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開荒
- 明末崛起,從邊軍開始
- 干飯忠實者
- 2765字
- 2023-10-19 06:01:00
“不知道我寫的信娘舅看了會不會幫助度過這個坎”。王初仁暗自想到。
時間回到五月中旬,當杜文宗看到王初仁借錢借糧的想法之后不由得一笑,看到文末王初仁信誓旦旦說府谷縣會有民變,并把各種理由皆陳訴了一遍;杜文宗臉色微變,暗自想道:“這小子分析得有一定道理,前不久兵部也說了一樣的看法”。
于是趕忙修書一封,將王初仁的各種分析寫了下來,叫人送去延綏總兵府。
書信送走之后,杜文宗立即前往孤山堡軍器倉,到了軍器倉直接說道:“叫張守隆過來”。
不一會兒張守隆就氣喘吁吁拖著肥胖的身子小跑過來道:“杜爺,你有什么吩咐的”。
杜文宗看都沒有看張守隆一眼直接道:“黃甫川堡的的營兵也成立一段時間了,應該調撥錢糧過去了,前幾天東糧同知撥了一批錢糧過來,你準備3000石糧食和3000兩銀子送往黃甫川堡”。
張守隆一聽要調撥3000石糧食立馬道:“杜爺,3000石糧食萬萬拿不出來,就連1000石都沒有”。
杜文宗道:“你少在這里瞎說,你忽悠別人還行,還想來忽悠我,這樣吧,2000石糧食、2000兩銀子,一粒一分都不能少”。
張守隆知道調撥糧食是跑不掉了,只得唯唯諾諾答應道:“杜爺到時候給解參將招呼一下”。
“這個不用你操心,你只管在七月中旬前左右將糧食送過去就行”。杜文宗不耐煩道。
說完便走了。
張守隆看著杜文宗逐漸遠去的身影,口中小聲罵道:“兵痞一個”。
在幾百里之外的延綏城,太陽慢慢升起,夏日的陽光慢慢照在這座巨大的城市上空,遠遠望去,便看到延綏城著名的鎮北樓。在陽光的照射下拖曳出長長的身影。這座城池的中心偏左處有一座巨大的府邸,這里便是延綏總兵府。
延綏總兵府的一個書房里面,一位長相粗獷的老者正在看著書信;這個老者不是別人,正是延綏總兵杜文煥,正在看著杜文宗的來信。
看過信后,杜文煥陷入沉思道:“這王家小子不簡單,連幾月后的民變都能看出來,只要有機會,就會魚躍龍門,看來當年父親沒有看錯人”。
“想我杜家在這延綏扎根上百年,這里的一切風吹草動都逃不了杜家的眼線,杜文煥也已經知道民變就在這幾月,而這王初仁居然通過一些現象就能正確判斷,看來得好好扶持王初仁一把了”。杜文煥楠楠道。
杜文煥回到書桌寫了一封信交給管家道:“把這封信交給文宗”。
時間又回到當下,大壩還在澆筑中,王初仁插不上手,于是王初仁這幾天正和大家伙一起去開荒,一天好幾天,王初仁都是跟著大家伙天亮而出,天黑而回,每天都是努力干活,大家伙看到王初仁帶頭干得渾身大汗,自己也不敢有偷懶的念頭了,都是拼了命的開荒。
這天一大早,大家伙了早飯就在王初仁的帶領下女人們拿著鋤頭、鎬頭、牽著牛,男人們則是扛著犁、籮筐等物前往開荒。
因地制宜是決定土地平整的因素,黃甫川抵觸西北,適合種植在此地的水稻還沒有培育出來,所以只能種植小麥、麻、甜菜、高粱、大豆等作物,這些作物如果需要灌溉就需要土地有一定的坡度,順著灌水的方向應有一定的土地坡降。
眾人到一塊長滿雜草樹木的荒地后,先用火將雜草、樹木燒盡,待火滅降溫后,耕牛翻土,沒有耕牛的便用鋤頭、鎬頭翻挖,翻一遍之后再將土地有計劃的移高墊低平整。再將樹葉,干雜草等碾碎撒入土中增加土地的有機質。開荒的大致流程就是這樣。
堡內的缺牛嚴重,王初仁差人借了其他堡的牛、騾回來才勉強夠用。在耕牛的幫助下,一天一人平均能開荒0.2畝。在大家伙一個多月的努力下,開荒已接近尾聲。
