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唯有曹公,重整山河
- 三國:我謀士單挑呂布,很正常吧
- 吾乃咸魚王
- 2038字
- 2023-09-11 08:32:00
鄭玄到這話以后輕輕皺了一下眉頭,不過也并沒有開口反駁,而是說道。
“自明遠來是客,如果不嫌棄老夫這里房舍簡陋,就暫且住上幾天吧。”
趙寧聽到這話也沒有推辭,當即就答應下來。
“能夠有幾日時間與先生作伴,乃是求之不得之事。”
之所以他會投靠曹操,那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因為曹操成名比較早,劉備和江東孫家現在沒有展露頭角。
另外一點就是因為曹操唯才是舉,這一點尤為難得!
大漢四百年年,到了如今這種階段,基本上所有人都形成了精英統治概念。
也就是說看出身,而曹操則不然。
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后來的三國之中,魏國猛將如云,謀士如雨。
都是曹操給打下來的基礎。
這也是為什么趙寧會選擇投靠曹操的原因。
不管別人怎么說,至少以他的感觀來看曹操,這個人雖然復雜,但卻是有公心的!
就拿黃巾軍這件事情來看,他的第一目標就是招降。
而且還是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之下!
也就是說曹操看的比別人要更加長遠,更重要的就是,相比于別人有了一絲憐憫之心!
鄭玄明知道自己在為曹操效力,卻邀請自己留下來,估計是有事要說。
陳登也是一個有眼力勁兒的人,推說自己有事,告辭離去。
待到晚上掌燈,下人來請趙寧。
“公子,我家先生有請。”
入得房中,鄭玄正在拿著一只小竹棍挑弄著豆大的油燈,試圖讓它明亮一點。
見到趙寧走進房中,鄭玄停下動作。
“子明來了請坐。”
這年頭的座可不是盤腿坐,也不是大大咧咧四方坐,因為還沒椅子,只能跪坐。
說起來這個趙寧是有些吐槽的。
他也終于明白過來,為什么這年頭的人都喜歡穿袍跟連衣裙似的。
那也是因為方便。
穿的褲子必須要便捷才行,要不然上廁所還要著急,麻煩的脫了外袍那就太浪費時間了。
更重要的就是棉布在這個時候還沒有推廣開來,衣服要穿的厚才能保暖。
在這種情況之下,開襠褲就成了必然選擇。
因此在坐姿之上必須要規整跪坐,就是為了預防雙方見面之時動作太,導致春光乍泄。
還好來這個朝代已經有一段時間,這姿勢還能受得了。
“先生有何教我?”
鄭玄略微皺眉,思慮片刻,這才說道。
“自明能夠說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么就應該明白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等等這句話不是唐太宗李世民說的嗎?
難不成自己引起了蝴蝶效應,面前所處的不是三國時代,而是一個混亂的朝代?
看他雙眼之中有些迷茫。
鄭玄輕輕皺了一下眉頭,開口解釋道。
“此乃荀子王制中所言,自明難道沒有聽過嗎?”
趙寧有些尷尬的咳嗽了一聲,然后給自己找了一個借口。
“小的時候家中有長輩,教授我讀書識字,后來家中貧困就沒有師從他人學習。”
“所以讓先生見笑了。”
鄭玄一聽這話眼中驚奇之色更勝。
“沒想到自明竟然是生而知之者!”
說到這里,他眼中的目光更加熾烈起來,這古人都說有生而知之者。
可是那都是記載于書本之中真正見識到過的,這還是頭一次。
鄭玄當然也希望自己的學說能夠被推而廣之,那就需要有好學生。
一個生而知之者當然是最佳的選擇。
還不等趙寧說話,鄭玄就已經坐正了身體,繼續說道。
“許子將說這曹孟德乃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老夫看你對于曹孟德多有夸獎之意,覺得他是難得一見的明主。”
“不過你卻要知道這曹孟德乃是伯恩寡義之輩,其性如虎狼,將來終要噬人!”
雖然趙寧并不清楚鄭玄是依據于哪些證據做出這個判斷的。
不過能夠聽得出來,這怨氣不是一般的大,甚至有些根深蒂固的感覺。
于是他便開口問道。
“先生為什么這么說?難道是曹公所做之事有什么不妥之處?”
鄭玄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開口說道。
“君子有三德,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曹孟德矯詔意圖召集天下諸侯,擊敗董賊解救天子,結果一事無成,此為不智!”
“矯枉過正而且狡詐多謀,此等人必定不會輕易信人,因此可以說無仁!”
“雖然說在行軍打仗一方面有著些許本事,不智不仁之人,何以成大事?”
這話的評價可真是夠低的。
不過趙寧聽出來的一些味道,這應該不是一兩個人的看法,應該是一批人的看法。
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四個字矯枉過正!
這么一說,他也就明白鄭玄是持什么觀點了。
那就是為權貴代言,過于追求精神和道德的制高點。
這話怎么說呢?
說好聽點兒就叫吹毛求疵,說難聽點兒那就是事后諸葛亮。
反正做事的又不是你挑毛病,誰不會啊?
趙寧微微一笑當下便說道。
“先生這么說,我不敢茍同!”
“哦?自明有何見解?”
這時候趙寧的臉上露出一抹嘲諷之色。
“先生剛才也說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那就是說這百姓如水。”
“如果要是這樣的話,權貴就如同這引水的溝渠一般。”
“只能順勢而為,絕對不能在水大之時高建堤壩,如此一來勢必要潰壩。”
“既然這樣,那就需要過一段時間,為河道清淤,曹公就是這名清淤者!”
這套說法太過于新鮮,鄭玄聽到之后皺了一下眉頭。
身為一名大儒,考慮問題肯定不會那么淺薄,他當然能聽明白這話是什么意思。
沉思良久,鄭玄一臉贊賞的說道。
“子明說的頗有道理,這天下之民治理起來有兩法。”
“一法就是施以教化,讓其知道,可為與不可為。”
“另外一罰就是依靠國家法度,只要能夠并舉,天下可安。”
這太過于理想化。
趙寧嗤笑一聲,輕輕搖頭。
“可是如今這些權貴已經將國家法度給破壞殆盡,不重整山河如何能夠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