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永遠的蘇東坡
蘇東坡,我想這個名字大家都知道。蘇東坡有個特點,就是他一方面非常雅,是宋代文化的最高成就的代表,雅得不得了,另一方面,他又很俗,就是說,中國老百姓眼里我們的古代作家當中,最有群眾基礎的恐怕就是蘇東坡:讀者可能在中學課本里面,讀到過兩首蘇東坡的詩詞;即使沒有讀過他的詩詞的話,也可能到過杭州;如果到過杭州,總知道杭州有一個蘇堤,那個蘇堤,就是蘇東坡修建的;如果杭州也沒有去過,大概總吃過或聽到過“東坡肉”,那個“東坡肉”就是蘇東坡倡導的。因為他這個人確實又俗又雅,所以是最為中國老百姓所接受的人物。
蘇東坡究竟長得什么樣子,我們從一幅畫來看。
這幅畫是清代一位很有名的考據家,叫翁方綱,中國乾隆年間一個很有名的學者,收藏的。蘇東坡現在流傳下來的畫像比較多。蘇東坡在世的時候,我們現在有材料可以考據,有六個人給他畫過像。當然,很可惜,這六幅畫都沒有流傳下來。現在流傳下來的蘇東坡的畫像非常非常多。根據翁方綱的考證,這幅畫像比較接近蘇東坡的原貌,所以,這上面的字都是翁方綱的題詞。這幅畫呢,根據翁方綱的考證,宋代有個畫家叫李公麟,也是蘇東坡的朋友,原畫是他畫的。
翁方綱得到了這幅畫的母本后,就請他的朋友朱野云來臨摹。翁方綱請人臨摹這幅畫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每年蘇東坡的生日,也就是每年的十二月十九日,翁方綱都會邀請他的好多朋友,在一起舉行壽蘇會,也就是這一天,用蘇東坡的畫像給蘇東坡來祝壽。翁方綱當時是個非常有名的學者,所以他聚集了很多很多人,在他家里面給蘇東坡祝壽。祝壽的時候,他就把這幅畫供起來,見畫如見人。

北宋蘇軾《天際烏云帖》墨跡本卷首《東坡扶杖醉坐圖》上海博物館藏
這幅畫曾為清代學者翁方綱收藏,翁方綱還特地請人臨摹,于每年蘇東坡生日這天,用這幅畫像摹本為蘇東坡祝壽,可謂是蘇東坡的頭號“粉絲”。
根據我的研究,我也認為這幅畫比較接近蘇東坡的原貌。根據是什么呢?根據是蘇東坡的詩,以及蘇東坡朋友的記載。
比如說,有人說,蘇東坡是四川人,大家以為四川人個子比較矮,但蘇東坡不是這樣。蘇東坡是個兒比較高的。因為蘇東坡有一首詩給他的弟弟子由,說子由的身體“長如丘”。有的人說這個“丘”是指“孔丘”,那大概不至于。宋代的時候,孔子的地位已經很高了,若說子由長得像孔丘一樣高,好像又不太尊敬,所以這個“丘”可能是指山丘。隨后,有人說,東坡詩里有提到,蘇東坡的身高和他弟弟一樣高,所以,他的第一個特點是個子比較高。
第二個特點,是這個人比較瘦,臉型也比較瘦。有朋友寫給他的詩句,說他的長相像個“圭”一樣。圭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器。“圭”的樣子呢,頂部是圓的,下面是方的,蘇軾大致是這么個臉型,這幅畫呢,也基本上是這個樣子。
第三個特點,是眼光炯炯有神。這是很多人描述過的。這幅畫呢,因為是蘇東坡喝醉了酒,坐在石頭上面,所以醉眼朦朧啊,眼光炯炯有神的形態就表現不出來了。
第四個特點,就是胡須?,F在很多的畫像都把蘇東坡畫成大胡須,連腮胡子,但實際上蘇東坡的胡須是山羊胡子。這里有一個很有趣的旁證。他有一名學生叫秦觀,是個連腮胡子的形象。蘇東坡跟他開玩笑說“小人樊須也”,這句話出自《論語》。文人開玩笑嘛,都是要文縐縐的,掉書袋的?!靶∪朔氁病?,樊須是個小人,樊須的“須”,和繁體的“鬚”讀音是相同的,就是說,你是個小人,你是個大胡子。既然有這樣一則玩笑,就可以反證蘇東坡不是大胡子。如果他是大胡子的話,就不會跟秦觀開這個玩笑。所以,蘇東坡面相的特點,應該是個子高,眼睛有神,面相比較瘦,特別是他的山羊胡子。后世的畫上蘇軾的胡須都是大胡須,我想,是不對的。

王水照手書《永遠的蘇東坡》
2007年11月8日,王水照先生在紹興文理學院風則江大講堂,以《永遠的蘇東坡》為題,從“說不全的蘇東坡”“說不完的蘇東坡”“說不透的蘇東坡”三個方面,講述了他所認識的蘇東坡。九百多年來,蘇東坡在中國文化史、人文史上的影響一直不斷,擁有一代又一代讀者,這個影響在王水照先生看來是永遠的。
所以,讀者要想象蘇東坡長什么樣,我還是傾向于覺得蘇東坡長這個樣子。當年是不是這樣,還需要再研究!
