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與主要國家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舉行會談,為推進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凝聚政治推動力。各方認識到,面對氣候變化挑戰,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同舟共濟、合作共贏才是唯一選擇。正是這樣的共識和決心推動巴黎大會取得了重要成果,達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2020年,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如今,可持續發展理念已在全球深入人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愿景,全球綠色低碳轉型這一趨勢已不可逆轉。
近十年來,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5%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降低26.2%,相當于節約14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9.4億噸,在維護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碳達峰碳中和的良好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開局良好,但任重道遠。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能源資源利用率、技術創新能力還有差距。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階段中后期,能源總需求在一定時期內還會持續增長。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承諾實現的時間節點,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能耗強度差距大、能源需求總量高、過渡時間短,這些都意味著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難度和力度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因此,我國需要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和創新的步伐,通過付出艱苦的努力,迎來一場廣泛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
能源是碳排放的大頭,想要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就必須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轉變用能方式,實行全面節約戰略,從源頭有效控制減少碳排放。這個源頭既在制造端,也在消費端。不僅企業要轉變傳統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生產方式,也要鼓勵引導居民建立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這就需要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相關基礎制度,持續拓展碳管理的廣度、深度與精度,合理有效控制個人消費領域的碳排放,從而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
作為新生事物,碳賬戶還處于發展起步階段。數據核算的科學性和統一性有待加強,減排場景需要進一步豐富,建立生產端與消費端互通的碳信用市場還在摸索階段,碳賬戶所承載的碳資產如何更好地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綜合價值……這些問題需要結合我國國內綠色金融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以及參與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碳定價合作的實踐,不斷研究、探索、論證,從而獲得科學的解答,形成務實的方案。
本書的作者盧樂書女士是一名學者和金融從業者,同時也是一名碳賬戶產品的主理人。她長期關注研究這一領域的問題并開展了大量實踐工作。她通過對國內外現存碳賬戶案例進行深度調研及比較分析,探索建立碳足跡追蹤制度,完善碳信用方法學標準,拓展以碳賬戶為基礎的綠色金融產品外延,思考碳賬戶背后的機制和未來發展方向。她將自己的研究思考進行整理歸納,完成了《碳賬戶》一書,為我們認識碳賬戶相關問題帶來了很多新的視角和有益的啟發,具有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希望通過《碳賬戶》一書的出版,能夠讓社會各界更加關注這方面的問題,鼓勵多方支持推動碳達峰碳中和與應對氣候變化事業,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綠色低碳發展貢獻方案和智慧。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
2023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