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限高壓:特斯拉,埃隆·馬斯克與世紀之賭
- (美)提姆·希金斯
- 7705字
- 2023-09-27 15:42:45
第三章
玩火
在J.B.斯特勞貝爾位于門洛帕克的三臥室出租屋外,放著一堆二手電動馬達。每個都單獨裝在一個大木箱里,共有幾十個,和對面鄰居家雪白的柵欄、精修的草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年來,斯特勞貝爾一直在收集廢棄的馬達。這些馬達,都來自通用汽車失敗的電動車產品:EV1。
一開始,他的收藏是出于好奇。當通用汽車最終在2003年取消了EV1項目時,這家位于底特律的汽車制造商召回了所有車輛,運到垃圾場準備銷毀,引起了消費者的集體恐慌和抗議。在此之前,斯特勞貝爾在想,會不會有任何備用的EV1零件幸存下來。或許土星汽車經銷店會有?因為它們受通用汽車之托,負責EV1的售后服務。這些零件也許可以用在他的汽油車電動化改裝上,就像那輛保時捷一樣。他的預感是正確的——他在當地一家土星汽車售后服務中心后面找到了一臺報廢的馬達。斯特勞貝爾被自己的好運氣嚇了一跳,準備鼓足勇氣,和汽車經銷商展開一場艱苦的談判,畢竟這件寶貝太珍貴了。但經銷商卻用難以置信的目光看著他:這就是個垃圾!拿走。
很快,斯特勞貝爾就在地圖上找到了美國西部所有為EV1做過售后服務的土星汽車經銷商,開始挨個給它們打電話。等到電話打完,他已經收集了將近100臺馬達。他拆了一些,研究其中的奧秘,又賣了一些給其他的電動車愛好者,并打算把剩下的用在他的電動汽車項目上——比如他剛剛推薦給馬斯克的那一個。也多虧了這個項目,否則他們和馬斯克的那頓飯就白吃了。
2003年初,斯特勞貝爾帶著馬斯克投資的1萬美元搬回了硅谷,開始研發一款單次充電就能橫穿美國的電動車原型樣車。他租房選的地點靠近斯坦福太陽能車隊的車庫,希望能吸引一些渴望和他一起工作的學生。安頓下來之后,他把收集到的馬達一字排開,把車庫打造成了車間,開始試驗如何把鋰離子電池連接在一起,做出可以為他的車子提供能量的電池組。他那時還不知道,馬斯克剛剛投資了一家電動汽車公司,投資金額高達幾百萬美元。而這家公司技術的基礎,和他正在完善的這一種極其相似。
因此,他在2004年接到馬丁·艾伯哈德的電話時,感到非常驚訝。艾伯哈德聲稱,自己最近成立了一家名為特斯拉汽車的電動車公司,不知斯特勞貝爾有沒有興趣來工作。這讓斯特勞貝爾很難相信。他認識電動車圈子的每一個人,但從沒聽說過艾伯哈德這么個名字。更讓他驚訝的是,特斯拉所在的辦公樓離他家只有1英里。帶著滿心錯愕,斯特勞貝爾騎上了自行車,前去一探究竟。
到了那里,他見到了艾伯哈德、塔彭寧和賴特。他們需要幫手來實現電動汽車的夢想,因此正在招兵買馬。而他們需要的幫助,更是不計其數。他們自認都是些車迷:艾伯哈德多年前在伊利諾伊大學的宿舍里修復過1966年款福特野馬汽車的零部件,而賴特是個業余賽車手。但在汽車制造方面,他們經驗有限。
特斯拉最初的挑戰在于要造出一輛所謂的“騾車”,也就是他們認為之后可以用于生產的原型樣車:具體來說,就是把路特斯汽車的車架和AC Propulsion的電動馬達結合起來,再用相連的幾千塊筆記本電池提供動力。AC Propulsion的tzero已經證明,鋰離子電池是可以工作的。現在他們手頭的資金,可以讓他們有大約一年的時間來造騾車。如果成功了,他們就有東西可以展示給投資者看了,也就有希望籌集到下一輪資金,開始開發真正的車輛,供路特斯汽車生產。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車輛可以在2006年投產,距現在還有不到兩年。
時年28歲的斯特勞貝爾,是AC Propulsion的人推薦給特斯拉的。第一次和艾伯哈德見面聊天的時候,斯特勞貝爾便意識到,他們兩人不知不覺間一直在追求同一個夢想。有很多人是他們倆都認識的。兩人也都跟AC Propulsion的科考尼和蓋奇有過交集,并且都和埃隆·馬斯克達成過協議。
斯特勞貝爾暈頭轉向地結束了這次會面。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他眼皮底下,涉及到的人他都認識,但他卻對此一無所知?他給馬斯克打了個電話:“這聽起來太扯了。”他連珠炮似的向馬斯克發問:這公司正規嗎?你真的要加入嗎?決心要投資嗎?會長期堅持下去嗎?
