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序 詩人和美食家的邂逅

  • 鄉味繚繞
  • 辜建格
  • 2756字
  • 2023-09-20 16:29:08

田茂軍

我認識作者辜建格已經很久了。掐指一算,這個“很久”的概念居然是35年的荏苒時光。

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一個詩人。詩人什么時候開始成為美食家的?好像從他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開通,就走上這條美食之路了吧。

說來話長,暫時擇要說。我1986年6月參加工作,大學畢業直接走上大學講臺,他1986年9月考上吉首大學中文系,就是我工作的單位。也是有緣,系里分配我擔任他們的班主任,他好像很不情愿地擔任了一屆班長,后來因為沉迷于詩歌與閱讀,對于打掃衛生、檢查寢室就寢這些雜事不屑一顧,就辭職不當了。在我眼中,他的話語不多,老成持重;通過接觸,我發現他很愛讀書,有自己的思想,不人云亦云——這點我很欣賞。尤其是他還愛寫詩,和班上幾個文學愛好者創辦了一份《白河》雜志。在這份班刊上,他發表了不少的詩,就是他現在說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罷。我那時年輕氣盛,意氣風發,也是經常和他們一起開會、勞動,和他筆下所云的村長、山仔等幾個學生走得比較近。那時候,我還沒有結婚成家,住在圖書館下面的青年教工宿舍,可以在走廊里自己做飯。周末有空時,他們自己買來肉和菜,在我那里動手打平伙,我反倒搭到他們打一餐牙祭。我還記得,有次我和他們到花果山做戶外野炊,當時從牛奶場過河,沒有橋,是拉拉渡,用一根鐵纜系一只木船,乘客自己動手拽纜過河。我背著滿滿一背簍的蔬菜、粉條、豬肉、牛肉,還有鍋鏟、碗碟等。同學們爭著拽船,也許興奮過度,突然船一個趔趄打橫,系船的鐵纜將船頭幾個人一下掃進河中。我身先士卒,不幸中頭彩,連同一背簍的東西全部跌進河中。好在河水不深,同學們連忙跳進河中,嘻嘻哈哈地打撈食物,一會兒摸出一塊肉,一會兒摸出一個碗。那些狼狽而又快樂的往事,如今想來,還是如此的清晰和美好!

后來我參加學校的支教隊,到懷化芷江一中支教去了。我把宿舍的鑰匙留下來,他們周末就到我那里繼續“改善伙食”。據“可靠情報”,他們有時候也會將教工家屬在校園山坡上種的白菜、蘿卜偷偷“順”幾棵。最嚴重的是,他們居然看上了某老師家屬養的一只老母雞。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他們“偷襲”成功,結果美餐一頓。這些都是我后來知道的,就如同汪曾祺先生寫西南聯大的學生那樣——我的雞呢?我的雞呢?主人一直在尋找,結果在宿舍床腳下掃出一堆雞毛。我回到學校后在門角落看見幾塊雞骨頭。

辜建格在吉首大學讀書四年,也許主要讀書寫詩去了,寫湘西的美食篇什不多。那個時候,幾乎都是拮據的窮學生,也沒有條件大快朵頤。最多是物美價廉的餡餅、米粉,接觸過一些地方特色飲食,如乾州鴨、鲊辣椒、洋荷等。這些在他筆下亦有生動的描述和回憶。

回到這本書的重點上來。書寫篇幅較多的還是他家鄉澧縣、津市一帶的食物,多是兒童時代,即我們缺吃少穿的20世紀70年代。這些文字,圍繞著生存必需的“吃”,寫出了時代踉蹌的腳步,有饑餓歲月里溫馨美好的回憶。這也引起我的共鳴,我比他們大幾歲,我們有那么多的似曾相識,比如用棉籽油炒菜,某餐館買牌牌吃面的場景,用臘骨頭招待同學的快樂,滿滿的都是難忘的舌尖回憶。

