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釋意理論
第一節 釋意理論概述
1.緒論
口譯是一種基本的口頭翻譯形式??谧g作為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是從筆譯發展而來的,成為了促進全球交往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橋梁。丹妮卡·塞萊斯科維奇(Danica Seleskovitch)和瑪麗安·萊德雷爾(Marianne Lederer)等教授所分享的理論概念為巴黎高翻學院的口譯理論奠定了基礎,后來這些概念也得到了巴黎高翻學院教學人員的采用。因此,釋意理論也被稱為“巴黎學派”,主要研究20世紀60年代誕生的口譯和非文學文本的理論和教學。
釋意理論有時被稱為“釋意法”或“釋意論”。法國學派認為口譯是理解單詞、并復述目的語的意思。丹妮卡·塞萊斯科維奇在她提出的釋意理論中簡要地說,口譯員掌握了一種語言超出單詞之外的感覺,并用這種語言中的非單詞或者其他語言對這種感覺進行包裝。因此,她很好地解決了逐字翻譯以及話語的確切含義或意義究竟是什么的問題。這種重新表達是通過符號學指導符號在源語的意義上進行的,并輔以口譯員自身的理解。從理論上講,口譯過程需要準確掌握源語言和目的語,熟悉相關問題和執行工作的確切方法——口譯。
根據釋意理論,口譯過程包含三個階段:一、理解;二、脫離源語外殼(去掉作為意義載體的詞句子,保留沒有語言支持的意義);三、重新表達;其中脫離源語外殼是三個階段的核心。正如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所言,語言的功能就像一個游戲,有著有限的元素和規則。盡管字母表中的字母數量眾多,還包括其他諸如重音、分音符之類的符號,但在這里這些元素并不是很多,包括字母、空格、標點等。語言不僅僅像通常的結構一樣,被看作是一套靜態的工具和規則。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橫向的通用語義法,這是一個動態的、永久變化的且富有創造性的過程。如上所述,口譯和連接兩種不同語言的過程應該是創造性的,也應該是不斷變化的。它不是一個單詞,或者一個音素、語法結構構成句子。它將通過整個互動和交流來完成語際溝通。在口譯時,要始終記住你的目的是傳達意思。與所有的語言結構(如短語和語義單位)糾纏在一起可能并不明智。語言結構僅僅是符號學標志,它對交流方法而不是交流方法本身起到指導作用。釋意理論更多的是關于翻譯過程中的意義傳遞,而不是語言學。丹妮卡·塞萊斯科維奇認為,口譯屬于以消除歧義和改寫為目的的交流[1]。她強調,在翻譯過程中傳遞的信息不是語言的外殼,而是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塞萊斯科維奇和萊德雷爾都認為,在實際對話中,人們感興趣的是想法、信息和意義,而不是句子本身。翻譯不僅僅是代碼轉換,而是通過解釋來傳遞意義。由此可見,釋意理論是口譯研究中最有影響力、意義最重大的理論之一。
“不要翻譯說話者說的話,而要翻譯他的意思”是口譯的公理之一。當學生們第一次接觸口譯時,他們首先需要記住這句話?!巴粽f話者說的話,想想他的意思”。這是一支強而有效的強心劑。一旦學生們停止逐字逐句地翻譯,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意思上,他們總會給出一個更好的版本。那些剛開始翻譯的人通常太在意他們聽到的單詞和他們想要使用的單詞。他們常常覺得自己處于語法納粹分子或強大的雙語警察的放大鏡下,后者會嚴格按照規則和條款開出罰單。因此,他們總是如履薄冰,翻譯一些與說話者無關的套話。所以,他們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去找出說話者的動機、意圖和目標。釋意理論具有不可否認的語用價值,值得在實踐中進行廣泛應用。
2.已有研究