馬斯克向他保證,這是真的。“我對此非常興奮,”他說,“這件事我們必須要做……你要么加入他們,要么加入SpaceX。”
斯特勞貝爾選擇了特斯拉,被聘為工程師。
除去斯特勞貝爾之外,艾伯哈德主要通過朋友和新媒體公司的前同事為特斯拉招聘員工,因此為這家汽車公司增添了消費電子產品的理念。在找到合適的人選之前,公司總裁塔彭寧一直在負責軟件開發,還兼當CFO。賴特監督工程設計。艾伯哈德的鄰居羅伯·費伯(Rob Ferber)負責電池開發。
團隊成立之后,斯特勞貝爾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親手將一張支票從特斯拉送到AC Propulsion,履行一部分技術授權協議。抵達圣迪馬斯之后,斯特勞貝爾住進了車間旁邊每晚40美元的汽車旅館。在他對AC Propulsion電動馬達及其他系統實施逆向工程期間,那里就是他的棲身之地。他覺得,從很多方面來說,自己的夢想已經成真了。他可以和AC Propulsion的朋友們并肩工作,還能因此獲得報酬。艾伯哈德和賴特已經前往英國,準備敲定與路特斯公司的協議。而這家汽車制造商也已經把第一輛伊莉絲運到了圣迪馬斯,斯特勞貝爾和AC Propulsion團隊立刻埋頭苦干了起來。他們首先拆除了汽油發動機,為電動馬達和電池騰出空間。但很快,斯特勞貝爾就發現了特斯拉遇到的第一個障礙。
堆在他門洛帕克屋后的那些EV1馬達,詮釋了來自大型汽車制造企業的精準與統一。而AC Propulsion的馬達則是另外一種東西——在他看來,每一臺都是一件珠寶,精雕細琢,獨一無二。但這就成了問題。艾伯哈德計劃每年要賣出好幾百輛Roadster。斯特勞貝爾不能拿珠寶回去見團隊。他需要的,是機器上的齒輪。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目前而言,特斯拉所要考慮的并不是大規模生產,而是利用有限的時間和資金造出一臺騾車。無論能不能保持一致性,斯特勞貝爾都得先讓動力系統工作起來。理論上來說,造騾車應該很容易,畢竟AC Propulsion已經把tzero的電池組做出來了。但AC Propulsion并沒有急特斯拉所急,反而對于把豐田賽恩(Scion)改造為電動車更感興趣,或是專注于其他吸引了他們注意力的項目。AC Propulsion沒有優先考慮特斯拉的Roadster項目,或許也并不奇怪,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他們的競爭對手。
艾伯哈德的運氣也好不到哪里去。路特斯公司的一個來電,讓他和賴特痛苦地醒悟過來,之后便垂頭喪氣地從英國回來了。原來,艾伯哈德計劃的關鍵,是將伊莉絲簡單地改頭換面,變身成Roadster。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改設計是如此昂貴與費時,就連一扇車門也不例外,每件事的代價都非常高昂。而且路特斯公司想要的報酬,遠遠高過艾伯哈德商業計劃中的預想。會議結束的時候,他們意識到,籌款計劃要提前了。
否則,據賴特保守估計——“就歇菜了。”
