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與CPTPP:貨物貿易機遇與挑戰
- 梁一新等
- 5191字
- 2023-09-07 19:42:35
二、優惠原產地規則呈現排他化、便利化趨勢
在各個自貿協定的諸多貨物貿易規則中,原產地規則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原產地規則是實施差別關稅及貿易措施的產物,其本質是非關稅壁壘的法律工具,目的是保護自貿協定成員享受優惠待遇,保護本國敏感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及在本國市場的占有率,促進重塑區域內供應鏈。按照一般規律,原產地規則標準越高,區域內產品優勢地位越顯著,越有利于區域內產業協同發展。另一方面,原產地規則對生產要素本土化的要求,在吸引投資和科技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非成員的企業要分享區域內產業紅利,需在自貿區內直接投資,或將核心生產制造及重要工序轉移至區內國家。因此,研究梳理 CPTPP自貿協定中原產地規則的最新趨勢,深入分析原產地規則限制效應所產生的經濟影響,對中國對接高水平自貿協定規則及在雙邊和多邊自貿協定談判中制定適宜的原產地規則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水平自貿協定框架下原產地規則最新發展趨勢
原產地規則是確定產品“經濟國籍”的標準和程序。當使用不同國家的原產材料生產制造某一產品時,其原產地確定變得困難。實踐中主要是通過靈活采用稅則歸類改變標準[2]、區域價值成分標準和加工工序標準三種實質性改變標準,同時附加適用累積規則、微小含量規則等輔助規則來確定貨物是否發生原產地的實質性改變(見表1-5)。
表1-5 一般原產地規則主要內容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所得,2022.01。
從適用范疇看,原產地規則可以分為非優惠原產地規則和優惠原產地規則。非優惠原產地規則主要是指成員自主制定的,用于確定產品原產地的,普惠適用于所有交易國的規則,主要依據1994年WTO烏拉圭回合談判達成的《原產地規則協定》;優惠原產地規則主要是指基于自貿協定或者其他安排確定的,用于確定某一產品是否有資格享受有關優惠待遇的原產地規則。由于 WTO 框架下的原產地規則僅對各成員起原則性指導作用,未明確規定成員制定原產地規則的具體細則,因此現實中非優惠原產地規則難以統一,優惠原產地規則在自貿協定中越發流行。
目前,2018年12月30日生效的CPTPP、2020年7月1日生效的USMCA、2022年1月1日生效的RCEP,均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原產地規則,成為全球在原產地規則實踐方面的風向標,也是本書關注重點。整體看,高水平自貿協定的原產地規則呈現以下幾個趨勢特征。
1.原產地標準形成“稅則歸類改變標準為主,區域價值成分標準、加工工序標準為輔”的主流模式
早期自貿協定原產地規則以區域價值成分標準為單一適用標準,但該標準易受貿易商定價影響,無法客觀體現原產地規則的實質性轉變原則。稅則歸類改變標準具有簡單、透明、方便的特點,成為CPTPP、USMCA、RCEP等國際最新自貿協定原產地認定主要標準。對于稅則歸類改變不能反映實質性轉變的產品,輔以區域價值成分標準、加工工序標準認定。在此模式框架下,成員制定原產地標準具有較高的靈活性,針對不同產品可以通過制定復合性標準或者選擇性標準來控制原產地規則限制性的強弱。例如,大部分產品滿足區域價值成分標準和稅則歸類改變標準其中之一即可被認定為原產產品,而部分產品需同時滿足區域價值成分和加工工序兩項標準,才能被認定為原產產品。部分自貿協定更加重視加工工序標準,如USMCA、歐韓 FTA、美韓 FTA、CETA等協定均對化學工業品的加工工序進行詳細說明。而CPTPP對汽車生產中特殊工藝操作下的貨物材料做出特殊原產地認定。RCEP納入了加工工序標準,但僅采用了“化學反應”這一種加工工序,主要針對第29章的有機化合物和第38章的雜項化學產品。目前,這種“稅則歸類改變標準為主,區域價值成分標準、加工工序標準為輔”的模式逐漸成為原產地認定主流標準,未來,在多邊層面形成統一適用的原產地標準將成為重要趨勢。
2.區域價值成分標準更加科學、細化和靈活
一方面,區域價值成分的計算方法更加多樣化。CPTPP的區域價值成分計算方法包括價格法、扣減法、增值法以及凈成本法,判定原產地時可選擇適用(見表1-6)。在最新的USMCA中,區域價值成分計算方法只有基于非原產材料價格的扣減法和汽車產品專門適用的凈成本法。RCEP 規定了計算區域價值成分采用增值法和扣減法。不同方法會將同一產品判定為不同原產國,因此許多國家通過將產品價值中的保險費、運費等因素排除或納入計算范疇,達到限制或放寬原產地標準的目的。
表1-6 區域價值成分不同計算方法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所得,2022.01。