從歷史上看,口譯比筆譯更少被提及。人們普遍認為,通曉兩種語言的人一定會做口譯。因此,長期以來,口譯實踐一直是非正式的。如果來自兩種不同文化的人想要交流,他們可能會求助于一位對另一種語言有基本知識的人;他們可以用手勢來表達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早期的口譯并不專業,沒有任何技巧或指導理論。翻譯研究的理論啟示始于20世紀初。西方口譯研究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早期研究階段(20世紀50—60年代),這一階段以實證思維和口譯經驗為基礎;實驗心理學階段(20世紀60—70年代),一些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在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的框架內對認知口譯問題展開了研究;口譯從業者階段(20世紀70—80年代),口譯從業者們從事口譯研究和教學;復興時期(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科學實證研究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進而出現了跨學科轉向[2]。
1968年,法國著名翻譯家丹妮卡·塞萊斯科維奇出版了《國際會議口譯——語言與交際問題》(L'interprète dans les con férences internationales,problème de langue et de communication)一書,這部作品是釋意理論研究領域中的奠基之作。在接下來的十年里,塞萊斯科維奇教授和巴黎學派的其他成員一起建立了一套口譯理論規則和系統,也就是釋意理論。L'école supérieure d'interprètes et de traducteurs(ESIT),又稱巴黎翻譯學院,已成為口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1984年,塞萊斯科維奇和萊德雷爾共同撰寫了《釋意理論》(Interp réter pour traduire,Didier Erudition),標志著釋意理論的確立。20世紀80年代,釋意理論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相關學術著作不斷涌現,口譯理論的應用范圍從口頭交際擴展到了書面文本。研究者檢驗了釋意理論作為一般翻譯理論的有效性,并運用其他學科學術成果對其進行了改進。1994年,萊德雷爾教授的《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La Traduction aujourd'hui:le modèle inter prétatif)標志著闡釋理論的成熟。保羅·里科爾(Paul Ricoeur)在其著作《釋意理論:話語與意義的剩余》(Interpretation Theory:Discourseand the Sur-plus of Meaning)中指出,給定的文本與情境是分離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唯一可能的解釋可能起源于現代語境和讀者的社會位置[3]。
在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際會議越來越多,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因此,口譯作為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于是,隨著西方口譯理論的引進,我國口譯培訓已走向規范化、專業化。在大學里,口譯課程的開設激發了學生成為專業口譯員的極大興趣。
釋意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但直到20世紀末才系統地為人所知。該理論已成為中國口譯理論研究和教學應用的基礎。中國學者正在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實驗和探索。從ESIT畢業后,鮑剛、劉和平和蔡小洪以自己的方式和視角對這一理論進行了闡釋和深化。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支持下,蔡小紅以跨學科的方式和實證的方法發展了交替傳譯模型、認知負荷模型和口譯能力模式[4]。
鮑剛通過對理解、脫離源語外殼和再表達的模式研究,特別是對脫離源語外殼的研究,證明了釋意理論的科學性[5]。他把釋意理論看作是有心理語言學作為補充的參考翻譯指南,并回答了“口譯會經歷哪些階段?從翻譯中可以獲得什么樣的技能?口譯員的智慧在口語翻譯中是如何得到發揮的?”等問題。王建華將翻譯與心理學相結合,系統地介紹了翻譯理論的發展、前景和方法。[6]劉和平繼承、深化了釋意理論和口譯教學方法[7]。在他的《口譯技巧:口譯教學方法》一書中,他探索了口譯邏輯的動態規律,提出了翻譯技巧,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套分析教學法——理性教學法。
