,這樣,你進太廟也更名正言順一些。

此時的乾隆,其實是在對張廷玉釋放善意的。

我們再來看一份比較冷門的史料,就是乾隆十四年(1749)十一月十六日,宮廷御醫劉裕鐸的一份對張廷玉的診斷報告:

奉旨看得大學士張廷玉,系心脾虛弱,胃經微受客寒,以致腹脅作脹,夜間少寐。[11]

很明顯,這是乾隆派御醫給張廷玉看病去了。那時的張廷玉不但腸胃不好,還經常失眠。之前一直拒絕張廷玉告老還鄉的乾隆,在收到這份報告后不久,就批準了張廷玉的退休請求。而且,乾隆還專門召集百官開了一次大會,以表彰張廷玉過往的付出,同時,乾隆在會上還對他們君臣的未來展開了美好的暢想:

至朕五十正壽,大學士亦將九十。輕舟北來,扶鳩入覲,成堂廉盛事。(《清高宗實錄》卷三五三,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待朕50歲生日時,張師傅您那會兒也快90歲了,到時咱們君臣再會,必定會是一樁佳話呀!

故事到了這兒,是不是看上去一切都特別美好?可接下來就出事了。

張廷玉自己先犯嘀咕了,他想起去年申請退休時,乾隆不但沒答應,還說配享太廟的大臣就不該告老還鄉。于是,張廷玉就開始擔心,如今圣上倒是允許自己告老還鄉了,那會不會就不讓自己配享太廟了呢?接著,張廷玉就突然跑進宮中,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非要乾隆給他寫個字據,承諾哪怕自己告老還鄉了,在他死后也仍然能配享太廟。

一個大臣,要當朝天子給自己立字據,這太過分了,有失體統。

乾隆考慮到多年的感情,還真就硬著頭皮答應張廷玉了。你不是要字據嗎?行,那朕就寫首詩給你當字據:

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

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馀思或過之。[12]

放心吧老張,父皇在遺詔里說好的事,朕一準兒答應你。

其實這時候,乾隆已經有些動怒了,可如果一切到此為止,余地是尚且還有的。但在此之后,意外卻接踵而來。

領到字據后的張廷玉先是無比開心,熬夜寫了一宿的謝恩折子。可轉天這78歲的老頭卻怎么也起不來床了,既然自己無法親自到宮中謝恩,張廷玉就讓二兒子[13]替自己進宮謝恩。終于,乾隆在應付完張廷玉的二兒子后,轉頭就天威震怒——要恩典時,親自來,拿了恩典,就派兒子來打發,你眼里還有沒有朕這個皇帝?“章總”此時會生氣,其實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老張你想要退休,人家不但批準了,甚至還開大會來表彰你這一生的功績;你要立字據,人家也給你立了,讓你吃了定心丸。可在人家都做到位之后,你卻派兒子去答對,你到底懂不懂感恩呢?

可更大的意外還在后面。張廷玉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有問題,于是,轉天一早就飛奔進宮,親自去謝恩,但卻謝出了大罪過。乾隆說,昨天朕罵你的時候,你兒子早已經走了,你怎么知道朕生氣了?你是不是在朕身邊安插了眼線?于是,乾隆越想越氣,最后便以“結黨”為名,革除了張廷玉的伯爵之位。

可即便如此,乾隆還是保留了底線,他并沒有廢掉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

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張廷玉剛收拾完家當,準備回老家,結果卻碰上了乾隆的皇長子永璜意外病逝。皇室發喪,張廷玉動身不成了。永璜的喪期是三月二十三日結束的,張廷玉在三月二十五日就去找乾隆了,問道,既然皇長子的喪期已經結束了,臣這會兒是不是就能撤了呢?此時的乾隆還沉浸在巨大的喪子之痛中,張廷玉來了這么一出,乾隆終于無法再忍了,他正式組織群臣討論,取消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這不就是你一直心心念念的嗎?你還讓朕給你立字據?那這回,朕還真不給你了。

直到張廷玉死后,乾隆才恢復了他配享太廟的待遇,以表示自己對雍正遺詔的尊重。只是,此時的張廷玉,他已經什么都不知道了。而張廷玉的晚年,則是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帶著無限的遺憾去世的。

可故事到這兒就結束了嗎?沒有。

張廷玉去世30年后,乾隆五十年(1785)時,乾隆74歲了。他在翻閱檔案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篇自己年紀輕輕剛即位不久時張廷玉所寫的文章《三老五更議》。張廷玉在文中既講了臣子該如何恪守本分,又講了君主該如何保持威儀。此時已逾古稀之年的乾隆,讀著讀著,可能是想起了自己年輕時對張廷玉所做的事,忽然感慨道:

夫廷玉既有此卓識,何未見及朕之必不動于浮言,遵皇考遺旨,令彼配享太廟?而臨休致歸里時,乃有求入廟之請。此所謂老衰而戒之在得乎?朕又以廷玉之戒為戒,且為廷玉惜之。(《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二四,乾隆五十年二月初七日)

唉,張廷玉當初為什么就不相信朕一定會讓他配享太廟呢?臨了,還非要朕給他寫個字據,最后平白無故牽扯出那么多的事來。

此時的“章總”是在貓哭耗子假慈悲嗎?還真不是。

因為在此之后,乾隆對張廷玉的后人都是照顧有加的。像是張廷玉的小兒子張若渟,當初沒考上科舉,最后靠納捐買的官,所以仕途一直不順。于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乾隆就下旨說:

張若渟雖非科甲,但尚謹慎,且系大學士張廷玉之子,特加擢用,以示朕眷念舊臣之意。(《清高宗實錄》卷一三四一,乾隆五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

張若渟這小伙子雖然科舉沒考上,但他畢竟是張廷玉的兒子,還是要好好培養的,朕也是個念舊情的人。于是,在那年,張若渟就從內閣學士升為工部侍郎。在嘉慶朝時,張若渟還升為了兵部尚書。不管是出于懷念,還是出于愧疚,如果不是因為對張廷玉還存有感情,乾隆是沒必要特別優待張若渟的。

不僅如此,乾隆對張廷玉的孫子張曾誼也很關照。當時,張曾誼在乾隆的關照下,短短幾年時間,就從山西平陽府知府升為了浙江按察使。而且,70多歲的乾隆還專門召見過張曾誼,并囑咐他說:

汝曾祖英,汝祖廷玉皆為賢相,汝家世受國恩,非他臣可比。……汝好好居官,還要大用。[14]

你爺爺張廷玉當年是非常優秀的大臣,你們家和其他人家是不一樣的,你要以你爺爺為榜樣,好好努力,做個好官,將來朕還要重用你的。

也許在脾氣上來的時候,乾隆真的就是個不講情面的政治動物,他對晚年的張廷玉的各種折騰,也難免讓人覺得有些吹毛求疵。可看他自己晚年對張家后人的重用與栽培,我們其實也很難說他是個不念舊情的冷酷之人。只能說,人生在世,年紀越大,才越能感受到自己年輕時所做過的每個選擇背后的得與失吧。

注釋:

[1]張廷玉:《張廷玉年譜》,戴鴻義點校,中華書局,1992,第6頁。

[2]清內廷機構之一。原為康熙帝讀書處,后選翰林文人才品兼優者于此辦事,主要負責代擬諭旨,以備咨詢,講求學業。

[3]康熙九年(1670)設置,負責記錄皇帝言行,修撰起居注,并為皇帝講讀經史。

[4]張廷玉:《張廷玉年譜》,戴鴻義點校,中華書局,1992,第16頁。

[5]富寧安,滿族鑲藍旗人,富察氏。康熙朝曾參與平定準噶爾的戰事,在雍正朝官至武英殿大學士。

[6]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一)》卷十三,《名臣》,易孟醇校點,岳麓書社,2008,第409頁。

[7]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一)》卷十三,《名臣》,易孟醇校點,岳麓書社,2008,第409頁。

[8]昭梿:《嘯亭雜錄》卷一,《寵待大臣》,中華書局,1980,第9頁。

[9]同上。

[10]史貽直,清朝官員,歷仕康雍乾三朝,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11]陳可冀主編《清宮醫案研究:橫排簡體字本》,《大學士張廷玉用加味異功湯案》,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第283頁。

[12]張廷玉:《張廷玉年譜》,戴鴻義點校,中華書局,1992,第115頁。

[13]指張若澄,大學士張廷玉次子,在乾隆朝官至禮部侍郎。

[14]見國家圖書館藏《張氏宗譜》卷之七,《世系第二之六》,清嘉慶十九年刻本,第4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首市| 苍梧县| 南溪县| 汉阴县| 武鸣县| 南投县| 天峨县| 兴和县| 潍坊市| 邛崃市| 沁阳市| 贵定县| 台州市| 玉林市| 河南省| 永平县| 屯留县| 固阳县| 泰来县| 靖宇县| 西城区| 台北市| 武清区| 合水县| 海安县| 通海县| 盐津县| 宿迁市| 通辽市| 老河口市| 平乐县| 磐石市| 杂多县| 金湖县| 同德县| 高安市| 康平县| 城市| 合作市| 慈溪市|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