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新春,自從英子爸偷了家里的錢跑了之后,再沒有回來過,連封信都沒有。
英子媽還是起早貪黑的,想辦法賺錢養家。可是今年收細竹子的老板沒來,因此家里要用錢的時候,只能去賒賬,借錢。
本來筆記本上的賬都劃完了,如今卻又添了幾頁新的。英子媽是堅強的女人,她堅信,天無絕人之路,辦法總會有的。
可眼下除了收了早稻,晚稻賣錢,夏天幫人家收割煙葉,秋日里幫人家采桔子,偶爾給修房子的人家做小工,再也沒有別的賺錢門路了。
正月初六,村里祠堂的理事來收祭祖的份子錢。這是梅子村幾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慣例。
正月十五鬧元宵,也是何家祠堂舉行祭祖大典的日子。這一天,何氏子孫都要湊份子,款項由本屆的理事來負責收取。
國茂哥捐了五塊錢,一升米,英子媽咬咬牙,也跟著湊了同樣的份子。
祭祖那天,有社戲,舞龍舞獅,看電影,鬧花燈,精彩豐富的節目常引得四鄰八鄉的人都來觀看。
到了正月十二,離祠堂不遠的空地上,早早就搭好了戲臺。祠堂也打掃干凈,請先生寫了祭祖的對聯。
祠堂里正中間龕位上,依次擺著二十多個祖先牌位,供桌上的白色蠟燭都是點燃了的。中間的屋頂吊著一顆很大的山茶樹。樹枝上扎著白色,粉色,大紅色的,用嶄新絹布,現做好的山茶花。
旁邊兩座的龕位上也擺著十幾個牌位,屋頂上同樣的布置,不過山茶樹比中間的小一些。
祖先的牌位都是黑底白字,寫著某某先祖,之類的謚號。
十三日社戲就開鑼了,底下圍得水泄不通,大人老人小孩都有,都是伸長了脖子,瞪大眼睛,入神的看戲。
有些小孩子就在戲臺下鉆來鉆去,更調皮的,還會拿著竹條,從透著燈光的木板縫隙往上戳。
戳到正在唱戲的人的鞋底,節目就會被迫暫停。鑼聲停下了,正在看的津津有味的觀眾們摸不著頭腦。
等弄清楚狀況,人群對于熊孩子的搗亂,爆發出一片譴責聲。然后管理安全秩序的人員,通常是本村的老大爺。
就會跑過去,對著戲臺底下的熊孩子一陣呼喝驅趕。要是熊孩子父母也在場,也會被數落幾句。
大人拉不下面子,跑過去一邊揪著孩子耳朵,一邊咒罵。人群里又有心軟的開口說:
“哎呀,好了好了,小孩家家的不懂事,罵兩句就得了。”
“男孩子都皮,現在沒事了,看戲看戲。”
這時候,老大爺畢竟也是村里人,大家都是相熟的,甚至也是沾親帶故的本家,當然是也順坡下驢。
只是裝裝樣子,讓大人看管好熊孩子,別再犯渾。否則就如何如何的,這出小插曲就算過了。
鑼鼓重新敲響,戲子輪番上陣。生旦凈末丑,喜怒哀樂苦。可臺下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
還有精明的商戶,挑著擔子到這里叫賣各種零食,糖果,小玩意兒。生意特別的紅火,老板根本忙不過來。
到了十四日,當年生了兒子的家庭,要買一盞新的馬燈。馬燈添上燈油,馬燈兩側要貼上兩條紅紙寫的小對聯,一邊寫男丁父母的名字,一邊寫男丁的名字,和農歷出生日期。
傍晚時分,天已經黑了。男丁父母就把燈芯點亮,然后把馬燈掛在祠堂里的屋檐下,排成一排,等十五那天祭祖儀式完成,要把馬燈帶回去的。
意喻添丁進宅,花開富貴,子孫后代,開枝散葉,生女孩的家庭,就沒有資格參加這個儀式。
等到十五那天早晨,就是最最熱鬧的時候。那會兒,祠堂外面人山人海。看社戲的,賣東西的,舞龍舞獅的。。。
重頭戲還是祠堂的祭祖大典,莊嚴,肅穆的氛圍,讓圍觀的人都安安靜靜的,不敢造次。
