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外貿易環境與貿易摩擦研究報告(2019)
- 王孝松
- 18字
- 2023-09-18 18:25:44
第一章 中美雙邊貿易發展及貿易摩擦概述
第一節 中美貿易發展的成就
230多年前,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從紐約來到廣州,拉開了中美經貿往來的序幕。如今,中美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最大的發達國家,國家間不斷發展的經貿合作將兩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兩國在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上不斷開展務實合作,通過在資源、市場、資金等方面的優勢互補推動雙邊貿易實現歷史性的跨越發展。2017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5837億美元,雙邊服務貿易額1200.9億美元,中國企業在美累計非金融類直接投資579億美元。兩國間的合作從單一的貿易往來拓展至經濟合作的各個方面,在教育、科技、能源等領域展開了廣泛有效的合作,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切實的利益。
一、中美雙邊經貿往來
2001年至2017年間,中美雙邊貿易額從805億美元增長至5837億美元(見圖1-1),年均增長率達到13.1%。從雙邊貿易額占各自貿易總量的比重來看,中美雙邊貿易量一直占中國進出口總量的12%以上;占美國進出口總量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從6.5%增長至16.6%(見圖1-2)。

圖1-1 中美雙邊貿易額

圖1-2 雙邊貿易額占比變化
從市場依賴程度來看,2001年至今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總額占中國總出口的近五分之一,且這一比重有波動下降趨勢(整體從20.4%下降至18.8%,見圖1-3);而美國出口至中國的商品占美國總出口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從2001年的2.63%上升至2017年的8.4%。由此可以發現,美國仍然是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1],這一現狀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中國對其的依賴程度在逐漸下降,市場逐漸多元化;而中國市場對美國的重要程度正在逐漸上升。

圖1-3 中美雙邊出口占各自總出口比例趨勢
(一)貨物貿易
從中美商品貿易結構來看,據商務部統計,2017年中國出口至美國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占比50.8%),家具、玩具、雜項制品(12%)及紡織品和原料(7.7%);美國出口至中國的主要產品為運輸設備(22.6%)、機電產品(19.2%)及植物產品(11.5%)。其他大類產品占比詳見表1-1[2]和表1-2[3]。從行業來看,中美雙方既有競爭又有互補,美國是中國機電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場,中國是美國的飛機、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場。
表1-1 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結構
單位:%

表1-2 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結構
單位:%

續前表

從技術分類來看,2017年中國對美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比為15.3%,遠大于美國對中國該類產品的出口占比(2.84%)。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以低技術和中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以中技術和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見圖1-4及圖1-5)。從變化趨勢來看,雖然中國對美國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例呈緩慢上升趨勢,但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仍然較低。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06—2014年美國對中國的高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存在較大幅度的下滑,雖然2014年以后有所回升,但2017年再次顯示出下降趨勢。這從另一方面反映出美國對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實施了出口管制。[4]

圖1-4 中國對美國出口技術分類

圖1-5 美國對中國出口技術分類
(二)服務貿易
以教育、旅游、運輸等形式為代表的服務貿易是中美經貿往來中占比雖小但日益重要的一部分。據商務部統計,2017年中美服務貿易額為1200.9億美元,同比上升1.7%,其中中國自美進口服務870.8億美元、對美出口330.1億美元。[5]與貨物貿易中美方一直逆差相反的是,服務貿易方面中國保持了對美的長期逆差,且差額呈擴大趨勢,從2005年的18.41億美元增加至2016年的380.18億美元(見圖1-6)。美國長期保持著世界第一大服務輸出國的地位,而我國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服務貿易出口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增強。

圖1-6 中美服務貿易趨勢
表1-3和表1-4分別展示了中國對美國和美國對中國服務貿易結構。中國對美國的服務貿易主要集中于維修服務、旅游和保險服務;美國對中國主要出口商業服務、維修服務和保險服務。此外,雖然中國赴美游客數量少于加拿大與墨西哥赴美游客數量,但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16年中國游客在美國期間人均花費1.3萬美元,遠超其他國家游客。中國也成為美國在亞太區域的重要旅游目的國之一,2016年中美雙向旅游規模超過500萬人次。在教育方面,美國是中國留學生第一大目的國。美國大使館2017年1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2017學年,美國高等教育機構中的中國學生人數超過35萬,中國連續八年居留美生源國榜首。隨著留學生歸國數量的增加,赴美留學生成為中國高質量人才的重要來源之一。從中美兩國的發展基礎和經濟結構來看,未來美國對中國服務貿易的順差將呈增長趨勢。
表1-3 中國對美國服務貿易出口
單位:百萬美元