3.脫離源語外殼的過程
釋意理論認為,口語翻譯不是線性的,而是三角形的,它由三部分組成:理解;脫離源語外殼;重新表達。塞萊斯科維奇用“葡萄干面包”的比喻解釋了對應和對等的概念。如果原文是制作葡萄干面包所需的各種原料的話,那么譯員就是負責揉面的面包師。葡萄干可以找到對應的部分:形式是保持不變的。而剩下的由面粉、糖、鹽和酵母所制成的面團,都被揉合在一起,再也不能彼此分離。然而,他們都被包裹在面團中。混合的面團可以被理解為對等的部分[8]。下圖解釋了對應項和對等項之間的關系[9]。

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存在對應關系,口譯員將直接從理解切換到重新表達。如果沒有,則使用迂回策略。這就是脫離源語外殼發揮作用的地方。它表明口譯不僅僅是解碼源文本并重新編碼成目的語??谧g員所理解的意義、概念或內涵應該脫離具體語言情況,變得獨立于語言。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口譯員不能保證每次能都在源語和譯語之間找到完美的對應關系。因此,如果給口譯員足夠的空間來解開形式上的桎梏,更多地關注口譯本身,就會為他們減輕許多負擔。
4.理解
人類不僅依靠智慧和頭腦來理解事物,還要依靠內心、情感、身體和本能。一個溫暖的微笑,人們就能明白有人需要幫助;一個令人同情的顫抖,人們就能明白有人需要加一件外套;人們也可能在某個時候已經理解了“危險”,并發展成為一系列自發的反應,從而挽救了一個人的生命。這條捷徑繞過了人們用來理智解決問題的正常邏輯路徑。理解似乎也可以分為不同的程度:有時是驅使人們采取行動的動物本能;通常情況下,情緒和理性的頭腦處于主導地位。
事實上,理解的一個驚人特征是認知能力超出想象,甚至有一種理解是基于手頭的數據集形成的。一旦添加了一個新的成分或從另一個角度審視現有的成分,就可能導致信息的重組,從而對情況產生新的理解。人們似乎對這種信息的重新排序有著無限的興趣。此外,在某些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同一個人對看似相同的情況或概念的理解可能會有所不同,就好像出現了新的配置一樣。
人們是否理解了某一點很容易就能得到證明。言語行為開始發揮作用。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話語在語言和交際中具有行為功能。人們被要求做某事,而他或她也這樣做了。假設一群學生同處一間窗戶緊閉的房間里。一旦發出“打開窗戶”的命令,如果他們站起來打開窗戶,那么很明顯他們對這個指令是完全理解的。
然而,我們通常沒有這種外部證據,因為人類不需要“做”任何事來理解一個故事。情緒反應有時可能是不證自明的。但是,請注意,行為對等不足以證明理解,聽話的計算機和機器人就是很好的例子。
要理解文章或單詞,首先要弄清楚意義和事物的區別。口譯員在猶豫不決、反復試驗、失敗、修改和調整的過程中,翻譯的定義也會有所不同。他們仍然沒有理解翻譯的本質;其本質就是關于將符號轉化為意義??谧g能最大限度地反映這一認知特征。當談話結束時,聲音會消失,而概念和意義則會保留下來。口譯研究的工作之所以更為艱巨,是因為文字附著在載體上,即轉瞬即逝的聲波,這限制了感性材料的研究樣本[10]??谧g不僅僅是逐字排列單詞,口譯背后的信息應該是雙向的:字面意義和認知補充。
符號學標志轉化為概念,文本意義轉化為意義。然而,口譯員所處理的東西呈現出來的是具體的對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概念以一個名稱收集所有個體共有的特性,而不考慮它們不共享的其他特性。一個例子是“馬”的概念。一般來說,一匹馬只能被拆解為頭、軀干、四肢和尾巴;具體來說,馬還有其他構素,如年齡、血統、體重、性情和健康狀況。在實際的文本語境中,“馬”這一簡單的概念獲得了更加豐富的形象,比如電影《教父》中血淋淋的馬頭,或者生日派對上可愛的小馬,賭徒靠運氣贏得的種馬,甚至是氣喘吁吁載著你游覽歷史古跡的老馬。
意義比概念更豐富,因此更容易在話語中傳達。語感以個體的認知補充為基礎。這是高度個人化的現象,一個人語感的深度和廣度與他個人的經歷和對世界的不同認知有著很大關系。