王初仁今天居然看到李光高也在開荒的隊伍中,今天他穿了一件破爛的汗衫,被夏日的大風吹得呼呼作響,完全沒有一點讀書人的樣子,揮動著鋤頭,汗雨直下。看不出李光高一個文人居然能降下身份,還能吃得下這個苦,著實讓王初仁驚訝。因為古時的文人是高傲的,寧愿餓死,也不愿低身軀干一些降低自己身份的活計。
王初仁笑著對李光高道:“李處長一個文人居然能和我們這些粗人一起吃苦,著實讓王某佩服”。
李光高尷尬笑道:“下官雖然是一介讀書人,但是下官出身寒微,少時沒少給父母干活,況且如今落難于此,哪能顧得上文人的面子,面子與命,兩者還是命重要,在流浪期間,比這更苦的日子都過來了,而且現在還能吃飽飯,這里今后就是下官的家,自己的家哪能缺少自己的建設呢,下官雖然出不得多少力,但還是向盡自己一份綿薄之力”。
王初仁聽后對眾人大笑道:“聽到沒有,舉人老爺都這樣賣力開荒建設我們的家園,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共渡難關,黃甫川堡何愁不興呢”。
這么多人開荒,農具也是個問題,王初仁讓人把堡內的農具里里外外搜刮了一遍,還讓鐵匠鋪趕制了一批才勉強夠大伙兒開荒。
王初仁開荒的這塊地沒有分到耕牛,只有靠鋤頭和鎬頭翻挖,這樣襲來效率就比較低了,但是架不住人多啊,幾十上百人站成一排,齊頭并進,快速蠶食著荒地,慢慢變成可耕種的土地,只是許久不下雨導致不能立即播種;只有等水庫重新蓄水之后再進行播種,希望能趕上冬小麥。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上午,大食堂那邊已經把飯送了過來。
王初仁擦了擦臉上的汗水說道:“已經晌午了,大家伙歇息吃午飯吧”。
有了王初仁的發言,中野也停下了手上的活計,開始排隊打飯。
今天的主食是粗糧饅頭加稀粥,一份素菜、一份葷菜,眾人看到今日的飯菜皆是喜笑顏開。
王初仁以為是他在這里才有葷菜的,一打聽才知道原來今天本來就有葷菜。
眾人拿著餐具排隊打飯后也不將就,幾人圍成一團,席地而坐,高高興興吃著美食,完全忘記了剛剛干活時的辛苦。
黃甫川堡的餐食標準中,和平時期:士兵早餐粗糧饅頭和稀粥外加一小碟咸菜,午餐白米飯和一兩紅燒肉外加一份素菜,晚餐白面饅頭和稀粥外加一小碟咸菜;戰爭時期午餐肉食增加為二兩,早晚餐增加一份素菜。
礦場、窯場、建筑工地的工人早餐粗糧饅頭和稀粥,午餐白米飯外加一份素菜,晚餐粗糧饅頭外加一小碟咸菜,每三日午餐增加一份一兩紅燒肉或者肉湯。
開荒、農忙時節勞力者吃食和礦場、窯場、建筑工地的工人吃食一樣,每五日午餐增加一份一兩紅燒肉或者肉湯。
兒童吃食比照礦場、窯場、建筑工地的工人標準。
現如今堡內的人沒有自己的土地,平時吃食都由堡內負責,堡內沒有組織眾人參加勞動每日三餐降為兩餐,早晚都是粗糧饅頭加稀粥,有時會有一小碟咸菜。堡內組織勞動不參加的在堡內只能吃兩頓稀粥。
這個用餐標準在后人看來實在上不了臺面,但是在這個時代的農民眼中就是美味佳肴。
要知道古代老百姓都是一日兩餐的,能夠保證老百姓餐餐溫飽就已經是盛世王朝了。而且這個溫飽還要打個引號,條件好一點的家庭能夠保證一稀一干,條件差點的家庭只能保證一日兩頓稀的。
堡內的人現如今雖然沒有土地,沒有工錢,平時干的都是體力活,時間長,甚是辛苦,甚至比以前自己種地還辛苦,但是大家一點怨言都沒有,因為大家是真的吃得飽,還吃得好,沒有地主的壓榨和打罵,以后還能分地,想著以后還能分地,屬于自己的地,不用交租只用交一定的稅,這樣的生活讓很多人做夢都要笑醒。
經過一個多月的勞動和吃食,眾人臉上的菜色褪去不少,多了一份紅潤,少了一分蒼白,身子骨也比以前壯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