表1-4 美國對中國服務貿易出口
單位:百萬美元

續前表

(三)投資與金融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美兩國在跨國投資領域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與合作。從外國直接投資(FDI)來看,1990—2017年中美雙向FDI累計達到近4000億美元。其中美國對中國FDI總量比較穩定;中國對美國FDI隨著中國企業實力的增強呈快速發展態勢(見圖1-7)。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美雙向FDI總量大幅減少,從2016年的605億美元縮減至2017年的437億美元。[6]從行業分布來看,中國對美國FDI集中于房地產、信息和通信行業(見圖1-8);美國對中國FDI集中于汽車和運輸、能源等行業(見圖1-9)。對于美國企業而言,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潛在消費市場,擁有巨大的商業潛力;對于中國企業而言,赴美投資既有助于提升企業知名度,又有助于洞悉市場發展態勢、學習先進技術。

圖1-7 中美FDI流量

圖1-8 中國對美國FDI行業分布

圖1-9 美國對中國FDI行業分布
美國是全球金融中心,金融監管規范,市場發育良好,擁有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僅2017年中國共有25家公司赴美上市。美國金融市場為中國企業提供了良好的融資空間,美國投資銀行等專業機構也通過承銷中國企業股票獲利豐厚。截至2018年6月,共有48家美國金融機構獲得中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占中國QFII總數的16.6%,普華永道等會計師事務所也在中國開展業務,與其他金融機構共享中國快速發展帶來的機遇。中國也是美國國債的最大外國債權國,持有1.3萬億美元國債(占比7.16%,統計截止時間為2018年3月),對美國保持金融市場穩定、增強市場流動性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中美貿易利得
國際貿易理論自亞當·斯密開始便認可地區間貿易帶來的好處,《國富論》對貿易利得做出四種解釋:(1)國家整體福利增加;(2)通過使用價值的交換實現消費者福利;(3)出口增加就業和居民收入;(4)對外貿易促進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在第一部分了解了中美貿易發展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本部分將從經濟增長、消費福利、就業與居民收入、產業分工與轉型升級四大方面分別介紹雙邊貿易為中美兩國帶來的福利效應。
(一)美國
1.經濟增長
美國對中國的出口是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認為2015年中美間雙向投資為美國創造了2160億美元的GDP,美國對華出口創造了1650億美元的經濟增長。2008—2017年,美國對華貨物貿易增速達86%,遠超對世界其他國家(地區)21%的出口增速;服務貿易增速超過300%,遠超對世界其他國家(地區)服務出口50%的增速。從各州數據來看,得克薩斯、加利福尼亞、華盛頓三州對華2017年貨物貿易出口超過100億美元,南卡羅來納州對華貨物出口十年(2008—2017年)增幅達到660%。最近十年美國有31個州對華服務貿易出口總增長超過300%,紐約等15個州對華服務貿易出口超過10億美元。雖然美國在貨物貿易上保持長期逆差,但雙向貿易為美國帶來了切實的利益和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
2.消費福利
中國因自身的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過去曾長期向美國出口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在勞動成本高昂的美國生產此類商品無疑會提高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售價。中國企業生產的多種多樣的商品進入美國消費市場,不僅為美國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也降低了美國的物價水平,抑制了通貨膨脹。美國從中國進口家具、玩具、紡織品、鞋靴雨傘等物美價廉的商品,有效降低了美國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改善了居民消費結構,提高了美國民眾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實際購買力。USCBC估算中美貿易每年可為一個典型美國家庭節約850美元的生活成本,自中國進口的廉價商品平均使美國物價水平降低1%~1.5%。
3.就業與居民收入
美國商務部測算,美國每增加10億美元的出口,便會為其增加6000個就業崗位。中國作為美國第三大貨物和服務貿易出口國與增長幅度最大的出口伙伴,其就業創造能力不言而喻。USCBC認為2015年美國對華直接出口為美國創造了148萬個就業崗位,對華再出口創造了30萬個就業崗位,中國對美FDI創造了10萬個就業崗位,美國對華投資創造了69萬個就業崗位,共計257萬個就業崗位,占美國當年總就業人口的1.8%。
農產品是中美貿易的重要部分,中國是美國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棉花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17年出口至中國的美國農產品占美國農產品總出口的15%,美國62%的大豆、14%的棉花運往中國,平均每個美國農民向中國出口價值1.2萬美元的農產品。
4.產業分工與轉型升級
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分工發展的大背景下,中美兩國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不同位置。美國位于價值鏈的中高端,中國位于中低端。中美兩國發揮各自的稟賦優勢,將高附加值的設計、研發、售后與低成本的組裝、生產緊密結合,為美國企業的經營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如蘋果手機研發總部雖然設在美國,但近一半的蘋果手機是在中國中部城市鄭州組裝生產的(林桂軍,何武,2015)。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承接了美國大量的制造業產業轉移。美國通過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將部分傳統工業轉移至中國,國內則發展現代新經濟。美國通過產業升級將本國有限的資源、技術、資金等要素整合利用,集中發展航空航天、生物醫療、信息技術等高精尖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帶動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技術和資本密集型方向發展。
(二)中國
1.經濟增長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憑借自身齊全的工業體系、素質良好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完善的基礎設施,在國際產業鏈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便經歷了飛速增長,與之相伴的是中國經濟增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見圖1-10)。中美貿易作為中國對外貿易最重要的一環,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中美貿易額從1979年的25億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5837億美元,增長了約232倍,年均增長率29.6%,美國是中國增長速度最快的出口市場之一。美國是中國紡織品、鞋靴雨傘的重要出口市場和機電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場,為中國提供了巨大的外部需求。據中國商務部統計,美國是中國最大的服務發包市場,自美外包協議占中國總承接協議金額的四分之一。
雖然根據GDP核算理論只有凈出口才創造GDP,但中國從美國進口同樣對GDP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美國是中國技術進口第一大來源國和第一大文化產品進口國。這種優勢互補的技術進口、文化進口有利于中國引進先進技術,助力經濟的長期增長。在關稅方面,2017年按照當年對美進口總額占總進口額的8.36%估算,中美貿易對中國進口關稅的貢獻達到1586億美元(中國商務部,2017)。

