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神機營騎兵!出擊!
- 大明:千古一帝從土木堡翻盤開始
- 古月風南
- 2118字
- 2023-10-15 06:00:00
八月十六日凌晨,皓月當空,銀芒灑地。
子時時分,明軍營寨東門突然大開,一千名身著布面甲、頭戴斗笠盔的神機營騎兵飛馳而出,在平鄉伯陳懷的率領下,直奔六里外的阿剌知院營地。
土木堡位于京師西北二百里處,介于游牧與農耕的分界線以南,雖然降水還算充足,但多年以來的人為開墾與戰爭破壞,讓此地已經沒有了高大的樹木,只剩下低矮的灌木。
月光的照耀下,前方路上的情形被神機營將士們盡收眼底。
上千匹戰馬踏得聲音如同地裂天崩一般,瓦剌人放出的獵犬老遠就開始狂吠起來。
負責警衛的瓦剌哨騎正睡在地上,一瞬間即被犬吠聲驚醒。
癔癥了片刻,看到遠處的越來越近的群群黑影,哨騎趕忙飛身上馬,朝瓦剌營地疾馳而去。
片刻之后,哨騎騎入瓦剌營地大喊:“敵襲!敵襲!”
聽到警報,睡在兩馬之間繩索上的瓦剌人三三兩兩的從睡夢中醒來。
他們初時還以為這次的明軍和前些時候一樣,僅僅是來騷擾一陣就跑了,便只是慢吞吞的起身尋找武器,消極準備應戰。
可惜他們猜錯了。
這支明軍是來找他們麻煩的。
此時,神機營的騎兵已經疾馳到瓦剌營地的一百五十步左右。
明軍騎兵五人一排,一千人整體呈品字形,居中的陳懷見已經進入射程,立即指揮道:“弓箭準備!”。
馬上的士兵們張弓搭箭,瞄準瓦剌的營地。
又是前進了三十步,一百二十步的距離,到了弓箭的有效殺傷范圍。
“放!”
隨著陳懷一聲令下,一千只利箭被拋射出去。
黑夜中的利箭,如同傳說中黑白無常的勾魂索,飛向瓦剌人的營地,直取他們性命。
慢條斯理的瓦剌人看到疾馳而來的明軍,又看到天空中遮天蔽月的箭雨,終于明白,這支明軍并不是來騷擾他們的。
這些人是來搏命的!
“啊!”
箭雨落地之處,慘叫聲此起彼伏。
“迎戰!迎戰!”反應過來的瓦剌人大聲喊叫,紛紛騎上戰馬,也策馬朝明軍沖去。
一百步!
看著兩軍之間逐漸縮短的距離,陳懷再次下令。
“換武器!”
聞言,神機營的騎兵們齊齊的把弓放入到馬鞍一側,箭矢入袋,隨后從馬的另一側取出他們的獨有兵器——三眼銃。
三眼銃,明朝著名火器之一,全長約三尺七寸(120厘米),顧名思義,乃是有三個槍管,都是由純鐵打造,因此即便是馬上近戰,也能當長兵器使用。
而三眼銃的最遠射程,約在五十步左右。
此刻的神機營騎兵,先將彈藥放入銃內,然后將三眼銃的三條引線綁在一起,再將木柄夾于左臂腋下,左手持銃身,右手持戰馬韁繩,保持著隨時點燃引線的姿勢。
一套動作復雜無比,即使神機營平日已練過無數次,但完成之后,兩軍之間的距離已經接近了不少。
只剩下五十步了!
“咻”的一聲,一支骨制的箭頭破空而來,精準射中某個側翼的明軍騎兵。
“啊!”那騎兵慘叫一聲,墜落馬下。
騎上戰馬的瓦剌人已經開始用弓箭射向明軍,但是臨時組織起來反擊并不整齊,稀稀拉拉的箭難以對明軍造成太大的傷亡。
“不要管!點火!”陳懷依舊冷靜沉著,繼續指揮。
秋高氣爽,亦是天干物燥的時節,訓練有素的神機營騎兵們拿出火石,簡單一擦,便將引線點燃。
“瞄準!”
將三眼銃平舉起來,明軍騎兵紛紛將銃口對準迎面而來的瓦剌騎兵。
四十五步!
四十步!
三十五步!
前列的明軍騎兵幾乎已能看清瓦剌人氈帽下那獐頭鼠目的丑惡相貌。
一邊嗷嗷嚎叫,瓦剌人一邊又舉起彎刀,對著明軍騎兵沖去。
三十步!
引線燃盡。
砰!
砰!
砰!
鉛彈出銃的爆炸聲連綿不絕。
三十步,這是三眼銃的最合適的開槍距離。
由于馬匹的劇烈顛簸,騎兵的三眼銃命中率相對步兵而言要低不少。
而為了提高命中率,大明將士發明了散彈射法——即一個槍管內裝兩到三個彈丸。
用子彈的數量,取代射擊的質量。
眼前的慘叫聲不絕于耳,靠前的瓦剌騎兵全部中彈,一個接一個的墜落馬下。
數千發彈丸的齊射,對于沖鋒的瓦剌騎兵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一輪齊射過后,雙方距離已經拉的太近,以至于明軍騎兵也來不及進行下一輪裝彈射擊,只得轉而握緊三眼銃的木柄,眼神兇惡的看著瓦剌人。
短兵相接的時候到了!
狹路相逢!
勇者勝!
兩軍的前鋒已經相接,瓦剌騎兵手持彎刀,對著明軍騎兵前鋒的頸部便劈了下去。
關鍵時刻,明軍前鋒手持三眼銃,一記長虹貫日,直刺向瓦剌人的臉。
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
這三眼銃全長三尺七寸,槍管又都是純鐵打造,騎兵沖鋒帶來的巨大慣性,瓦剌人的彎刀還沒碰到明軍,明軍前鋒的三眼銃竟是直接把瓦剌前鋒的臉給刺凹了進去!
而瓦剌騎兵的雙腳又卡著馬鐙,前后兩個相反方向的作用力撕扯之下,頭腦內的顱骨直接碎開,脖子也被撅折,眼見是活不成了。
“殺!”
己方前鋒取勝,明軍騎兵士氣大振,揮舞著三眼銃便朝著瓦剌人砸去。
鏘!錚!這是兵器的打斗聲。
嘶!哞!這是戰馬的嘶鳴聲。
還有數不清的漢蒙語辱罵聲,言語之間迫切希望送對方去見祖宗。
一輪短兵相接之后,不少騎兵墜地。
但仔細查看,身著氈帽毛衫的瓦剌人死的更多。
即使拋開兵器差距不談,明軍的神機營騎兵裝備更加精良,個個身著布面甲,受傷到傷害遠小于拿血肉之軀硬抗的瓦剌人。
蒙元北遁之后,手工業的發展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甲胄也成了稀罕物品。
如果有人能攢出三萬具甲騎兵,那完全可以號令草原,莫敢不從了。
阿剌知院雖然是也先的重臣,但草原上的忠誠并不牢固,二人屬于不同的部落,指不定哪天就會翻臉,也先自然也不會給他盔甲。
倘若你拿著我給的盔甲,造我的反,該當如何?
就這樣,裝備差距巨大的雙方,在第一輪短兵相接之后,全副武裝的明軍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