這個小團隊的氣氛開始變得緊張。2004年秋天,他們決定將伊莉絲的車身從洛杉磯運往北邊的硅谷。艾伯哈德在那里找到了一處新的辦公地點(前身是管道倉庫),有地方可以開設車間。在斯特勞貝爾的推薦下,他們聘請了戴夫·萊昂斯(Dave Lyons)。萊昂斯曾就職于知名設計公司艾迪歐(IDEO),可以為團隊增加一些工程方面的力量。
電池組的工程量比預期的要大。于是,斯特勞貝爾索性把自己展示車的電池組改造了一下,裝在了騾車上。他對電子器件和馬達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了,因此開始承擔更多電池相關的工作。他會向斯坦福的朋友們尋求幫助,而他們也很愿意被他領導。他家的車庫變成了特斯拉分部:工作室里配備了特斯拉需要的工具,客廳也變成了辦公室。斯坦福太陽能車隊的成員吉恩·貝爾蒂切夫斯基,就是早年和斯特勞貝爾一起為電動車興奮的那一位,退學加入了特斯拉(前提是向父母承諾會回去完成學業)。每天休息的時候,他都會去斯特勞貝爾的廚房吃麥片。而與此同時,斯特勞貝爾則在后院的泳池邊手工黏合電池。
人際關系的問題也初顯端倪。團隊中有些人覺得,斯特勞貝爾招來的斯坦福校友越來越多,幫派勢力顯而易見,對賴特構成了威脅。兩人在技術問題上也存在分歧,比如冷卻電池該用空氣還是液體冷卻劑。賴特甚至去問這位年輕的工程師,是不是企圖取代自己的位置。面對這種問題,斯特勞貝爾茫然不知所措。對他來說,能來特斯拉工作,簡直就像美夢成真。他可沒有時間去搞辦公室政治。
賴特不只是和斯特勞貝爾一個人有沖突。當他們開始工程工作時,賴特作為賽車手的經歷,讓每個人都倍感壓力。團隊里有些成員開始覺得,他恨不得他們都能像車隊技師一樣無所不精。比如,他會命令他們計算車輛的重心,這簡直讓他們無從應對,只能轉向互聯網尋求幫助。工程團隊才剛剛成立幾個月,就已經有人離開了。
工間休息的時候,斯特勞貝爾和塔彭寧會聊起心中的困惑,不知道兩個都很有性格的人,能在一起共事多久。他們這么說是因為,艾伯哈德和賴特顯然多有不合。艾伯哈德骨子里是一名工程師,喜歡鉆研細節,但賴特會覺得,艾伯哈德只管當好自己的CEO就夠了。他還會質疑艾伯哈德的眼光,覺得純電動超跑可能根本不會有市場。
快到年底的時候,斯特勞貝爾接到了馬斯克的一個電話。他想知道公司情況如何,尤其是艾伯哈德和賴特干得好不好。毫無心機的斯特勞貝爾告訴他,賴特做得不是很好,和工程師相處得不太融洽。艾伯哈德似乎還不錯,和他共事還挺開心的。
第二天,斯特勞貝爾得知了一個消息:賴特出局了。這時,他才明白馬斯克來電的真正用意。他后來了解到,賴特曾秘密飛往洛杉磯,建議馬斯克炒掉艾伯哈德,讓賴特當CEO。公司才成立不到一年,就已經搞起了內訌——而在今后的若干年里,這種爭斗都會是這家企業的文化特色。在斯特勞貝爾他們看來,賴特的出局表明,為了搞清楚自己投資的企業真實情況如何,馬斯克并不介意向工程師級別的員工打探情報。
但賴特走的那天,團隊都長舒了一口氣。年底,他們去艾伯哈德家里慶祝了節日。他已經和來自艾迪歐的朋友合作,為量產車的最終外觀想出了一些主題。他在派對上向大家展示了這些主題,并由團隊投票,選出了他們最喜歡的外觀。他們沒有選擇普銳斯那種高科技感十足的設計,反而選中了一款看起來更像馬自達米亞達(Miata)的車,只不過車頭燈更有棱角一些。
不過,離車輛量產還有一段時間。他們的當務之急是:搞定那輛騾車。