另一方面,區域價值成分標準門檻設定更加多元。除一般規則中的區域價值成分標準最低門檻外,各成員根據不同產品的不同特性,可協議提高最低門檻的區域價值成分標準以起到保護敏感產業和特殊產品的作用。例如,在CPTPP 特定原產地規則中,汽車及零部件的區域價值成分要求的起步值為45%~60%,其中大部分子項目下規定的區域價值成分不低于45%或55%,小部分子項目下規定的區域價值成分不低于60%。在USMCA原產地規則中,汽車區域價值成分要求最高由原 NAFTA的62.5%提高到75%,并且要求至少有70%的鋼鐵和鋁原料來自美墨加地區,這一設定將促使汽車供應鏈逐漸返回北美地區,將很大一部分中國、日本和歐盟的汽車制造商排除在外。但是在RCEP中,區域價值成分標準只有累積40%一種,即在確定出口產品原產資格時,來自RCEP任一締約方的具有原產資格的價值成分都可能被認定為原產,當區域價值成分大于等于40%時,該產品獲得RCEP原產資格。
3.通過特殊規則調整原產地規則限制的寬松度
為了促進形成區域一體化的供應鏈,除原產地基本規則外,大多數自貿協定的原產地標準還引入了“微小含量規則”“累積規則”等特殊規則(見表1-7)。
表1-7 國際最新協定原產地標準和附加規則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所得,2022.02。
例如,CPTPP中“完全累積”規則規定最終產品在各個地區的價值增量總和超過規定比例即可認定具有原產資格,這能在更大范圍內有效推動區域協定成員之間的貿易,成為原產地規則制定的主要趨勢之一。RCEP 生效時只允許對另一締約方的原材料累積,不允許生產和增值累積,即被累積成分必須是取得原產資格、用作生產另一產品的材料。但RCEP第三章第一節第四條提出自生效五年內完成對該條款審議,就是要考慮生產累積,從而向完全累積邁進。
“微小含量規則”又稱“容忍規則”,通常被視作對稅則歸類改變規則的例外情況。這是因為,在稅則歸類時,即便是有些產品含有非常少量的非原產材料,其制成品仍然無法滿足稅則歸類改變要求,進而無法取得原產資格。而通過微小含量規則,非原產材料的占比小于一定比例時,這些未發生稅則歸類改變的產品,仍然具有原產資格,為企業利用規則提供便利。RCEP等多數自貿協定均允許非原產材料占貨物價格的最高比例為10%,USMCA中的這一比例也由原來的7%提高至10%。RCEP第三章第一節第七條對微小含量規則進行了具體規定,即對下列兩種不滿足稅則歸類改變標準的貨物,當貨物滿足以下兩種情形時,仍被視作原產貨物:一是對于所有貨物而言,當用于貨物生產而未發生稅則歸類改變的非原產材料的價格不超過FOB(離岸價格)的10%時;二是對于紡織服裝品而言,當非原產材料的重量不超過該貨物總重量的10%時。微小含量規則不能用于區域價值成分計算中,且運用該規則時必須計算未發生稅則歸類改變的所有非原產材料的價格。
“微小加工或處理”規則是指產品經過了清單列明的特定工序,但這些工序被認為是對最終產品屬性不起作用或僅僅略起作用,即便發生了稅則歸類改變或達到區域價值成分比例要求,也不能賦予其原產資格。CPTPP、RCEP 等自貿協定均規定了“微小加工或處理”規則。其中,RCEP 第三章第一節第六條規定,僅經過如下一項或多項加工或處理的,不具備原產資格,具體包括:(1)為確保貨物在運輸或儲存期間保持良好狀態而進行的保存操作;(2)為運輸或銷售而對貨物進行的包裝或展示;(3)簡單加工,包括過濾、篩選、挑選、分類、磨銳、切割、縱切、研磨、彎曲、卷取或開卷;(4)在貨物或其包裝上粘貼或印刷標記、標簽、標識或其他類似的用于區別的標志;(5)僅用水或其他物質稀釋,未實質改變貨物的特性;(6)將產品拆分成零件;(7)屠宰動物;(8)簡單的涂漆和拋光操作;(9)簡單的去皮、去核或去殼;(10)同種類或不同種類貨物的簡單混合。
4.對敏感行業和特殊產品制定嚴格復雜的原產地規則,將降稅優惠鎖定在成員內部
原產地規則雖然是區分產品身份的標準,但在自貿協定談判中卻往往成為貿易保護的一種手段。比如,紡織服裝是美歐等國家和地區非常敏感的產品,美國在 UMSCA 中對紡織服裝原產地的認定標準是“從紗開始”,CPTPP中紡織產業原產地規則與美國主導TPP時的“紗后原則”一脈相承,即除了纖維可以原產自非CPTPP成員,其余的紡織品和服裝的生產環節,包括紗線生產過程、織布、印染、裁剪、縫紉等工序都必須在CPTPP成員境內完成才能獲得原產資格,進而享受內部優惠待遇。CETA大部分紡織服裝產品詳列各品目的工藝流程,要求同時滿足特定工序標準和特定材料價值成分不超過47.5%兩項標準,才可獲得原產地認定。具體規則見表1-8。
表1-8 大部分紡織服裝產品特定原產地標準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所得,2022.01。
(二)對中國原產地規則談判的啟示
1.高水平原產地規則對中國產業產生一定影響
