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商業模式的理解和構筑是事業經營的核心
所謂“商業模式”,就是“高度簡化了的現實”
我們這個世界的所謂“現實”,無論是每個人的人生還是某一個老板的小生意,全部與“人”“財”“物”這三個基本要素密切相關。這三個要素彼此糾纏,共同構成了無比復雜的“現實”。
坦白地說,完全透徹地理解并絕對高效地經營這樣的“現實”,其本身是不現實的,也沒有這樣做的必要。所以,如果想經營好人生或事業,就一定要現實一點,一定要從現實出發,把復雜的“現實”簡單化,按照不同的功能分門別類地予以處理。
具體地說,如果你有一個項目,或者開了一家公司,甭管這個項目和公司的規模有多小,你都必須做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比如,想管錢就要有財務部,想做廣告就得有市場營銷部,想賣東西就得有銷售部,想做東西就得有生產部,想擬定戰略就得有企劃部……
但是,所謂“經營事業”,不是零打碎敲地去經營,而是必須要有章法,有規矩,成體系,高效率地去統合運營。為達此目的,就不能拘泥于某一個具體職能看問題,而必須橫向打通所有職能看問題。非如此,你的事業不可能成功。而這種被橫向貫通了的綜合職能體系,就是所謂“商業模式”。
所謂“××模式”,就是“將××的構造進行單純化、極簡化處理所得到的模型”。
比方說,雖然將復雜的人類全部模型化處理不大可能,但人類的步行狀態卻可以進行極簡化和模型化處理。如圖009所示,只需13根硬紙棒,外加12枚大頭針,就足以將人類行走的狀態傳神地模擬出來。
同樣的道理,所謂“商業模式”,就是“將商業極簡化的模型”。而本書將以極簡化的4個要素(圖010)為基礎,去探討商業和商業模式的話題。這4個要素是:市場目標、價值、能力以及收益模型。其詳細內容請參考接下來的章節,這里只做一個簡單的、概括性的描述和說明。

圖009|人類步行狀態的模型化
商業模式的4個要素
(1)市場目標(你該瞄準誰)
所謂“商業(生意)”,是指能夠獲取收益的社會活動,說白了,就是“能賺錢的事”。既然如此,任何商業活動必然會有商品或服務的利用者以及為其買單的人。這便是商業活動的所謂“目標(市場標的)”。
必須強調的是,市場目標不僅僅包括直接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顧客,任何與商業活動的成立有關的人,即利益相關方,都在商業活動必須瞄準的目標之列。這一點務必要深刻理解。
(2)價值(為市場目標提供的價值)
為什么有人會使用你的商品、利用你的服務并愿意為其買單?因為你的商品和服務有他們需要的價值。問題在于,如果你的顧客是企業(即所謂B2B[1]模式),那么價值判斷相對明確、相對容易,無非是產品或服務的性能、質量、價格、交貨期、售后服務等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均可以用客觀標準準確地衡量出來。但如果你的顧客是普通消費者(即所謂B2C[2]模式),那么價值判斷就會變得模糊與多樣。比如“快樂”“喜歡”“酷”等等。顯然,這樣的價值判斷大多是主觀的(消費者的主觀意愿或感受),盡管非常有趣,卻不容易衡量。

圖010|商業模式的4個要素
(3)能力(如何向你的市場目標提供價值)
商品一旦被開發出來,就需要通過營銷與銷售環節接受訂單;拿到訂單后,需要采購原材料進行生產;生產完畢后,需要通過物流環節將商品送抵客戶處;客戶拿貨后,需要進行貨款回收以及售后服務等環節,為整個商業流程收官。總之,沒有數量眾多的人力資源和經營資源(生產、運輸設備等)的支撐,如此復雜的實操流程是不可能成立的。顯然,在這一流程中,大量的經驗、心血不可或缺,否則必然會在激烈的競爭中慘敗。
從結論上說,所謂“能力”,范圍非常之廣。其內容涉及研究與開發(R&D[4])、市場營銷、銷售、售后服務、生產資料的籌措與分配、產品制造、物流、會計財務、人事組織、經營與事業管理等商業流程的所有環節。
(4)收益模型(你的付出與收獲是否匹配)
即便前3個要素全部具備(即搞定了市場目標、價值和能力),如果不能找到一個收益大于成本的經營模式,你的生意也是不可持續的。而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用到所謂“收益模型”。
具體地說,你的收益未必全部從商品的使用者那里獲取。想在你這里做廣告的人會付給你廣告費(廣告模式),想幫助你的人會給你捐款或幫你籌款(捐贈或眾籌模式)。另外,將實物商品的價格壓得很低,通過銷售其周邊的低值易耗品或干脆通過提供服務來掙錢的“換刃模式”,乃至實物商品完全免費贈送,以此迅速增加客戶,占領市場,在“跑馬圈地”完成之后再收取會員費之類的“免費增值模式”,等等,都是非常常見的商業收益模型。
順便說一句,隨著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的普及,收益模型的種類變得越發復雜多樣。比如網絡自媒體的收益模型(即通過點擊量去獲取商業利益)就非常具有代表性。這一點需要引起特別關注。
如何用“商業模式”的視角觀察“事業部層次”的經營學
所謂“事業經營”,是指在某個具體的事業領域能夠創建公司獨有的商業模式,并使其運轉良好的經營活動。
由此,上述4個基本要素到底應該在什么地方、以什么理由及什么方式彼此聯結,并能夠成功地運轉,這一點應該成為初學者學習經營學的起點。至于前面提到的那些涉及“經營學的6個領域”的專業術語,比如“市場營銷”或“會計學”等概念,僅僅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某些具體手段而已。
那么,以商業模式的視角重塑事業部層次的經營學,我們將看到什么樣的風景呢?
具體結論如圖011所示。
也就是說,關于事業經營(或項目運營),我們需要做以下幾件事:

圖011|經營學的6個領域與商業模式之間的關系
以上就是我們學習經營學基礎的目的。
另一方面,把上述這些說法反過來理解也成立。即:
孫武(孫子)打仗,從來都是先進行沙盤推演(戰前分析)再開戰
迄今為止,最受世界各國政治家和軍事家推崇的、人類戰爭史上最偉大的戰法經典,當屬中國春秋時期的一代名將孫武的巨作《孫子兵法》。
在始于《計篇》(開戰前的思考、謀劃過程),終于《用間篇》(諜報活動的策劃與實施),包含13篇文章的《孫子兵法》中,軍事大家孫武最重視的無疑是《計篇》中的“廟算”(中國古老的戰略決策形式,類似于今天流行的沙盤推演)環節。也就是說,在正式開戰前的軍事會議中,對敵我雙方的狀況進行最為詳盡、最為徹底的分析比較,從而達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戰略目的,是孫武軍事理念的基礎與前提。
那么,孫武的戰前分析主要有哪些項目呢?
用4個字概括,就是“五事七計”。
具體地說,所謂“五事”,即“道”(為政者與庶民能否團結一致)、“天”(氣候等自然條件)、“地”(地形)、“將”(戰爭策劃及指揮者的力量)、“法”(制度、紀律、軍規)。所謂“七計”,即敵我雙方,哪一方的君主更受擁戴,更能掌握人心;敵我雙方,哪一方的將軍更優秀;天時、地利在哪一方;哪一方更能恪守軍規;哪一方的軍力更強;哪一方的兵員訓練得更徹底、更高效;賞罰分明的原則哪一方執行得更好、更讓人信服。
單看“七計”我們就能明白,對開戰,孫武最重視的不是戰略定位,而是兵員和武器的數量,以及“人”的要素——君主與將軍的領導力,兵員的軍事技能、個人素質(政治素養,服從命令聽指揮),以及動機激勵(士氣的鼓舞)等,這些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按照經營學的說法,“能力”這一條才是萬條之首,是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當然,在戰略定位方面,孫武也是絕頂高手。比如說利用有利地形,選擇決戰之地,在先于敵方抵達戰場的前提下,想盡一切辦法誘敵深入,并予以殲滅。這也是孫武的拿手好戲。由于戰役是在己方軍隊先搶占有利地形,并準備充分的情況下開始的,所以幾乎沒有失敗的可能(參照《孫子兵法》的《虛實篇》《軍爭篇》《行軍篇》《地形篇》)。
但是,正因為孫武身為一軍之帥,肩負戰爭策劃者與指揮者的重責,也便越發深曉發動戰爭絕非等閑之事的道理。他將戰爭理解為國家面臨的某種嚴重事態,稍有不測便會動搖國運,所以絕不會輕易開戰。
他極為重視“廟算”,絕不冒無謂之險,絕不打無把握之仗,所以能夠做到百戰百勝。
不過,即便如此,孫武依然認為“百戰百勝并不是戰爭的最佳結果”,“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勝利的極致表現。(《孫子兵法·謀攻篇》: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總之,經營事業和打仗是一個道理,要像孫武那樣把一個事業或項目的方方面面徹底吃透、消化,嚴肅認真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市場營銷、實操還是會計,無論你擅長哪一項,對哪些東西最有把握,都不可過于自信。
現在,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經營學的基礎知識,做好了一定的準備。接下來讓我們重新回歸越后屋的話題,看一看三井高利一家子是怎么搞經營的,以及這些經營手法是如何讓這家人成功實現日進斗金的夢想的。
注釋:
[1]企業對企業電子商務(Business To Business)。
[2]企業對顧客電子商務(Business To Consumer)。
[3]質量(Quality)、成本(Cost)、交貨期(Delivery)、服務(Service)。
[4]即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簡稱?!幷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