艾伯哈德從LG化學(LG Chem,隸屬韓國科技巨頭LG集團)那里爭取到了大約7000塊電池,用來制作電池組。滿滿一棧板電池芯運抵門洛帕克,每塊都有獨立的塑料包裝。特斯拉辦公室助理克萊特·布里奇曼(Colette Bridgman)訂了一摞披薩給大家當午餐,隨后全辦公室的人聚在一起,用X-Acto刻刀把電池從外殼中剝離出來。整個過程要特別小心,因為一旦刺破電池芯,就有可能著火。
第二年春天,他們集體的努力得到了回報。騾車基本完工了。他們已經成功地將伊莉絲的引擎換成了電動馬達和電池組。
到了騾車試駕的那天,一開始,斯特勞貝爾還有些提不起勁兒。因為車子看起來還是一輛伊莉絲——他們已經盯著看了好幾個月,早就膩了。而且,開電動車對他來說也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但由于特斯拉的前景取決于這輛車的表現,因此這個時刻顯然還是十分重要的。全公司的人都聚集在由管道倉庫改建的特斯拉工作室外,等著目睹車子第一次開起來。
斯特勞貝爾坐進這輛低矮的跑車,把窗戶搖了下來,好跟工程師們交談。該出發了,他輕點油門,車子往前一沖,沿著倉庫林立的街道疾駛而去。它的高速與安靜,讓圍觀的人群目瞪口呆。艾伯哈德看著這輛車,眼中涌上了淚水:“特斯拉第一次證明,它可以做到。”而輪到他自己試駕的時候,他甚至不愿意松開方向盤。團隊工作落后于原計劃好幾個月,現金也所剩無多。但這輛里程碑式的騾車,可以讓投資者解開腰包。相比于興高采烈,他們更覺得如釋重負。
看到這個進展,馬斯克很開心。艾伯哈德幾個月前從英國回來時,帶回了令人沮喪的消息:他們所需的資金比計劃的要多。馬斯克對此很不高興,但并不覺得吃驚。他一開始就告訴過他們,他覺得2500萬美元的預算對于造一輛新車來說太少了(他的心理預期是,這支團隊只有10%的勝算)。但團隊在騾車上取得的進展讓他深受鼓舞。他答應他們,第二輪1300萬美元融資中的大部分由他來出。這輪融資還為公司帶來了一些新面孔,包括安東尼奧·格拉西亞斯(Antonio Gracias),他位于芝加哥的投資公司成為了除馬斯克之外最大的投資方。
而斯特勞貝爾的努力也得到了認可。他被晉升為首席技術官。
他們的下一步挑戰是開發真正的Roadster,也就是會在路特斯公司投產的版本。但就在團隊慶祝融資成功時,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會將特斯拉扼殺在搖籃里。
問題的起因,是一封來自LG化學的信。信中用恐慌的口吻向特斯拉提出了一個可怕的要求:歸還電池。
就在特斯拉證明它可以自行加工鋰離子電池組時,電池產業也正在努力應對電池芯處理不當帶來的危險。相關事故不斷增長,在整個電池行業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幾個月前,AC Propulsion就經歷了一起這樣的事故,并從中吸取了慘痛的教訓。在由洛杉磯運往巴黎的途中,AC Propulsion的一批電池發生了火災。起火時,它們正在被裝上一架于孟菲斯中途加油的聯邦快遞飛機。這起事故引發了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的調查,并導致了人們對未來如何運輸電池的擔憂。出于對鋰離子電池過熱并起火的擔心,蘋果公司等個人電子用品公司正在召回含有這類電池的設備。蘋果公司于2004及2005年召回了15萬臺以上的筆記本電腦——里面的電池都是由LG化學生產的。