然而,無論所指是什么意思,在對話中,雙方都有很多重疊,這是成功溝通的基礎??谧g員在這些重疊部分中充當調解人。參考文獻、對過去經驗的綜合或人們所說的“共享文化”都很重要。理解是一個動態的內部聯結過程,會在不同的層次建立關系并持續進行綜合。當理解一首詩、一件事時,我們就能和他人一樣建立一種與內在自我和外在自我的固有關系。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因此被連接在一起,從而出現了交流。此外,一些非會話符號也非常重要,不可忽視。根據一個人的面色或膚質的細微變化,如突然的臉紅或喘息,難以察覺的睫毛飄動等,我們可以獲得很多生動的細節。理性讓我們可以追蹤思維,將大塊的思想彼此連接,將x和y彼此對照。一些自然的非線性過程會產生瞬時的快速聯系和令人興奮的語義跳躍。
畢竟,理解是最基本的操作;沒有理解就做不到傳遞意義,口譯也很難擺脫逐字逐句翻譯的混亂無序狀況。
5.通過對應和對等脫離源語外殼
要完全理解原文的章節等,就意味著要脫離源語言外殼,使口譯員能在不受源語言影響的情況下找到正確的表達方式,這是做好翻譯工作的關鍵。語感的洞察力由兩項口譯活動組成:將圖形符號轉化為概念,以及添加認知補充。而在實際中,這兩項活動合二為一。在這種情況下,口譯員往往會將圖形符號譯為具有延展性的語串或語塊,而圖形符號在談話后甚至在談話期間就已經被遺忘了,整個過程被稱為“脫離源語外殼”。
脫離源語外殼在口譯中幾乎無處不在,尤其是在交替傳譯中。當語音鏈結束時,一個深思熟慮的口譯員會提取到其中的含意,并向談話的另一方傳遞非語言信息。當然,如果在書面文本中,這一點就不那么明顯了。話語中的圖形符號像書面文本一樣,要求口譯員尋找合適的措辭來進行對應。因此,整個口譯過程需要譯員付出巨大的努力。脫離源語外殼是口譯員理解發言人的一種表達形式。
這些話一旦說出口,就會被拋到腦后。我們能記住的僅僅是講話的總體框架,而不是具體的單詞或短語。根據釋意理論,在對話結束時,口譯員大腦中保存的感覺或意義不是語言層面上的。通常,大多數人不能過耳不忘;這里不包括那些有聽覺天賦的人。那么對于那些口譯從業者來說,如何存儲源語內容并將其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呢?事實上要歸功于語感。他們將源語言脫離源語外殼,并將這種感覺保留在大腦中。人們一旦獲取到原始信息,就會忘記語言形式。口譯員可以依賴的是語感,也就是對話的實際意義。與源語外殼的背離是可以認知的。在它消失之前,語感將作為一種不可感知的知識保存在大腦中。萊德雷爾認為,不管這段時間有多短,進入存儲的知識都屬于認知記憶。
在口譯中,意義的理解高度依賴于口譯員的認知補充。塞萊斯科維奇教授研究了語言歧義和一詞多義的問題,她把注意力轉移到了語言、情景或認知語境中整個語篇的意義上,而不是孤立地瀏覽百科全書式的詞典。翻譯的釋意理論對明確性、明喻等表達意義和隱喻等非言語意圖意義之間的區別進行了明確的闡釋。釋意理論指出,鑒于對話雙方的背景知識和對世界的理解將會聚集和重疊,這樣一來,發言的一方就不會把他或她希望對方獲取的一切信息都說清楚;相反,說話者只努力傳遞對方理解的信息。此外,說話者通常會省略一些信息,并使用一些特定的、部分的特征來替代整個想要傳遞的意思。以下面的例子為例:人們經常用滾輪來指代行駛中的汽車。塞萊斯科維奇教授通過另一個稍微復雜的例子說明了她的觀點:為了表達同樣的意思,有些人會說“把門閂上”,有些人可能會說“把門閂上,否則貓會進來”這樣的話,而另外一些人會說得更具體,比如“把門閂上,以防貓進來,因為我討厭把沙發弄得一團糟”[11]。因此,在語篇中來回轉換的意義既可以包含顯性意義,也可以包含表達意義和隱含意義,還可以包含未說出口的言外之意。前者直截了當的風格避免了散漫和語義流失,比較明確;后者可以盡可能地把隱含的意思一五一十地表達出來,這樣觀眾就能立馬領會其中的含義。正如萊德雷爾教授所說的那樣,“對意義的完全理解取決于說話者和聽話者/解釋者之間共享的知識,因為沒有共享的知識,意義就不會自動產生。”[12]正是從特定的情景語境中推斷出的說話者意圖的隱含意義,才是口譯員需要去脫離源語外殼和表達的??谧g員必須通過他或她的認知輸入或認知補充來解釋說話者言語符號中所表達的語言意義,從而獲得話語的全部意義。
認知補充取決于口譯員的認知知識,即認知包和認知語境元。補充的內容包括世界知識/百科知識和上下文知識;前者包括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后者包括主題知識和其他一般知識。在特殊情況下,口譯員需要運用自己的語境知識。意義的理解要依靠口譯員的語言知識、主題知識、百科知識和特定的情景語境。當交談的新信息與相關知識相結合時,就會產生理解。
