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本論:國際秩序
- 智本社
- 2239字
- 2024-03-28 19:53:49
01 特朗普現象
俄烏沖突引發了歐洲“二戰”以來最大的地緣政治震蕩,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亞太地緣政治的擔憂,亞太股市如臨大敵,與歐洲股市齊跌。
如此背景下,韓國這場大選備受關注。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得票率為48.56%,文在寅的支持者李在明得票率為47.83%,尹錫悅僅以高出對手0.73個百分點、25萬張票的微弱優勢成功入主青瓦臺。這是韓國史上競爭最激烈的一次總統選舉。
尹錫悅現年61歲,但是一位政治新人。他在2017年受文在寅破格提拔,成為文在寅砍殺財閥政治的一把“利刃”。尹錫悅擔任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廳長后,拘捕了樸槿惠、崔順實和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镕,還負責調查“李明博貪腐案”,將李明博投入大牢。2019年,文在寅再次破格提拔尹錫悅為韓國檢察總長以資嘉獎。但是,文在寅沒法控制這把“利刃”,尹錫悅調查文在寅內閣成員,兩人最終反目,尹錫悅辭去韓國檢察總長職務,加入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參加總統競選。這次大選,文在寅和李在明都沒能阻止尹錫悅的崛起。
尹錫悅是韓國政壇的保守派,對內支持經濟自由,對外立場明確、態度強硬。他在2022年2月的國際外交專業雜志《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上發表了題為《韓國需要騰飛》的文章。尹錫悅在文中表態:“在文在寅政府時期,韓國遠離了長期的同盟美國,倒向了中國。對于能就美中之間主要焦點問題明確表明立場的問題,韓國也保持沉默,表現出模糊的態度,實際上并非站在美國一邊,而是站在中國一邊,對此韓國要力求改變?!?/p>
中韓關系一度因“薩德事件”跌入谷底,2017年文在寅執掌青瓦臺后對華承諾“三不”:不追加“薩德”系統、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發展韓美日三方軍事同盟。尹錫悅上臺可能會打破文在寅的平衡模糊外交。尹錫悅曾表示想發展韓美全面戰略同盟關系,希望加入美日印澳“四邊機制”,還主張在薩德系統、戰術核武器方面與美國加強合作。實際上,在發表獲勝宣言僅5小時后,尹錫悅就與美國總統拜登通話,后者承諾防衛韓國并加強合作。
在俄烏沖突爆發后,亞太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預期在資本市場及社交媒體中蔓延。一些人擔心,這“0.73個百分點”可能加速國際秩序的崩壞。這場大選折射出韓國政治的一些變化:
一是韓國政治熱情高漲,在疫情之下大選最終投票率達到77.1%,高出上屆7個百分點。二是韓國選民觀點對立、立場分裂,韓國資深政治家金鐘仁說,“兩人得票率只相差0.73個百分點,國家似乎一分為二了”。三是韓國選民民族主義情緒濃厚,年輕選民目光投向亞太地緣政治。
文在寅可能是這場國際秩序轉變的過渡式人物。文在寅作為民選總統上臺后打擊財閥總統延續了青瓦臺詛咒。但是,韓式斗爭還沒波及對外關系,文在寅繼續支持著國際舊秩序。美國是韓國穩定的政治盟友,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但是,最近兩年,新冠疫情、俄烏沖突及一些特殊事件加劇了韓國民意轉向與民族情緒,并對外投射到朝韓、中韓、韓美關系上。考慮到25萬張票的微弱差距,俄烏沖突可能助攻了“韓國特朗普”。這場沖突加劇了國際政治對立,導致文在寅、李在明模糊外交空間變窄,尹錫悅“選邊站”主張乘勢而起。
2016年美國大選,極少人意識到特朗普的“意外”勝出將掀起國際秩序的巨浪。奧巴馬也是一個過渡式人物。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選民對華爾街極度不滿,這位年輕的黑人政客被寄予伐毛洗髓的厚望。但是,奧巴馬花了大把的錢啥事也沒干成。這期間,俄羅斯觸發了克里米亞危機,中美關系也在變化,但奧巴馬僅維持舊秩序,加速了俄美關系惡化。
更嚴重的是,奧巴馬和美聯儲伯南克大規模擴張貨幣與財政,進一步惡化了舊秩序和擴大了貧富差距。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機后,10%最富有的美國家庭最先走出陰影,金融資產受益于貨幣擴張而增加;而數量最多、收入較低的美國家庭在金融危機后一蹶不振。
2016年,美國選民對舊勢力徹底失望,他們先拋棄了共和黨建制派候選人、布什家族的杰布·布什,后拋棄了民主黨建制派候選人、克林頓家族的希拉里,一位政治素人特朗普就這樣上臺了。此后短短4年,特朗普旋風席卷世界政壇及社交媒體。
特朗普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政治角色:政治素人、言行出格、作風強勢、善用社交媒體;推行了一種令人不太適應的社會思潮(特朗普主義):立場保守、國家主義、反全球化舊秩序、反建制派及既得利益者。
特朗普絕對不是一個特例,而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爆發的一種社會思潮與國際政治現象,被稱為“特朗普現象”。特朗普之后,一些國家政壇涌現“特朗普”,或者“特朗普化”。
巴西總統博索納羅是特朗普的成功效仿者,他的“巴西優先”口號直接復制了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他同樣善用社交媒體發表煽動性語言以獲取選民支持。尹錫悅也與特朗普有很多共同點,如均為政治新人,且立場保守。還有日本政要高市早苗,政治主張極端,被認為是日本女版特朗普。
再看法國的埃里克·澤穆爾。法國大選即將拉開,這位“法國版特朗普”被認為是可能攪動法國政壇的重要人物。澤穆爾現年63歲,也是一位政治素人,他從來沒有擔任過一官半職,早年是暢銷書作家、時事評論員、電視主持人,他善玩社交媒體,經常語出驚人,是法國人氣頗高的當紅人物。從2021年7月開始,澤穆爾參選的民調支持率一路飆升,目前緊逼馬克龍。
俄烏沖突改變了德法民意,德國發生“歷史性轉變”,如果澤穆爾上臺,法國的行動可能要比正在謀變的德國激進得多。
“特朗普們”——這股被金融危機激活的政治新勢力,擁有一批堅定的支持者,他們善用社交媒體表達選民訴求、賺取選票,在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沖突的刺激下正在迅速崛起;反觀國際秩序舊勢力、建制派及既得利益者,在國際政治上則正在退縮、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