當LG化學意識到自己已經把大量的電池賣給了一家硅谷初創企業,而這家企業還打算把它們全都安在一臺設備上時(一輛車,而且已經造出來了),其法務部門便發出了一封信,要求收回這些電池芯。這家電池制造商并不想和一起可能會起火的實驗扯上關系。
艾伯哈德沒有理會這個要求。他別無選擇。他以前覺得特斯拉可以找到現成的電池供應商,但事實證明,這遠比他預期的要難。失去這些電池,可能也就不會有機會拿到更多的電池了。
關于鋰離子電池的話題炒得沸沸揚揚,這讓斯特勞貝爾回想起一件往事:之前在洛杉磯家中,為了慶祝關于電動車的想法,他和貝爾蒂切夫斯基曾經引燃過電池芯——只要錘子一砸,就能上演一出好戲。當然,這種撞擊帶來的危險,是汽車時刻都要面對的。但還有一種威脅,更加隱蔽。他開始思考,既然汽車電池組是由緊密安裝在一起的電池簇構成的,那要是其中一個電池芯過熱了,會發生什么?
2005年的一個夏日,他和貝爾蒂切夫斯基決定找出答案。下班之后,他們去了停車場,帶著一包電池芯——那是一個粘在一起的電池簇。他們把電熱絲繞在其中一個電池芯上,以便對它進行遠程加熱。隨后,他們退到安全距離之外,打開了加熱器。這個電池芯的溫度迅速上升到了266華氏度(130攝氏度)以上,燃起了炫目的火焰,溫度躥升至1472華氏度(800攝氏度),隨后發生爆炸,將殘存的電池外殼像火箭一般發射到了空中。接著,電池組中另外一個電池芯也起火沖上了天。很快,所有電池芯都燒了起來:砰、砰、砰。
斯特勞貝爾意識到了這場不太專業的“煙花秀”意味著什么。如果這種事情真的發生,特斯拉就完了。第二天,他們向艾伯哈德公開了自己的試驗,給他看了燒焦的路面,上面布滿了前一天晚上留下的小坑。艾伯哈德叮囑他們要更加小心,但他不能否認還需要更多的測試。他將團隊召集到自己硅谷山上的郊區別墅里,又做了一些試驗。這一次,他們挖了一個深坑,把一整包電池芯放了進去,上面用樹脂玻璃蓋住。他們對其中一個電池芯加熱,結果再次引燃了所有電池,導致了一連串的爆炸。斯特勞貝爾是對的,這可不是什么好事。他們需要從外界尋求幫助,徹底弄清楚他們面對的是什么問題——團隊需要電池專家。
幾天之后,他們請來了幾位電池顧問。起初,這些人的說法會讓人覺得,這個問題還是可控的:是的,就算是最好的電池制造商,也可能會隨機生產出一個有缺陷的電池芯,導致短路并起火。但這種可能性非常小。“這種情況真的十分罕見,”其中一位顧問說,“我的意思是,發生幾率在百萬分之一到千萬分之一之間。”
但特斯拉打算為每部車子安裝的電池芯都在7000個左右。坐在斯特勞貝爾身邊的貝爾蒂切夫斯基掏出計算器,算出了某部車子單個電池芯意外起火的可能性。“伙計們,大概每150到1500輛之間就會有一輛。”他說。
這就意味著,他們會生產出有電池缺陷的車子。而一個電池起火,就會導致連鎖反應。更可怕的是,他們的車子還有可能在頂級富豪的車庫里爆炸,燒毀豪宅,引爆當地電視新聞。房間里的氣氛發生了變化。問題變得更加緊迫了: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電池芯缺陷?