讀者或聽眾不僅依靠他或她的語言知識來解釋符號,還依賴于他們的職業水平和背景知識。在信息爆炸時代,文化符號和圖形載體隨處可見。以房地產廣告為例。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無論規模大小,巨大的廣告板上都印著聳人聽聞的標語,比如“俯瞰香榭麗舍大街”或者“你視野中的凱旋門”。這些廣告是帶有法國文化的中國廣告。他們要求受眾對法國社會有基本的了解,或者某種會被視為刻板印象的東西,才能理解這些設計者想要干什么。換句話說,語法處理字面意義,而為了全面了解上下文,相關的背景知識才是重點。在上面的場景中,香榭麗舍大街和凱旋門是法國的象征和地標。優雅、精致、浪漫和品位將使人們更準確地聯想到法國或巴黎,文案的目的不言自明。
翻譯工作者將語言知識以及自己對世界的理解編譯成符號,從而完成了整個翻譯系統。翻譯的目的是傳達意義。這個世界或某些領域的相關知識,換句話說就是認知補充,是與語言無關的。
6.脫離源語外殼以重新表達
自從弗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開創性著作《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Courseon General Linguistics))問世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將一連串聲音與一個物體聯系起來的是一種符號,兩者之間的聯系是任意的[13]。釋意理論認為,翻譯的第三階段是重新措辭或重新表達,即尋找合適的目的語組合或圖形符號來表達源語言的原始意義。完美的對等不應該在語法上實現,而應該在語義上實現。一個好的重新措辭或重新表達之所以可以被稱為好的,是因為其輸出的翻譯具有源語言的語義習慣和用法。
話語由兩部分組成:明顯的圖形符號和神秘的認知補充。從釋意理論的角度來看,語言不僅僅是換位,而且并非完全可譯。需要翻譯的是由對話激活的感覺群和在對話過程中隨時補充的相關知識。在交替傳譯中,口譯員在聽完一種語言的整篇文章后,用另一種語言再現原文??谧g員不保留原文,只記錄對話的要點;相應地,口譯最后階段的再現更多的是一種“敘述”而非“重復”。這一步驟并不簡單。放棄一個眾所周知的結構,允許其去結構化往往會引發恐懼;邁出這一步需要勇氣。
話語信息的顯性部分被稱為提喻,語言不僅在詞匯和語法上有所不同,在母語人士表達思想的方式和方法上也不盡一致。言語和文本都是提喻;想要被理解的譯者幾乎不能用不同語言的相同提喻來表達相同的意思。他們必須避免使用源語言的相同結構,并且在許多情況下,避免使用相同的單詞。如果譯文或口譯作品是可接受的,或易于讀者和聽眾理解的,那么譯文必須對聽眾友好,并以符合目標語言的方式進行設計。然而,語感永遠無法得到徹底的解釋。它只有一部分特指和反映整體,而在兩種語言中使用的部分并不相同,即使它們指定和指代相同的整體。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采用了這種重新表達的解釋策略。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生活和工作》一書中,歐內斯特·瓊斯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方法:
“在這一年的上半年(1880年),弗洛伊德致力于翻譯約翰·斯圖亞特·密爾的一本書(他翻譯的五大巨著中的第一本),以此來應付(服兵役時的)無聊。這是一部令人愉快的作品,他作為一名翻譯家是極具天賦的。他會閱讀一篇文章,合上書,思考一個德國作家會如何表達同樣的想法,而不是費力地抄寫外語、習語等等,這種方法在翻譯中并不常見。他的翻譯工作既出色又迅速。”[14]
從上面可以看出,一旦弗洛伊德合上書冥想,塞萊斯科維奇所說的語言公式就蒸發了,剩下的只有意義。德國派思想和觀念在脫掉句法的外衣之后,以意義的形式存在。弗洛伊德假定或假裝自己是提出這些想法的作者,并想象作者會用目的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自我重新定位,站在原作者的立場上,使他的自然表達足夠準確、簡潔,足以傳達出足夠的意義,同時又契合了德語的光輝。
此外,另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情是弗洛伊德所采用的策略——逐段翻譯。其原因顯而易見。這畢竟是翻譯工作,而不是從零開始創作。譯者受翻譯道德規范的約束,即忠實于原文。原始想法的復制也是如此。如果弗洛伊德接受了比“段落”更大的翻譯單位,他可能就忽略了某些信息;另一方面,如果文本的片段比句子或短語等“段落”還要小,他很可能什么都記不住,除了記在本子上的點和線。那樣的話他就會受困于短時記憶。此外,翻譯工作的質量也會受到質疑。我們有理由假設讀者會察覺到外來語的轉折和目的語規范的改變,從而影響閱讀體驗。一個好的譯者應當和原文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可以確保非語言翻譯的意義得到理解和傳遞。