圖1-10 中國GDP和總出口(1978—2017年)
2.消費福利
從美國進口的諸多產品豐富了中國消費市場,擴大了中國居民的選擇范圍。“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中國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241億美元,牛肉等農產品的進口為中國老百姓的餐桌提供了更多選擇。中國是美國飛機的第一大進口國,自美進口的飛機(2017年美國波音公司向中國各航空公司交付新飛機202架,占2017年波音公司全球總交付量的26.5%)、汽車(2017年整車進口28.02萬輛,占中國總進口量的22.47%)、光學及醫療設備(2017年貿易額88.67億美元)等產品滿足了中國民眾在出行、醫療衛生等方面的需求。2017年中國票房收入前10名的進口電影有9部來自美國,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帶動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隨著中美貿易的發展及美國外資企業、中美合資企業在中國的廣泛設立,蘋果手機、耐克運動產品、微軟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通用汽車、迪士尼樂園、麥當勞、肯德基等眾多美國品牌商品已經成為中國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這有助于提高中國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消費結構。
3.就業與居民收入
中美雙邊貿易為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在“垂直專業化”分工模式下,加工貿易的發展充分利用了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需求規模的擴大為擴大經濟增長規模、帶動就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根據中國商務部2017年統計數據,外貿對擴大就業和財政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外貿拉動就業覆蓋1.8億人。2017年中美雙邊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4.2%,其中加工貿易占中國對美出口的37%,這對吸納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據中國商務部統計,僅紡織服裝行業中,中國對美出口在2012—2016年就創造了380萬個就業崗位。
美國在華投資企業成為中國城鎮就業機會的重要來源。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2016年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含港、澳、臺投資企業)城鎮就業人數為2666萬,占當年城鎮總就業人數的6.44%;而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含港、澳、臺投資企業)數量為20.38萬,占當年中國總企業數的1.39%,外商投資企業以不到全國2%的企業數量貢獻了中國城鎮超過6%的就業崗位(見圖1-11)。外資企業中,美資企業占比8%,截至2015年底,近2萬家美資企業共吸引了超過220萬名員工。美資企業也是中國高校畢業生最青睞的工作去向之一。例如,微軟中國雇用中國員工2.3萬人,通用汽車在中國的員工近6萬人。