沒有。總是會有隨機的電池芯變得過熱,引發熱失控——基本上就是過熱引發爆炸。
開完會回去工作的時候,斯特勞貝爾和團隊感到心灰意冷。特斯拉的風險已經到了最高點。他們要解決一個難題,一個可能會耗盡有限的資源、使Roadster的開發偏離正常軌道的難題。而且更糟的是,如果他們制定了看似有效的解決方案,但特斯拉的車子卻依然會在未來起火,那么公司也將毀于一旦。這不僅會讓特斯拉遭遇失敗,也會使他們的電動車夢想倒退整整一代。他們這樣做不僅會導致人員傷亡,也會殺死正在發展中的電動車。
想成為真正的汽車制造商,特斯拉就必須面對一項通用、福特等公司應對了上百年的挑戰:確保上路的車輛是安全的。他們可以把解決熱失控問題作為真正的突破口,讓特斯拉未來從汽車行業中脫穎而出。使用鋰離子電池似乎是一個明智的想法,不少愛動腦筋的人都已經想到了這個主意。但最大的創新在于,要搞清楚如何在不把汽車變成定時炸彈的情況下使用這些電池。
他們停下了Roadster項目的所有工作,并成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來尋求解決辦法。團隊架起了白板,在上面列出他們已知的和需要學習的東西,并開始每天進行測試。他們會把電池組里的電池芯按照不同的間隔距離進行排列,看能否找到一個理想的距離,防止連鎖反應發生。他們也會嘗試不同的方法讓電池保持冷卻,比如讓空氣從上方流過,或是讓管裝液體冷卻劑從旁掠過。他們還會把電池組拿到當地消防隊員用來訓練的平臺上,點燃其中一個電池芯,試著了解爆炸究竟如何發生。
他們從艾迪歐公司招來的萊昂斯在前往一次測試的途中,充分體會到了這種危險。當時,他正開著自己的奧迪A4走在路上,突然聞到后座飄來一股煙味——那里放著一組測試電池。這意味著有某個電池芯正在升溫,已經逼近熱失控了。他立刻停車,一把拖出電池扔到地上,這才避免了車輛起火——真是太險了。
最終,斯特勞貝爾開始縮小尋找解決方案的范圍。如果無法阻止電池芯升溫,那或許可以控制它,讓它不要達到引發連鎖反應的程度。通過反復試錯,團隊意識到,如果他們使每個相鄰的電池芯間隔幾毫米,在它們中間盤上一管液體,并把一種像布朗尼蛋糕面糊的礦物質混合物倒入該電池組中,就可以制造出一個防止出現過熱的系統。如果內部某個有缺陷的電池芯開始變得過熱,它的能量會消散在相鄰的電池芯上,就不會有任何一個單獨的電池芯達到可燃程度了。
就在幾個月前他們努力建車間的地方,一項全新的事業正在展開,這讓斯特勞貝爾無比激動。現在他只需要搞清楚,如何才能說服電池供應商信任他們。他聽艾伯哈德說,那些知名制造商對他們的生意并不感興趣。正如一位供應商高管對艾伯哈德說的那樣:你們沒錢,可我們有錢。你們的車子要是爆炸了,被起訴的很可能會是我們。
那個供應商是對的,而且這么想的不止他一個人。艾伯哈德最初覺得,供應商會很樂意給他們供貨。但實際上,沒什么人對他們感興趣。即使一輛車子要安裝數千塊電池,但和其他電池買家相比,特斯拉的采購量還是太小了。他們存活下來支付賬單的可能性太低,而失敗的可能性又太高。
特斯拉只有一張牌可以打——那就是它的Roadster。如果這部車可以吸引眼球,供應商或許會相信,特斯拉是來真的。他們必須讓全世界看到,電動汽車并不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