蘇東坡的生卒年應該是1037年至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但是現在“東坡”這個號,反而比他蘇軾的正名還要流行得廣泛。這里有個小問題。蘇東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這一年是公元1036年;但是,因為他的生日在陰歷十二月十九,轉換成公歷就變成1037年1月8號了。這個細節一般人不太注意。當然根據中國傳統史書的寫法,寫成1036也不算大錯。古代的史學家習慣用陰歷來記載一個人的生卒年。你不可能把出現的每一個日期都轉換成公歷,那是不得了的工程。但是,我們要了解,如果要給蘇東坡過生日的話,那么應該算在1037年;如果要給蘇東坡做1000周年紀念活動的話,那么應該是2037年去做而不是2036年去做。
那么,下面我正式開講我的三個題目。第一個是說不全的蘇東坡,第二個是說不完的蘇東坡,第三個是說不透的蘇東坡。
一 說不全的蘇東坡
什么叫作“說不全的蘇東坡”?就是說,給蘇東坡定位相當困難。為什么呢?這就牽扯到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知識精英的知識結構問題。
中國知識分子的知識結構到宋代有了一個相當大的變化。宋以前的知識分子,也就是所謂的“士”,他們的知識結構一般都比較簡單。比如說李白、杜甫,他們當然是中國的偉大詩人,一個是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是現實主義詩人,他們主要的成就是詩歌。詩以外,杜甫寫過幾篇賦;李白有一篇散文,《古文觀止》里也選進了,另外他的兩首詞《憶秦娥》《菩薩蠻》到底是不是他寫的,還不能定論。李白、杜甫是偉大的作家,但是主要成就偏重于詩歌。
這種情況到了宋代以后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宋代是文官政府,以科舉取士,使得一般的平民知識分子都大量涌入士大夫的圈子。十萬進士支撐了宋代以后一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特別是文化創造的那部分,是由這十萬進士,以及沒有中進士的后備隊伍所支撐的。這種現象在宋代非常突出。這也是近代有些歷史學家把宋代社會作為中國古代社會重要轉型標志的一個原因,有的學者認為從古代轉到近代是從宋代開始的。
陳寅恪先生就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彼未拈_國皇帝是趙匡胤,趙宋就是指宋代。在陳寅恪先生這樣一個史學大家看來,中國的華夏文化到了宋代是“造極”,他對宋代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在這樣的背景底下出現了一大批“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現在西方研究宋代的歷史學家就把這一批知識精英稱為“前近代知識分子的共同體”。研究這個“共同體”,是現在宋代史學、整個中國歷史學里的一個重大課題。

北宋趙佶《文會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右上方為趙佶的自題詩《題文會圖》,左上角則是寵臣蔡京的和詩:“明時不與有唐同,八表人歸大道中??尚Ξ斈晔耸?,經綸誰是出群雄。”意在稱頌當時朝中人才之盛,文治更過盛唐。
宋代是一個非常矛盾的社會。一方面,宋代文化的發展超過了漢唐,國家的經濟實力也超過了漢唐,但在軍事上不行。北宋是被金人滅亡的,南宋是被蒙古人滅亡的。老實說,宋代一方面是一個巨大的“驚嘆號”,我們驚異于宋代的文化、經濟發展到那么高的高度;但是另外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大問號”,它的軍事實力是那么薄弱。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社會情況。在這種社會情況下,綜合型的知識分子精英對社會起著更大的作用。
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并不是全面均衡的發展,這當然跟宋太祖開國時定的“祖宗家法”有關系,他只重視文而輕視了武。宋太祖黃袍加身,他實際上是搞政變上臺的,因此怕自己底下的大將取而代之,所以在治軍方面采取排除異己的態度。宋代領兵打仗的元帥都是文官,比如范仲淹,他應該是個文人,寫過《岳陽樓記》,但是當時打西夏時他任主帥,據說打得也還比較好,所以有“范夫子肚子里有十萬精兵”之說。但后來我去寧夏參觀歷史博物館的時候,才知道當年的西夏人對他的評價并不高,說他經常被黨項族的人打敗。
在這種情況下,宋代社會還能保持這么高的文化發展水平、這么強的經濟實力,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有一大批知識精英存在,而且他們的知識結構都非常全面。
第一個具有全面知識結構的人就是歐陽修。歐陽修既是詩人、散文家,又是詞人、經學家和詩歌評論家。在他以后的司馬光、王安石都是這種情況,甚至連我們非常討厭的秦檜、賈似道,這兩個宋代最有名的奸相,從他們的知識結構、文化素養以及能力來說,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蘇東坡更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首先,我們可以給蘇東坡各種各樣的定位。
