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會的建立是由陳景元派有過建立農會經驗的老人,去各鄉村指導村民們自己建立,派去的人起到的是指導和監督的作用。
想要動員組織農民,就要和農民站在一起,讓農民參與進來,而不是由他直接把事情全部攬在身上,替農民們做決定。
一句話,提高農民的主動性,讓農民們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意識到自身受到的壓迫的不合理,讓農民思考起來,而不是被推著前行,可以給個指導方向,但是不能推著他們走,得讓他們自己“動起來”。
第一步就是讓農民們參與到打土豪的過程中,切身參與到審判那些壓迫剝削者,先解開他們心中的枷鎖,明白階級并非不可跨越,那些地主老爺并非是天生的貴人,他們收到的壓迫是不合理的。
而第二步,組建屬于農民自己的組織,讓他們參與到管理自己家園的過程中,讓他們有歸屬感,把獲得土地和生產資料的性質變為是靠著他們自己斗爭得來的,而不是別人施舍的。
這樣,農民們就會把自己當做斗爭者,當地主官僚想要重新來奪取他們的土地時,農民們才會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
如此,農民們便站在了陳景元這一邊。
從一開始打算起義造反,肅清這個陳舊腐敗的世界之后,整個大明的地主階級和官僚階級,就已經是他的敵人了。
這是一股極為恐怖的力量,如果不是穿越到了王朝末年,陳景元不會想著與這樣一個階級為敵。
好好當一個富家子弟,每天風花雪月歌舞升平不好嗎?
但現實往往不隨人愿,既然來到了明朝末年,還來到了陜西這個地方,他就不可能得到安穩。
留給他的只有兩個選擇,要么被起義軍攻破家門,家破人亡,要么扛起造反的大旗,和這個世道好好廝殺一場。
可身有改變這個世界的思想,他又怎么甘于坐等滅亡呢?
所以,陳景元不得不選擇與這個龐大的階層為敵,而想要對抗這股階級蘊含的強大力量,農民就是陳景元的最大依仗,也是唯一的根基。
建立農會,搭建牢固的基層就是他戰略目標中的重要一環。
而建立農會,首先要面臨的就是農民們不識字的問題。
在這個知識被壟斷的時代,一個村子里能找到一兩個認幾個字的人,就算是運氣很好了,大多數的村子,基本上全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
所以,陳景元派出去的人,初期肯定要承擔很大一部分的工作。
在有著實踐經驗的李鐵柱的指導下,小王村的農會有序的建立起來了,由七個本地村民和李鐵柱構成的農會。
農會會長是由一個名聲不錯的老農擔任,而李鐵柱擔任副會長的職務,起到監督和教導的作用。
農會建立后,便嘗試著開始了第一次嘗試——統計人口。
統計村子里的人口數量,才好進行后續工作的進行。
當任務下發下去之后,小王村的農會會長就敲響了村子里的鑼,讓人去把各家的人全部集結過來,一個也不能少。
在知道了統計人口是為了分土地之后,村民們表現出了極高的積極性,著急忙慌的就回家把家里人全部叫上,哪怕是在拉屎也要先夾斷,等統計完之后再拉。
于是,整個村幾百號人在不到半個時辰的功夫,就已經全部聚集到了村子里的空地上。
統計的時候,雖然村民們不識字,只會簡單的數手指頭這種基本的算術,但也有自己的小妙招。
他們在空地上,用樹枝畫一個圈,一個圈子代表著一戶,圈子里畫杠杠,一個圈子里有幾個杠杠,就代表著這戶人家有幾個人。
最后畫滿了一小塊空地,就把每家每戶的人口都統計完畢了,之后讓李鐵柱去數和記錄,這樣就能知道村子里有多少戶,有多少人。
農民們雖然不識字,但是當他們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之后,總是能迸發出很多奇思妙想的,土是土了點,但有用不就可以了嗎?
李鐵柱數完地上的圈圈和杠杠之后,就掌握了小王村的基本人口信息。
統計完人口,農會就開始進行第二項工作——分土地。
知道到了重頭戲之后,每一個小王村的村民都非常積極,村民們各抒己見,都想要為自己爭取到更好的土地,離自家更近的土地。
就連平日里老實巴交的老農,都爭得面紅耳赤,不肯退讓一步。
最后,農會會長,也就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農,在詢問了李鐵柱的意見之后,才一錘定音,定下了分配規則。
按照各家的勞動力,平均分配土地,一畝水田抵二畝旱田,對于老弱要予以照顧,優先分配離家距離近的土地。
對此,雖然有些村民心中還有意見,但也不敢再抱怨,這已經是最大限度保證公平的方法了。
而且邊上還有起義軍派來的人,想起當初這群起義軍二十多個人就輕易攻破了村里的大地主家,把村里作威作福的地主打得跟狗一樣,那閃著寒光的刀鋒至今都還讓他們畏懼。
于是,農會分配土地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下去。
在李鐵柱的監督下,整個分配土地的過程按照規則公平的分配了下去。
每家每戶都獲得了心心念念的土地,有了土地,農民們心中就有了根,有了盼頭,有了對未來的期望。
他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芒,這份光芒就是眼前的這些起義軍帶來的。
陳景元起義軍也在這時真正的在農民的心目中承認了。
他們認同了這伙起義軍,覺得他們是真的為了自己著想的好軍隊,是自己人。
此刻,小王村便與陳景元起義軍緊緊的聯系起來,成為陳景元最忠實的支持者,真真正正的站在了陳景元的背后,成為了陳景元改變這個世界的基石。
若想要改變這種狀況,除非把他們全都殺完,磨滅,否則,一群見過光的人民,又怎么可能再次忍受黑暗?
小王村的情況,也在甘泉縣的其他村落當中上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