圖1-11 外資企業數量占比與就業人數占比
4.產業分工與轉型升級
中美經貿往來推動了中國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推動中國經濟加快形成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的良好態勢。
美國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企業促進了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美國是全球信息技術和商業發展的中心,硅谷更是電子工業和高科技技術創新的引領者。英特爾中國研究院(1998年成立)、IBM中國研究院(1995年成立)、微軟亞洲研究院(1998年成立時為微軟中國研究院,2001年更名)等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成立的研究分部與中國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展開廣泛的研究合作和人才培養,推動了中國的創新發展和技術進步。中國的相關行業也借鑒和吸納了美國的管理模式和發展路徑,以美國之長補中國之短,加快了中國相關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自美國進口的高端零部件推動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工貿易曾是中國的主要貿易方式之一(見圖1-12),來料加工、進料加工、零件裝配等貿易方式曾是中國外貿出口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據商務部統計,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部件162.67億美元,占該類進口總額的47.1%;汽車及其零部件131.79億美元,電機電器等設備及其零部件121.34億美元,鍋爐、機械及其零部件128.67億美元。這些自美國進口的零部件及產品的技術含量較高,對中國相關制造業的發展和轉型起到了積極作用。

圖1-12 加工貿易占比
在華美資企業增強了中國產業競爭力。美資企業相對于本土企業來說具備國際銷售網絡、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它們既可通過自身的出口增加中國的出口,又可通過間接效應帶動中國企業的出口。美國對華投資主要集中于制造業,投資交通運輸、通用設備、化學制品等行業,這些企業提升了中國制造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美國制造企業可通過對當地的“技術溢出”和“出口溢出”效應提高本土企業的競爭力。美資企業在中國的經營增強了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意識,本土企業因擔心失去市場份額而增加研發投資、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從而帶來整個產業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中美服務貿易促進了中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服務業占比不斷上漲(見圖1-13),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但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服務業在中國三大產業中所占的比重較低。加快推動現代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是中國服務業發展的目標。美國作為全球現代服務業最發達完善的國家之一(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80%),中美服務貿易推動了中國服務業與國際接軌。美國埃森哲、微軟與中國企業合作,帶動了中國服務外包業務的發展,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美國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機構也為中國金融服務業培養了大量人才。

圖1-13 三大產業占比
[1]根據中國商務部及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計算,2017年中國對歐盟出口額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6.43%,對東盟出口占比為12.33%。
[2]表1-1的1~10代碼分別表示:1——食品和活畜;2——飲料和煙草;3——非食用原料(非燃料);4——礦物燃料、潤滑劑和燃料;5——動物和植物油;6——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7——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8——機械和運輸設備;9——雜項制品;10——非貨幣用黃金及鑄幣。
[3]代碼同表1-1。
[4]關于高技術產品管制問題的討論詳見本章第二節。
[5]根據商務部數據,服務貿易中,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870.8億美元,同比上升0.2%;對美國出口330.1億美元,同比上升5.7%;中國對美國服務貿易逆差540.7億美元,同比下降2.9%。商務部數據與OECD數據有較大出入,原因有待進一步探討。
[6]FDI流量反映了一國政府對本國企業對外投資及入境投資的監管力度。2017年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加大了對中國在美企業并購的審查力度,中國政府也更加注重對非理性對外投資的監管。兩國的政策導向是影響FDI的最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