(一)大詩人
蘇東坡是個大詩人。他流傳至今的詩歌一共有2 700多首,他作為宋代的大詩人是沒有問題的。我們中國的詩歌非常發達,可以說是一個詩的國家。中國的詩歌如果從藝術類型上去分類,主要是唐詩和宋詩這兩個大體系。詩歌史上給唐詩一個專有名詞叫“唐音”,給宋詩一個專有名詞叫“宋調”。蘇東坡以及他的門生黃庭堅對于“宋調”的奠定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那么,什么叫“唐音”和“宋調”呢?這是一個研究課題,一時說不清楚,不能給它下一個周密的、確切的定義。但是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說:“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币簿褪翘圃娨话惚容^自然,最好的代表就是李白,他寫詩好像不需花力氣,神采豐滿,神韻充足;宋詩比較見心思,寫的時候要用心思,而且背后有很深的學問基礎。這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類型。我們讀懂了蘇東坡的詩,很大程度上也就知曉了“宋調”的特點。
所以,對蘇東坡的第一個定位是詩人。
(二)詞家
蘇東坡是一個革新派的詞人。在中國的詞史里面,有所謂“豪放派”與“婉約派”的區別。傳統的詞本來比較婉約,這跟詞的功能有關系。一些文人填詞,其主要功能是在酒宴上供歌女歌唱,以此助興。這使得詞帶有濃厚的女性化色彩,題材和風格都比較婉約。今天文藝學評價的標準比較多元化了,對這么多的婉約詞不能一筆抹殺,但是如果我們的兩萬多首詞都講風花雪月、男女愛情,沒有更多的社會內容和人生體驗在里面,那么詞的發展也就停頓了。
幸虧出了個蘇東坡,因為他的詞已經慢慢跟歌唱相脫離。他的大部分詞不是應歌,而主要是為了抒寫他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而作。這樣一來,無論詞的內容、題材還是風格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中國詞史上就開創了豪放派,蘇東坡就是中國豪放詞的開創人。
有一個故事,蘇東坡曾經擔任過皇帝的顧問官,叫“翰林學士”。有一次他在學士院里面跟一個幕士聊天。那個幕士會唱歌,于是蘇東坡就問他:“我的詞比柳七如何?”柳七就是柳永,是蘇東坡詞學的前輩,年紀比蘇東坡要大。這個問題實際上帶有競爭性,從他的潛意識來說是指“我的詞跟柳永的詞高下如何?”這個幕士說了一句很俏皮的話:“柳七的詞應該由十七八歲的女孩子拿紅牙板來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的詞應該由關西大漢用銅琵琶來唱‘大江東去’”。
這話什么意思呢?幕士實際上是在調侃蘇東坡。因為按照當時的規矩,沒有男士唱詞的,“關西大漢”是雄偉魁梧的一個形象。當時女孩子唱歌時用的樂器一般是琵琶,后來才有簫。姜夔有句詩叫“小紅低唱我吹簫”,所以詞是由女性唱的,伴奏的樂器是簫和琵琶,而不是銅琵琶。幕士講這話其實是對蘇東坡的調侃,也就是說你的詞雖然寫得不錯,卻不是詞的本色。但這個故事妙就妙在記載了蘇東坡聽了后為之絕倒,很高興,笑得前俯后仰。這說明蘇東坡的器量很大。
關于詞能不能改革,在當時是有爭論的。以幕士為代表的一方,在他們看來,詞只能寫成婉約詞,只能是“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淺斟低唱”,不能像蘇東坡那樣來寫。這個爭論也發生在蘇東坡和“蘇門四學士”之間。“蘇門四學士”指的就是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
有一次,張耒、晁補之跟蘇東坡談話,蘇東坡又問他們,我的詞跟秦觀的詞比,怎么樣?由此看來,蘇東坡也非常關注自己詞的創作比起當時一流的詞到底怎么樣。柳永代表宋初詞的水平,秦觀代表他同時代的婉約詞的水平,是當時婉約詞最高成就的代表。晁補之跟張耒對于蘇東坡的提問,回答得很妙。他們說:“先生之詞如詩,秦觀之詩如詞?!边@句話同時批評了兩個人,一是批評蘇東坡寫的詞不是詞,像詩;二是批評秦觀寫的詩,像詞。秦觀的詩有個外號叫“女郎詩”,很女性化。對于蘇門內部的這樣一個爭論,蘇東坡采取自由的、百家爭鳴的態度,在蘇門內可以進行自由探討。
這個回答也說明了蘇東坡的主要創作傾向就是以詩為詞,他把原來用到詩歌里的題材、內容、風格引入到詞當中。他用詩的方法來改革詞和詞體,但并沒有把詩和詞混淆起來,沒有取消詞的獨立性,因此他的改革是成功的。這是我對他的第二個定位。
(三)散文家
中國散文史上有“唐宋散文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四川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以及江西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東坡一家占去了宋代六家的一半,這就意味著蘇東坡的散文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現在能夠檢索到的蘇東坡的各體文章有4 000多篇,有的是奏議,很多是藝術性的散文。這些散文成為中國散文史上的瑰寶,所以蘇東坡當然是個散文大家。

