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3 基礎科研計劃 經濟制度改革

日本企業及經濟對內轉型升級和對外求生都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及制度改革:

一是“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二是金融及經濟制度改革。

掌握核心技術,不是請客吃飯那么簡單。

日本擁有重視教育及科研的傳統。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元鈔票上不再印天皇,光榮上榜的有日本教育之父福澤諭吉、女作家樋口一葉、生物學家野口英世、文學家夏目漱石。從1990年起,日本對研發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在發達國家中便是最高的,到了2015年更是接近政府財政收入的3.5%。

不過,在泡沫崩潰后,由于資產和市場萎縮,企業在技術投資方面遭受打擊。在經歷20世紀90年代的低迷、摸索和徘徊期后,日本政府開始大力支持科技研發,日本企業也加快了技術迭代步伐。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政府重點扶植基礎科學及核心技術。20世紀90年代,日本企業已經吃盡了全球技術紅利,企業競爭逐步轉向核心技術及基礎科學領域。

為了打破基礎科研的瓶頸,日本政府于1995年制定了第一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側重增加有競爭力課題所需經費和培養1萬名課題研究青年負責人。

2000年日本政府制定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未來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宏偉目標時,世界輿論曾一片嘩然。然而近些年來,日本平均每年都有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在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06—2010年)中,日本政府把重視人才培養作為基本理念,強調將研發投資重點從“物”轉移到“人”上來,在發展科研基礎設施的同時,吸引和培養國內外一流科技人才。

2011—2015年實施第四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時,日本政府將加強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比作“車之兩輪”,強調以此實現可持續增長和社會發展,并提出著重培養具有獨創性的優秀研究人才。

2015 年,日本政府的科技投入約 3.4 萬億日元,大部分流向公共科研機構和大學。國立、公立大學支出研發經費 1.77 萬億日元,國立、公立及獨立行政法人科研機構支出 1.45 萬億日元。

日本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長,與美國相差不大。日本大學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占預算的50%以上。

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對基礎科研的支持,與日本企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一致。政府對基礎科研的投入,與企業向上游核心技術轉移形成合力。

但是,這些并沒有帶來經濟規模遞增。為什么?

這里存在一個未知因素是,技術可能帶來了規模效應,但依然沒有超過過去泡沫經濟的規模,因此感覺不到技術進步帶來的規模遞增。

另外一個原因是,技術累積的過程中,規模遞增并不明顯。比如美國汽車產業早已進入市場飽和狀態,在過去20年銷售規模都沒有明顯增加,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還大幅度收縮。但是,汽車技術一直都在進步,比如舒適度、安全性能、駕駛體驗等。只是這些技術累積不足以觸發汽車產業的技術革命,因此整個產業規模沒有遞增。若無人駕駛技術革命爆發,汽車產業將會迎來規模遞增效應。

所以,技術進步帶來的規模遞增并不是平滑的,而是波浪式的、脈沖式的。

在這輪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日本的大多數企業都走向了技術縱深領域,甚至基礎科學。基礎科研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和大規模的投入,目前日本不少技術還處于累積階段,尚未商用量產。

例如,日本打算將機器人技術廣泛應用于養老市場,以家用機器人提供更好的養老服務。當前,日本老齡化嚴重,1.27億人口中,每4個人中就有1個是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養老看護需求迅速上升。

運用機械外骨骼技術,可以研發出病人和老年人“穿戴”的機械外衣,用以輔助病人和虛弱老年人行走活動;運用人工智能和動力設備改造老年人常用的購物小車,可以使購物車自行伴隨老年人活動,甚至輔助老年人行走;家中的看護機器人還可以通過視頻監控、智能識別和分析系統,判斷出老年人是否跌倒摔傷或突發疾病,并且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日本的老齡化正在倒逼技術革新。目前,日本維持極低的生育率,但生命質量比較高。日本是全球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也是生命質量最高的國家之一。

日本政府對基礎科學的長時間投入,以及轉型的企業在上游核心技術的積累,到某一技術臨界點或迎來規模遞增效應。

除了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外,日本還對金融及相關經濟制度進行了大幅改革。日本學界及政界在反思經濟泡沫危機時發現,日本這套金融及經濟制度難以適應國際競爭、國際匯率的變化,以至于方寸大亂、患得患失,最終釀成不可挽回的危機。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資本主義制度體系。“二戰”后,日本接受了美國的改造,其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制度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這與日本相對封閉的文化傳統有關。

日本學者調侃這套制度為1940年體制。1996年橋本龍太郎內閣誕生,開始著手改革。1998年6月,日本國會通過了《中央省廳等改革基本法》。1996—2010年,日本實施了一系列的法律修訂,其結果是幾乎修改了所有的法律。