祠堂里的三張供桌上,分別擺放著整只蒸好的雞,鴨,魚。還有各式傳統糕點,三個古色古香的酒杯,都斟滿了酒,邊上放一尊銅酒壺。
院子里兩張條凳一組,分別擺放一只宰殺收拾好的家畜,依次是生豬,生牛,生羊,三牲的頭都是對著祠堂祖先牌位。
到了吉時,祠堂外就會有人放三聲響銃。然后,就看見一個穿著青色長衫黑色布鞋的老先生,走到三牲前面,對著祖先鞠躬禱告,唱念很長很長的祭文。
圍觀的人聽不見他在念什么,都是單純好奇看熱鬧而已。
祭祖儀式一般是兩個小時左右,差不多十一點就會有司儀宣布禮成,儀式到此圓滿結束。
到了十五晚上,社戲唱到晚上十二點就收工了,賣貨的,看戲的,看電影的,也就散了,留下滿地狼藉。
等第二天的負責人安排人工清理,拆除戲臺,收拾好祭祀用品,這些物品都會叫專人妥善看管。
理事會幾天后貼通告,公示錢款用度明細,余額。然后重新投票選舉理事會會長,理事,交接錢款事宜,這樣元宵節和祭祖就算正式結束了。
元宵一過,新年也就過了。轉眼到了三月,草長鶯飛的季節。田里的早稻已經插好了,莊稼人成天忙忙碌碌,只有在大雨天,才能休息。
清明到了,各家各戶都在忙著去上墳祭拜親人。山上的墳終于被認真清理過露出本來樣貌。
墳頭插上紙幡,墓碑前有焚燒過香燭紙火的痕跡。若是無主之墳,那就是孤零零的立在山溝處,雜草叢生,凄冷寂寥。
轉眼到端午節,家家戶戶又開始包粽子了,農村的節氣氛圍都特別濃厚。
這天,學校也放了一天假。
小英子和英子媽一起在廚房包粽子,有黃黃的堿粽,白白的糯米甜粽,冒著豬肉香氣的肉粽。。。
粽子煮熟了,英子媽就會各種口味裝一點送給對門的國茂兩口子嘗嘗。通常,秀春嫂也會回送幾個她親手做的粽子。
農村人禮尚往來的情分,就是這么的簡單,淳樸,真誠。
英子媽最近又總發愁要不要養豬,去年受了打擊的她,心里還是有點振作不起來的感覺。
現實如此殘酷,讓她一度懷疑自己努力的意義何在?但恰恰又是生活的真實,喚醒了她原本麻木了,想放棄了的好強的心。
經過幾天深思熟慮,英子媽終于決定要養豬了。她還是和國茂哥借了二十塊,在養豬戶元根那里半買半賒了兩只小豬崽。
這哪里是小豬崽,這分明是母子三人未來的希望啊!
小豬崽抓回來后,英子媽就更忙碌了。小英子十一歲了,入秋就要上初中了。立軍也準備初三考試,希望能順利升入高中。
英子媽看著日漸長大的孩子,心里及欣慰又難過。不知道還有多久,這個家才能有出頭之日。
還好,小豬崽也爭氣,天天都能吃的飽飽的,個長得也快。想必到冬天出欄,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這樣想著,英子媽就更勤快做事了,每天割豬草,摘菜葉,什么季節有什么農作物。只要豬愛吃的,能長膘的。通通都去弄來煮成豬食喂豬。
天天忙活得腳后跟打后腦勺的那種,英子媽把農活安排的滿滿當當的。
仿佛只有這樣,才能忘卻生活的苦。
她每天早出晚歸,就只為了孩子們過一個好年。起碼,有件新衣裳穿,孩子們也是快樂的。
天氣熱了,雙搶已過,仲夏夜。母子三人坐在院子里,納涼。英子媽時不時用蒲扇拍打著四周,驅趕蚊蟲。
勞作了一天,這是不可多得的親子時光啊!小英子坐在矮凳上,抬頭看著天邊那幾個星星出神。
母子三人坐了半天,聊一些學校里的趣事,聊立軍的中考,慢慢的也困了。就收了凳子,關門上樓睡覺去了。
滿天繁星,點綴著浩渺夜空,明天又是個好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