口譯員將認知語境充分融入他或她的工作環境中??谧g員的認知補充越多,他或她對整個口譯的感覺就越準確、越自信,進而就更容易找到準確、恰當的詞語。
專業口譯員通常不會逐句翻譯,他們也不喜歡被打斷。他們的目的是用盡可能多的信息來獲得整體信息,以便更用心地重新表達。在某種程度上,重新措辭階段只能在第一個階段即理解的基礎上進行。
7.研究方法
釋意理論法絕對不限于語言障礙。這一理論可以是通用的;釋意理論的原理適用于任何語言或語言團隊,如英語和漢語、英語和西班牙語等等。對于這些語言團隊的釋意性研究,證明了釋意理論不受特定語言的限制,并與一切語言兼容。
釋意理論倡導的方法不僅適用于功能性翻譯,也適用于經濟、政治、科學、技術或商業中的實用性文本。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將釋意理論應用于文學或詩歌也是可行的。其實有一種情況是,如果一首詩歌翻譯中,重新措辭可以顯示源語的某種獨特美,那么就可以稱其為佳作。而另一種情況是,翻譯對觀眾的認知影響、情感和審美影響與原著相同。
雖然現在的在線翻譯應用和軟件種類繁多,但機器翻譯仍然不能與人類翻譯匹敵,也可以說筆譯和口譯從業者不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一些翻譯輸出甚至可以證明計算機指令會出現錯誤。但正如杰夫·霍金斯提醒人們的那樣,盡管“深藍”在國際象棋中擊敗了加里·卡斯帕羅夫,但IBM計算機并不一定懂國際象棋?!坝嬎闫鲿阈g,但不懂數學。沒有一臺電腦能像一個三歲的孩子那樣理解語言,也沒有一臺電腦能像一只老鼠那樣看待事物”[15]。如上所述,釋意理論的核心是認知補充,它將翻譯與認知研究相結合。釋意理論解釋了機器翻譯工作無法與人類翻譯相提并論的原因:認知知識以一種有意識的、獨立地脫離源語外殼的形式保存在人類的硬盤——大腦中。無論是形式化的還是非形式化的,人們都不能靠寫一些算法、把數據輸入計算機來運行這個公式。這臺機器不能依靠神經元連接并行分布的形式處理輸入數據。[16]
另一方面,如果研究主題局限于語法和基礎的語言學,粗略地涵蓋了不同語言結構的差異,那無異于把人類的翻譯降低到機器翻譯的水平。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方面有所不同:語法、語義、詞匯、說話者講述故事的方式和事件的描述方式。如果可以直接實現從甲語言到乙語言的跳躍轉換,那么口譯員或筆譯員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或空間,電腦會取代人類。機器翻譯的缺點和實際人類的優勢是計算機依靠全面的語法和翻譯技巧運行,基本上是一一對應的,而口譯員可以借助他們的認知語言庫,理解上下文并找到匹配的對等點。
相比之下,我國的研究現狀是缺乏實證研究。然而,中國的釋意理論學者,如劉和平、鮑剛等還在繼續探索他們的方法論。在《英漢口譯記憶的認知心理學研究》一書中,王建華清楚地說明了當今口譯心理學中最常見的研究方法是實驗法和觀察法,測量法和口語報告法等經驗方法則作為為第二選擇。當研究的設計和實施涉及細節時,方法的選擇應基于研究目標、主題和領域的具體屬性。以下對研究方法的敘述是基于他的總結。
觀察法是一種相對直接的方法,可以感知客觀實體,進而借助感覺器官或科學儀器,根據一定的目的和計劃收集感官信息。觀察法是理解和獲取豐富感性材料的一個非?;镜那馈S^察伴隨著與研究主題和目標相關的問題。因此,它的目標非常明確。除此之外,觀察法必須以深思熟慮、結構清晰的計劃設計和理論方向為指導,必須借助人類感官和先進的科學儀器來詳細、徹底地記錄。這些記錄將作為以后組織和分析的原始材料。觀察法已廣泛應用于口譯和心理口譯的研究。通過對課堂口譯教學的細致觀察,口譯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也可以得到檢驗和認可。
如果觀察法是明顯的主觀活動,那么測量法無疑是客觀的。測量法的步驟是:問題類型的選擇、項目的設計、測量過程的規范、結果的引出、數據的讀取和推理分析。科學制定的標準化測量法,對學生、教師、考試管理人員、口譯教學大綱、翻譯課程設置、課堂實踐和教材編寫等利益相關者產生了積極的反撥作用。同時,測量法可以對口譯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和學習結果產生潛在的積極影響。然而,缺乏以測量為導向的學習模式和課堂參與可能是這種方法的缺陷??傮w而言,測量法使釋意理論的研究多樣化。