修改的方向和藍本明顯是美國的體系,其中包括引入美國的陪審團制度。日本這次制度改革,讓自己成了一個在制度上距離歐美國家更近的國家,被一些學者稱為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三次開國。

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主要源于金融體系。金融政策失誤制造了金融泡沫,大量企業、資金、個人瘋狂投機炒樓,導致資金空轉、經濟空虛、技術荒廢。

所以,這次改革從金融制度開始。日本政府提出的是金融大爆炸改革,并提出建設“free fair global”的東京金融市場的口號。這是在模仿20世紀80年代后期英國的資本市場改革。

1997年日本通過了修訂的《日本銀行法》,該法案是日本規范央行的方案,1942年成立以來就沒有修改過。1998年,日本通過了《關于為了整備金融系統改革相關法律的法案》。2001年,《司法制度改革推進法》頒布。

日本改革了“二戰”后60年基本未變動的司法體系。2005年,日本把原來分散在商法、有限公司法等法律中的內容摘出來,形成了公司法并在2006年開始實施。2006年,將《證券交易法》修改為《金融商品交易法》。

1997年以后,幾乎對所有與金融相關的法律如《保險法》《保險業法》《信托法》《信托業法》等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修改法律的同時,日本也在大力推進金融業整合。1945年以后,日本形成了著名的六大財閥,分別為三井、三菱、住友、芙蓉、三和、第一勸業,這六大財閥的核心企業為銀行和綜合商社。

1996年,日本的財閥銀行三菱銀行和外匯專業銀行東京銀行合并,成為當時資產規模全世界第一的大銀行,拉開了日本銀行業整合的序幕。

2000年,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日本興業銀行宣布合并,成立瑞穗金融控股集團。

2001年,櫻花銀行和住友銀行宣布合并。同年,三和銀行和東海銀行等合并,成立了UFJ控股。2006年,東京三菱銀行和UFJ合并,成立三菱東京UFJ金融控股。

日本的財產保險行業也發生了大規模的企業合并,形成了三大財產保險集團。

2001年,三井海上火災保險和住友海上火災保險合并。2004年,東京海上火災保險和日動火災海上保險合并。2010年,日本財產保險公司和日本興亞財產保險公司合并。

不僅僅是金融行業,鋼鐵行業方面,2002年,日本鋼管和川崎制鐵合并成立JFE集團;2012年,新日本制鐵和住友金融宣布合并。

日本政府通過合并形成大規模集團,不擔心出現壟斷和內幕交易,削弱競爭、阻礙創新嗎?

這就需要上面修改的法律起到監管作用。另外,1998年6月,日本成立了金融監督廳。金融監管廳成立,強化了金融監管,打破了“二戰”后形成的“護送船團方式”的金融體制。

所謂“護送船團方式”,就是不允許有發展過快或者破產的金融機構,即“大而不倒”。

1997年11月,日本四大證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證券、日本大型銀行之一的北海道托殖銀行宣告破產。這兩家大型金融機構的破產,終結了“護送船團方式”,“二戰”后的舊金融體制崩潰,一個更加強調經營效率和風險監管的新制度誕生。

日本執著于金融體制改革的另外一個原因是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后,日本看到東南亞國家因金融體系的脆弱性而爆發了一場巨大的災難,而自己也難以幸免。金融制度和法律的完善,是日本走出經濟衰退、完成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內在基礎。

歷經泡沫經濟之后,日本從一個青澀、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蛻變為一個成熟、穩重的中年人。如今的日本在規模上不能和過去相提并論,甚至機床、半導體、化工、電子等重要領域也在逐漸滑坡。但是,我們看到一個巨大的泡沫退去,無數核心技術回歸。一面是規模的縮小,一面是結構的優化、質量的提升。

這一蛻變如浴火重生,痛苦但是必須承受。如今我們看到的日本是一個去除20世紀80年代的驕傲與浮躁,更加踏實、低調、沉穩、韜光養晦的日本;一個正在從傳統的封閉、刻板走向開放、合作的日本;一個上游核心技術底蘊更加深厚、更加全球化的日本。

平成30年,櫻花落盡,默語重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正县| 徐汇区| 治多县| 乐昌市| 台湾省| 比如县| 前郭尔| 土默特左旗| 中牟县| 河池市| 霍山县| 长宁区| 西青区| 和硕县| 达孜县| 邓州市| 突泉县| 德庆县| 周宁县| 五家渠市| 洛浦县| 馆陶县| 神木县| 林口县| 土默特右旗| 昌江| 明光市| 皮山县| 东阳市| 中牟县| 五华县| 怀柔区| 汾阳市| 兴宁市| 福泉市| 河北省| 兴义市| 北川| 汉阴县| 桃园市| 阳城县|