“完全累積”規則可能加速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以汽車行業為例,在CPTPP和UMSCA中均有嚴格的累積規則,UMSCA將汽車的累積規則提至最高75%,即在美、墨、加地區采購的原材料和生產制造比例需要達到75%才可認定符合原產地標準。這一嚴苛的原產地規則將對中國車企產生較大影響。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汽車零部件的出口貿易。2019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金額3654.8億元,主要目的地為美國、日本、韓國和德國。出口產品以中低技術含量的剎車片、輪胎、玻璃、工程機械部件為主,具有較高的可替代性。UMSCA原產地規則旨在將汽車生產制造所用原材料鎖定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地區,減少自亞洲地區和歐洲地區的汽車零部件采購,對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企業造成沖擊。另一方面,長期將影響外商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投資布局。CPTPP原產地規則中規定,只要來自締約方的原材料及零部件符合累積規則,即可適用原產地規則享受優惠關稅。這將加強締約方與區域內國家的貿易合作,制造商將更多地采用締約方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以降低制造成本,或者在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成員境內設廠投資生產,以降低勞動力成本,導致中國汽車產業的投資減少。未來,其他高端制造業或采取相同嚴苛的原產地標準,加速其向發達國家回流。
部分特殊條款可能加速價格敏感型產業向東南亞國家轉移。以紡織服裝產業為例,CPTPP 等自貿協定中關于紡織品的原產地規則均啟用“紗后原則”,將打破亞太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已經形成的產業鏈條,給非成員帶來較大影響,或加速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向外轉移。一是中國傳統紡織服裝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攻關期,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價格的上升及環保壓力的增加,擠壓紡織服裝企業利潤,較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在生產成本方面競爭力減弱。二是越南已經加入CPTPP等自貿協定,簽訂越南—歐盟FTA等雙邊貿易協定,加之RCEP生效,將對越南產生聯動作用,進一步擴大其在雙邊和區域自貿協定中貿易和投資領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加速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向越南的投資轉移,同時吸引更多的歐盟國家和美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三是影響中國企業的全球布局。為保持符合原產地標準,保持中國企業競爭力,企業或選擇將投資生產轉向優惠區域內的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而不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最優選擇。
對接高水平規則,中國敏感產品的原產地標準面臨進一步寬松壓力。整體上看,中國原產地標準逐漸寬松,并向國際靠攏,但相較于CPTPP而言,中國在FTA中制定的原產地標準為達到保護國內產業及吸引、保留外資的目的,對機床等敏感產品制定了較為嚴格的規則。比如,中國對數控機床較為敏感,在與較為發達的國家開展自貿協定談判時,數控機床往往被列為高度敏感產品,在原產地標準上也制定得較為嚴格。在中韓自貿區中,機床的原產地標準是品目改變且區域價值成分不少于50%,同時要求數控單元(CNC)具備原產資格。在中國對接高水平自貿協定規則和加入高標準區域協定的進程中,中國機床等敏感產品的原產地標準將面臨進一步寬松和開放的壓力。例如,在RCEP中,機床類產品的原產地標準已經同步為品目改變或區域價值成分不少于40%。具體規則見表1-9。
表1-9 部分自貿協定中機床和汽車類產品特定原產地標準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所得,2022.01。
2.對接高水平規則,為中國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中國在進行自貿協定談判時,應充分重視考慮和發揮自貿區原產地規則的貿易保護作用,特別是增強對特定行業的保護。一是靈活制定原產地標準。充分借鑒USMCA、CPTPP等原產地規則的規范性及嚴謹性,綜合使用稅則歸類改變標準、區域價值成分標準及加工工序標準結合的辦法,根據產品的不同特性制定出更加細化和具體的原產地標準。二是對特殊行業設定特定條款。在原產地標準設計上應明確產業導向性,基于行業特點制定更加靈活具體的原產地規則,對于敏感產業和敏感產品,通過嚴格的原產地標準保護產業。三是提高原產地規則的戰略價值。有效利用原產地規則吸引高科技產業外商直接投資,引導附加值高的產品和加工工序在中國進行,利用技術外溢效應,提高中國企業的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