接下來是口語報告法。其中一種方法被稱為口譯錄音法。通過對音頻文件的重放和分析,可以剖析口譯員的心理活動。為什么口譯員選擇了這個詞?譯員為什么結巴?認知補充是否促進了口譯的成功進行?這種錄音法讓人們得以理解某些意群。將口譯展示的音頻作為研究對象記錄下來,目的是研究翻譯前的錯誤啟動、翻譯滯后、修改和預期??谧g是口譯員對整個語境理解的直接反映。課堂上進行的翻譯訓練應該更多地關注于認知知識的提高,而認知知識不在語言知識之內,而是與外界相關的。這種口語報告旨在提高口譯技巧和口譯理論的有效性。
最后一種是問卷調查法,來源于心理學研究。這是最常見的用于收集數據和材料的系統。它以語言為媒介,嚴格按照某些科學的數據收集規則設計問題格式。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美國、德國和法國的心理學家在心理分析、精神狀態評估和人格評估的研究中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法。后來該方法被引入醫學領域,并廣泛應用于心理健康評估[17]。認知心理學和釋意理論的整合在問卷調查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8.應用
在實踐中,釋意理論的應用是普遍的,甚至是無意識的??谧g員本身就是口譯活動中具有生命的一部分。他們可以見證對話方,知道他們是誰,他們的目的是什么。例如,聽到“Mr.President”,口譯員可以迅速從“國家總統”“主席”“校長”“董事會董事”等詞中選擇最恰當的那個,這些都取決于語境。在認知知識上更進一步可以提高對語言細微差別和未知因素的敏感性。此外,口譯員還可以改善翻譯結構。當有人說話時,口譯員可以通過加上“某某說……”來開始他的翻譯,這樣整個對話就會顯得流暢自然,對等是可以創造的。
當遇到“阿拉伯之春”這種不熟悉的國內政策、國際事務主題時,人們會意識到,是因為缺乏世界知識而不是缺乏語言專業知識而阻礙了理解。相關背景知識越多,空間歧義和多義性就越少。這里有一個例子可以清楚地說明這一點。例如,當突然聽到“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這個名字時,很少有人認識這個人。2013年10月9日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任命她為美聯儲理事會新的候任主席。所以“珍妮特·耶倫”這個簡單的猶太名字被附加了更多的意思;它代表美聯儲,就像奧巴馬代表美國一樣。
不運用釋意理論的反例如下。在聯合國大會的一次會議上,一位蘇聯高級官員,也許是尼基塔·赫魯曉夫本人,通過敲打講臺表達了他強烈的異議和憤怒,他重復說道:“NjetNjetNjet?!庇⒄Z譯員冷靜地翻譯成“不……不……不”。這種翻譯激起了觀眾的笑聲,據說這增加了代表的憤怒,他嚴厲地譴責了翻譯中的錯誤。很明顯,蘇聯代表正在強烈地捍衛其政府的立場。也許他拒絕了一個可能讓他憤怒的提議、指控或類似的東西。然而,通過耳機收聽口譯版本的英國代表發現,他們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有些不一致??谧g員耳語的語氣與發言人的激動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口譯員保持了“njet”和“no”的語義對等,但沒有實現意義對等。它證明,在許多情況下,預先建立的單詞對等并不一定保證信息的對等。為了保證信息的對等,有必要對所說內容的文本表面進行轉換。故事中的英語口譯員可能只是重復了文本表面的意義。這個案例展示并反證了卓越的釋意理論:說一些暗示而不是陳述的東西。
9.結論
丹妮卡·塞萊斯科維奇的口譯三角模型闡釋了源語、目的語和橋梁,即口譯員之間的動態互動。言語、行為和手勢成為口譯員推斷說話者意圖的符號。感知、記憶和知識緊密交織在一起。它們之間的關系在認知知識中是如何相互聯系的,這是脫離源語外殼的關鍵因素。改寫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原文或話語的理解。
口譯研究的研究方法正在從基于經驗的客觀推測發展到基于數據的客觀描述。隨著理論框架和獨特視角的逐步完善,釋意理論成為西方主要的口譯理論,使西方口譯研究進入了一個由實踐者主導的新階段,對中國口譯研究也產生了重大影響。該理論對翻譯的本質研究、口譯過程和口譯對象的分析、口譯教學的理念形成以及當今的口譯實踐和教學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此外,釋意理論為文化現象提供了建設性的解釋。意義不是在語言或文本中自動顯現的,而是在文本語境和接受者的認知補充中產生的。因此,它揭示了如何解釋文化點:平衡文本的文化內涵、語言內容和作者的動機。
