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輿論戰(一)
- 穿越后,美食博主她重拾舊業
- 白露為霜
- 1935字
- 2023-09-13 12:38:16
陶清霜一家搬過來也好幾日了。
但因著前面零零碎碎的雜事,一直也沒有跟兩邊的鄰里打個招呼、串個門啥的。
出門前,謝致遠問陶大石和李杏花,知不知道兩邊鄰里的大致情況。
李杏花說:
“左邊鄰居是王二家,你王二嬸子也是個命苦的,家里男人早早去了,現在家里家外都指著她,若不是有一門做豆腐的手藝,怕是這一家老小,都要餓死了。”
“這右邊鄰居說來也是巧,正是前頭幫忙咱傳信叫村長、族老的吳三嬸子家,她一家子人口多,是個愛熱鬧的?!?
這話說的委婉,但謝致遠還是聽出了其中關竅。
“王二嬸子家,一個月里每天都做豆腐賣豆腐嗎?”
“村里的人,都省的很,哪里會天天買豆腐來吃。現下天氣又熱,豆腐存不住,你王二嬸子家,一般隔三天才會做一次豆腐。”
“昨兒個她家才開了豆腐攤,要是想吃,得等上兩天了。”
謝致遠點點頭,對還一臉懵的陶清霜道:“我們去吳三嬸家買雞蛋?!?
兩人到隔壁吳三嬸家時,吳三嬸家里能出門干活的大人孩子都早出了門。
只吳三嬸和四歲的小孫子毛蛋在家。
見是兩人,吳三嬸表現的很熱情,忙將兩人讓進了屋。
謝致遠語氣坦然溫和,笑著說:
“我家做了清蒸河蟹,雖不是什么值錢的好物,但是搭配著大丫調的蟹醋,吃起來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吳三嬸聞了兩天的肉香菜香,剛看陶清霜挎著籃子進來,心里還不由期待了一把。
沒曾想送來的卻是河蟹。
這河蟹有什么吃頭,說的難聽一點,扔給狗狗都不吃。
吳三嬸神情僵硬一瞬,擠出個笑:“哦哦,好。”
陶清霜覺出氣氛的不對,有些尷尬。
這時,吳三嬸家的孫子牛蛋瞅著那紅彤彤的大螃蟹,伸手抓了一只就往嘴里塞。
吳三嬸嚇了一跳,趕忙將那螃蟹奪下來丟回盤子里:“什么都敢往嘴里塞,也不怕吃出個好歹!”
孩子被她這么大聲一吼,登時嗷嗷大哭起來。
這廂吳三嬸哄著孩子,那廂謝致遠鎮定上前,開始剝起蟹來。
他無疑是個好學生,學了一早上,這會兒已經能將一只大閘蟹的蟹膏、蟹肉完完整整的剝出來。
剝好蟹,謝致遠取了蟹鉗里的一塊潔白的大肉,蘸上蟹醋,喂進了毛蛋因為嚎哭而大張的嘴里。
小孩兒先是愣了下,隨即飛快的閉嘴嚼了兩下。
淚珠還掛在臉上,已然對著吳三嬸笑起來:“阿奶,肉,甜的,毛蛋還要吃?!?
吳三嬸驚了,以前家里糧食不夠吃,又沒有適合的潮水去趕海時,也不是沒打過這河蟹的主意。
可抓回來煮了以后,發現不僅味道腥、沒啥肉,而且有時候吃了,還會鬧肚子。
怎么可能會吃出甜味。
她有些不信,但看小孫子流口水要吃的模樣,還是伸手捏了一小塊蟹肉,蘸了蘸那什么蟹醋,放進了嘴里。
“還真是甜的!”
“三嬸喜歡就好。”
謝致遠說著,露出個靦腆的笑。
“家里因著給我治病,花了不少銀錢出去,三個妹妹又還在長身體,大丫就琢磨了這些個新鮮吃食。
這河蟹雖然肉不多,但到底是葷食。
今天發現做出來味道還不錯,就說拿過來給您嘗嘗鮮?!?
看著一旁吃得起勁的小孫子,吳三嬸這下是真不好意思了。
“你們有心了,大丫是個會過日子的。你們啊,好日子在后頭呢。”
謝致遠將螃蟹送出去,轉頭說起買雞蛋的事。
“三嬸,我家里才搬過來,什么也都還沒置辦。
現下大丫她阿奶病了,我們也實在拿不出什么好東西來,想著說,來您這買十個蛋給送過去?!?
說完,從懷里摸出個灰撲撲的錢袋來,細細數了十枚銅錢放在了桌上,又將空癟的錢袋放回懷里。
吳三嬸看著都覺得心酸。
今兒個早上,她可是把陶大家發生的事兒給聽了個清楚。
這老陶家兩個老的,真是偏心偏到了胳肢窩里。
她昨日去村頭跟人聊天磕牙,還瞧見那陶老太好好的。
當著大家的面,更是賣了好一通的慘,說什么兒孫不孝,想來是心疼死了分家時給出去的十八兩銀子。
昨日里,謝家的剛來鬧過,落下二兩銀子,讓陶大家得了。
這老陶家八成是得了消息。
分家時的十八兩銀子,給大丫的上門夫婿看病,已經花出去摳不出來了。
這剛得的二兩,白撿來的。
這陶老頭摳得很,鐵定眼紅,今兒個這不就找上門來了。
可大丫家剛搬家,這房子破破爛爛還沒修葺,處處都是要用銀子的地方。
一大家子還有七張嘴要吃飯,二兩銀子看著多,那根本不經花的。
看看,都把兩個孩子逼成什么樣了。
可這是別人家的家事,她管不了,也沒法管。
吳三嬸在心中嘆口氣,提起籃子進屋裝了十個雞蛋出來,又在桌上撿了兩枚銅錢塞回陶清霜手里。
“這蛋送到府縣,才賣的上一個一文錢的價錢,嬸兒也不占你們兩個小的便宜,收八文錢就好……”
從吳三嬸家里出來,陶清霜終于反應過來,謝致遠這上門買蛋,是唱的哪一出兒了。
陶清霜有些驚奇又有些欣賞的看自家小男神。
她家小男神,不僅演技出彩,心眼還多,白切黑的芝麻餡湯圓??!
兩人買好表演道具,就上門給老陶家表演去了。
不出謝致遠所料,陶高升這回借著陶老太生病的名義,讓他們過去探病,果然是想要銀子,還開口就要二兩。
與此同時,那邊吳三嬸得了這個新八卦。
送走陶清霜小兩口以后,立馬抱著小孫孫上村頭大樹底下,給在那邊邊聊天邊縫縫補補的婦人學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