北宋蘇軾《黃州寒食詩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州寒食詩帖》寫的是蘇東坡被貶黃州時所作的兩首詩,是其目前存世的法帖中在書法史上影響較大的一幅,也是他書法作品中的上乘者。
(四)書法家
宋代的書法與唐代不同。唐代書法講究法度,如唐代的顏魯公講究法度;宋代書法尚“意”,就是更加人文化。宋代書法有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簡稱“蘇黃米蔡”。對蔡襄的排名還有點爭論,有人認為蔡襄年齡最大不應放在最后。這里,名字并稱時,往往有暗的規律—根據聲調的平上去入。比如“王楊盧駱”,就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也是這個規律??傊?,這里蘇東坡又是排第一,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首。
(五)畫家

北宋蘇軾《枯木怪石圖》私人收藏
蘇東坡的畫畫老師是他的重表兄弟文同,雖然現在留下來的傳為東坡的畫不算少,但受到認可最多的可能還是這幅《枯木怪石圖》:枯木一株、怪石一方、野竹一叢,確實有點蘇東坡的味道。
蘇東坡還是一個畫家。蘇東坡有一個重表兄弟叫文同。文同在當時畫竹子畫得最好,并且因為他在湖州當過知州,所以人們把文同所開創的專門畫竹子的畫派叫“湖州竹派”。宋代人對于竹子是非常看重的,因為竹子代表雅。蘇東坡曾說過“食可一日無肉,居不可一日無竹”,他認為沒有竹人就俗,所以他跟文同學畫。現在有個成語叫作“成竹在胸”,這是蘇東坡在一篇文章里總結文同畫竹的經驗時提出的一個理論口號,說的是畫竹的時候不是一枝一葉地畫,而是把整株竹子全都熟記于心,然后一揮而就,這樣才是畫竹。蘇東坡喜歡畫竹子,畫怪石,現在有他的一幅畫怪石的畫留了下來。
蘇東坡是中國很重要的文人畫家,他和朝廷里的畫匠不一樣,畫匠是工筆畫,蘇東坡的畫以意為主,主要講究筆墨趣味,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所以,蘇東坡毫無疑問是畫家。
(六)經學家
《十三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典籍。古代的學者用注解經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哲學思想,中國的哲學史都是以注解的形式來表達觀念的。比如“宋明理學”,對于《易經》有各種各樣的解釋。蘇東坡對中國經典中的三部書—《易經》《論語》《尚書》都做過注解,這是蘇東坡很看重的。對于當時的知識分子來說,給經書作注是他在學術上安身立命的首要處。蘇東坡晚年到貶地,到海南島,最后才完成這三部書的注解,然后非常鄭重地托付給他的朋友?,F在的《東坡易傳》在中國《易經》的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就是以前對他有批評的朱熹對他的《易經》解注也做了肯定評價。所以他又是個經學家。
(七)醫學家
現在有一部書,叫作《蘇沈良方》。蘇東坡和沈括兩個人收集了當時民間流傳的土方,后人把他們的資料合編成《蘇沈良方》。沈括因為編了《夢溪筆談》,很有名,英國很有權威的李約瑟編了一部《中國科學技術史》,對沈括的《夢溪筆談》做了很高的評價。
蘇東坡也關心藥方的收集,并且他自己也學習看病,也懂醫術。這里講個小故事,蘇東坡很不幸,死于自己對自己的誤診。蘇東坡一生很坎坷,最后被貶到了海南島。到65歲的時候,皇帝才下令讓他返回中原。后來到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后在常州定居。因為當時交通工具的限制,他就乘船回來。這一路過來時正好是7月份,天氣非常熱,河水非常臟,并且他在海南島感染了瘴氣,就是現在的瘧疾,也叫“打擺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蘇東坡病倒了。但船上沒有醫生,他就自己給自己開藥方。蘇東坡在最后的一個多月里經常寫詩,寫文章。我們根據他的詩和文章,幾乎可以把他當時每天的病狀建立一個檔案,就像現在的病歷卡一樣。他當時鼻子出血,人不能平臥,只能仰坐,所以最后他死在縣令送給他的一把躺椅上,他就這樣離開了人世。當時他主要的毛病應該是熱毒,但是他給自己開了三副藥:人參、茯苓、麥門冬。麥門冬是涼藥,用涼藥治是對癥下藥的;但是人參和茯苓是帶熱性的大補藥。因此,他的鼻血流得越來越厲害,后來連牙齒都流血了。最后,他就死在了常州?,F在常州還保留著他的終老地藤花館的舊跡,藤花館的舊址,據說不是宋代的房子,可能是清代的。
但是無論怎么說,蘇東坡與沈括的《蘇沈良方》對后世的藥物學來說很重要。
(八)美食家
蘇東坡還是一個美食家。他研究美食跟我們今天研究美食不一樣,他主要是為了生存。
蘇東坡的一生三起三落,非??部?。他最后快死的時候,有一句詩:“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回來的路線就是從南京、鎮江到常州。在鎮江時,他去了趟金山寺,金山寺中有幅朋友給他畫的像,蘇東坡就在畫像上題了這幾句詩:“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本褪钦f,問問你平生建立了哪些豐功偉績呢?在黃州,在惠州,在儋州。
