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轉型
- 瓶中大明:開局讓嘉靖下跪太廟
- 西瓜吃肚皮
- 2374字
- 2023-10-02 08:00:00
沈一石和五位商人面有苦色,想要拒絕,但又實在不敢違逆了林余的命令,為難住了。
按說,他們已經做到了本行業的第一,且已經十幾年了。不出預料,這樣的優勢還能一直保留下去。
可要真的辦了那個“紡織學院”,就算他們有意隱瞞住自己鋪子的隱秘,怕是也會被林余給逼出來。
繅絲、紡紗、織布、染色、刺繡,除了刺繡需要長年累月的經驗,其余四項的生產基本沒有多少秘密可言。
他們所謂的隱秘,也只有其中的一兩個“小點”,例如染布時染色水的溫涼程度的把握,一旦公布出去,鋪子將不再具有任何優勢,那又該如何跟對手競爭?
至于指望紡織學院的學生們推出新技術,簡直就是猴年馬月,甚至根本不可能的事!
繅絲織布染色刺繡,哪一個不是老祖宗傳下來,傳了幾百上千年的,豈是說改進就改進的?
林余坐回上首,端起茶杯灌了一大口茶水,消了消心頭疲倦,緩緩問道:
“有什么問題,趁著現在盡管問。你們大概也覺出來了,我跟三大衙門打了個賭,明天我要是不死,你們再想問,就未必夠資格上桌了。”
五位商人齊齊看向沈一石,期冀他能夠勸說林余收回成命。
沈一石心中冷笑,我跟你們又不是一路的,你們也從沒把我當成一路的,現在卻想我替你們出頭。
林余這句話倒說的沒錯,如果他明天沒死,建立紡織書院這是基本上板上釘釘,改變不了,不用勸說。
如果他明天被布政使司衙門、按察使司衙門和知府衙門干死了,我作為他的“同黨”,焉有活著的可能,死都死了,一切照舊,不用勸說。
不過,林余建立這個“紡織學院”,究竟是想做什么?
似乎…沒什么用啊。
想要博取“文名”也不是這么個做法啊,甚至讓那些讀書人知道了,還會被看不起。
他思考片刻,還是想不通其中道理,忍不住問道:
“林兄,你為何想建立一座紡織書院?我在織造局時聽人說起過,林兄你喜愛雜學,對火藥、琉璃、鐵器,甚至河豚吃法都有研究,莫非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想學一學紡織技術?”
林余一頓,不由樂了,看來自己的工造司里還有通風報信的“內奸”呢!
不過沈一石如此坦蕩,倒叫他不好意思怪罪了。
“之所以要建立紡織學院,不為技術,為的是政與治。
政者,國家事也;治者,宰執也。
四十年前,陽明先生建陽明書院,教授王學。其弟子萬余,有名姓者四百,遂成陽明學派。
弟子聶豹,聶豹又有弟子徐階徐閣老。
弟子王艮,王艮又有弟子南直隸巡撫趙貞吉。
更不通說,部堂雖不曾親見過陽明先生,卻也深受其影響,親口說過‘恨不能生先生之鄉,游先生之門,執鞭彌以想從也’。
王陽明之名,可千年而不衰,這便是書院的好處。
所以,商人若想從政當官,商人若想翻越士農工商之末,當先從書院始!”
沈一石、蠶娘子等人目瞪口呆,繞來繞去,原來又繞到“商人當官”這個話題上來了。
早說嘛,這個我們感興趣呀。
只是,一個小小的紡織書院,也配和陽明書院比較?
當然是…根本不能比的。
陽明先生教的是圣賢道,他們鋪子里的師傅們若是去了紡織書院,只能教工匠道。
笑死個人哩!
更別說什么借助紡織書院謀求“從政當官”,謀求翻越到“士商農工”,哦不,哪怕“士農商工”呢。
沈一石卻是心中一凜,他比旁邊的五位商人都更了解林余一些,知道他常有夸大之語,卻從不曾說過謊話。
林余說創建紡織學院,能夠“從政當官”,那就真的能“從政當官”。
哪怕希望很小就是了。
他難掩激動之色,深深一拜,著急說道:
“究竟該如何做?請林兄教我!”
林余徑直說道:
“假如杭州城里只有兩家食肆,且都賣陽春面。
一家味道普普通通,但永遠都是這個味道。
一家味道有時候非常好吃,有時候普普通通,有時候又非常難吃。
這兩家店,要你每天去吃,你選哪家?”
沈一石也沒多猶豫,笑道:
“林兄該知道,我對吃食的味道好壞并無多大興趣,只要能吃得下去就行,所以我選第一家。”
林余又看向另五位商人,問道:
“你們呢?選哪一家?”
五位商人中,四位選了第一家,一位選了第二家。
林余并不做評判,繼續問道:
“同樣還是這兩家食肆,現在我想在湖州府再開兩家,但要保證飯菜質量跟第一家一模一樣,無論好的壞的都要一樣。如果讓你們選擇,會選擇重開哪一家?”
這下子,不但沈一石,蠶娘子等人齊齊選了第一家。
既然要保證飯菜質量一樣,當然只能是第一家。
林余總結道:
“這就是所謂標準。
按照標準做出來的商品,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不是最壞的。
最重要的是,它能在與原來一模一樣的基礎上,十分簡單地重復一遍。
這就是標準的力量。
儒道傳承千年,宋初名相趙普更是說過‘半本論語治天下’。
且不論他治理的好壞,就說這句話,其他官員也能像他一樣,半本論語治天下嗎?
顯然不能。
為何不能?
因為每個人讀同一本《論語》的領悟不同,每一個人的感悟形成顯學理論之前,是非普適性的。
這也就是說,不成標準。
及至后來,理學與心學分庭抗禮,從宋代朱子到現在的陽明先生,兩派對峙已逾百年,且還有的打呢!
這就是形成了標準,以及標準之多變易變。
要想辦好紡織學院,要想實現所謂從政當官,你們首先要相信一件事情:
標準是有力量的。”
標準,是有力量的?
所以,讀書人平時津津樂道的所謂“朱子”、“理學”、“心學”、“致良知”等等,都跟我們的絲棉麻一樣,都是一種“標準”…
而已。
看來,讀書人已經學會使用標準的力量了嘛,但他們這些商人還不會。
怪不得干不過人家,吵架都吵不贏的。
而且,即使當不成官,有了標準之后,他們的分店就能更輕易地在其他地方開了。
作為商人,他們更懂所謂成本利潤。
從成本利潤講,標準才是實實在在的大好事。
沈一石、蠶娘子等人迫不及待問道:
“建立標準之后呢?”
林余微微皺眉,心中不由嘆了口氣,還是說道:
“大明什么都不缺,就缺銀子。
你們什么都不多,就多銀子。
有銀子,就能買官買爵,收買農工之心,為己所用。
鄉賢士紳依靠土地圈養農民,商人依靠薪俸圈養工匠。
但土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你們能給出足夠的誘惑,農夫不是不能成為工匠,商人不是不能成為城里的鄉賢士紳。
你們,不是不能成為,大戶!
哼,莫非你們以為,我與浙地大戶改稻為桑之爭,只為那幾兩蠶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