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開始,外面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漸成瓢潑之勢。
“哎呀,我的天吶,卷子濕了呀……”
“賊老天,你真該死,居然澆濕了老夫的卷子……”
“天吶,外面下大雨,房內下小雨,完了,完了……”
四周的號房內,傳出驚恐而又憤怒之極的咒罵聲。
但是,準備異常充分的楊清琳,卻絲毫不受外物的影響,一筆一畫的用館閣體進行答卷。
考場的環境,對誰都是公平的。
現在知道準備不足的后悔了,早干嘛去了呀?
號房外面,驚雷滾滾,大雨傾盆。
號房里邊,楊清琳坐在半塊木板上,腳下踩著一只小板凳,完全無懼于倒灌進來的雨水,在腳下肆無忌憚的流淌。
答了五道題后,楊清琳的肚子餓了,便收拾好已經做完的卷紙,小心翼翼的裝進油布制成的卷袋內,并用細繩扎緊袋口。
外面下著潑天大雨,楊清琳索性就在當桌子的木板上,架起了雞鳴爐,煮了一小鍋香噴噴的皮蛋腌肉菜葉粥。
原本綠油油的青菜,經過一天多的時間,大多發黃了。
楊清琳只得仔細的摘了一遍,扔了黃葉,留下一點青葉。
吃飽了后,楊清琳一股作氣的完成了全部的七道題。
深夜時分,楊清琳仔細的檢查了最后一遍,發覺完全沒有避諱問題,該三抬的都三抬了,該減筆的都減筆。
于是,等答卷上的墨跡干透之后,楊清琳把所有答卷,一一清點后,都裝進了卷袋之中。
睡覺的時候,楊清琳抱著卷袋,酣然入睡。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楊清琳隱約聽見附近有人大喊大叫,“著火了,著火了……”
“不好了,著火了啊!”
“我的娘啊,失火了,卷子還沒答完呢……”
昨晚還下著潑天大雨,今天早上卻突然失了火,楊清琳即使想不多心,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楊清琳將卷袋,牢牢的綁進了腰帶內,這才竄到門邊,撩起油布和蚊帳,探頭一看,好家伙,和他只隔了五間位置的號房里,居然濃煙滾滾。
“交卷,交卷了!”楊清琳不敢到處亂竄,只得大聲呼喊收掌試卷官過來收卷子。
貢院失火,明遠樓上的考官們,早都看見了。
主考官張訥,絲毫也不敢怠慢,趕緊吩咐了下去:“先救火,后收卷子。”
照鄉試的考場規矩,不管考生是否答完了卷子,只要離開了號房,就必須馬上交卷。
規矩大于天,即使張訥是主考官,也不敢授人以柄。
于是,玄字號考這邊出現了戲劇化的一景:大批差役端著水盆來救火,收掌試卷官卻帶著人,挨個號房的強行要求交卷。
“大人,求求您了,學生尚未做完啊!”
“沒做完也必須交卷,這是死規矩!”收掌試卷官怕掉腦袋,絲毫也不敢徇私,硬是強行收走了楊清琳這一排考生的所有答卷。
“天吶,老夫已經七十又八了呀,眼看考題都會做,不成想,竟遭此大難!”一位白發白須的老者,伏地嚎啕大哭。
一人哭,引得眾人一起哭,結果,貢院里哭聲震天。
順利的交了卷之后,楊清琳暗暗慶幸不已。幸好昨晚靈感閃動,全都答完了,不然的話,麻煩就大了呀。
即使是失火導致的提前交卷,楊清琳他們也不能出貢院,都被關在了明遠樓下不遠處的官員休息室內。
反正已經交了卷子,楊清琳一身輕松坐在墻角邊。
有人被迫提前交了卷后,收掌官把卷袋全部集齊后,當面交給了彌封官。
彌封官把考生試卷中有姓名履歷的那一頁折起來,毫不遲疑的糊了名,并一一進行了編號。謄抄官,拿到糊了名的卷子后,當即用朱砂筆,對照著墨卷,完整的照抄了一遍。
謄錄的試卷,經過對讀官的仔細校對后,署名對讀無差,再將墨卷留存在外簾,把糊了名的朱卷,轉送內簾之同考官閱看。
鄉試的同考官,又稱房考官,一共四名,其主要職責是提前篩選掉不行的卷子,并把優秀的試卷推薦給正、副主考官。
天啟元年的順天府鄉試,第一場的同考官,姓周名箏,進士出身,現任翰林院檢討。
貢院失火的事兒,周箏已經知道了。
但是,只要考生離開了號房,就必須交卷。
國朝以科舉取士,最講究的就是公平。
提前收上來的答卷,心存憐憫的周箏,全都仔細的看了。
奈何,有心搭把手,卻無力回天。
到目前為止,周箏看過的卷子,都不合格。
確實情有可原,但是,閱卷的規矩就是規矩,不容打破。
周箏揉了揉兩眼,喝了口茶,打開了最后一個卷袋。
誰曾想,周箏看了卷子后,竟然失態的輕念出聲,“以孰愈問賢者,欲其自省也。好,破的好,破的妙啊……”
這張卷子的考題是:女與回也孰愈?
周箏一邊輕念,一邊仔細的品味文章的種種妙處。
“夫子貢與顏淵,果孰俞耶。承題也是極其到位也……”
“起講很精準,提比異常犀利,中比、后比和結尾一氣呵成,妙哉!”
周箏毫不遲疑的提起毛筆,輕舔青色墨汁,在朱卷上批了四個字:博雅過人。
大明朝的鄉試,只要是被同考官批為博雅過人的卷子,就連主考官都不敢輕易的否決。
因為,博雅過人,已經是對鄉試答卷最高的評語了。
卷子經過監考御史的紫筆評閱后,被送到了主考官張訥的桌案上,他仔細一看,不由微微一笑,這可真的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啊。
不客氣的說,答卷之人的所有文章,張訥都無一遺漏的看過了。
不巧的是,把文章拿給張訥的那個人,正是他的干爺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提督東廠的魏忠賢。
以魏忠賢的權勢,他完全可以決定,由誰出任北直隸鄉試的正主考。
但是,還有副主考一名,同考官四名,而目前投靠于閹黨的翰林官只有張訥一人而已。
人手不夠用啊,一時間,魏忠賢十分的頭疼。
不過,魏忠賢雖然是個文盲,但是他的身邊,聚集了許多沒有道德底線的大儒。
有位大儒,私下里給魏忠賢出了個好主意,把楊清琳所有寫過的八股文章,全部拿給張訥去仔細的研究一番。
其中的竅門是,一個正經的讀書人,他的筆法和文風,短時間內,難有極大的改變。
張訥看多了楊清琳寫的文章,自然而然的就會十分熟悉他的寫作風格。
實話說,從寫作風格上作弊,簡直是天衣無縫,毫無破綻可言。
這種高智商的作弊手段,也只有大儒才能想得出來。
然而,張訥高興過后,馬上就發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