這三個州是什么意思呢?黃州是他第一次被貶官所在的地方。中國第一個大文字獄就是蘇東坡遭受的“烏臺詩案”。蘇東坡寫了一些詩,他的政敵就認為這些詩里有攻擊皇帝的內容,所以就把他下了大獄。后來經過好多人的營救才出了獄,出來后又貶官到黃州,就是現在湖北黃岡。黃州是他不得意的地方,是他的傷心地,但倒的確造就了他文學創作的高潮。他的前后《赤壁賦》和《赤壁懷古》詞都是在那里寫的。第二次是惠州,就是今天的廣東惠州,這是他第二次遭貶官所在的地方。第三次是儋州,就是海南島的儋縣。
所以,他寫“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實際上原意是自嘲——看到這個畫像,蘇東坡就問自己,這一生有沒有建立什么功業?沒有。他一生的功業在黃州、惠州、儋州,在貶地生活了13年,就過去了。他是自己調侃自己,自己對自己開玩笑。
但是,我們現在解讀起來,可以解釋成蘇東坡在黃州、惠州、儋州13年的貶謫時期中,完成了他人生思考中最深刻的部分,獲得了一整套對付困難、對付挫折、對付死亡的辦法。所以,在蘇東坡的一生中,這13年的生活是很苦的。他在面對這13年困苦生活的時候,是怎樣堅持下來的呢?他想方設法去獲得食物素材,能夠得到什么材料,就盡量把它做出好的味道來,盡量享受生活。所以蘇東坡作為美食家是帶有非常強烈的自救信息的。
東坡肉是怎么來的呢?東坡肉最早是由蘇東坡在黃州創造的。當時他去黃州時,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黃州這個地方豬很多,但是當地的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吃,只使用它的皮,使用它的糞便種莊稼,沒有人去吃豬肉—窮人不會吃,富人不想吃。從外形來說,豬很臟。蘇東坡就發明了一個文火燉豬肉的方法。把豬肉拿來以后,剝皮,洗干凈,然后用文火慢慢地燉。后來他第二次到了杭州,才把東坡肉發展成型。今天,我們到杭州去可以吃到很好的東坡肉。所以,蘇東坡總是在很困難的生活條件下,面對非常艱苦的生活環境,想方設法使得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
唐詩是在邊疆產生的,是在文人的大場合中產生的,是在高山大河上產生的,疆場、塞北就是唐詩產生的地方。宋詩則轉向于日常生活。蘇東坡的詩集里,寫到過各種各樣的美食,比如各種各樣的魚、各種各樣的羹、各種各樣的飲料等。這樣的作品有一百多首,他都能寫得津津有味。
在海南島的時候,他寫過《謫居三適》,就是謫居生活中三件舒適的事情。哪三件是令他感到很舒適的事情呢?早晨梳頭,中午午睡,晚上洗腳,就是這三樣都很簡單的生活。我建議你們去讀一讀,寫得非常有味道。這說明蘇東坡的眼睛善于在人家看不到的生活中發現美。第一個把牛糞入詩的就是蘇東坡。
古代有一句詩,叫“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代豪”。重陽節,人們不是都要吃重陽糕嗎?劉郎,就是劉禹錫,是唐代一位大詩人,他在詩歌里面就不敢用這個“糕”字,因為這是個俗字。在唐代,俗字是不能入詩的。但蘇東坡不一樣,他在海南島的時候,別人問他的家在什么方向。他說在有牛屎的地方,沿著這個方向走就能找到他的家:“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彼B牛屎都能入詩,但我們沒有感覺到什么不好,反而覺得這首詩很有味道。

明拓《晚香堂蘇帖》蘇軾書《獻蠔帖》冊頁故宮博物院藏
《獻蠔帖》是蘇軾于元符二年(1099)在儋州寫給幼子蘇過的一封信,談及海南盛產生蠔,可煮可炙,十分美味,并叮囑切勿外露此消息,以免他人求謫海南,瓜分美味。
所以關于蘇東坡對美食的追求,我們應該更多地從人文的背景去理解。
(九)政治家
蘇東坡一生曾經在八個地方做過地方官。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在那里留下政績。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真心地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他剛到徐州上任五天,黃河決口,徐州發大水了,黃河水就淹到了徐州城下。蘇東坡就在徐州城上跟民工一起抗洪??篂某晒?,建造了一個黃樓,是土筑的,用來鎮壓洪水?,F在徐州又造了一座新的黃樓。
大家現在去杭州玩,知道西湖上有兩個堤,一個叫作白堤,一個叫作蘇堤。據說,白堤是白居易造的,蘇堤是蘇東坡造的。這話對了一半,蘇堤是蘇東坡造的,但白堤不是白居易造的。一個證據就是,在白居易的詩歌里面已經提到了白沙堤的風景怎么好,白居易到杭州去當太守之前白堤就已經有了。

元夏永《黃樓賦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這幅畫雖有黃鶴樓詩意,而畫面中間卻用微楷錄蘇轍《黃樓賦并敘》中蘇軾與客人游于黃樓之上的一段對話。

清王原祁《西湖十景圖》之三潭映月遼寧省博物館藏
西湖上與蘇東坡有關的不僅有蘇堤,我們現在看到的平湖秋月、三潭映月,也都是從蘇東坡開始的。
白堤比較短,而蘇堤的確是蘇東坡嘔心瀝血、經過詳細的調查研究建造出來的。蘇東坡第二次在杭州擔任的是知州,做地方的長官,對杭州的用水系統和西湖的疏浚問題十分重視。由于長期種菱角、荷花,西湖的湖面變得越來越小,水質越來越壞。蘇東坡經過很長時間的調查,決定在西湖的南北之間架一個通道,用疏浚出來的污泥造一個堤,這就是蘇堤。他非常會動腦筋,當時老百姓中有許多災民,那年正好大旱,他就采取以工代賑的辦法,讓老百姓出工以代替“賑災”。所以這個工程完成以后,西湖的水更清了,南北交通更方便了,老百姓也獲得了實惠。他考慮得非常細,做到了一舉兩得。