說得好,不如做得好。我知道他也是做得很好的,屬于“家庭煮夫”,也將家里的夫人、千金培養成了資深吃貨。他最拿手的都是家鄉湘西北一帶的地方美食,有葷有素,有主食,有副食,洋洋大觀,燦然可餐。他不僅能做會烹飪,而且還善于描寫,抓住了食物的精髓和文化內涵以及附著在食物以外的社會背景。在食物的色香品味以及人文諸多方面,娓娓道來,張弛有度,寫活了津市美食的市井表情和草根風味,文字頗有晚明小品的風致,也頗具張岱、袁枚等古代美食家的心性與雅趣。比如,寫他自己發明的“干煎”,寫紅燒肉的品鑒七法,寫百姓淳樸厚道的殘菜和渣,寫母親的豌豆醬,寫岳父的“三國演義”,寫津市的鹵菜圈和雜燴缽,寫橡子豆腐,寫泥蒿、豆醬坨、屎黃皮,寫富有傳奇往事的二伯等。書寫食物之外,不忘寫人記事,這里有視角的寬度,也有人文的溫度,比一般飲食文字更有高度,已然超出美食的文筆之外,有象外之致,意外之旨。可喜可賀,可圈可點。

書中多次寫到了令人向往和念念不忘的津市缽子菜,缽子可能是津市的美食特色,既是加工烹調的工具,又是突顯飲食熱量和口味的加持大法。很多篇幅都寫到了津市的燉缽子菜。他說“對于津市人來說,沒有什么問題是燉一個缽子不能解決的”,真是道盡了津市缽子的萬千風情和超級功能。我知道津市的缽子燉米粉好吃,還沒有欣賞到辜筆下如此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的燉缽子菜呢!看來必須實地考察體驗一番,也學習一下他“呼之啦之”和“裸吃”的神韻。

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曾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這里著重講的是“深情”和“真氣”。讀本書,處處可以感受到辜詩人兼美食家的深情和真氣。比如,他就大膽直言喜歡吃肥肉,喜歡用豬油炒菜。他說,“人生苦短,及時吃肉,肥肉就是我的夢。”在他的筆下,紅燒肉、回鍋肉、扣肉,可算是老生常談,且常談常新;在選材上他都講要“夾精夾肥”。好像很多詩人墨客都是美食家,比如蘇東坡,民間傳說東坡肉是他發明的,他還以“老饕”自居。還有如袁枚、曹雪芹、魯迅、林語堂、梁實秋、汪曾祺,等等,杯盤叮當,不勝枚舉,都是文壇上光照千秋的巨匠,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家。二者水乳交融,可謂文催食美,食孕美文吧。在本書中還可以讀到很多古典的詩文和美食典故,化用一下唐人王勃的詩,有道是——筆頭與舌尖齊飛,墨韻共菜品一色。

本書還有很多金句箴言,搖曳生姿,十分有趣,我是非常喜歡。不妨摘錄幾句,與諸君共欣賞:

美食和美女一樣,不可辜負。

關于美食,如同美酒、美文、美女,我一直是個樂觀主義者。

做菜如同生活,如同工作,如同愛情,如同作文。不講究不行,過分拘泥也不行。

剩飯與剩菜,剩男與剩女,火星碰地球,不來點猛烈的火花都不好意思吱聲,剩飯剩菜也可能逆襲成獨特的風味。

鄉下辦酒席,沒有特殊原因,我都必須去,一為感情,二為扣肉。

天天吃的會膩,隔三岔五吃的會想,一年半載吃一次的會追憶,一生難得吃幾回的會瘋癲。

因地制宜沒有毛病,美食往往誕生在千變萬化之中。

不緊不慢,吃一口喝一口,吞云吐霧,也算小康。

吃肉啃骨頭,三教九流,各有各的滋味。

美食是天生尤物,美食也是相由心生,從來不拘一格,沒有定式。

人在歷史面前,一文不值;歷史在人面前,就是一缽菜。

豬油渣炒青辣椒,好像一場醉人的風花雪月。

我看書,那些字就像豬油渣,一粒粒滾到我的面前。

看到殘菜和渣,我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野百合也有春天》。

……

這樣令人莞爾的文字太多了,不一一枚舉,趕緊打住!正是吃飯時刻,起身去廚房,學著辜詩人的辦法,炒回鍋肉去了。

2021年2月9日于吉首大學

田茂軍,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南省文聯副主席、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專家,著有《銼刀下的風景》《工藝民俗》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泉县| 潮安县| 嘉鱼县| 缙云县| 贡觉县| 兴化市| 冕宁县| 嘉善县| 天等县| 中卫市| 蒙城县| 武宣县| 丽水市| 汤阴县| 温宿县| 阜康市| 闻喜县| 绥宁县| 华亭县| 固始县| 岑巩县| 安达市| 普陀区| 麻阳| 阿鲁科尔沁旗| 五河县| 拉萨市| 邹平县| 宜君县| 德庆县| 天祝| 广元市| 东海县| 定州市| 崇信县| 惠来县| 准格尔旗| 达日县| 廉江市| 南江县| 常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