注釋
[1]Seleskovitch,Danica.Langage,langues et mémoire:étude de la prise de notes en interprétation consécutive.Paris:Lettres Modernes Minard,1975.
[2]肖小燕.西方口譯研究:歷史與現狀的批判性分析[J].外語學報,2002(4):71-76.
[3]Paul Ricoeur.Interpretation theory:Discourse and the surplus of meaning,TCU Press,January 1976:107.
[4]蔡小紅.跨學科視角下的口譯研究.中國翻譯雜志,2001,22(2).
[5]鮑剛.口譯研究.北京:中國翻譯出版公司,2005.
[6]王建華.英漢口譯記憶的認知心理學研究.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61-116.
[7]劉和平.口譯技巧:口譯教學方法.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8]Seleskovitch,Danica.Langage,langues et mémoire:étude de la prise de notes en interprétation consécutive.Paris:Lettres Modernes Minard,1975.
[9]Antin Fougner Rydning:TAPs(Think-aloud-protocols)-A useful method in throwing light o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www.duo.uio.no/roman/Art/RF11/Rydning.doc 2000年4月28日至30日在曼徹斯特舉行的翻譯研究模型研究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該論文的口頭版本。
[10]蒲艷春.從釋意理論的發展看我國的口譯研究[J].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6 (4):4.
[11]Danica Seleskovitch.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eaching interpreting.Pairs:Didier Erudition,1995.
[12]Marianne Lederer.How the explicit/implicit bifurcation of meaning impacts on translation.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2005:33-36.
[13]Ferdinand de Saussure.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Edited by Charles Bally and Albert Seche-haye.Edicion critique prepare par Tulio de Mauro.Paris:Bayot,1974.
[14]Sohee Jungwha Choi.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d Its Current Applications,Interpre-tation Studies(JAIS),2003.本節基于作者于2003年9月23日在日本神戶舉行的第四屆日本口譯研究協會年會上的主旨發言。
[15]Jeff Hawkins.On intelligence[M].New York:Times Books,2004.
[16]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86-90.
[17]趙紅.問卷:一種數據收集方法[J].繼續醫學教育,2009,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