第一次評的西湖八景里,很多景點都跟蘇東坡有關,蘇堤上的一些景觀如平湖秋月、三潭映月都是。三潭映月是怎么來的呢?當時,蘇東坡造完蘇堤之后,就想在湖中立些標志,禁止在這個湖區種菱角、種荷花。就是這么簡單,起一個實用性的作用。后來,在上面建了三個石塔,慢慢演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在月光的映照下,三潭映月就成了一個很好的景致。所以我們說蘇東坡的這些考慮是非常仔細的。
可以說,中國的第一個自來水管也是蘇東坡想出來的。那時候,他在惠州,沒有做官。他看到廣州城里喝水很難,因為廣州靠近海洋,喝的水都是咸水。所以,他就專門畫了圖,讓當地人從山上拔了很多竹子,一根一根接過去,做成管道,把山上的水引到了廣州城。這恐怕是中國的第一條自來水管道。所以,蘇東坡在實用方面的智慧也是非常突出的。
這樣講下來,有沒有把蘇東坡說全了呢?已經講了大詩人、大詞人、散文家、書法家、畫家、經學家、醫學家、美食家、政治家這樣九個,是不是已經全了呢?其實,還沒有說全。因為,蘇東坡還是詩歌評論家、文物鑒賞家等。所以,要把他說全是很不容易的??偟膩碚f,蘇東坡是個這樣一個杰出的人物,是當時的文化精英。他的出現,也表明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發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
二 說不完的蘇東坡
蘇東坡有多方面的才能、深邃精微的人生思考、豐富的文化性格。就像研究《紅樓夢》有“紅學”、研究《文心雕龍》有“龍學”,研究蘇東坡自然也有“蘇學”,這是清朝人提出來的。蘇東坡多方面的文化創造為歷來研究“蘇學”的人不斷地提出新問題。九百多年來,談蘇東坡的人很多,著作也很多,但是說不完。我想借這個機會著重給大家介紹一下新時期以來,在蘇軾研究上的一些情況。今天只是介紹這一時段,作為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蘇東坡成為學術上、文化上、文學史上的一個話題,會永遠被爭論下去。
新時期開始的時候,在蘇東坡問題上有一個爭論,就是關于蘇東坡政治態度的爭論。具體地說,就是蘇東坡跟王安石變法的關系。大家都知道,蘇東坡是反對過王安石變法的。
在王安石變法以前,蘇東坡曾經給皇帝寫過奏章,提出過一系列改革主張。某些方面,他的改革措施比王安石還要激進。因為蘇東坡是從四川出來的,他的家庭不是名門望族,所以他對于民生、對于老百姓的情況比較了解。到了汴京以后,對于整個經濟情況、政治情況、社會情況的感受非常清晰。所以,他必然對于宋初以來政府積貧積弱的形勢感受深切。但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法,進行政治改革。這個時候,蘇東坡就持反對態度了。

北宋蘇軾《行書治平帖》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字為蘇軾于北宋熙寧年間在京師時所作,那時正是他與王安石的新法主張相沖突的時候。
后來,王安石變法失敗去了南京,成為一個退休的宰相,住在蔣山。當時,蘇東坡正好貶官黃州,遇到皇帝赦免,沿著長江也到了南京。這時,兩人見面,極其要好。蘇東坡說了一句話,叫“從公已覺十年遲”。
王安石邀請他說,你剛被赦免來到這里,朝廷也沒有新的職務委派給你,就與我“比鄰”吧,就是說我們一起做鄰居吧。因為王安石的這個邀請,蘇東坡作了一首詩:
次荊公韻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從公已覺十年遲”就是說,他感到與王安石的這次相遇遲了十年。十年是什么意思?十年前就是王安石剛剛變法的時候。從那個時候以來,他對新法的看法就已逐漸有所改變了。他覺得十年的新法實踐里,確有擾民的地方,但也有利民的地方。應該衡量利弊,利和害的地方要進行分析,去掉不好的,吸收好的。所以在這個政治基礎上,他跟王安石和好了。
后來,朝廷讓司馬光上臺了。司馬光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把蘇東坡召回汴京,還給他一連升了好幾級。司馬光認為蘇東坡原來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所以就把他召回來了。蘇東坡的名聲很大,司馬光希望他能成為自己廢除新法的得力助手。但是他沒有想到,他們在討論“免役法”該不該廢除的時候,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兩人公開大吵。吵完以后,蘇東坡回到家里,一邊脫衣服,一邊說:“他是什么司馬光,簡直是司馬牛?!眱蓚€人的性格都比較硬,就像兩個“鋼鐵”公司。
就像蘇東坡自己說的,他的政治原則是獨立的。過去的時候,因為王安石當宰相,所以很多人都唯王荊公馬首是瞻,王安石怎么說,就跟著他怎么做。后來的人則都是以司馬光為首,他們都沒有堅持政治上的獨立立場。既然蘇東坡是有政治原則的,不是隨風倒的,那司馬光對他那么好,一直提拔他,他跟司馬光的政見怎么說不一樣就不一樣了?他對王安石的個人才能和品格是非常敬重的,為什么一開始他反對新法?
這里面的原因很復雜。但其中一個原因是跟那時的政治制度有關。宋代的政治制度非常值得研究。北宋有九個皇帝,南宋也有九個皇帝。其中真正有能力的皇帝,除了趙匡胤這個開國君主外,北宋也就只有一個宋神宗,南宋也就只有一個宋孝宗,其他皇帝的才能都不高。但是為什么在這樣一些君主的領導下,宋代還有三百多年的基業?靠的是什么?是制度保證。
趙匡胤雖然是武將出身,但是他非常有政治智慧,制定了一整套“祖宗家法”,其中有一條就是宋代的權力要集中到皇帝手里,要防備武臣。所以,一般情況下,宋代是不設宰相的。王安石開始變法的時候只是參知政事,就是他對于政事可以參加、知道,而不是宰相,到后來,皇帝才讓他做宰相。所以,宰相不多。真正最大的政治權、用人權、經濟權都集中在皇帝的手里。
皇帝為了搞政治制衡,就特別要發揮諫官的作用。諫官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監察部門。諫官可以風聞言事,可以講宰相哪里不對,哪怕經查證后沒有這樣的事,諫官也是沒有責任的。宋真宗就說,他希望在政治上能“異論相攪”。就是說,兩個人可以在不同的政治意見中互相斗爭。所以,宋代初期的黨爭帶有近代黨爭的色彩。不管是舊黨還是新黨,他們結黨的原因都是為了同一個政治目的,即實踐自己的政治主張。比如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就跟他有矛盾。但是現在在我們看來,這兩人都是經世之臣。司馬光也是中國重要的文化名人,不光是因為他寫了一部《資治通鑒》,他的政治思想里也有一些可取的地方。所以是這么一個情況,即為了加強政治上的制衡作用。這跟現在西方國家的民主黨上臺,共和黨唱反調是很像的。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殘稿》局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這是司馬光《資治通鑒》目前唯一的手稿,改動涂抹處頗多,不妨與蘇軾手書對照,便可看出二人性格之迥異。
蘇東坡考取進士以后,在政治道路上還有一段特殊的經歷。他考進士時,歐陽修是當時的主考官,他就跟歐陽修建立了師生關系。那以后,他又考了一個特別的科,叫“制舉”,地位非常特殊。制,就是皇帝的命令。這是在平常的考試科目以外,皇帝親自下令舉辦的考試?!爸婆e”里面又有一科叫“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百t良方正”是說人品行賢良,性格剛正;“直言極諫”是說話直率,敢于向皇帝、向大臣、向宰相提意見。蘇東坡考中了這個科,而且等第很靠前。從宋初以來,考中這樣等第的只有兩個人,蘇東坡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蘇東坡自己也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這樣一段特殊的政治經歷先天注定了蘇東坡在政治斗爭中的反對派地位。就是不論宰相講什么話,他總要講不一樣的話,總要講你的缺點、你的漏洞、你不足的地方。所以表面上看起來,蘇東坡對于新法的態度有個“三步曲”:從王安石變法以前的支持變法,到王安石變法時的反對變法,再到司馬光上臺后的維護新法中的某些法。之所以有這么一個“三步曲”的變化,跟蘇東坡的政治經歷有非常大的關系。
這只是一個特殊的原因,當然還有更多其他的原因。對于蘇東坡的政治態度,學者們在討論過程中有許多不同的意見,我剛才介紹的是我的個人意見。后來大家感覺到這樣討論下去不一定能抓住“蘇東坡研究”的重點。因為蘇東坡留給我們后代的畢竟是他的作品,他的政治態度已經成了過去。在今天的社會當中發生作用的是他的2 700多首詩、300多首詞、4 000多篇文章。所以關于蘇東坡的研究,到了第二個階段就是研究他的作品。作為一個文學家的蘇東坡,在這一方面也有很多爭論的問題。那些爭論的大部分都是學術問題,就是對于蘇東坡詩歌分期問題、蘇東坡思想性質問題的研究。
還有第三個階段。蘇東坡固然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偉大的作家,但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意義并不僅僅局限在文學方面。蘇東坡作為一個文化巨人,有著更廣泛的意義,特別是他的人生思考、文化性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知識分子。在人們對于自己人生價值的判斷,以及人生道路選擇的判斷上,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后來人們就更多地從文化層面上來研究蘇東坡了。
所以我想,新時期以來對蘇東坡的爭論,從大的方面來說,是從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蘇東坡到作為一個文學家的蘇東坡,再到作為一個文化全才的蘇東坡這樣的一個討論過程。當然,這樣的爭論還會永遠繼續下去。以上講的就是“說不完”的蘇東坡。
三 說不透的蘇東坡
蘇東坡是一個非常復雜、非常豐富的存在。我們要下很大的氣力才能真正把握他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認識他留給我們的這么豐富的文化遺產的內涵。這里的“說不透”主要講的是他的人生態度。蘇東坡跟中國的很多知識分子一樣,面臨兩個大問題,實際上我們現在也面臨著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出處問題。出來做官,出來工作,還是退隱,不做官,這對于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講,是一個大問題。第二個是生死問題。怎么對待生,怎么對待死。出處問題是一個人跟政治、跟社會的關系,生死問題是一個人跟自然的關系,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課題。我覺得蘇東坡在處理這兩個問題上,他的人生思考、文化性格,以及由此形成的一整套應對方法,在今天都有值得我們玩味的地方。
(一)出處問題
中國的傳統知識分子解決這個問題有儒家經典的教導?!睹献印防镉羞@么一句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斑_則兼濟天下”是說,順利的時候,要干一番事業,救國救民?!案F則獨善其身”是說,當在生活道路上遇到挫折、不得意的時候,就追求自己道德的完善、人格的完整。
蘇東坡是從四川出來的。四川這個地方在宋初的時候非常特殊,特別是眉山這個地方,那里的人不愿出來做官。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來想去,大概跟宋朝的皇帝在統一四川的時候殺人太多有關。所以在宋代,特別是川西一帶的知識分子,都對當時的朝廷中央保持一種疏離的態度。所以,蘇東坡一家都不出來做官。
直到后來,他的一個伯父蘇渙考中了進士,蘇東坡才肯出來。剛到汴京的時候,他的信心也不大,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一種“盆地”意識,覺得考不上就趕緊回家。父親蘇洵帶著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來到汴京,一舉成名,兄弟倆一起考中了進士,在當時的汴京都有了名氣。
歐陽修是當時的主考官,看到蘇東坡的考卷和感謝信后非常高興,說“快哉,快哉”,還表示要甘為人梯,把蘇東坡推出來,讓他出人頭地。歐陽修對他的家人說:“三十年以后,恐再無人道我。”認為未來文壇的領袖是蘇東坡。蘇東坡和歐陽修正好相差30歲。蘇東坡就這樣開始走上了仕途,這就解決了“出”的問題。

北宋歐陽修《灼艾帖》故宮博物院藏
據考,此帖是歐陽修寫給自己的學生焦千之的,對其身體狀況表示關心,并邀其來家相見。
但是后來,蘇東坡的一生非常復雜,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循環。他總是跟朝廷中主流的政治派別起矛盾。從京官,外任,又被貶官,到了65歲的時候,朝廷才又把他召回中原。他的一生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所以,他對于人生的態度、對于人生的思考是不斷變化著的。生活的反差在這樣一個杰出人物身上不斷地重復。因此,他對于生命的有限性、多變性有著非常深刻的思考,他留給我們的詩歌里面所包含的東西也非常深刻,非常值得玩味。
(二)生死問題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中國傳統思想有三個大的體系:一是儒家,主張入世;一是道家,主張混世;另一個是佛家,主張出世。
蘇東坡在做官時主要遵從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追求經世濟時,仁政愛民,以立功、立德、立名的思想來要求自己,所以他在這方面做出了成就。而當他貶官的時候,他面對的是一個非常險惡的政治環境,以及非常惡劣的生活環境,這時候他更多地需要從佛教、道教上吸取營養來維護他生活的信念,但他最終不是一個佛教徒或者道教徒。他是利用佛教思想來支撐自己,希望對生命有一個自己的把握。
人的生命有兩個性能,一個是虛無性,一個是無常性。人從哪里來的?沒有人能回答。雖然人的一生是虛幻的,不能把握的,但蘇東坡盡量從虛無的一生中把握好現在。
蘇東坡詩集里有一句詩“吾生如寄耳,歸計失不早”,我在一生中就像一個匆匆來去的過客。這句詩如果按照直接的理解來說的話,應該是比較消極的。從“人生如寄”的認識出發,得出的結論可以是多種的:有人說是得過且過,有人說今朝有酒今朝醉。但蘇東坡不一樣。我曾經考察過,在他的詩里共有九處用了“吾生如寄耳”句,但從上下文聯系起來分析,其用意都是積極的,告訴我們,人生雖然有虛無性,但是人可以把握這個虛無,并在這個虛無中找到自己的實在。
人生的另一個特點是無常。蘇東坡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人生雖然無常,但無常的時候我們總有一個落腳點,那個落腳點值得尊重。
蘇東坡很多詩對人生的虛無性和無常性都有積極的解釋。
蘇東坡的死非常有意思。他在常州去世之前,杭州徑山寺的住持維琳專門趕來見他最后一面。兩人互贈佛偈,維琳對蘇東坡說:“端明宜勿忘西方。”“端明”是蘇東坡的一個榮譽稱號。蘇東坡說:“西方不無,但個里著力不得。”就是說西方是沒有的,我不愿意去。佛偈其實是一首五言詩,一共八句,最后兩句結語非常重要:“平生笑羅什,神咒真浪出?!碧K東坡說他平生笑話天竺高僧鳩摩羅什,鳩摩羅什怕自己死后進地獄,要他的徒弟為他念咒語。蘇東坡說:“我一生沒做過壞事,我不會入地獄。”蘇東坡到臨終對于佛教里面的迷信的成分是堅決排斥的。所以蘇東坡的死功德圓滿,為自己的一生畫了一個很好的句號。
總的來說,蘇東坡是沒有窮盡的,因此,他是永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